查看原文
其他

法国摄影师布鲁诺·巴贝:用镜头带你回到中国

文化十分 CCTV文化十分 2020-02-07

 每天十分钟,带你涨知识



他们是世界上一群特立独行的人,有着敏锐的触觉、无畏的精神、执着的毅力;用平实而又丰富的照片,记录了灾难的痛苦、社会的变革和人类的尊严,向世人展示了重大的事件、重要的人物、隐没的部落和消失的遗迹。


这群人有一个耀眼的名字——玛格南摄影师,布鲁诺·巴贝就是其中的一位。他现为法兰西艺术院院士,曾任玛格南图片社全球主席。


▲点击观看《布鲁诺·巴贝:法国摄影师镜头里日新月异的中国》


撰文| 桂姝蕾


摄影是唯一能够在世界任何地方都被理解的语言。——布鲁诺·巴贝


布鲁诺·巴贝


近日,“中国本色——布鲁诺·巴贝摄影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展览展出49件布鲁诺·巴贝于20世纪70-80年代访问中国时拍摄的摄影作品。

布鲁诺·巴贝还向中国美术馆捐赠了69件代表作品,将中国的历史光影和时代本色留在中国美术馆。


与中国的不解之缘


布鲁诺·巴贝 25 岁时便经人举荐成为玛格南图片社的成员,但他并不认为自己是战地纪实摄影师。在他自己的一本著作中,他曾经写下“我拒绝以疯狂或恐怖为美”的题铭。


巴贝在长城上和翻译导游合影,北京,1973年


法国记者安妮柯·科让(Annick Cojean)对他的评价极为中肯:“与其说他是一个冒险家,不如说他是一位走遍万水千山的摄影师。”


出生于摩洛哥的法国人布鲁诺·巴贝,在新闻摄影的黄金时代,他站在新闻事件发生的一线,敏锐地捕捉了大量珍贵的历史瞬间,从不错过“与历史的照面”。


巴贝和阳朔村民合影,阳朔,1980年  巴贝夫人卡罗琳 摄


摄影师 布鲁诺·巴贝:

我之所以对中国感兴趣,是因为中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明古国,它有着自己的历史,有着自己的文化,但与此同时,中国又正在走向现代,所以我觉得这是非常有意思的。


我喜欢的国家,都是那种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历史的国家,像中国它一方面寻求和保留自己的文化遗产、文化身份,但与此同时,它又在不断地寻求发展,走向现代,所以我对这一点特别地着迷。


1973年,法国时任总统乔治·蓬皮杜访华,巴贝作为随行记者记录下西方人眼中的中国。自此次访华之行开始,巴贝便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


1973年,北京,周恩来与来华访问的法国总统蓬皮杜在欢迎晚宴上碰杯。布鲁诺·巴贝 摄


摄影师 布鲁诺·巴贝:

当时是陪着法国的总统蓬皮杜,来中国,而且他是第一位来到中国访问的欧洲国家元首,当时访问有五天的访问时间,这五天的时间里,周恩来总理一直是陪着蓬皮杜总统的,所以对我来说,这是一个特别难得的契机。我能够长时间来观察这样两位重要的领袖人物,留下了非常珍贵的一些记忆。


1973年,周恩来  布鲁诺·巴贝 摄


正如巴贝所言,“能把一个处在历史决定时刻的现代国家用照片记录下来是一件非常令人激动的事”。这位来自红、白、蓝之国的摄影师,在当时的中国发现了百业初兴热情的红、理想主义纯粹的白、集体记忆怀旧的蓝。


工人们欢迎法国总统蓬皮杜的车队,上海,1973年  布鲁诺·巴贝 摄


1970年代-1980年代的中国



小学生准备在天安门广场欢迎法国总统蓬皮杜,北京,1973年  布鲁诺·巴贝 摄


中国美术馆此次展览所展出的作品皆为上世纪70-80年代少见的彩色影像,覆盖北京、上海、重庆、四川、广西、江苏等多个地区,巴贝让我们得以从照片中窥见具有时代印记的中国人的生活状态与精神面貌。


天安门广场上学生们热烈欢迎法国总统蓬皮杜,北京,1973年  布鲁诺·巴贝 摄


婴孩与白叟、城市与乡村、重大历史事件与普通人生活图景都在此一一呈现。他所记录的不仅是中国过往的岁月,更是通过多年观察所捕捉到的传统文明向现代化迈进的巨大变革。


婚纱照,上海,1980年  布鲁诺·巴贝 摄


观众:

有些是我们习以为常的日常生活的细节,但是在一个国外摄影师的眼睛里面,他会感受到文化的差异,再通过图片的形式记录下来,我们今天再回看的时候就觉得特别特别地珍贵。


他拍摄的题材有农村也有城市,又深入到家庭生活的内部,也有在室外空间里拍到人们的一些活动,所以我觉得是一个特别好的记录。


在议价杂粮店排队,上海,1980年  布鲁诺·巴贝 摄


在田野上做早操,上海,1980年  布鲁诺·巴贝 摄


长江纤夫,重庆,1980年  布鲁诺·巴贝 摄


议价杂粮专柜、供销社、自来水站……巴贝院士将这些打着深刻岁月烙印的名词再次带回到我们的视线中,让我们得以从照片中看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人的生活状态与精神面貌。


