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外交风云》| 祖孙三代为何都喜欢这部新中国外交往事

文化十分 CCTV文化十分 2020-02-08

 每天十分钟,带你涨知识

夜已经深了,毛主席一个人在住处,凝视着自己和岸英的合影,泪水挂满了脸庞。他缓缓地从小木箱里拿出一个已经烧出洞的日记本,回想起当时儿子主动要求当志愿军的情景:

儿子说要去参加志愿军,彭德怀不同意。
他跟彭德怀说:“现在不少人都患了恐美症,你说我毛泽东的儿子不往前站,谁往前站?
这是电视剧《外交风云》中的一段,感动了无数人。


《外交风云》讲述了从新中国即将诞生至1976年尼克松第二次访华期间的外交故事。每个家领导人有悲有喜,每个中国外交官有血有肉。
从细节和情感背后,我们看到了刚刚从战争中站起来的一穷二白的新中国,如何破除坚冰、打开外交局面,如何走向国际舞台,进而形成今天的大国地位。


但是,外交题材拍成电视剧,从剧本到演员到拍摄场景,每一步都困难重重,创作团队是怎样啃下这块“硬骨头”的?



点击观看:《外交风云》毛主席回顾中国外交历程



撰文 | 李  程




01

是主席 也是父亲



1958年底,中国人民志愿军全部撤出朝鲜回到祖国的怀抱,周恩来总理在政协礼堂为志愿军代表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会。



大家情不自禁地齐声高唱:“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为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


志愿军回国了,毛主席的儿子与牺牲的战友们一起永远长眠在朝鲜大地上。他不断地抚摸着这个装有儿子遗物的箱子,老泪纵横,说:“爸爸这么做,你一定会理解的。折戟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很多观众说,看到这里自己也忍不住一起流泪。毛主席是新中国伟大的开创者之一,同时他也是一位慈爱的父亲。失去了心爱的儿子,他也一样会伤心流泪,会思念会痛苦。


编剧马继红认为把领袖写得有温度很重要,一定要把人物放到生活中去写,写出他们真实的情感。


《外交风云》编剧 马继红:


领袖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他不能在所有的地方都端着,那只是他的一面。领袖也有他的喜怒哀乐,也有他的困惑、焦躁和烦恼。


马继红说自己虽然不熟悉外交,但也是很多重大事件的亲历者,她亲身体验过对于毛主席、周总理的情感。“1969年,我当兵来到北京。1970年毛主席发表520声明,我就站在天安门城楼下;1976年周总理去世,十里长街送总理时我也站在长安街上”。


如何把她怀有深厚感情的领袖人物写得生动?如何不让一件件历史事件淹没人物形象?要有血有肉,又不能凭空编造,参与建国前到1976年新中国外交的许多人也都故去了,她只能去浩瀚的史料中打捞历史的细节。


在三个月内,马继红集中看了100多本书,看了大量纪录片等影视资料,写出了80多万字的笔记。除了《毛泽东传记》《毛泽东年谱》《周恩来传记》这类必读书目外,她还读了尼克松的《六次危机》,杜勒斯的《战争与和平》等。


她要从各个角度去了解同一件外交事件,对比不同资料的记载有什么不同,分辨“哪些是历史的真实,哪些是艺术的真实”。然后通过艺术加工进行拓展,塑造出生动的人物形象。



电视剧中讲到的毛岸英遗物这个故事,正是在史料中找到的。


主席去世多年后,工作人员要把一些主席遗物送到韶山,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发现了一只小皮箱。打开后发现,里面装着毛岸英的一顶帽子、两件衬衣、一双袜子,儿子的旧物被主席精心珍藏。这是一位父亲难以对旁人言说的深情。


马继红说:“当时看到了这个情节,就想着怎么把它揉到我们的剧里。”


因为外交题材的限制,剧中有大量谈判、角逐、冲突、对抗,基调太冷,内容晦涩。为了把这部戏拍成贴近观众思维和理念的作品,就要去寻找和挖掘有温度、有暖色的人和事,实现与观众的情感连接。


《外交风云》导演 宋业明:


谈判场面太多,是否太单调?怎样用情感作为珠子来点缀它们?


从剧作角度,毛岸英去朝鲜的其他过程我们都没有写,如果全都展现,可能游离外交主线。毛泽东是戏里的主角,主角需要有情感,我们就找到了毛岸英这个人物。


在宏大的历史事件中把握富有戏剧性的细节,以细节勾勒人物,是《外交风云》得以成功的关键因素。


编剧之一徐江对此也深有体会,如毛泽东、斯大林会谈会,毛泽东精心设计礼单。正是通过这份不起眼的礼单,体现出一代伟人的政治智慧!




