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来浙大艺博馆,看“汉唐奇迹”、赏颜真卿存世碑刻

文化十分 CCTV文化十分 2020-02-08

 每天十分钟,带你涨知识

近日,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正式开馆。为此,浙大筹备了十年之久。


开馆推出四大展览:

“中国与世界: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新获藏品展”

“国之光:从《神州国光集》到‘中国历代绘画大系’”

“汉唐奇迹之北朝记忆:山西忻州九原岗北朝墓壁画数字化展览”

“汉唐奇迹:中国艺术状物传统的起源与发展”


在这里,能看到浙大当年的逃课学生捐回母校的颜真卿碑刻,能看到艺术史大家方闻先生等对于中国艺术的思考,能看到“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十多年如一日的辛劳,能看到数字技术对于文物保护工作的推进。


以灰红为主色调的博物馆,庄重、肃穆,朴实的清水灰砖让人倍感亲切。在这里,可以徜徉于历史长河,感受艺术的魅力。



▲点击观看 新闻直播间 颜真卿楷书西亭记残碑展出


撰文 | 李程


中国艺术史“回家”


浙江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筹备了十年之久,一位老先生为博物馆的建立倾注了晚年的心血,他就是去年刚刚辞世的著名中国艺术史专家、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史教授方闻先生。


在采访中,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教授缪哲不止一次动情地提到,“今天回忆起来,无论是博物馆、学科建设还是图书馆,方先生从某种意义来说,都是整个浙大艺术史部门的创始人”;“方先生可以说是我们浙大艺术史部门的学科之父、博物馆之父”。


▲2011年,方闻先生(前排右二)与浙江大学艺术系师生在一起


方闻先生17岁到美国,直在美国学习、工作1959年,他在普林斯顿大学建立了全球第一个中国艺术史博士项目,培养了几十名学生,成就了西方中国艺术史学中的“普林斯顿学派”。这些学生,以及学生的学生,构成了现在全球中国艺术史领域的中坚力量。


方闻先生一直有一个心愿:把他的中国艺术史研究理念带“回家”。方闻先生在美国研究中国艺术史,研究的何尝不是家乡的人和事,在国外读中国画,读到的何尝不是一些令人永远无法割舍的情感。


2000年退休之后,方闻先生不断地往返于中美之间,参加讲座、发表演讲,不断讲述这个“回家”的愿望。他认为:


近百年来,我国有志青年极大多数专攻理工科。有人到了欧洲、美国,才明白西方自15世纪文艺复兴以来,科学与宗教艺术、物理数学与诗歌音乐,一直密不可分。今天我们也必须‘文艺复兴’,重新建立中国文化固有的价值,以及这些价值与艺术生活的关联。在这方面,中国艺术考古史可以作为一个起点,进而成就从中西文化比较角度,分析立论的中华文化史。


缪哲曾亲耳听方闻先生谈起过这个心愿,至今他还记得当时他俩在美国花园里聊天的情景,“当时在场的还有一只19岁的老猫,谈话时,老猫不断地在我们腿上蹭,方闻先生抚摸着那只老猫,说他快跟这只猫一样老了”。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教授 缪哲:


方闻先生一直觉得艺术史在大陆发展得比较慢,所以他有个心愿,他说:“让中国艺术史回家,回到我的祖国。”他还跟我说过,“我一生都在别人的园子里耕种,现在我应该回自己的园子里做点事情”。


了解了方闻先生这样的想法,浙江大学主要领导第一时间就去登门拜访,结果双方理念一拍即合。


2008年春天,方闻先生来到浙江大学,出席了“艺术史与考古学科建设讨论会”,帮浙大建立艺术史学科、规划博物馆的建设,还许诺了三件事。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教授 缪哲:


方先生说,“我很乐意这样做,因为这也是我一直的心愿。我能做什么呢?我许诺你们三件事情:第一,建一个学科,教几个学生;第二,建一个平台,建一个艺术史教学博物馆;第三,做一个展览,对中国历史上最灿烂的汉唐艺术形式做一次定义。”


