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陈爱莲:不停旋转的时代“红舞鞋”

文化十分 CCTV文化十分 2020-02-06

 每天十分钟,带你涨知识






不停旋转的时代“红舞鞋”





什么是年轻?


是粉颊红唇,矫健的体魄?还是人生旅程中转瞬即逝的一段光阴?

德国作家塞缪尔·厄尔曼在一篇名为《年轻》的短文中,写道:


“没有人仅仅因为时光的流逝而变得衰老,

只是随着理想的毁灭,

人类才出现了老人。

岁月可以在皮肤上留下皱纹,

却无法为灵魂刻上一丝痕迹。”



当我们看到80岁的陈爱莲,仍如少女般在舞台上满怀热情地翩跹起舞时,或许会更加认同塞缪尔·厄尔曼对于“年轻”的诠释。


13岁那年,陈爱莲在日记本上写下:“舞蹈,我将永远做你的朋友!舞蹈,将是我一生的追求!”都说舞蹈是“吃青春饭”的,可陈爱莲却从13岁“吃”到80岁。


她说:

“年龄只是描述我的一个数字,

它并不是衡量我人生的唯一刻度。”


至今,每天两小时的基本功训练,仍是陈爱莲雷打不动的习惯,医学检测,她身体的肌肉年龄仅有三十岁;


由她主演的舞剧《红楼梦》还在巡演,而据不完全统计,总演出已超过700场,在观众们心中,她是“活着的黛玉”,更有剧评家赞誉“爱莲之后,再无黛玉”;


在全世界的舞台上,陈爱莲都是年龄最长的舞剧女主角之一。


80岁的陈爱莲依旧“年轻”。

撰文 | 梁珊珊


其实,80岁的陈爱莲此时还带着腰上的旧伤



近日,在《舞蹈风暴》总决赛中,陈爱莲作为帮跳舞者出现在节目中。


尤其是几个下腰、托举、劈腿的动作,引发了现场观众一阵阵欢呼。

“宝刀不老。”

“教科书级别的示范。”

“用生命在舞蹈。”

这段表演登上微博热搜,很多网友纷纷要

“献上膝盖”



就是在这次《舞蹈风暴》节目录制期间,我们恰巧在北京见过陈老师一面。


12月19日,那天是首届“爱莲杯”全国中老年神州文艺汇演总决赛,陈爱莲担任评委。在节目录制的间隙,她连夜从长沙飞回北京,参与总决赛评选。


凌晨一点抵京,早上九点钟赶来这里,下午还要折返长沙继续参与录制。连日来高强度的排练、录制,加上舟车劳顿,却不见她一点疲态。




她上身穿一件大红的衬衣,外面套一件白色的毛绒坎肩,搭配着精致的妆容,十分洋气。尤其是上台讲话时,举手投足间都透出一种舞韵。


那双纤细的手在半空中起起落落,比比画画,变换着各种好看的花样。每说一句话,全身似乎都雀跃得要跳起来。


她开心地称呼台下参赛的中老年舞者为“姐妹们”,像唠家常一样询问大家,自己今天的妆容好不好看,还畅谈起了养生的秘诀——心态要年轻。



只是说笑间,陈老师已迈着小碎步在舞台上兜兜转转走了一圈,这可忙坏了我们跟拍的摄像师。

多次采访过她的记者王瑞宁向我形容,陈爱莲老师像极了一个“古灵精怪的小姑娘”,永远都是活力满满。


采访前,我拜读了陈爱莲1982年撰写的自传《我是从孤儿院来的》,这是我从网上搜寻到的一本旧书。


读她的文字,我知道,从童年到青春期,很长一段时间里她并不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那样——乐观、开朗、热情洋溢,相反地,她内向、敏感、沉默寡言。


或许是舞蹈改变了她,也或许是人生的起起伏伏让她看淡,看透。


我们好奇,曾经那个衣衫褴褛、满头虱子、流浪街头的孤儿,是如何一步步成长为新中国第一代舞者?并且一直跳到了80岁?任时光荏苒,唯心不老?


