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吉力么子扎:把彝族民歌唱给世界听

文化十分 CCTV文化十分 2020-02-07

 

每天十分钟,带你涨知识

近日,首届大凉山国际戏剧节闭幕。8个国家,12天,300场戏剧演出,呈现了一场冬季的戏剧盛宴。其中,带有彝族风情的表演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当地演员的参与给戏剧节增添了一番别样的色彩。


在歌剧《彝红》中有这样一幕:换上童裙的妮扎嫫不愿意遵从父母的定下的婚约,逃婚出走,以一己之力反抗世俗,最后为爱与自由而死。

在凉山州每周都会上演的实景表演《阿惹妞》中也有类似的情节:长大成人的阿惹妞不愿意嫁给自己的表哥,经历了一番抗争,遵从自己的心意嫁给了自己爱的人。

《阿惹妞》演出片段


彝族人有定娃娃亲的习俗,彝族姑娘却有着任性与向往自由的一面,这便形成了“戏剧冲突”。在《阿惹妞》演出中,饰演阿嬷这一角色的八九年出生的女孩儿吉力么子扎,将这戏剧的情节搬到了现实生活中:逃婚、出走、醉心于彝族原生态的唱法,不顾家人的反对投入歌唱事业,孤注一掷地拼搏,到如今《阿惹妞》演出中百分之八十的民歌都是她录的音。


吉力么子扎


“在唱彝族民歌的人里,我算是可以的”——子扎唱得好,她自己也知道,在这一点她没有不必要的谦虚;她在某视频网站上,有八万多粉丝,碰到熟悉的人,喊她“网红”,她当个玩笑听听罢了,不会放在心里。她把对彝族古老的文化的热爱视作自己的初心。


《文化十分》记者在首届大凉山国际戏剧节期间,跟随吉力么子扎回到了她的家乡布拖县,为的是探究这古朴与嘹亮的彝族民歌背后的力量。




撰文|张文


我从布拖来

从西昌去往布拖县大约需要三个半小时的车程,一路的盘山路,气温越来越低,不似西昌市里宛若初春。时逢彝族年,县城里热闹非凡,子扎下了车,一会儿功夫,为家人们置办的“年货”填满了后备箱;另外还有几大包零食,是她带给村里幼儿园中孩子们的礼物。


离子扎的村子越来越近,子扎的情绪也越来越高,“这里的冰粉我小时候很喜欢吃”。“这个土豆的味道和西昌的不一样,布拖的土豆是最好吃的”,子扎看着车窗外的摊位,自言自语,面带笑意。


车子开上一条平直的路,两边都是树木。耳边突然传来了子扎的歌声,听不懂的彝语,陌生的唱法,铺开来的声音被风带走,向这一片子扎熟悉的土地说一声:我回来了。

她的声音宛转而嘹亮,与这里的景色融为一体。同事们相视一笑,感叹:“子扎姑娘总是‘一言不合’就能唱起来。”

子扎家乡


出了县城,进入村落,子扎指着路边的一个房子说:“这里就是我定过娃娃亲的人家”。

子扎现在已经可以把因为“毁婚”赔偿对方家庭十六万元的事情当成玩笑话说了,但对于当初那个十几岁、连县城都很少去的女孩子来说,以一己之力反抗父母和当地的风俗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一岁就定了娃娃亲,我不喜欢,我也没见过他。到了年纪了,父母也不愿意让我唱歌了,说该嫁人了。我只能逃跑。”子扎说。


半夜两点,子扎出门了。她还记得自己穿着一条裙子,背着衣服,踏上了山路。从村子到布托县城有二十多公里,第二天早晨,子扎才到了县城里一个哥哥的家中。


哥哥也是从村子里走出来的,他知道村子中的苦,于是很支持子扎选择唱歌这条路。“我知道他默默地支持我,他的这些想法不能让家里人知道,知道的话,家里人会不高兴。”子扎回忆说。


