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0年“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路远心不远,将文化年货送到群众心坎上

文化十分 CCTV文化十分 2020-02-07

 每天十分钟,带你涨知识


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国文联联合主办的2020年元旦春节期间“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活动启动仪式暨首场慰问演出,12月7日上午在广西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林溪镇冠洞村举行。


▲“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活动启动仪式现场


12月5日至8日,中宣部等五部门组织文艺院团、文联协会,深入广西贫困村屯、易地扶贫安置点,开展结对帮扶、慰问演出、文艺辅导、非遗展示、书画捐赠等一系列文化活动,传递着文化亲民、文化惠民的欢乐和喜悦。



撰文 | 桂姝蕾


为精准扶贫鼓劲加油


12月,桂北山区寒意渐起,“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活动启动仪式暨首场慰问演出现场却气氛火热。听说有演出,一大早,老老少少的村民们便从四处赶来,把冠洞村冠小屯的活动现场挤得满满当当,十里八乡的村民们都身着手工艺极具民族特色的侗族服饰,等候着演出开始。



“今天高兴,像过节一样。”冠洞村冠小屯村民石繁成说,平时村里老人每月也会办一两次文艺活动,但是看到这么多知名艺术家来村里表演还是第一次,自己作为芦笙表演的演员和艺术家们一起同台演出,更是抑制不住地激动和兴奋。


“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嘹亮动听的歌声荡漾在广西三江冠洞村冠小屯上空,赢得台下观众的阵阵掌声。



悦耳的歌声、优美的舞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侗族大歌展示节目《侗乡欢歌》再现三江人民浓郁的民族风情,观众如痴如醉。



三江县林溪镇冠洞村村民石艳树高兴地说:“我们三江县是‘中国文化先进县’,平常群众自发组织的文艺演出也不少,但在家门口看到国家级水准的演出还是第一次。”



“从北京到广西,路远心不远,走基层看祖国大好风光,感受淳朴的民族风情,才能创作出更多情真意切的文化作品,谱写新时代的奋斗赞歌。”中国广播艺术团青年歌手马佳用歌曲《新的天地》唱响中华儿女风雨兼程、奋进接力的新时代赞歌。



看到那些平时只能在电视电影中看到的艺术家来到自己身边,群众的内心被暖流紧紧包裹。冠洞村77岁的村民石万青是有5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看到规模盛大、场面红火的文艺演出,连连感慨:“生活越来越美好,我们老百姓很幸福很满足。”



在本次启动仪式上,《我爱你中国》《我和我的祖国》等爱国歌曲,《脱贫宣言》《都说变了样》等扶贫歌曲,广西多声部的侗族大歌等……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家们呈现了一个个精彩的节目,博得现场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



“‘脱贫走向小康路,乡亲心里喜洋洋’,扶贫歌曲唱进我们心坎里,也唱出了我们的心声。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感恩伟大的祖国。”三江县林溪镇平岩村贫困户吴群会听了扶贫组歌后热泪盈眶。



文化文艺小分队不仅为基层群众奉献了文化的盛宴,也送去了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问候。


在启动仪式现场,中宣部向三江县的26支村级文艺队分别赠送了一套音响设备,向移民安置社区的中小学赠送了少儿图书。来自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的乌兰图雅等艺术家与三江县侗族文艺爱好者结对帮扶,开展辅导培训活动。


文化服务精准对接基层需求


听说北京的画家来了,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峒乡独峒村爱好绘画的村民们都聚集到了村民杨共国的家中。


三十一年前,杨共国作为村里最早接触绘画的村民,开始学习农民画,白天务农,晚上在劳作之余坚持绘画创作,这一坚持就是三十一年。


▲画家刘殿卿指导村民创作


慢慢的,在杨共国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村民对绘画这门艺术产生了兴趣,他们以饱满地热情进行创作,作品朴实又极具侗族特色,充满生活气息。


这些作品植根于侗族生活的土地,他们在劳作的过程中,将自己观察到的生活日常景象融入画中,既带着泥土的芬芳,又表达出当代侗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这次,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刘殿卿作为结对帮扶的老师,在村民杨共国的家中给村民们进行绘画上的指导,并带领他们深入田间地头进行采风创作。


