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WeChat ID cctvwenhuashifen About Feature 中央电视台《文化十分》栏目,为观众及时发布权威政策、扫描梳理国内外重大文化事件、透视观察热点文化现象;从独特的视角,记录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采风创作的生动实践。  每天十分钟,带你涨知识 纪录片《上海的女儿》定档预告片 12月10日到12月13日,中国国际纪录片节在广州举办。在形形色色的上百部参展影片中,讲述周采芹女士传奇一生的《上海的女儿》,一票难求。 影片放映结束后,《文化十分》的记者对导演陈苗进行了专访。 在采访前的准备间隙,陈苗导演拿出随身携带的化妆品给自己画了个淡妆,以表对这次采访的重视,言谈举止都似乎与影片《上海的女儿》的中采芹女士的风格有着丝丝缕缕的呼应。 陈苗导演对记者说,相比故事片,她更爱拍摄纪录片,原因是她觉得能够跟剧中的人对话,共同成长。                                         “从片名说起“ 我们的采访从片名聊起,这位“上海的女儿”其实在17岁以后都没有再回到上海生活。 在上海的17年里,成名、演艺、唱歌对于周采芹来说,不过是生活里一个遥远的憧憬。为何将片名定为《上海的女儿》,陈苗导演给出了自己的解读: “她一直在寻找她的认同。这个上海的概念里面包含了两层意思,就是父亲和母亲。父亲对她来说意味着舞台,那个她心中最向往的一个核心。她其实更多的是受到她母亲的影响,她妈妈是个千金小姐,当之无愧的千金小姐。母亲在生活中的独立、经济头脑、未雨绸缪对于周采芹来说是耳濡目染的影响。” 这是整部片子最有意思的一个地方,这是一场关于认同的旅程。 因此在片子的最后,她说“我是我爸爸的女儿,我也是我妈妈的女儿,然后我也是上海的女儿。” 周采芹的传奇人生 导演陈苗说: 周采芹是我在女性读本中找到的 最狂飙的剧本 电影从周采芹1936年诞生在上海讲起。 当你作为一名女性去观赏这部影片的时候,你会发现周采芹女士拥有许多女性都梦寐以求的一切:显赫的家世、一举成名的演艺道路、无可替代的华人女演员地位以及姣好的身材和容貌。 这些带有传奇色彩的字眼用来塑造任何一个女主角都显得过于华丽,然而这一切就这样真实地发生在周采芹女士身上。 独自赴英,年少生子 周采芹的父亲是著名的京剧大师周信芳,母亲是上海滩名媛——天宝银楼的三小姐。裘丽琳在看戏时钟情于舞台上的周信芳,此后不顾家人反对和他私奔,成为当时人们津津乐道的娱乐新闻。 周采芹是周信芳的三女儿,她形容自己是在戏箱子里出生的。 自幼便围绕着舞台玩耍,观众、鲜花、掌声在周采芹幼小的心里种下了种子,随着父亲每一次登台而萌发。 17岁那年,她在母亲安排下,只身赴英学习表演。母亲为了让孩子摆脱“戏子的孩子”这样的舆论魔咒,亲手安排自己的孩子一个一个远赴重洋留学。 周采芹被送到了英国伦敦皇家戏剧学院学习表演。殊不知,这一走,便是她与父亲的诀别。 周采芹是英国伦敦皇家戏剧学院的第一个中国学生,这个身高只有1米5的东方面孔,并不像人们刻板印象里的东方女孩那样“乖顺”、“可爱”,作风泼辣大胆的她被称作“身高1米5的炸弹”。 正是这样一位从头到脚都散发着魅力的女性,男人们为之倾倒便也在意料之中了。 20岁不到,周采芹就在伦敦结婚,生下了儿子。但是幸福甜蜜的生活并未从此开始,丈夫希望她在家相夫教子,而她只想发展自己的演艺事业。 周采芹将孩子送去偏远的福利院,以分出更多的精力能够全身心投入自己向往的舞台。