2009年,建设艺术史学科和博物馆的倡议在浙江大学获得了正式通过,浙大也更加积极主动地去推进建设。2011年5月,博物馆奠基;2012年11月,开工建设。


▲2008年12月3日,方闻先生(中)在普林斯顿家中与浙江大学副校长罗卫东(左)、教授缪哲(右)商讨浙大艺术史学科建设


▲2010年7月10日,方闻夫妇(左三左四)与浙江大学张曦书记(右一)勘察艺博馆场地与环境


同时,根据方闻先生的建议,在博物馆里建了一个关于艺术史的专业图书馆,因为没有图书馆就没法开展深入的研究。为铭记方闻先生对中国艺术史研究和浙大艺博馆建设做出的重要贡献,这个图书馆被命名为“方闻图书馆”。这是国内综合性高校第一座艺术史专业图书馆,总面积达2400平米,藏书量达10万册。


▲点击观看 汉唐奇迹先导片(由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提供)


方闻先生讲到的第三件事是为浙大做一个定义中国汉唐艺术形式的展览,这就是开馆特展“汉唐奇迹”。方闻先生确定了展览大纲、展览思路、关键展品的类型,亲自为展览撰写了英文导言。


展览有一个副标题,“中国艺术状物传统起源与发展”,浙大艺博馆馆长助理王珅博士说,“整个展览就是围绕中国艺术的状物传统,也就是写实艺术是如何发生发展来进行的”。


▲汉唐奇迹展厅


何为奇迹?


这同样来源于方闻先生的一个观点:贡布里希在讨论希腊艺术写实主义的成就时,将其称之为“希腊奇迹”,中国汉唐时期的艺术家们在不同的时空中也有过相同的梦想与激情,他们的创造也同样可以称为一场“汉唐奇迹”。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馆长助理王珅博士:


当时主流西方观点认为,包括中国艺术在内的很多非西方艺术,写实上不成熟,所以他们把中国艺术视为下艺术。方先生反对这种观点,他提出中国艺术并不是没有写实的传统,而是宋元之后,写意发展起来之后,超越了写实的传统。


在汉唐之间,中国艺术经历了写实的从无到有、发生发展到成熟的过程。相对于希腊奇迹来讲,这段时间的中国艺术的发展也可以称之为一场“汉唐奇迹”。


中国写实艺术的发生发展是方闻先生在80年代之后一直思考的问题,“汉唐奇迹”也是这种思索的结晶。


▲唐 马球图


浙大艺博馆希望用这个展览致敬方闻先生等前辈学者,也希望这个展览能引起人们对汉唐艺术史中诸多问题的再认识,以此启发更多对中国艺术和文化怀有好奇与敬意的观众。



浙大艺术史项目是方闻先生人生最后一个“职业上的遗产”。2018年方闻先生去世后,浙大办了一个追思会,会上有一本小纪念册,讲述方闻先生在浙大的故事,那本纪念册的标题叫做《归棹·天桥》。


《归棹》,这是方闻先生为清代初期画家石涛的一套山水花卉图册起的名字。绘制这套作品时,石涛刚刚结束了一次远行,在返回扬州的路上。这三四年以来,石涛一直在寻找一个家,感慨“头白依然未有家”。好在画完这套作品后第二年,石涛在扬州建成了大草堂,这是他生命中最后一处居所。石涛应该是回家了。


如果方闻先生能看见“汉唐奇迹”和这个博物馆,他也应该会很高兴。


▲“汉唐奇迹”展厅


书如其人颜真卿


在这次开馆展览中,浙大艺博馆的“镇馆之宝”颜真卿“西亭记”石碑隆重亮相。一时间成为明星展品,周围总是围满观众。



唐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这是颜真卿出任湖州刺史的第五个年头。湖州乌城县令李清重新修缮了苕溪上的西亭,要立一方石碑来纪念此事,他想到了颜真卿。


颜真卿当然没有拒绝,于是有了流传后世的书法名篇《梁吴兴太守柳恽西亭记》。在颜真卿出生前200多年,南朝梁太守柳恽在这里建造了西亭,成为文人嘉客聚集之地;后世尊崇,不断修缮。