当听完今天的故事,我们自会找到答案~


1


我是从孤儿院来的




陈爱莲八岁时的照片

小爱莲和电影《三毛流浪记》里聪明机智的流浪儿三毛,成为了朋友。在三毛的带领下,烫着一头时髦小卷发,穿着荷绿色连衣裙的小爱莲,考上了上海一家电影公司,成为了一名众人青睐的小演员……


这是1948年春天,9岁的小爱莲睡梦里的情景。


这个做着演员梦的小女孩,当时跟父母生活在上海的一座花园洋房里。父亲是警察,母亲是纺织工人,一个殷实的小康之家。


上世纪三十年代上海掠影 沈石蒂摄

上世纪四十年代的十里洋场上海滩,中西文化交融。


小爱莲从小便跟着父母看戏曲,看电影。当地的戏曲有粤剧、沪剧、越剧,越剧名角袁雪芬、徐玉兰,粤剧大家王文娟的余音神韵,长袖倩影,总让她沉醉不已;


好电影也层出不穷,白杨、胡蝶、金焰等电影明星粉墨登场,《一江春水向东流》《八千里路云和月》等影片,还有《出水芙蓉》等一系列的好莱坞影片,看得陈爱莲眼花缭乱……


在这样的文化艺术氛围下耳濡目染,加上小爱莲本就生得模样俊俏,又能歌善舞,还在街道剧团演起了话剧……慢慢地,成为一名电影演员的想法就越来越强烈。


母亲支持她,还带她去电影公司报过名。可天有不测风云,一年后,爱莲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故。


她非但没有像梦里那样成为众人追捧的小演员,反倒成了像三毛一样流落街头的孤儿。


父亲突然病故,母亲因为悲痛过度,不久也撒手人寰。


一年的时间内,父母双亲都走了,留下了只有十岁的小爱莲,还有七岁的妹妹。


父母不在,亲戚朋友们也渐渐疏远了她们。小小年纪,她便过早地尝到世间人情冷暖的滋味。


爱莲跟着一群流浪儿去街上捡垃圾,看到倒满垃圾的水泥池子,就扑上去,从腐烂的菜叶、揉成团的废纸、油腻变馊的剩饭堆里,扒拉出一些能卖的破烂,换些钱买吃的。


邻居们看着不忍心,就把姐妹俩送去了上海儿童临时收容站。



不知是泪水,还是茫茫的雾色,我觉得上海的高楼大厦渐渐地模糊不清了,可是三轮车仍然沿着一条狭窄的乡间小路向前驶去。道路坎坷不平,仿佛要把我幼小的心灵颠得更破碎一些。我就是坐在三轮车上告别了生活十年的家,离开了学校和小朋友们。我清楚地知道:我再也不会有妈妈了……


陈爱莲生来就少言寡语

在经历了这番家庭变故后,愈发不爱说话了



我很怀念我死去的父母,在梦中常常哭醒。

他们的去世给我心灵上的创伤太重了,

我老是在思念他们。

——陈爱莲


收容所的生活虽然艰苦,却总算是一个挡风遮雨的地方。


后来因为这里只有小学五年级,为了能继续上学,爱莲离开收容所,进入了上海一心孤儿院。


在孤儿院,爱莲时常受欺负,她写道:

有的学生看不起我们,欺负我们。加上我又瘦小,穿得又破又烂,头上还有虱子,他们也敢用纸团打我的脑袋。我很愤怒,也很悲伤。可又不敢同他们打架,只好狠狠地用目光来回敬他们。我倔强的性格,大约就是在这个时候形成的。我盼望着有一天我能自立,离开这里,不再受那些男孩子的欺负……

                             ”



孤儿的这段经历,对陈爱莲的一生影响太大了。她懂得唯有自立自强才能出人头地,也更加感恩那些曾经伸出过援手的人。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成名后,陈爱莲成立了自己的舞蹈学校,她去贵州山区采风时,看到一批有舞蹈天赋的贫困生,便选了十个带到北京培养,自己出资140万为这些山区的孩子们圆梦。此为后话。