连她的闺蜜都感叹这个女人的“狠心”:“一个女人怎么能够狠心抛弃自己的孩子?” 但这样的野心得到了回应。 台湾想要与英国进行艺术交流,请来一个京剧公司进行演出。周采芹作为少有的了解京剧的中国人被选为活动的主持人,然而第二天,没有人谈论京剧,整版的报纸都在报道这这位打扮很像奥黛丽·赫本的亚洲面孔。 只要她现身的地方,所有镜头都追寻着她,报纸上铺天盖地都是她的照片。导演们频频递上橄榄枝,她受邀出演了《苏丝黄的世界》,甚至帮助当时的第二任丈夫争取了宝贵的导演机会。 东方面孔的苏丝黄征服了英国,女人们以她的打扮为样本争相模仿。 她性感也自爱,奔放也保守,最最重要的是,一切的行为标准由她本人制定。 《苏丝黄的世界》剧照 站在尊严的刀刃上 与众不同的性格,就像是牛排旁边一颗红得刺眼的辣椒,刺激着英国这个温文尔雅的绅士国度的味蕾。 提到采芹女士的人格魅力,导演陈苗这样形容:“性格决定命运,那她的命运堪称海外传奇,也是女性的榜样,真的是后无来者,看不到还有人比她更出奇至上的。 她形容自己的舞台表演就是“站在尊严的刀刃上”。 每次演出,她都缓慢登台,不许观众交谈、服务员走动。她能够对台下喋喋不休的女士霸气又礼貌地说出“stop”,做一个讨好观众的歌女和一个高高在上的歌手只是一线之间。 周信芳与裘丽琳 周采芹的身上带有上海那种一中一洋,一旧一新,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胸怀和格调。 独特的气质令她的演艺事业风生水起,她在舞台上寻找着一份只属于自己的身份认同,但无论多么炙手可热,她始终无法忘记自己的根。 86岁的周采芹曾经跟陈苗导演说,她每天都会想起她的母亲。 人生低谷 对于周采芹来说,父亲是高山仰止,母亲的影响则是细水长流。 母亲曾对她说:“别像其他人家的女孩子一样,就指望着嫁妆,它只会像磨盘一样吊在你的脖子上。你需要的是一肚子的知识,这样你就能轻装前进,成为一个真正独立自主的人。” 当她决定离婚时,母亲又说:”人这一辈子还是要活得开心,成年人做什么决定不重要,重要的是负得起责任。“ 当母亲去世的消息传来时,周采芹崩溃了。 当时,周采芹自己也正经历着人生中最艰难的时刻,贫穷,以及过气。 此前,周采芹迎来事业巅峰,钞票大把大把装进她的口袋,然而,她似乎并没有继承母亲裘丽琳的经商头脑——母亲曾帮父亲开创了全新的京剧演出“七三拆帐”模式。而周采芹的投资,不过是跟风买房。 没想到,她迎来了英国经济大萧条,全部房产都被抵押,原本住在六层小楼里的周采芹住进了地下室。而她的演艺事业也开始走下坡路。 贫穷,过气,母亲过世,三重打击下,周采芹试图吞安眠药自杀,被朋友发现后住进了精神病院。 此后,她做过餐厅服务员、打字员、图书馆管理员,生活好像一辆过山车极速下滑,不知道要俯冲到哪里是个头。 导演·陈苗  在人生道路上,在自己的生活过程中其实也遇到过很多不容易,每个人都是这样的。然而我想,再大的困难跟采芹所遇到的命运突变相比,就算不了什么。你从另外一种角度来说,它也是一种动力,一种激励。 薄采其芹 重头学习 周采芹不允许自己这样继续平凡下去。 穿着全身不超过10美金的衣服,她来到“穷人剧院”试镜。去监狱上演《阿伽门农》的时候,谋杀犯为她送上了茶水和饼干。她说,“那时我成了真正的演员”。 系统学习过表演的周采芹在1981年受到曹禺的邀请,回到中国,任职于中央戏剧学院。 这位穿着牛仔裤的女老师在学生们看来是“飘”进教室的,她脱了鞋子坐在地上给同学们教课,让学生们排练莎士比亚的《暴风雨》,引起《光明日报》的讨论。 她终于有了勇气回到上海,回到家,从不相信传统的周采芹对着父母的遗像磕下了头。 