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红星照耀中国》:回望西行足迹 寻找中国共产党人的本色

文化十分 CCTV文化十分 2020-02-07

 每天十分钟,带你涨知识


“只有当你了解中国的历史在过去四分之一的世纪中所经过的那种突出的孕育过程的时候,这个问题才能得到答复。这一孕育的合法产儿显然就是现在这支红军。”这是上世纪30年代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通过在西北根据地的所见所闻和真情实感,对中国红军作出的真切描述。


撰文 | 桂姝蕾


近日,真实再现这段历史的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红星照耀中国》,在钓鱼台国宾馆举行了全国首映礼。该片由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峨眉电影集团有限公司、四川新文广影业有限公司、西安嘉方影视有限公司联合摄制出品,导演王冀邢执导,将于8月8日上映。


▲点击观看电影《红星照耀中国》宣传片



红色革命的旁观者和见证者



1937年,一本配有大量现场照片的书籍——《红星照耀中国》在美国、英国出版,销量立即达到创纪录的数十万本,产生了震动性的新闻效果。


▲1937年英文初版和1939年英文修订版


这本书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在对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实地考察后,用第一手材料写出的不朽著作。斯诺用他客观公正的语言,向世界展示了什么是真正的红军,让世界乃至中国民众,更了解共产党,更了解中国本身。


1928年,在中国大革命陷入低潮的时候,年仅23岁的斯诺带上一部旧柯达相机,作为临时船员,踏上寻找“东方魅力”的冒险之旅。他到达上海,投奔校友密勒,随后便开始了他的在华记者生涯。这位原打算只在中国逗留6个星期的年轻人,结果在中国一呆就是13年。


1933年,斯诺来到北平。在中国的几年里,他耳闻了许多关于“红色中国”的说法,可始终不明白的是:中国共产党人究竟是什么样的人?他们同其他地方的共产党人或社会党人有哪些地方相像,哪些地方不同?他们的领导人是谁?他们是不是对于一种理想、一种意识形态、一种学说抱着热烈信仰的受过教育的人?


他强烈希望能采访被“围剿”的红军,把那里的真实情况揭示出来,公布于世,让人们更多地了解红军,了解陕北,了解共产党。



1936年是中国国内局势大转变的关键性的一年,这一年也是斯诺来到中国的第八个年头,他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和使命感,冲破国民党的封锁、冒险深入到“红色中国首都”——陕北小镇保安。


进入由几百眼破窑洞构成的荒凉小城保安,斯诺遇到一个留着浓密胡子又消瘦的红军将领,用英语对他说:“我叫周恩来,我接到报告,说你是一个可靠的新闻记者。你不是共产主义者,这对于我们没有关系。任何一个记者要来苏区访问,我们都欢迎。”这一天结识的周恩来,也成为他终生的朋友。


当踏上红都延安的土地,斯诺感受到了蓬勃朝气。他看到共产党人虽在贫瘠的陕北山区里,却实现了男女平权、免费教育,红军战士终日唱着歌豪迈地走向战场……他用手中的摄影机和相机记录下这一切,留下红军时期唯一的电影资料。他还穿上红军的军装,骑着马随西征军前往陇东和宁夏。所到之处,目睹了红军和苏区民众生活俭朴,却人人待遇平等,没有乞丐,也没有腐败现象,感到他们是当时中国最自由和最充满活力的人。


在那里,他看到,“毛泽东住在简陋的窑洞里,穿的是打了补丁的衣服,吃的是小米饭和辣椒土豆丝;周恩来睡在土炕上;彭德怀穿的背心是用缴获敌人的降落伞做的;林伯渠的耳朵上用线绳系着断了一只腿的眼镜……红军大学学员把敌人的传单翻过来当作课堂笔记本使用……他们坚忍卓绝,任劳任怨,是无法打败的。



“他们有的那些纪律,似乎都是自觉遵守的。我们走过山上一丛野杏树时,他们忽然四散开来去摘野杏,个个装满了口袋,总是有人给我带回来一把。临走时他们好像一阵大风卷过一般又排列成行,赶紧上路,把耽误了的时间补回来。但是在我们走过私人果园时,却没有人去碰一碰里面的果子……”斯诺写道。


在那里,他还看到,“在疲劳已到人类所能忍受极限”的情况下,“千千万万年轻人的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烈焰,贯穿着这一切,他们不论在人力面前、或者在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死亡面前都绝不承认失败……”


▲斯诺与毛泽东


他还亲自采访了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徐海东等一批共产党领导人、红军战士和苏区百姓,亲眼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以及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风采。从这些对话里面,读者可以约略窥知使他们成为不可征服的那种精神,那种力量,那种欲望,那种热情。


作为第一个采访“红色中国”的外国记者,他写下大量通讯报道,“凡是这些,断不是一个作家所能创造出来的。这些是人类历史本身的丰富而灿烂的精华”。斯诺第一次把“红色中国”推荐给全世界,发出了“红星照耀中国”的历史性的预言。



正如斯诺为中译本《西行漫记》初版写的序文里所说:“从字面上讲起来,这一本书是我写的,这是真的。可是从最实际主义的意义来讲,这些故事却是中国革命青年们所创造,所写下的。这些革命青年们使本书所描写的故事活着。所以这一本书如果是一种正确的记录和解释,那就因为这是他们的书。


▲北大未名湖畔 埃德加·斯诺之墓

在弥留之际,他在病床上用生命的最后力量,面对中国派去的以马海德医生为首的医疗小组,说出了一句话:


“我热爱中国。


“红色中国”的秘密


83年前,一个美国记者冲破国民党新闻封锁,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徐海东等中国领袖的伟人风采,揭示了红色中国的秘密……


如今,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斯诺及他笔下的故事被搬上了电影银幕。



影片通过斯诺的视角,真实再现了抗战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艰苦条件下依然心系民族大局、坚持革命斗争的故事。


无论是时局动荡中为争取民族解放而不畏牺牲的大义担当,还是与根据地老百姓同甘共苦打成一片的鱼水情谊,亦或是团结并带领人民群众革命到底的信念情怀,都伴随情节的展开一一铺陈、精细刻画。


这不仅仅是中国红军筚路蓝缕的奋斗历程,更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源起的历史追溯。



“影片回答的不仅是历史的问题,更关乎现实与未来——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何在、信仰何在,以及中国共产党的终极目标究竟是什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如是评价。


“这不是一部应景之作,是从我心里流出的东西”,导演王冀邢表示拍摄本片的初衷,正是想用厚重的历史真实和严谨的细节刻画,为当下的年轻人勾勒出关于初心和使命的清晰答案。


第三只眼看中国


在“红星照耀中国”的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共产党即将迎来七十周年和百年华诞,重温这部振聋发聩的“政治寓言”,必将产生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电影《红星照耀中国》由李雪健、李幼斌、蒋雯丽等演员参演,斯诺扮演者为美国演员柯南·何裴。剧组成员和创作团队辗转陕西、甘肃、上海和北京等地,历时10周取景拍摄,精雕细琢、反复打磨,将西北的粗犷风貌和南方的柔雅风情囊括其中,更把战争场面的动人心弦和伟人风采的迷人魅力淋漓呈现,成就了影片的恢弘气度。



在影片中,李雪健首度出演鲁迅一角。拍摄《红星照耀中国》时,导演王冀邢再三邀请李雪健。当时,李雪健问导演“我行吗”,王冀邢说“你行”。这让李雪健想起30年前拍《焦裕禄》时的情境,在王冀邢执导的《焦裕禄》中,李雪健演活了感动人心的人民好公仆。



虽然李雪健在片中只有一场戏,就是斯诺准备赶赴红区之前去见了鲁迅。仅仅几分钟的露面,李雪健仍和导演反复交流探讨,琢磨角色。“只有一场戏,但愿大家认可。”李雪健说。



王鹏凯这位青年演员已经多次饰演毛泽东,这次在电影中继续饰演毛泽东,他坦言:“我更希望还原一个真实的毛泽东,让观众从他的所思所想,所做所为中感受到他被历史铭记的原因。”


演员 王鹏凯:

以往这样的题材都是以我们中国人的角度去观察那段历史,但是这次不一样,它是以一位美国人的视角去采访苏区、红区,包括那个时代的人情百态、大人物、小人物。


所以说我所饰演的毛泽东也是很客观的。他也是一个美国人眼中的毛泽东形象。非常客观,也是非常真实的。


在拍摄的过程中,剧组经常召开研讨会,试图100%还原那段历史。在研究讨论了《红星照耀中国》这本原著之后,演员们深刻地领会和了解了那段历史。“更深刻地体会到咱们的先辈为了实现全人类的解放事业付出的比我们想象中的要更为严峻。所以,我们就会抱着一种更加虔诚的心去创作这个作品。”王鹏凯说。



导演王冀邢在80年代就想把这段历史拍成电影,因为他从小就看过斯诺的这本《红星照耀中国》,给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后来经过几次剧本的创作和反复的思考,他依旧觉得没有太大的把握,因为这个题材不是一个纯粹的故事片,它缺乏电影故事片的一些基本的元素。


导演 王冀邢:

一直到了2017年我觉得这个时机应该成熟了,为什么呢?已经30年了。主要是我们近十几年来,互联网给普通的民众提供了发表意见的空间,我们很多人历史人物,包括现实的一些问题都可以在网上进行大讨论。


特别是我们的青少年一代他好像对过去的历史并不是那么了解,他实际上被很多西方的一些意识形态洗脑了,我觉得这个问题还是比较严重的。


所以,要真实地重现历史,这个片子它不光是有历史的意义,还有现实意义。


美国演员柯南·何裴在本片中饰演了斯诺一角,他坦言,自己在拍摄前不了解这个人物,也不熟悉这段历史。这次他作为一个外国人,最深的体会是“第三只眼看中国”,用完全客观、真实的表现形式。



我觉得这部戏可以提醒现代的中国年轻人,他们的前辈因为什么牺牲,我们不要忘记这一点。”柯南·何裴说。


演员 柯南·何裴:

我也希望这个电影可以提醒全世界,中美的关系应该是友好的。我希望我的表演能够帮助中美文化之间的互相交流。




烽火岁月中,一本《红星照耀中国》,让无数爱国青年找到了方向,他们纷纷投奔延安,走上抗日救国的前线。


今天,当我们在电影中再次跟着斯诺的步伐开始西行的道路,回望他在中国的足迹,同样也可以寻找到在近百年波澜壮阔的历史征程中,深深融入中国共产党人血液中,那不变的初心,永恒的使命。



监制 | 陈   杰

制片人| 石 岩

主编 | 马戎戎

责编 | 桂姝蕾

记者 | 张 桂姝蕾 

编辑 | 桂姝蕾

运营 | 邓   荣


往期节目推荐

舞剧《人生若只如初见》| 如梦如幻月 若即若离花

涂松岩带你走进《人间烟火》: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