“真没有想到,在大深山里边,对艺术、绘画感兴趣的人还是很多的。大部分还是画的还都可以,村民的画法普遍比较粗旷,包括对构图、色彩搭配的审美方面还有待提高。”画家刘殿卿说。


▲画家刘殿卿(左)和村民杨庆宜(中)、杨共国(右)在茶园采风


广西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这里的好山好水给村民带来了极具原生态的创作素材,刘殿卿和村民拿着画板,沿着曲曲折折的山路去往茶园采风。


“艺术来源于生活,这里本身的素材非常多,多出去写生,与实地结合起来,画面会更生动、更具生活气息。”刘殿卿站在村民杨庆宜身边,边指导边说。


杨庆宜因少年时的一次意外,右手丧失了劳动能力,但他凭借着坚强的意志力和对艺术的喜爱,一直坚持用左手创作农民画,绘画成了他平日生活里最大的爱好与精神寄托。


▲村民的画作


“我们这帮爱好艺术的村民,不论有钱没有钱,就是喜欢画,这次刘老师亲自过来指导,学到了很多比较专业的知识,对我们对绘画产生了很大的帮助。”村民杨共国说,不仅自己爱画,他还会去当地的小学教孩子们画画。



“这几年,市文联给我们请了农民画导师搞培训,还帮我们举办农民画艺术节。现在三江农民画有些名气了,许多艺术馆、农庄前来购买,一幅画价格在500元至1000元。”多年来一边种地一边画画的三江农民画非遗传承人杨共国说,“画画成了村民增收的渠道,一些村民不再外出打工,农闲之余专心画画。”



“在保留当地农民画特点的同时,进行专业上的指导,提升它的艺术价值,在结对帮扶的这一年间,我会经常过来对他们进行培训和采风,并进一步提升农民画的经济价值,帮助村民创收。”画家刘殿卿说。


帮扶结对解决民生难题


侗绣,作为广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传统工艺为当地许多妇女所熟练掌握。自古以来,他们侗族服饰上繁复的花样便出自侗族女性之手。2011年,侗族刺绣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侗绣


侗族刺绣技艺用引针穿刺的手法,将剪好的写实或意象化的纹样贴在织好的侗锦上,侗族女性手工将各种彩色丝线或棉线绣于其上,色彩绚丽,图案精美,运用广泛。



位于柳州市的清花绣坊便是由当地百名侗族刺绣秀娘组成的一个刺绣作坊,其中两名是区级传承人,一人是市级民间艺人,四人是县级传承人。


作为第五代传承人的九零后女孩覃桂珍,她的母亲、外婆及祖上都一辈子从事侗绣,如今,她放弃了一线城市的工作,回家乡传承这门手艺。


▲姚建萍(左)和覃桂珍(右)与绣娘们交流


在她家的清花绣坊,聚集了一大批当地的侗族妇女,在生活闲暇之余,通过侗绣这门传统技艺,贴补了日常生活开销,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贫困户的收入。


这次结对帮扶工作,著名苏绣艺术家姚建萍来到清花绣坊,手把手地指导绣娘,并解决了一项技术难题。



侗绣自古以来作为侗族的一项传统技艺,是侗族妇女在农忙闲暇之余进行的一项工作,这便造成了侗绣相比已经进入产业化生产的苏绣而言,生产效率较为低下的现状。



姚建萍在观察中发现,侗绣绣娘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左手持一块贴好了纹样的峒布,右手一针一线地进行刺绣,一块约15cm x 15cm的纹样往往要工作两三天才能完成。


她觉得解放生产力是解决侗绣市场竞争力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问题,与侗绣不同的是,自己从事的苏绣是将丝绸固定在一块布绷上,绣娘可以同时利用左右手操作,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首先要解放生产力,运用现代科学的技法进行改良,这是很重要的。两个手动起来,这是必须的。”姚建萍说。


▲姚建萍(左)帮助覃桂珍组装绣绷


侗绣第五代传承人覃桂珍拿出了多年前在苏州购置的一个绣绷,由于没有老师教,她至今没有掌握绣绷的使用方法,一直搁置着。姚建萍便帮她一起在绣坊里装起了绣绷,并现场演示用双手刺绣的方法。