2


我要做中国的乌兰诺娃





1954年陈爱莲在天安门留影

1952年10月初的一天早晨,上海火车站,淅淅沥沥的小雨飘着。


“呜——”汽笛一声长鸣,一列绿皮火车开动了。陈爱莲伏在车窗上,望向阴沉沉的天空,心绪难平。


她终于走出孤儿院了。

我坐在北上的列车上,注视着车窗外渐渐消失的城市,心里好像卸掉了一块沉重的大石头,突然轻松了很多。我感到自己变成了一个新人,许多美丽的幻想飞进了我的脑际,我的心里也燃烧起了越来越旺的火焰……

几天前,北京中央戏剧学院老师来这里招考舞蹈学员。


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舞蹈领域急需发掘第一批科班培养的舞蹈演员。


陈爱莲回忆道:“那个年代学艺术的人,是两极分化的,一种主要是穷人,到哪儿去学门艺术,当个徒弟,就有饭吃,有活干;还有一种就是非常有钱的,很上层的,银行家或者其他职业,有修养,也有钱,他们对艺术比较喜欢,特别是接触到西方一些艺术,就会学学钢琴,学学芭蕾舞或者唱唱歌什么的。但主要还是穷人比较多一点。”


自小多才多艺的陈爱莲有些功底,便被喊来面试。


搬腿、下腰,模仿舞蹈动作,跟着节奏打拍子,陈爱莲都表现得很好。最后一道考题是表演一个小品:“在地上找针。”


她回想起母亲生前,也常常叫她帮忙在地上找针,便靠着记忆在地上认真地模仿起来。


惟妙惟肖的表演打动了面试老师,陈爱莲当场就被录取了。

20世纪50年代初期,陈爱莲(左一)练功照

可到了学员班,陈爱莲心里又有些不大痛快了。


舞蹈,在黑暗的时候给了她一缕微光,带她逃离了孤儿院。但骨子里,陈爱莲还是想演话剧、电影。


更何况,彼时舞蹈在她的心里,只是业余蹦蹦跳跳,根本不算个专业。


直到她观看了一部《芭蕾舞大师》的片子——


这部片子里有四个舞剧《天鹅湖》《罗密欧与朱丽叶》《泪泉》《巴黎的火焰》,表演的都是前苏联最顶级的舞蹈演员,有乌兰诺娃、古雪夫(后来是舞剧《鱼美人》的编导)等。

乌兰诺娃

“太震撼了!太棒了!太美了!”陈爱莲至今仍记得当时激动的心情。


原来,舞蹈不单纯是形体美,还是能够深入灵魂的艺术。


“舞剧既能满足我创造人物,表演剧情的愿望,又能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我忽然发现,原来舞剧就是‘无声胜有声’,完全没有语言,但我的表演可以胜过任何语言。”陈爱莲说。


那天,她在日记本上一字一句写下:“舞蹈,将是我一生的追求。”“我要做中国的乌兰诺娃。”


对于陈爱莲而言,与其说是她选择了舞蹈,不如说是舞蹈选择了她。


陈爱莲说:

“我是个穷孩子,天天没什么可盼的,练功便成了我唯一的乐趣。孤儿的生活和环境的变化,使我隐约懂得了这样一个道理:在生活和事业中,自己必须是一个强者,既然学艺就得学出个样子来,决不能落在别人后面。”


20世纪50年代初期,陈爱莲练功照

要强的个性也让她成为班里的优等生。

当时授课的老师,很多都是京剧、昆曲的名家。老师们“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的教导,陈爱莲很受用。


正如陈爱莲自己所说:

“要勤奋才能出成绩,要‘笨鸟先飞’。我想我并不比别人笨,‘先飞’不是更好吗?”


