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民族歌剧《沂蒙山》获“五个一工程”奖:水乳交融、生死与共

文化十分 CCTV文化十分 2020-02-07

 每天十分钟,带你涨知识


在今年的“五个一工程”获奖作品中,革命历史题材和现实主义题材戏剧创作佳作频现,获奖的11部戏剧作品涵盖了话剧、民族歌剧、舞剧、秦腔、豫剧、闽剧等多种艺术形式,但它们都讲述了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中国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艰苦奋斗,锐意进取的精神。其中,民族歌剧《沂蒙山》深情讴歌了革命老区人民的无私奉献,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则把上海解放前地下党对敌斗争的感人故事搬上了现代舞台。



此次荣获“五个一工程”奖的革命历史题材歌舞剧类作品亮点纷呈,佳作不断涌现。《沂蒙山》是近年来民族歌剧类作品中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一部精品力作。剧作以沂蒙山革命根据地的真实历史为背景,塑造了一组生动鲜活、感人至深的军民群像,生动展示了“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


▲点击观看 

[新闻直播间] 文化观察 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 弘扬时代精上


民族歌剧《沂蒙山》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让观众深受触动,引发强烈的共鸣?民族歌剧《沂蒙山》又是凭借着什么,牵动亿万观众们的内心,在全国引发一阵又一阵的热潮?一起跟随《文化十分》记者一探究竟吧,让记者带您一同感受红色文化艺术之旅,体验一下今日的美好生活有多么来之不易。


▲点击观看 

[新闻直播间] 文化观察 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 弘扬时代精下

撰文|张译元

△点击观看 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中国戏剧:用精品回馈社会 以明德引领风尚
精益求精的艺术精品


歌剧《沂蒙山》共有6幕,40个唱段,时间总长超过150分钟,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山东沂蒙百姓与子弟兵“同生同死一家人,随时能拿命换命”的鱼水之情。书写了一部惊心动魄、气势弘大、感人至深的大型英雄革命史诗,为沂蒙精神树起了一座高大的里程碑。


▲民族歌剧《沂蒙山》海报


女主角海棠出嫁当天遇上鬼子来袭,喜酒成了壮行酒,全村奋勇抵抗,幸而被八路军所救,队伍开拔,丈夫林生参军而去;鬼子进山搜查伤员,海棠的舅舅孙九龙顶替伤员站了出来;几年后,为保住王团长和夏荷的女儿,海棠让自己4岁的儿子小山子去引开日寇,小山子饮弹而亡;战争即将胜利,回到村里的八路军,却带来林生已经牺牲的消息……


歌剧《沂蒙山》第一幕:日寇袭击蒙山腹地崖子庄,村民海棠和林生在炮火声中成婚。在村长孙九龙的带领下,全村百姓以命搏命,背水一战。紧要关头八路军赶来救援,军民同心,逼退日寇。


▲民族歌剧《沂蒙山》第一幕剧照


第二幕:八路军在崖子庄建立政权,老百姓响应号召踊跃参军。新婚的海棠不舍丈夫林生参军,在众人的劝说下才勉强同意。


▲民族歌剧《沂蒙山》第二幕剧照


第三幕:村民与八路军重伤员躲避扫荡藏身山洞。日寇为逼出八路伤员扬言放火烧洞,村长孙九龙拦住八路伤员,带领村民挺身替死。八路军前来救援,日寇放火烧洞,天降大雨浇灭山火,村民得救。


▲民族歌剧《沂蒙山》第三幕剧照


第四幕:日寇铁臂合围扫荡根据地,林生带领八路军抗击日寇,为保护百姓引开敌人壮烈牺牲。与此同时,奄奄一息的夏荷将刚出生的女儿小沂蒙托付给了海棠。


▲民族歌剧《沂蒙山》第四幕剧照


第五幕:转眼间,小沂蒙和海棠的儿子小山子已经四岁了。日寇来到崖子庄搜八路军的孩子,海棠在危难间做出抉择,让小山子引开了敌人,奔跑中的小山子却被一枪击中。


▲民族歌剧《沂蒙山》第五幕剧照


第六幕:战争形式好转,赵团长(小沂蒙生父)回到村中,带来了林生牺牲的消息,海棠强忍母女分别之痛,让赵团长带走小沂蒙。


▲民族歌剧《沂蒙山》第六幕剧照


歌剧首先是听觉的艺术。


音乐在整个歌剧《沂蒙山》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分量,恰似人的“心脏”,音乐的贯穿使整个剧情高潮迭起,一步步真切表现出抗日征战的艰难。


▲民族歌剧《沂蒙山》剧照


《沂蒙山》选择了以音乐为核心的创作模式。首先根据音乐确定人物角色、声部、风格、核心咏叹调、音乐结构、体裁、演唱样式,再进行故事大纲和剧本的编写。在整个歌剧里面,根据音乐来确定人物的调性,情节的发展,分清楚主次线的交叉创作,考虑到观众的注意力等,主要针对于唱段的把控,就是这一整部剧的“脊梁”,“四梁八柱”齐全了,那么整个歌剧创作也就饱满、丰盈了。