在创作“将军大使”这一集,伍修权、黄镇、耿飚,几乎每一位将军的出场,都根据他们的革命经历,设计了富有个性的语言或行为,使得一代军人外交家们的风采跃然于荧屏之上!


中国的外交方针、领袖人物的胸怀、外交官的智慧都从这些细节和情感中体现出来。


1958年,所有在朝鲜的志愿军全部回到祖国,是由于毛泽东等领导人坚定执行我国的和平外交方针:帮助朝鲜是履行国际主义义务,既然已经取得了胜利,就应该坚守承诺,不在别国领土上留下一兵一卒。


点击观看:《外交风云》站起来的中国不惧怕核威胁


在处理与各国外交关系时,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始终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即使是面对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苏联也不例外。


赫鲁晓夫提出与中国一起筹备共同舰队对抗美国。由苏联提供设备和技术,中国提供海岸线。毛主席义愤填膺,干脆、强硬地拒绝了苏联的要求,中国绝不会牺牲主权换取任何援助。


赫鲁晓夫又阻止中国继续研究原子弹,说可以把中国保护在社会主义阵营里。毛主席说:“爹有娘有,不如自己有。万一哪天真的下起了大雨,你把保护伞收起来了,挨淋的不就是我?”


苏联正式照会中国撤走全部专家并撕毁几百项合同后,毛主席心中悲痛地淋雨惩罚自己。他下定决心一定要自主研发核武器,绝不受制于他国。



马继红说:“我觉得毛主席是一个伟大的领袖,他始终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无论是处理与苏联的关系还是处理与美国的关系,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利益,为了国家的利益。”



02

大事不虚 小事不拘


1949年开国大典之后,以毛主席为首的共和国领袖们都在焦急地等待苏联的建交电报。


毛主席说:“睡,我能睡得着吗?从西柏坡进京的时候,我就说过,我们是进京赶考。开国大典是我们开考的第一道考题啊!”


新生的政权,急切地想得到国际的承认,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各位领导人万分期待又忐忑不安,一等就是一夜。直到清晨,收到了苏联发来的建交电报,各位领导人悬着的心才落了地。



导演说这段戏是创作,并没有真实史料记载,如果用“写实和写意来说,它就是非常典型的写意段落”。


重大历史题材的创作一般讲究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大的历史事件要准确,方向不能偏。但是影视剧艺术在二度创作塑造人物时要挖掘他们的性格和爱好,演绎观众不知道的历史细节和魅力。


《外交风云》导演 宋业明:


任何一部戏都要塑造人物,表达人物心态。电视中我们从大家熟悉的毛泽东在天安门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影像资料直接跳到了晚上,把更多时间和空间留给了毛泽东的心态描写,用了一个大的段落展示毛泽东这样一群主宰新中国命运的领导人的心态是什么。


毛主席和周总理是剧中最主要的两个人物,对于他们的人物性格塑造也有很大差别。编剧马继红说:“写毛泽东,主要写他的睿智和胆魄。写周恩来,主要写他的风度和魅力。”


“小超,来日内瓦已经整整七个星期了。实在太忙,睡眠经常感到不足,每星期只能争取一两天睡足八小时。所幸并未失眠,身体精神均好……”


这是1954年日内瓦会议期间,周总理给邓颖超的回信。前几日,他刚刚接到了夫人寄来的海棠花。在回信中,他也寄去了雪绒花。



日内瓦会议,开了将近三个月,要解决朝鲜问题以及恢复印度支那和平。这是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讨论重大国际问题的会议。


在繁忙紧张的工作中,周总理还不忘给妻子送点小花。被网友羡慕地评论“撒了一波狗粮”。


历史人物的魅力往往来自他人的评价,《外交风云》剧本创作有意识地运用了“他者”的角度。徐江在创作“日内瓦会议”这一集中,就巧妙地借助了敌、我、友三方的目光,审视评价周恩来灵活多变的外交手段,从而多角度地完成对周恩来总理人物形象的塑造。


1955年,刚刚做完阑尾炎手术的周总理又前往印尼参加万隆会议。在躲过了克什米尔公主号暗杀事件后,仍然不顾个人安危出席会议,一次次打破会议僵局、化解危机。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的而不是来立异的。”


《外交风云》编剧 马继红:


