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黄建新:这七个小片,我每个都哭

文化十分 CCTV文化十分 2020-02-08

 每天十分钟,带你涨知识

作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重点献礼影片,《我和我的祖国》聚焦历史瞬间里的全民记忆,通过七个不同的故事回溯普通人与祖国共同成长的历程。


9月30日,《我和我的祖国》即将全国公映,上映前夕,《文化十分》记者专访总制片人黄建新,一起来听他讲述电影的幕后故事。

点击观看《文化十分》专访黄建新

文 | 潘婷


历史瞬间,全民记忆

昨晚,电影《我和我的祖国》全阵容盛典上了热搜。


总导演陈凯歌,总制片人黄建新,导演张一白、管虎、薛晓路、徐峥、宁浩、文牧野,演员田壮壮、惠英红、任达华、葛优、黄渤、王千源、宋佳、耿乐、梁静、张译、任素汐、张嘉译、吴京、杜江、朱一龙、欧豪、陈飞宇等悉数亮相中国国家图书馆。


9月19日晚,中国国家图书馆艺术中心

惠英红在现场动情回忆香港回归时的感受:“从小我在香港的街头长大,受过气也有过心酸。直到等到了香港回归那一刻,我终于知道自己有国家了,可以大声告诉所有人,‘我是中国人’。”


在总制片人黄建新和七位导演的实力保障下,七支预告片的好口碑居高不下。七个故事分别发生在七个重大的历史节点:1949年建国前夜、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试爆、1984年女排夺冠、1997年香港回归、2008年北京奥运、2015年抗日胜利70周年阅兵、2016年神舟十一号着陆。


燃!点击观看终版预告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许许多多重大题材都能唤醒我们的记忆。那么,影片为何选择了这七个特殊的历史事件呢?


黄建新告诉我们,在去年十月份相关部门就找到他与陈凯歌,谈到要拍一部七十周年的献礼电影。“这一次,和凯歌导演我们商量拍七个短片,找不同的导演,建立一些不同的电影风格。”他说道。


总制片人 黄建新:


团队一块讨论,从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天,到现在,初步列出了三十多个选题。选完了以后,我们再一次讨论,总结出了十二个字:历史瞬间,全民记忆,迎头相撞。


什么叫迎头相撞,就是要有强烈的情感对撞。在十二字的原则之下去找,那开国大典一定是,原子弹爆炸也是,想到了航空母舰,想到了很多历史瞬间。但有一些瞬间很难用电影表达,有一些可能报告文学或者小说表达得更好。


所以我们再筛选,筛选到十来个的时候,就开始选择导演,从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中的导演。然后我们开了两次认领会,你觉得你想拍哪段,大家就自己选择,最后就把这些定下来,这七个就选成了。


谈到这,黄建新讲起了一个小插曲:“本来最早是建议我要拍一个,我后来说不用,我就做制片人。因为希望年轻化,所以就找了文牧野。包括我们最后找了薛晓路,女导演,为了电影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就一定得有一位女导演。”在筹备影片的前期,如何使电影与现在的年轻人更加贴近,他思考了很多。


黄建新


七个历史事件和七位导演确定后,黄建新着手考虑制作团队班底的问题。来一个班底为七位导演服务?还是让七位导演分别组织自己的创作班底?


总制片人 黄建新:


之所以观众喜欢这七位导演,是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那我们不能用统一的制作班底,去限制他们自己的风格。所以我跟凯歌商量,七个导演组织七组创作团队,启用七组不同的演员。


这样一定,我们慢慢就心里有底了。等他们拿出自己的第一稿,一开会一谈,我们就觉得这个事,开始变得丰富,变得具体了。


总导演陈凯歌(前排左)总制片人黄建新(前排右)

(后排从左至右)管虎、文牧野、薛晓路、徐峥、宁浩、张一白


每个都会落泪

“坦白地说,我每个看了都会落泪。”黄建新告诉记者。紧接着,他继续说道:“除了哭,还要让你笑,还得哈哈地笑,让你激动,有时候还会让你豪情万丈。”


电影《我和我的祖国》时长两个半小时,平均到每个故事仅为20分钟左右。如此宏大的主题和历史事件,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铺垫背景,起承转合,达到故事高潮。他们是如何做到的?