学员班的学生每天早晨六点钟起床练功,陈爱莲就五点半起床。


没有闹钟,陈爱莲就拜托一位大哥哥演员叫她。因为男演员进不了女生宿舍,陈爱莲便每天睡觉前栓一根绳子在脚上,另一头放到窗外。等到早晨,大哥哥到窗前拉一拉绳子,陈爱莲就醒了。


起霸、趟马、踢腿、下腰、跑圆场……


等到其他同学起床,陈爱莲已经练得满头大汗了。


晚上下课后,同学们都跑出去玩了,陈爱莲却一个人到附近的中央歌舞团、戏剧团观看演员排戏,回到宿舍便像模像样地模仿起来。


20世纪50年代初期,陈爱莲练功照

她曾在《中华好家风》中谈到这段经历,和观众算过这样一道数学题:


“一年365天,你就说节假日把这六十五天去掉,300天,300个半小时是多长时间?十年呢?我今年从艺65年,65个365天乘上半小时,你说你比别人多练了多少?”


有一段时间,陈爱莲染上肺病,被隔离到一间小屋子里。


可让她烦心的不是病痛的折磨,而是练功被迫停止。



  我怅然若失,我真不知道不练功我将怎么生活下去。我只能一个人躲在屋里踢腿、下腰,生怕病好后落在别人后面。

——陈爱莲

1954年,新中国第一所舞蹈学院——北京舞蹈学院成立了。


陈爱莲成为这个学校的第一批学生,开始了更正规、更系统的舞蹈训练。


20世纪50年代末,陈爱莲练功照

3


立起足尖的“鱼美人”




陈爱莲

陈爱莲曾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自信地说,她的舞蹈事业没有最高峰,只有“山峦起伏”。


1959年,20岁的陈爱莲登上了《人民画报》的封面,她从孤儿成长为青年舞蹈家的故事也在《人民画报》上一版再版。


因为出演了舞剧《鱼美人》的女主角,陈爱莲走红了。


这是中国民族舞剧芭蕾化的第一部作品,带有试验性质,为日后两部民族经典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的上演做好了铺垫。


有天赋,又肯用功,所以陈爱莲被选作女主角也顺理成章。


三年前,舞蹈班开始分科,究竟是学中国古典舞还是西方芭蕾舞,曾让门门功课优异的陈爱莲很纠结。


学校领导发话了——“洋就洋到底,土就土到家。”


“最好的舞蹈学生应该学习我们中国的古典舞。”


虽然错失深耕西方芭蕾舞的机会,但扎实的古典舞功底让陈爱莲获得了出演《鱼美人》的机会。


《鱼美人》剧照

担任剧目总编导的是前苏联舞蹈专家古雪夫。在他看来,中国古典舞的上身加上西方芭蕾舞的下身,将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舞蹈。


他对演员们要求很严苛,陈爱莲回忆说,排练的时候古雪夫拿着棍儿站在旁边盯着他们。


这是为庆祝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的献礼作品,陈爱莲自己也不敢有所懈怠。


为了演好鱼美人,陈爱莲顶着七月里炎炎烈日,冒着30多度的高温,四处拜师访友,聆听专家们的意见,还到图书馆里查阅资料,反复揣摩古代少女的心理。


早晨和黄昏,她还一个人跑到陶然亭公园,蹲在水塘边观察鱼在水中游的状态。入神时,她会模仿着鱼儿的样子,在水边手舞足蹈。


后来,演出蛇舞时,陈爱莲又跑到动物园里观察蛇,也是在一旁模仿设计蛇的动作。


陈爱莲《蛇舞》剧照

这样的举动常常是引得游人们驻足,“他们以为我有精神病呢”。


《鱼美人》成功后,陈爱莲的演出机会也越来越多。


1962年,陈爱莲被指派为中国青年代表,去芬兰赫尔辛基参加第八届世界青年联欢节的舞蹈比赛。


陈爱莲一个人参加了四个舞蹈节目——《春江花月夜》《蛇舞》《弓舞》《草笠舞》,并一举拿下了四枚金质奖章,被媒体誉为“东方舞蹈女神”。


陈爱莲《春江花月夜》剧照

回到驻地的路上,还没来得及同大家一起欢度这个兴奋的时刻,陈爱莲眼前一黑就晕过去了。


其实在出国前,陈爱莲就被诊断为“临时贫血症”,可她心想着要为国争光,医生让她暂停训练,多多休息的话,早就被她抛到脑后了。


然而,这四枚金奖,也从此奠定在她在中国舞坛的地位。


1962年陈爱莲获金奖后途径莫斯科留影




4


黑暗中的微光


我好像做了一场噩梦,醒来之后,一切全变了样,恍如隔世。我又一次失去了记忆,就像小时候母亲突然去世时一样。眼前的一切全是模糊不清,什么也记不起来了,似乎不知道悲伤,像白痴一样,脑子里只剩下一团漆黑的阴影,脚底下也好像踩着棉花,走起路来软绵绵的。