但宋代以后,几乎再也没有人见过《西亭记》,甚至连一件传世拓片都没有。一直以来,后人对于这块碑的了解,来自于清代人所编写的《颜鲁公文集》(颜真卿曾因正直无私而封鲁郡公,后人则以鲁公称颂其正直无私之品性)。在文集第五卷中,记载了这块碑残存三百多字。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馆长 白谦慎:


这是一块唐代书法家颜真卿的碑,残碑,不是全部的碑。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下颜真卿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我们都知道浙江省有一个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书法家:“书圣”王羲之,他在绍兴写过《兰亭序》,这是我们认为的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个高峰。


谁是中国书法史上第二个高峰呢?我们今天一般都会推举颜真卿。


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他的楷书端庄雄伟、行书气势遒劲,备受后世推崇。由他开创的“颜体”楷书至今仍然被不少书法爱好者临摹、研习。


▲“西亭记”残碑中部自左而右斜向横断,只存上部;顶部左右角为半圆角,下半佚失,仅存残石一块。碑石为石灰岩质,根据复原推测,全碑原高有270多厘米。全碑四面环刻,如今尚可辨认的共有266字,和《颜鲁公文集》中的记载略有异同。其中一侧面末行落有款识,可知此碑立于唐大历十二年(777年)首夏(即四月)。


书写《西亭记》时,颜真卿69岁了,即将步入古稀之年,“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他的书法风格也完全成熟:丰壮淳厚,含蓄又充满力量。这是儒家最推崇的精神境界。


在立下这方碑四个月后,颜真卿就告别了湖州,朝廷调他回京担任刑部尚书。784年,颜真卿被派往叛将李希烈军中传达朝廷旨意,虽被威逼利诱而不变节,凛然大义,最终被缢杀。


▲西亭记残碑(局部)


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书者,如也。” 清代刘熙载继续解释“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颜真卿的书法,庄重、敦厚、雄伟,就如同他一生的耿耿大节、堂堂正正。


颜真卿的碑刻目前发现的仅有十几块,其中七块保存在西安碑林,被称为中国书法史上的“北斗七星”。他在湖州做官时,虽然写了不少碑文,但《西亭记》碑却是目前在浙江地区发现的唯一一块颜真卿碑刻。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馆长白谦慎为大家讲解西亭记残碑


这块碑能保存在浙大艺博馆,这其中又是另一段奇妙的缘分。捐赠者是浙江大学机械系80级校友林霄,在博物馆开馆仪式上,他给大家讲述了艺术对于自己一生的重大影响。


1982年,上海美术馆举办法国卢浮宫油画艺术展,那是全国第一次引进卢浮宫的油画展。那时候浙大正举办校运动会,林霄没有参加比赛,就私自跑去上海看展览了。


回学校才发现,运动会点了名,全班唯独缺了他,系领导爱护学生,让写一份检讨就好。结果林霄在检讨书中写,看了展览才知道原作的精彩,看了原作才知道作品与画册的不同。与看运动会相比,还是看展览更值得。并且希望得到应有的处分,以加深记忆,对人生有益。


原本大事化小的领导,看到这样的检讨,不得不给林霄处分,而这个处分也差点让林霄毕不了业。


▲博物馆内部


也许正是那次在上海看到艺术原作的经历,在林霄心里埋下了热爱艺术、收藏艺术品的种子,他觉得“艺术品实物对于一个年轻人的影响是一辈子的”。


所以,当2014年,时任美国波士顿大学艺术史系教授的白谦慎问林霄,是否愿意将这件颜真卿《西亭记》碑捐给母校博物馆时,他觉得将这块碑捐给博物馆能让更多年轻人看到艺术原件,也影响他们的人生,传播中华书法文化,于是顺利地完成了捐赠。


//////////


博物馆对大学、对社会都承担着美育的功能。人们通过参观这些艺术品,提升对美的鉴赏能力。通过一件件文物,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精神追求代代传承、生生不息。


监制 | 陈   杰 制片人| 石  岩主编 | 马戎戎责编 | 桂姝蕾记者丨魏   迪  杨军威编辑 | 李   程
运营 | 邓   荣
往期节目推荐▶黄建新:这七个小片,我每个都哭▶《诛仙》遭遇滑铁卢,国产IP电影如何实现困局突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