见证中国的发展历程


正如艾略特·欧维特说的“摄影是观察的艺术,事关如何在日常环境中找出趣味”,观察的重点不是对所见之物做什么,而是你怎样观察。


“在我的摄影生涯中,我感兴趣的始终是人,以及人的各种生活方式。”布鲁诺·巴贝说。


上海少年宫手风琴班,上海,1980年  布鲁诺·巴贝 摄


市场,兴安,1980年  布鲁诺·巴贝 摄


近半个世纪以来,他几十次往返中国,用镜头捕捉中国社会的巨变,记录下普通民众日常生活的许多珍贵瞬间。


女学生王晓雅(音)在雨中欢送法国总统,上海虹桥机场,1973年  布鲁诺·巴贝 摄


有时候,巴贝还会收到意外的惊喜。当年有一位被拍下的中国小女孩多年后在一篇报道的配图中认出了自己,为此,还专程去巴黎拜访了巴贝。


王晓雅(音)在巴黎和巴贝相见,2016年5月


摄影师 布鲁诺·巴贝:

她去巴黎,还专程去拜访我,跟我说,她现在60岁了,在广场的照片上找到了当年的自己,她问我,自己能不能拥有一张这个照片。


在中国的这些年来的发展中,巴贝总是将镜头对准中国人以及他们所处的环境。他想展示的是,在特定的环境和背景当中人的形象。


2010年,上海  布鲁诺·巴贝 摄

2015年,香港  布鲁诺·巴贝 摄

摄影师 布鲁诺·巴贝:

建筑一直都在变化当中,在七八十年代的时候,在上海,从外滩看到黄浦江的对面,都是一些稻田,还有一些菜园子,然后渐渐地看到万丈高楼拔地而起,中国的所有这些走向现代的变化,都通过这些建筑展示出来了,所以我觉得,能够把这些变化,一点一点地记录下来,是很有意思的。


巴贝定格的中国历史影像如昨日般鲜活,既不因时间的流逝而黯然失色,也不因空间的距离而阡陌疏离。


养鸭人,乐山,1980年  布鲁诺·巴贝 摄


儿时在摩洛哥长大的经历无疑影响了他对色彩的理解,赋予他敏锐的色彩感知。和七八十年代大多数喜欢用黑白胶卷记录中国的摄影师不同,他一开始,就用彩色摄影来记录时代的颜色。


在沪南电表厂门口打乒乓球,上海,1980年  布鲁诺·巴贝 摄


抗战时期遗留的碉堡,上海,1980年  布鲁诺·巴贝 摄


摄影师 布鲁诺·巴贝:

通过我的照片,就能够为中国的发展,做一个很好的见证。


当时很多的摄影师,在选择拍摄中国的时候,都是用的黑白的照片,而我个人的话,我特别喜欢用彩色的,所以我选择把这个展览带来中国,在中国美术馆进行展出。


与此同时,巴贝之前还出版了一本摄影集叫《中国的颜色》,收集了他55年来,镜头下彩色的中国。“我是特别喜欢用彩色来进行记录中国,而在七十年代的时候,这种记录中国的影像,彩色照片是非常少见的。”巴贝说。



展览期间,巴贝不仅将中国的影像记忆以摄影作品的形式留在中国美术馆,还精选了《意大利人》系列、《布尔甘油田》等共69件代表性作品捐赠给中国美术馆以及他所热爱的中国。


2010年,上海  布鲁诺·巴贝 摄


中国美术馆馆长 吴为山: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时候举办这样的一个展览,让人们来回顾我们的民族、国家和人民。也通过这些珍贵的记忆,看到整个中国社会发展与前进的步伐。


今年又是中法建交55周年,从作品中看到一个法国艺术家眼中、镜头中、心中、画面中的中国,加强了中法两国人民的友谊,增进两国人民之间更深的了解。


巴贝夫人卡罗琳给农民拍纪录片,身边是当年租用的车子,桂林,1980年  布鲁诺·巴贝 摄


这些照片所保留下来的昔日光彩,就是摄影师巴贝留给我们的——历史的本色。对于巴贝而言,色彩是他用摄影讲故事的方式,也是一种观察世界的方式,呈现出外国人眼中日新月异的中国。



布鲁诺·巴贝以摄影为请柬,用作品邀请我们回顾和感受中国这片土地上的色彩与历史。


时至今日,巴贝院士仍饱含热情地捕捉着中国这片土地上点点滴滴的变化,记录着新时代的中国更为多彩而华光的本色。



监制 | 项   飞

制片人| 石 岩

主编 | 李   姌

责编 | 梁珊珊

记者 | 桂姝蕾

编辑 | 桂姝蕾

运营 | 邓   荣


往期节目推荐

刘苗苗《红花绿叶》:25年后的归心之作

《白蛇传·情》| 极具东方美感的4K粤剧电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