历经50年,周采芹经历了太精彩也太跌宕的一生,她说:“如果你想要脱离愤怒,那就写一本书”。于是,自传《上海的女儿》出版了。 一时间,媒体争相对这位拥有戏剧人生的女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随之而来的是采芹一度久违的演艺之春。 《福禄寿》 《艺妓回忆录》 《惊天魔盗团2》 《神盾局特工》 新版《红楼梦》 “我们是上海的女儿” 相似的人相遇 实属难得 《上海的女儿》剧照 周采芹这个名字曾是好莱坞对华人演员的基本认知,那时在好莱坞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男有李小龙,女有周采芹 。 陈苗导演和周采芹的第一次见面,是在一场好莱坞的party之后。当时的陈苗还只是负责将周采芹送回家的司机,而当时的周采芹已是一位享誉全球的华人女星。 陈苗16岁时,曾经在上海电视台最早的电视节目“你我中学生”中担任主持人,她从几千名中学生中脱颖而出。时而文静时而泼辣的气质令陈苗成为那一届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本科生中唯一的女生,她的同学名单上有王小帅、管虎、娄烨…… 《上海的女儿》导演 陈苗 在车上,周采芹和陈苗聊艺术的艰难、聊梦想、聊坚持也聊放弃。采芹女士出人意料的坦诚和真实给陈苗导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十几年后的今天再跟我们讲起这场相遇的时候,仍能看出来陈苗导演眼里的光。 的确,相似的人相遇实属难得。 两个女人的吸引与角力 制作过程·幕后花絮 我们能感受到陈苗导演和周采芹女士在这部影片的创作过程中是相互吸引甚至是相互角力的。 问到自己和周采芹女士的共同点,陈苗导演说“我们都是上海的女儿。” 陈苗导演说:“我们互相吸引,但是我们也有很不同的地方,所以我们互相研究对方,尤其到了拍摄的过程中,其实也是互相较劲的过程。有的时候她并不愿意回答我的问题,那我就要几次三番通过各种途径去得到我的答案,那其实就是互相角力。哪一方都不能输给另一方,这就是有趣的一种互相的吸引。” 这两位女性在创作过程中也碰撞出不少火花。 陈苗导演和周采芹制定了一个游戏规则,那就是在拍摄过程中周采芹不能干预拍摄,一切按照陈苗导演的意思进行。 在最终确定成片前,陈苗找到周采芹,两个人从晚上九点看到了早晨七点。因为两个人都知道,这并不只是她们合作产出的作品,而是周采芹女士实实在在经历过的人生。 陈苗导演告诉我们:“看一段停了,停了以后就去看书,就去找源头,所以我也是从她身上一直在学习东西,这个是我觉得拍纪录片给我最最最大的一种滋润。因为她也是个很好的艺术家,她自己也做过导演,而且现在她具有了知识分子的优雅风范,所以她会非常尊重我在创作中的独立。” 热爱过、辉煌过、跌倒过、涅槃重生过,但永不顺从世俗,永远坚持自我,这是“上海的女儿”历经80多年的人生总结,也是陈苗想要呈现给我们的传奇。 八十六年人生 十年酝酿 六年拍摄 时间没有辜负任何人 ▶王蒙:文学留住青春,我们永远不老 ▶王启敏 | 指尖划出优美的弧度,那是她从业二十载独有的角度 Go to "Discover" > "Top Stories" > "Wow" Posted Sending Scan with WeChat tofollow the Official Account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