周恩来在各种突发情况、各种国家场合,他永远那么镇定自如,永远代表国家,所以很多人说周恩来是世界公认的天才外交家。



1972年,周总理被确诊患膀胱癌,发展到每天尿血,仍继续超负荷工作,只在工作间隙抽空去医院治疗1974年,他离开西花厅,住进了医院。


从确诊到住院的两年时间里,周总理几乎每天的工作时间都在12小时以上。而这次住院,他再也没能回到镌刻着他记忆和情感的西花厅。


在病重住院的最后一年里,周总理仍然先后接待外宾六十三批次,直至生命之火燃尽的最后一刻。


很多人都见过周总理晚年的照片,身体极其瘦弱、枯槁。电视剧中也有个催泪的情节:流亡中国多年的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准备回国,周总理要与他见面话别。邓颖超帮周总理换上正装、仔细打理仪容仪表,但因为生病,周总理的双脚水肿已无法穿上鞋子。


从皮鞋换到布鞋,怎么都穿不进去,邓颖超心疼得默默流泪。周总理却还开玩笑:“你看我的身体,还有这一处是胖的!


周总理的一生完全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当他去世,泪水洗面万巷空,十里长街送总理也成了共和国史上悲壮的一页。


点击观看:《外交风云》周总理与世长辞 举国哀痛


在这部剧中,有一个虚构的“外交世家”。民主人士凌嘉图先后在北洋政府和国民党政府从事外交工作,他的两个女儿成为新中国第一代外交工作者。几个年轻的外交官之间也萌生了爱情。


这几个虚构人物在领袖的宏大叙事之外增添了平民视角,他们更是新中国外交史的重要见证者。



在创作之初,团队其实很担心年轻观众是否会喜欢这类历史剧,希望用这几个虚构的年轻外交官吸引更多人的关注。播出之后,导演觉得这个担心恐怕有些多虑,许多观众都说历史的真实比这几个虚构的人物更有吸引力。



03

外交题材是块硬骨头


新中国初期的这段外交史,离我们并不遥远,但说起来总有种恍如隔世之感。外交,在普通人心中,那是一个神秘而遥远的话题。以往的影视剧作品也只有一些零星的片段。


能不能把外交题材拍成一部完整的电视剧,谁都没有把握,“在此之前,很多人也想做外交题材,但最终都没有做成功”。因为它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而且是重大中的重大,还涉及很多以往电视剧从未表现过的内容。



编剧马继红、导演宋业明、制片人高军,三人曾合拍过《彭德怀元帅》,并在全国获得了好评。2017年,马继红在全国电视剧创作会上介绍《彭德怀元帅》的创作经验时提出了创作外交题材电视剧的想法,“我觉得彭大将军给了我胆气和豪气”。


马继红说:“对于很多创作者来说,它是一个令人仰止的高地,也是一片让人寒颤的禁地,但同时又是一片散发了着迷人芬芳的圣地。拍外交题材的影视剧,想做,是一种愿望;能做,需要需要运气+功力。”


《外交风云》编剧 马继红:


重大革命题材,有个重要的点在于你的底线在哪。沼泽地也好,地雷阵也好,你是能趟过去,还是能滚过去,还是能绕过去。


她在一边摸索一边改剧本。


第一次写大纲时,还不敢完全表现中苏关系,讲了“蜜月期”的友好,没敢写分歧和对峙部分。到了剧本论证会上,有些专家提出意见:“如果不讲中苏的分歧,不讲冷战的话,怎么可能讲到毛主席和尼克松发展中美关系?”


马继红也很清楚“毛主席那种高级将领,冷眼向阳看世界,他能精准地抓住时机”。1969年珍宝岛事件以后,中苏关系极度紧张。


而此时,大洋彼岸的尼克松就任总统,发出了一些不同的声音。毛主席敏锐地抓住了这一点,所以才有了几年后中美跨越冷战的历史性握手。



但是,马继红也说:“还是有些内容也没有表现出来。比如珍宝岛事件之后,毛主席派了四个元帅成立军事小组,专门研究国际形势。这些写出来都应该很好看,但是都没写。”



04

各国领导人和办公地怎么拍


《外交风云》几乎涉及了所有第一代党的高级领导人,除了毛泽东、周恩来,还有刘少奇、邓小平、朱德、陈毅等许多人,以及外交部领导乔冠华、黄华等人。


然而,这只是国内部分。电视剧中,其他各国领导人也悉数出场,苏联的斯大林、赫鲁晓夫,印尼总统苏哈托,法国总统戴高乐,美国总统剧本中就写了7任。


各国领导人要怎么塑造首先,演员的选择就是一个问题。


国内领导人演员最终以唐国强、孙维民为代表,聚集了一大批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他们长年塑造领袖形象,早已得到全国观众的认可。