矢志不渝的初心伟力


在创作之初歌剧《沂蒙山》的导演、编剧、作曲进行了一系列的小组讨论、酝酿和协商,大家创作的初心是打造一部史诗级的民族歌剧。

山东省文化厅的副厅长 张桂林:

我想打造一部中华民族史诗性作品,主要是定位“水乳交融、生死与共”,习总书记为临沂精神做出的重要指示。

▲张桂林


就是这样的机缘巧合,张桂林找到了作曲家栾凯。

民族歌剧《沂蒙山》作曲 栾凯:

我记得是在2016年11月份,山东省文化厅的副厅长桂林来北京(出差),无意当中他提到我们山东省文旅厅想抓一部主旋律题材的歌剧,问我感不感兴趣。

▲栾凯


这是栾凯的第一部歌剧创作,除了作曲,栾凯还承担起组织主创团队等重要任务。《沂蒙山》的主创团队全部由现役军人组成。

民族歌剧《沂蒙山》作曲 栾凯:

我在想,沂蒙精神,它是军民之间这种鱼水深情,可以延伸到党群关系,就是更深的层面了,部队的人搞这种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应该是不二人选。

山东省文化厅的副厅长 张桂林:

军人身上骨血里面带着那种气质是我特别需要的。

2017年元月初十,主创们赶赴沂蒙山所在地山东临沂开始第一次采风。为了让作品尽善尽美,包括所有演员在内,剧组先后又进行了10次沂蒙山实地采风。每一次采风整个创作团队都能收获满满。


▲《沂蒙山》的主创团队研讨会


沂蒙精神如何呈现?在巨大压力面前,主创团队全力以赴,大家在情感、灵感碰撞当中,一次次地推倒重来,反复打磨,那段百感交集的过往,就像一场场需要打的硬战,根植在每位创作者的内心之中久久挥之不去。

山东省文化厅的副厅长 张桂林:

当时我们有个形象的比喻就是说,《沂蒙山》不是“迫击炮弹”,是个“核弹”,它要充满能量和情感饱和度,就是奔着这目标走,无论是在细节上、在情节上、在情景上,我们大小修改大概是十几次,小的就不算了。

民族歌剧《沂蒙山》的主创团队不是一个人在挑大梁,而是一整个集体像拔河一样,力气往一处使,劲儿往一处拧。每一个词、每一个腔调、每一个字、每一段剧情等,都要根据投票团队集体通过。


坚若磐石的红色信仰


当红色植根于人心之时,那才是最震撼人心的样子,用艺术的手法来表现出创作,来完成对于红色信仰的体现与执念,是多么让人感动的一件伟大的事情!在沂蒙山区那么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为《沂蒙山》的创作团队提供了宝贵的创作素材。


▲民族歌剧《沂蒙山》剧照


《沂蒙山》最后一幕,情感抒发达到高潮,大家合唱《沂蒙山,永远的爹娘》:“巍巍蒙山高,亲亲沂水长,我们都是你的儿女,你是永远的爹娘。”其情其景,让每场观看民族歌剧《沂蒙山》的观众无不动容、泪流满面,直击观众们的心灵,感概革命先辈们的不易。


▲民族歌剧《沂蒙山》剧照

民族歌剧《沂蒙山》作曲 栾凯:

我一个人在屋里创作的时候,多少次禁不住热泪盈眶,尤其是我在写最后一个唱段的时候,其实沂蒙山小调一开始的时候,中间没有加,我总觉得少一个东西,那段就写不下去了,它是全剧的最后一段唱,叫沂蒙山永远的爹娘,就是三四天没想出来。


突然有一天我说是否要出现一下沂蒙山小调? 在高潮的时候,是不是能够更感人?于是我尝试了一下,当我把它写下来之后,我自己唱完之后,我这个泪水唰就下来了。而且是从来没这么大声的哭,我一个人坐在家,我觉得可能冥冥之中这是沂蒙人民让我这么写的。

在创作之中,沂蒙山那些感人的事迹在感动着整个创作团队,他们也把这种真实的情感表达到作品当中去。


▲民族歌剧《沂蒙山》剧照

民族歌剧《沂蒙山》作曲 栾凯:

毕竟我们是讲述中国的故事,我们的红色基因,红色传承,而且要符合东方人一种听觉习惯。这是一种从小就根植于内心的血液里的,对中国的戏曲戏剧音乐的一种欣赏习惯,我们要在沂蒙山都能体现。

红色根植于中华儿女的内心之中,流淌在华夏儿女的血液里面。中国人因拥有华夏儿女的传承血脉而感到自豪,同时也会体验到自身的强大,老一辈革命家用自身的鲜血染红了祖国的大江南北。

民族歌剧《沂蒙山》导演 黄定山:

那么放在那个历史当中,对我们今天的关照,意义非常重大,这个重大就是在我们今天的和平时期,在我们国家的强盛时期,其实世界并不太平。


这样一种精神对我们今天现实的关照,对我们今天的现实意义,是一种高度的概括,我们应该以艺术的在我们的舞台上呈现。这个作品无论是从个人情感,从我们对英雄主义的崇尚来说,从中华民族的这样一个精神的引领来说,我觉得都非常的重要。

▲黄定山


不拘一格的艺术气质


创作人员希望通过这部歌剧,探索传统民族歌剧的创新形式。

民族歌剧《沂蒙山》作曲 栾凯:

它颠覆了所有人对传统民族歌剧的一种欣赏模式,完全颠覆。如果你没有任何思想准备的话,他会把你完全摧垮。这种是完全的颠覆,完全被震撼到。

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相较于传统的民族歌剧,《沂蒙山》在音乐上有突破式的创新。首先,一般歌剧是宣叙调的歌曲化。这种段落通常歌唱性比较弱,采取一半说一半唱的方式,这样不容易使歌剧“出彩”。


▲民族歌剧《沂蒙山》剧照


《沂蒙山》的宣叙调采用的则是民族民间故事中常用的叙事体裁“分节歌”,唱词均为韵文,唱起来特别连贯,声音入耳舒适,非常符合观众们的听觉习惯,这样不容易使得观众们审美疲劳。“分节歌”的歌词比较口语化,很平易近人,朗朗上口且韵味十足,内容和形式完美的结合,给观众们带来耳目一新的感受。

中国国家京剧院艺术总监 宋官林:

纵观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参评的民族歌剧舞剧剧目,我有三个感受:眼睛为之一亮,情感为之一动,精神为之一振。


民族歌剧《沂蒙山》在艺术表现上着力追求歌剧艺术审美特征与民族戏剧审美理念的契合。在宣叙调、咏叹调演唱方式的基础上,引入中国独有的戏曲板腔体,同时大量采用沂蒙山的民歌小调等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音乐和表演元素,使这部民族歌剧的曲式结构,音乐形象错落有致,生动鲜活。

▲宋官林


其次,民族歌剧《沂蒙山》对重唱进行再创造。在以往的民族歌剧中多以重唱、对唱、合唱为主,四重唱很罕见,但在《沂蒙山》中通过对于男中音和女中音音乐民族语言的强化,使得整个民族歌剧更加具有民族性和民族韵味,解决了整体不兼容的情况,将更多声部重唱的魅力发挥得淋漓尽致,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相融合,呈现出别样的音乐效果,让人耳目一新。

中国国家京剧院艺术总监 宋官林:

这些优秀剧目的创作、排演、演出过程,留下了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难忘经历,留下了文艺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造导向,用精品回报社会,用明德引领风尚,助力民族复兴伟业的前行步伐。我们欣喜地看到,歌舞剧创作繁花似锦,从有数量到有质量的奋进中令人瞩目。

最后一段也是民族歌剧《沂蒙山》的升华点睛之笔,用的则是咏叹调。纵观民族歌剧历史的长河,让我们不难发现的则是如《江姐》中的《红梅赞》、《洪湖赤卫队》中的《洪湖浪打浪》等。《沂蒙山》中的核心唱段的数量、质量居多,是诸多民族歌剧中前所未有的。


栾凯花费一年多的时间来研究中国经典民族歌剧和山东民歌,对剧中的每个人物都进行了独特的设计。例如说第二场的爱情主题民族歌剧《等着我,亲爱的人》;第四场海棠在唱咏叹调《苍天把眼睁一睁》、男主角林生的咏叹调《进路、退路、生路、死路》等。这些歌曲如今已经被收录进教材《中国歌剧百年——经典唱段集萃》中,相信在不久的未来,这些红色唱段能够让人们耳熟能详,广为传播。



民族的才是最好的,红色血液流淌在每位中华儿女的骨子里,冲刷、洗涤着每位爱国者的心灵,看,中华儿女的眼睛多么的清澈!看,我们今日的生活有多么的来之不易!看,我们的先辈们如何用鲜红的血液打下这片江山!看,我们要守住如今天来不易的生活!


民族歌剧《沂蒙山》凝聚着中华儿女的热血精神,中华上下五千年,爱国精神代代传承,愿这样的红色歌曲传唱祖国大江南北,流传海外,让世界的人们听到中华儿女团结一心的呐喊与追寻,因为我们的信仰就是国家!


监制 | 项   飞

制片人| 石 岩

主编 | 马戎戎

记者 | 杨晓宁

责编 | 桂姝蕾

编辑 | 张译元

运营 | 邓   荣


往期节目推荐《如果国宝会说话》获“五个一工程”奖:有趣的纪录片“万里挑一”
▶“五个一工程”奖电视剧篇:讴歌奋斗精神 彰显信仰力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