从村子里走到布拖县磨破了子扎脚下的一双鞋,但她知道,无论如何,自己不能就这样嫁人了。她的心中有了彝族的歌声,便有了前行的力量。


火把之女

“我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这么喜欢彝族民歌,还有这些彝族文化。”子扎说。


子扎在读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因为家庭贫困,辍学回家。没有书读了,她就跟着爷爷一起放羊,在山上,她便会唱起歌来。“比如我今天心情不好了,我就陷入想象,开始唱歌来舒缓情绪;和朋友一起玩,很开心,我也会唱起来,歌声里开心的情绪就出来了。”子扎说。


除了自己钻研,子扎还会向老一辈民间歌者请教,她好奇那些对现代人陌生的音色、唱腔究竟是怎么唱出来的。“我没有跟专业的老师学习过,他们也不知道怎么教我。如果我改变了,这就不是古老的民歌,不是原生态的唱法了。说实话,现在很多人都不愿意学彝族原生态的东西了。”子扎说。


子扎在社交网络上,有一个名字叫“火把之女”,她常说:“没有彝族的火把节,就没有今天的我。”

提到“火把节”,就不得不提到“朵洛荷”——凉山彝族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火把节”上仅限女子集体表演的一种歌舞形式。


子扎所在的布拖县有“火把节之乡”的美誉,在“朵洛荷”舞蹈的传承上最能体现出彝族人民的智慧。舞蹈演出时间近一个小时,数十位身穿彝族服饰的女子打着黄油伞,唱着优美动人的歌曲缓步出现。舞者们微低着头,踏着轻盈的舞步,哼着当地彝族动人的歌曲,边唱边舞。


从十五岁开始,子扎开始参加当地的“朵洛荷”比赛,连续参加了几年,都是第一名。“我当时说,我不能再参加了,要给别人留一点机会。他们还说我骄傲了,我就只能继续参加,只要参加,冠军还是我的。”子扎笑着回忆到。


连续夺得朵洛荷比赛的冠军,让子扎有了一些演出的机会,子扎的活动场所也从农村转到了县城里。起初,子扎遇到了语言障碍,“因为县城里面的人说话,和我平时在村子里讲话还是有一定区别的,我只能慢慢努力。”子扎说。


另外一个障碍便是,“他们觉得我在表演的时候太紧张了,表情不自然,眼睛一直眨。”子扎说。


子扎当时感觉到“他们不太想要我了”,她开玩笑说:“我虽然没有读过书,但我还是个聪明的人。我知道他们怎么想的,我就更加努力学习民歌,老师们便又重新关注我了。”


两三年的时间里,子扎心无旁骛唱着自己的彝族民歌。一天,她被告知“今天有专业的老师过来了,你准备好拿手歌,唱给他们听”。当时的子扎还不知道凉山州歌舞团要招人。


一曲唱完,身旁的彝族青年歌手说:“妹妹你嗓子那么好,可以考我们的歌舞团。”没有怎么读过书这件事,一直是子扎的心疼刺,“可是我没有文化。”子扎说。彝族演员鼓励她说:“唱歌和有没有文化没有关系,你嗓子这么好。”


“我便厚着脸皮问了凉山州歌舞团的书记,他说‘你有这个心,可以来考’。”子扎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说。


考试很顺利,子扎当即被安排了去台湾演出,比起家乡布拖县,她有了更大的舞台。无论她的歌唱事业走的多远,她都不会忘记这一切的起点——彝族的火把节。
我生在火塘边

彝族人有一种说法:“我生在火塘边,死于火堆上”,火对于彝族人有独特的意义。许多饱含彝族特色的文艺作品都在“火”上做文章,实景演出《阿惹妞》便是其中一例。


子扎在《阿惹妞》实景演出中出演阿嬷一角。时隔多年,在戏剧中上表演她曾在现实中上演的剧情,只不过,这一次,她不再是那个倔强的阿惹妞,而是出演了温顺传统的母亲一角。


“我们在做《阿惹妞》这个实景剧的时候,选择用火来贯穿整个演出。剧情相对比较简单,讲了彝族的一个小孩阿惹妞,从她出生到成长到结婚的剧情。只是我们加了一些让观众觉得好看的特效,还有一些参与性的互动体验。”阿惹妞导演说道。