由管虎执导的第一个短片《前夜》讲述了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前夜,天安门广场旗杆设计者林治远(黄渤饰)等人争分夺秒克服重重困难,全力保障开国大典上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顺利升起的故事。


《前夜》剧照


与常规的主旋律影片不同,《前夜》没有将重点放在天安门城楼上的伟人风采。管虎导演将镜头拉远、调低,聚焦面对历史巨变时个体小人物的生命体验,塑造了为安全升旗而彻夜奔忙的工作人员,以及心系祖国的百姓群像。


黄渤饰演的林治远时任建设局技术负责人,同时也是天安门广场旗杆设计安装者。为了更贴近人物,黄渤亲自完成攀爬旗杆、电焊、烧铁水等高风险动作戏,其手部也在拍摄过程中受伤。除了黄渤,王千源、欧豪、梁静、佟大为等人的角色同样有原型可考,这也让故事更加真实动人,让影片充满温度。


《前夜》剧照


总制片人 黄建新:


管虎拍这个,是因为陈凯歌讲了一个北影美术师的故事,他们就觉得特别神奇,就去找,就出现了这个故事,这个故事管虎拍得非常非常好。



张一白执导的《相遇》讲述的是在原子弹成功试爆的背后,国防科技战线上的无名英雄“献了青春献终身”的抉择以及他们刻骨铭心的爱情,同时也囊括了民众欢庆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共同记忆。


《相遇》剧照


总制片人 黄建新:


我们开会讨论这个剧本的时候,我那时在西安,就记得街上全都是人。凯歌说他当时放学走在北京的街头,满天飞的是《人民日报》号外,“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红色的报纸印着红色的题头,他都刻在脑子里,就是那样一个历史的感觉,就种在脑海里了。张一白导演很擅长拍情感,他是用一个爱情故事带出来了这个记忆。



徐峥执导的《夺冠》讲述了1984年中国女排首次奥运折桂,用“三连冠”站稳巅峰向世界展现中国力量。


点击观看《夺冠》幕后花絮,郎平惊喜现身


《夺冠》从上海的弄堂切入,以孩子的视角展现80年代全民欢腾共同为女排喝彩的场景。徐峥也以中国女排为线索回顾了2016年里约奥运会女排第三次奥运夺冠的巅峰时刻,将中国女排30多年永不言弃、顽强拼搏的精神巧妙串联。


《夺冠》剧照


总制片人 黄建新:


八几年有电视的人家很少,拿一个电视搁在里弄,全里弄的人都集中在那看电视。天线不好,一会有一会没有,小男孩为了大家顺利看女排夺冠,就一直扶着天线,没能送别喜欢的小女孩。这个故事感动人就感动在它特别具体,那个具体的形象真的能打动你。



由薛晓路执导的《回归》讲述了1997年7月1日0时0分,香港“争分夺秒”回归祖国怀抱的故事。早在《回归》预告片发布当天,就立即刷爆朋友圈,那伟大而光荣的一刻,时隔22年依旧震撼人心。



为了五星红旗一秒不差地升起,中英双方为了“2秒”谈判了整整16轮之久。为了还原庄严激动的历史时刻,导演薛晓路专门邀请了当时真正的护旗手来指导演员们做动作,让演员最终达到升旗手的标准。


当杜江、朱一龙、王道铁迈着整齐的正步出场时,与其说他们融入了角色,不如说他们融入了历史。


回归一刻,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


为了保证香港回归祖国的怀抱,香港各界同胞同样付出了大量的努力。当五星红旗升起、警察们纷纷换上“香港警察”的新帽徽,这一刻全国人们欢呼雀跃,激动的哭红和双眼,这一天这一夜全国人们久久不能入眠。


总制片人 黄建新:


他们演奏英国国歌的时候加速了,结果提前结束了。离我们奏国歌提前了12秒,全场有12秒什么声音都没有。秒表走的时候,揪着所有人的心,杜江演的那个升旗手,要把升旗的动作练成肌肉记忆,不能抬眼看旗,凭记忆拉旗,等到国歌最后一个音符完的时候,那个旗要“啪”就顶在那。



《北京你好》,由宁浩执导,葛优领衔主演,其出乎意料的喜剧情节及妙趣横生的叙事风格令人眼前一亮。


预告中,葛优饰演的出租车司机张北京意外获得一张千金难买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门票,得意洋洋,搞笑台词不断:“您说我这奥运开幕式门票搁哪个合适呢?”“要是能跟艺谋合个影就更完美了。”



开启显摆模式的张北京却没想到因为这张门票遭遇了一系列啼笑皆非的风波。通过葛优幽默京片子的诙谐演绎,一个充满市井气息的老北京形象呼之欲出。



《护航》由文牧野执导,宋佳、佟丽娅、雷佳音、韩东君等主演,讲述了中国女飞行员参加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式的故事。


《护航》剧照


《护航》再现了2015年9月3日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式盛况,凸显中国女飞行员巾帼不让须眉的飒爽英姿。女主人公吕潇然的成长经历和部队生活,便是对当下中国女飞行员的真实写照。她们视国家大礼为己任,肩负“蓝天仪仗队”的使命,苦练精飞向世界展现中国力量,打造蓝天上闪亮的“国家形象名片”。