从来没有用双手刺绣过的覃桂珍慢慢地适应起这种刺绣方式:“会比我们原来单手绣更快一些,需要的力度没有那么大,反而轻松一点。”


▲双手刺绣


多年没有摸索到的方法,由于姚建萍的到来一下子解决了很大的技术难题,实用并可行,这让覃桂珍和姚建萍都很激动。


“一年的结对帮扶,其实就是一辈子的缘分。我们既要保留古老侗绣原生态的一些传统文化符号,还要在技术上革新,更多地跟现代社会和时尚生活接轨,帮他们去走向市场,持续增加他们的收入,从而真正帮助一大批少数民族地区的一些女性们走上一个致富之路。”姚建萍道出了结对帮扶的关键所在。



实实在在地把这个产业扶起来,共同绣出美好的新生活,带领侗族妇女一起织锦刺绣,让少数民族文化产业走向富裕之路。


脱贫攻坚路上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一个都不能少


2020年的文化进万家活动将延续以往小型化、灵活机动、人员精干的文化文艺小分队形式,以国家级贫困县特别是14个集中连片特困区内的深度贫困县为重点,深入基层开展慰问演出、文化帮扶、辅导交流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文艺活动,为奋战在脱贫攻坚第一线的广大群众加油鼓劲。


在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节点,聚焦脱贫攻坚主题,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结合,深入开展结对帮扶,是今年文化进万家工作的一大特点。


▲中国煤矿文工团在三江百里侗乡慰问演出


注重与脱贫攻坚工作、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相结合,做到“送文化”与“种文化”相结合,活动主题突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中央宣传文化部门组织了240多支文化文艺小分队、各省(区、市)组织了2800多支省级文化文艺小分队,将在2020年元旦春节期间,深入基层,把慰问演出、文艺辅导、展览讲座等活动送到百姓身边。



以前文艺下乡基本上就到乡镇,近年表演团队直接到村。文化进万家活动不但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还弘扬了特色地域文化。


12月6日,三江侗族自治县林溪镇程阳八寨的平岩村平寨屯,“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小分队中国煤矿文工团的艺术家们,在鼓楼戏台继续为侗乡人民送上精彩热烈的文艺盛宴。



从遥远的首都北京来到古朴美丽的侗寨,中国煤矿文工团的演员们走在田间地头,深入程阳八寨,把各族群众翘首以盼的高雅文艺精品送到木楼人家门口。近两个小时的《时代飞歌》音乐舞蹈歌会,让侗乡人民在迷醉和欢快中感动不已。


戏台前、鼓楼下,高潮迭起、掌声如潮,一股股欢乐的暖流在初冬的侗族村寨间荡漾。



“这些演出太精彩了。以前只是在电视里头看见过。万万没想到,艺术家们会进我们寨子里来,就在我们面前表演。”杨军责是平岩村岩寨屯的村民,他坐在他们屯的观演区域,每个节目演出,他和乡亲们都热烈鼓掌。



广大文艺工作者身子向下沉、重心向下移、脚步向下迈,通过推动文化供给下沉、惠民服务下沉,走村进寨“送文化”,激活了群众心中的文艺种子,如今这些种子已经发芽长叶,开花结果。



一支支“红色文艺轻骑兵”,在寒冬中用心演出、倾情奉献,将欢乐和文明送到千家万户,营造欢乐祥和喜庆热烈的浓厚节日氛围,进一步汇聚三江人民决战脱贫攻坚的蓬勃力量,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上奋勇前进。

❖部分资料与图片来源于网络



监制 | 项   飞

制片人| 石 岩

主编 | 李   姌

记者 | 李雪荣 陈瑶书 周烨然 桂姝蕾 

责编 | 桂姝蕾

编辑 | 桂姝蕾

运营 | 邓   荣


往期节目推荐

人生难得一知己 | 齐白石与徐悲鸿相差32岁的莫逆之交

故事里的中国 | 听闻凤凰琴声响,一生只为学生鸣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