喷发的水幕上映现出的鹰图腾

大凉山彝文化风情实景剧《阿惹妞》是中国首台彝文化风情实景火秀。“火”作为彝族的生命图腾贯穿全剧,从民族源起的脚步,到彝人世俗风情的展开,从阿惹妞情与爱的相遇相知到火把节的热烈欢腾,呈现了“火”作为一个民族情感的载体而展开的生命传奇。


阿惹妞民俗村寨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是一个以凉山州民俗特色、演艺为一体的村寨。在这里可以看到每周一次的实景火秀,更有彝族美食、服饰店坐落于民俗街。


子扎的服装店亦是开在民俗村寨中,子扎从小对彝族民族服饰有狂热的兴趣,还会动手去做。到现在老家的衣柜里,还挂着她小时候给自己做的裙子,那也是她少女时代美好的回忆之一。
“子扎走出去了”


子扎如今在西昌市安家落户,有了两个孩子。她坦言,回一次老家不容易,一年也就能回来一两次,一是交通不便,二是工作让她抽不开身。


熟悉子扎的人都会说“子扎走出去了”,有的人觉得只要会唱民歌,就可以摆脱在穷乡僻壤生活一辈子的命运,于是询问子扎如何才能“鲤鱼跳龙门”。但只有子扎自己知道,除了天赋,更要有热爱和努力。

“走出去”的子扎身上的担子也不轻,除了自家的吃穿用度,还要顾及两个弟弟的生活费。


子扎的老家里,只有母亲一个人,父亲在外打工。家中还是靠在地上的火堆生火做饭,一个木梯通往楼上阁楼,当作储物间。据子扎说,即便是现在,母亲依然会背着一百多斤的粮食,登上梯子,将食物储存在阁楼上。

子扎母亲在家中


子扎多次提出将母亲接到西昌市里生活,但母亲已经习惯了这片土地上的生活方式。子扎回到家中那天,母亲将子扎带回来的东西,分给了村里熟识的人,她向大家说:我女儿回家了。


“我们这个地方的人虽然穷,但是待人还是很热情的。”子扎说。


她爱这片土地,她坐在山坡上唱着彝族民歌。记者问她是什么意思,她说:“彝语翻译过来就不是那个味道了”。记者追问:“那是表达什么心情呢?”

子扎家乡山坡唱歌视频片段


“我回到家乡,我很开心,每次回来我都不想走。但是彝族的女儿一旦出嫁,这里就变成了’爸爸妈妈的家’,离开的时候还是要高高兴兴的。”子扎说。


子扎回到家乡那天,到村里的幼儿园教孩子们唱民歌。即便是喜爱唱歌的小朋友,发出的声音也很微弱,更多的时候,他们红着脸颊,露出羞怯的神情。

小时候的子扎正好相反,无论谁来,她都能自然地唱歌,毫不怯场,这便是属于子扎的幸运——在这个闭塞的乡村,因为对于彝族民歌骨子里的热爱,使她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




如今文化+旅游成为带动大凉山经济发展的新路径,彝族文化也得以在年轻人之中一代代地传承下去。在大凉山还有很多像吉力么子扎一样的彝族女孩,时代给与他们机遇,让他们有了自己的新天地。




监制 | 陈   杰
制片人| 石 岩
主编 | 马戎戎
责编 | 李   程
记者 | 梁   霄 张 文
编辑 | 张   文
运营 | 邓   荣

往期节目推荐
▶主编专栏 |《利刃出鞘》:善良笑到了最后
海南岛国际电影节闭幕:光影下采珠拾贝,银幕上乘风远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