吕潇然作为队中最优秀的女飞行员,在阅兵式前却被意外通知撤出阅兵编排留作替补。当一架架战斗机滑行起飞、剑指长空临近检阅,作为“备飞”的吕潇然面对完成荣耀时刻还是指导战友排除故障的双重选择,最终的决定也让她成为真正的“护航者”。


《护航》剧照


总制片人 黄建新:


那天我还逗他,我说牧野,你拍了一个全球最好的征兵广告,把女兵拍得太帅了,谁看了都想当兵。



2016年11月18日13时59分,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宛若白昼中的流星,震撼了戈壁和守候在屏幕前的每个人。


陈凯歌执导的《白昼流星》将镜头对准刘昊然和陈飞宇饰演的一对流浪兄弟。迷茫落魄的二人在遇到田壮壮饰演的退休扶贫办主任后,生活悄然发生了变化,更见证了神舟十一号飞船成功着陆这一重大历史瞬间,见到了草原寓言中的“白昼流星”,内心受到了极大冲击和洗礼。


《白昼流星》剧照


为了最大程度还原历史瞬间的真实感受,陈凯歌按照1:1的比例还原了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并请来了当年执行任务的两位宇航员景海鹏和陈冬。电影按原样复现出舱的瞬间,甚至连影片中第一个打开舱门的人都是当年的那个工作人员。


《白昼流星》剧照


陈凯歌希望借助航天工作者的亲身参演,打破影像与现实之间的墙,让每个观看电影的“我”都成为其中的一个人,让回乡之情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


总制片人 黄建新:


导演们在这样的时间节点上都打开了自己的心胸,用最大的热情去创作。有人问我这个电影是不是很难,有什么担心,我说才不担心呢,七个导演都尽了最大努力,他们都较着劲,他们一定会呈现出自己最好的状态。现在看果然如此,每一部都很精彩。


全镇的啤酒都被我们喝光了

回忆起自己对于70年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忆,黄建新思绪万千。“我给吴天明导演做助理的时候,1984年在湖南拍《没有航标的河流》,当时女排在洛杉矶打冠军,因为女排一直在赢,全组人都想看。但是那两天都有拍摄,大家就让我去跟导演说,讲我们想看球,但是如果要看球那天就得停工。那时候钱很少,一停工就要超时费,后来导演就说,如果两天能拍完三天的戏,那我们就看。那时候我们拍沱江的一个戏,灯都架在木排上,水并不深,但是大家在木排上干活总是很慢,当我回去跟大家一说,大家脱了衣服就跳河里了,就开始拉线,两天真把三天的活干完了。”


电影《没有航标的河流》


黄建新至今仍然清晰地记得女排夺冠那天,美国是晚上,中国是白天,“所有人一起在饭堂里看,看完了以后高兴得不得了,全镇子的啤酒被我们买光了,喝光了”。


总制片人黄建新接受《文化十分》专访


2000年,黄建新来北京出差,一行人从饭店出来往天安门方向走。突然广播里传来申奥成功的消息,一瞬间路上挤满了人,走了两个小时硬是还没走到。“经过京伦饭店,房顶上泼下一盆水,就跟泼水节一样庆祝,哗就下来了,浇的大家都湿透了,没有人恼,都哈哈笑,摆摆手,又继续往前走”。


总制片人 黄建新:


作为一个中国人,在那一瞬间你觉得是自豪的。中国人多,故事也多,所以做电影是非常幸运的,你有无数的题材可拍,也有无数的故事可以开掘,这感觉真挺棒的。




黄建新说,让七个不同的历史瞬间向整个主线贴合并不难,因为这是全民记忆迎头相撞的情感。“大众心灵是有一贯性的,具备着逐渐向上激昂的国民心态,我们把事件连接起来,再用艺术的方式把它串起来,就出来了。”他说。


9月30日,当你走进电影院观看这部《我和我的祖国》,你总会被某一点打动泪腺,找到共鸣。也许你并不曾身处那个时代,但透过镜头,你像是真真切切穿越过去,一张张陌生而熟悉的面庞浮现,他们是如同你我一样的普通人,也是历史的见证者,这便是“我和我的祖国”的故事。

   


监制 | 陈   杰 
制片人| 石 岩
主编 | 马戎戎
责编 | 桂姝蕾
记者丨张   崝   
运营 | 邓  荣

往期节目推荐
《诛仙》遭遇滑铁卢,国产IP电影如何实现困局突围?
电影《决胜时刻》:再现70年前创建新中国的光辉革命历史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