关于国外领导人的演员,制片人高军说:“我们这次专门组织了一个班子去国外选演员。要求长得像,演得好。”


《外交风云》制片人 高军:


中外演员集中组成了一个非常强大的,而且是空前的中外领袖阵容。这次播出以后也很欣慰,这一点得到了全国观众的认可。


这么多国家和不同的领导人,在创作中还要去熟悉他们本国的历史文化,摸清楚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导演宋业明认为:“不熟悉这些,就无法进行鲜活的人物塑造。不弄明白他和历史事件的关系、对于谈判的态度等,你就很难去演绎他。我们要演出这个人物在决断历史事件的过程中极其细微的情感变化。”


比如,在中苏之间一次次剑拔弩张的谈判,也预示着两国即将分道扬镳。在谈判桌上,赫鲁晓夫的性格特征被展示得淋漓尽致:骄狂,不服输。



拍摄场景也是一个问题。


不可能进入中南海内部拍摄,也不可能进入去克里姆林宫、白宫拍摄,拍摄团队只能全方位进行场景搭建。在电视剧正式开机前两个月,200多人的美术队伍、制景队伍、装修队伍就已经提前进入了夜以继日地紧张工作中。在拍摄开始后,制景队伍还在不断增加人手。


中南海毛泽东办公居住的菊香书屋,周恩来和邓颖超办公居住的西花厅,还有颐年堂、勤政殿以及国外领导人的办公场所等几乎都按照1:1的比例进行了搭建。最终,总共搭建或改造了300多处场景。



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以恢复。电视上的联大画面只有几秒钟,但是剧组却花费了很大功夫搭起联合国开会的场景。在搭建之前,剧组也有些犹豫,预计联大会场真正的拍摄时间也就是半天,是否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去搭建场景?


剧组考虑到1971年的联合国大会是中国外交的一个关键点,二十多年的谈判、博弈和等待,终于有了令人兴奋和激动的结局。开会场景最终还是被搭起来了。


《外交风云》制片人 高军:


有一个关键点,它的高点在这。不仅要把场景按照同比例和当时历史情况搭出来,而且群众演员还要足。联合国大会一场戏,几百个外国群众演员,我们几乎把拍摄地周边城市的所有留学生全部调过来了。还不够,又从北京、上海调了很多。




05

理解今天的世界格局


《外交风云》开篇第一场戏是蒋介石和儿子把金条秘密转移到台湾。


新中国一开始的外交和博弈都围绕着台湾问题,每个国家来谈建交的前提条件就是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


1964年,中法建交。在美国并不希望台湾与法国“断交”的情况下,蒋介石决然地主动提出“断交”,并撤回在巴黎的大使。他虽心痛,但严厉地告诉蒋经国:“无论胜败,那都是自家的事。”



事情传到了北京,毛泽东说:“蒋介石骨子里,还是个中国人。他只是没有办法,才栖息于美国人的羽翼之下。”


导演说,对于蒋介石的人物塑造和台湾问题的讲述是这部剧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外交风云》导演 宋业明:


我们在拍蒋介石这个人物的时候,他不像解放战争时期,与中共形成完全的军事对垒,而是复杂状态下的一个人物的晚年。围绕着国际博弈的时候,他也是个中国人,他的情感也不愿意让国家分离。在复杂的矛盾中,应该说他跟毛泽东是一样。


很多观众看了也来跟我们探讨这个问题,说看了这个片子,感觉蒋介石塑造得挺真实,挺人文。这个“人文”,我理解的是蒋介石是一个中国人。把握了这一点,整体从剧作到拍摄,以及演员的细节,就是为了突出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不能分割。戏里若干细节从头至尾一直谈的就是这个问题。


“围绕着台湾问题的矛盾,我觉得非常有现实意义。”导演说,“我们要通过这样一个作品来告诫年轻人,台湾是怎样形成今天这个格局的。不管今天的台湾怎样,它都是中国的一个省。”



//////////


今天的世界,与70年前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世界人民爱好和平的愿望没有变。


当年,一穷二白的新中国面对美苏大国的挑衅也敢于说“不”!


而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国外交正谱写出具有空前引导力、凝聚力、感召力的新篇章,中国正前所未有地走进世界舞台中心。






监制 | 陈   杰

制片人| 石 岩

主编 | 李   姌

责编 | 梁珊珊

记者 | 陈瑶书

编辑 | 李   程

运营 | 邓   荣


往期节目推荐

▶刘烨 | 在远方,遇见更新的自己

▶保剑锋|我也特别想演快递员 可长相不允许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