——陈爱莲



陈爱莲与丈夫杨宗光

那一年,心爱的丈夫杨宗光离她而去

29岁的她一下子又跌落到谷底


“我听到了舞蹈的召唤声,这声音使我在眼前的一片黑暗中看到了一点儿微弱的光。正是这微弱的光,照亮了生的道路——我突然想起我已经三天没练功了。”


这次打击太重了。精神恍惚的陈爱莲只有通过练功,不停地练功,才能让自己破碎的心得到一些安慰。



在那个特殊年代,陈爱莲所在的中国歌剧舞剧院的大部分演员都不练功,或者极少练功了,但陈爱莲不能。


长时间不练功,对于一名舞蹈演员功力的伤害是不能想象的。也唯有练功,才能唤起陈爱莲对未来的一点点希望。


在部队的土篮球场上,她以木棍作把杆,顶着旁人的目光压腿、踢腿,一天都不耽搁。她想,即便以后不上台了,自己还可在乡下的宣传队里当个演员。


苦难赋予她一种默默忍受的本事,而机会也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十年浩劫结束后,中央歌剧舞剧院排演大型舞剧《文成公主》,陈爱莲在剧中挑大梁演“文成公主”。



失去了那么多宝贵的时间,此时唯有通过十倍百倍的付出,才能把逝去的再追回来。


排练极其紧张。除了排练,陈爱莲还要完成剧院的演出任务,没过多久,她就感到体力不支了。


路走着走着就走不动了,没几步就要停下来喘气。


排练的时候,脚总是成八字型,没有力气站不稳,有时候一倒下就起不来了。


另外还伴有腹泻、厌食、失眠等症状。


陈爱莲很害怕,四处求医。


她辗转找到了国家体委运动医学研究所,医生诊断是“过度训练症”。很多优秀运动员就是因为这个病退出运动场的。


大夫建议她去疗养,疗养半年可以康复,正常走路、吃饭,但不能再做剧烈运动了。


陈爱莲一听傻了。


她已经四十岁了,近十年没跳舞了,她不知道以后还有没有这样的演出机会。


就这样离开舞台吗?她不甘心。


“只要能让我参加排练,我愿意听从您的一切意见,接受您的任何治疗。请您体谅和理解我的心情。”陈爱莲恳求。


大夫被她感动了,便提出一个折中的方案:停止练功,可以参加训练,但绝不能做难度大的动作。除了排练,不能再浪费一点体力。


陈爱莲自己也琢磨治疗办法,她逼着自己吃东西,每次吃东西前都对着食物唱:“下定决心,不怕牺牲,吃饭。”


就这样,自己的胃肠功能慢慢恢复了。再加上减少运动量,尽量调整好心态,睡眠质量也跟上来。


几个月后,她不仅身体好了,功夫也长进了。


《文成公主》顺利公演。


《文成公主》剧照

一年后,陈爱莲又破天荒地办了一场个人专场舞蹈晚会。这在国内还是第一次。


她一个人参演了十一个舞蹈节目,有古典舞、民间舞,印度舞、吉普赛舞,还有现代舞等。


晚会持续了1小时40分钟。


1980年,陈爱莲举办个人舞蹈专场《霓裳羽衣舞》剧照

演出时,陈爱莲还把当年运动医学研究所的大夫也请来观看,他们都觉得,这是个了不起的奇迹。


大概人生的起起落落,成与败,得与失,喜与悲,假如都能够心平气和坦然面对了,时光自会赐予一份从容和坚韧。



王瑶摄影

5


“活着的黛玉”




陈爱莲饰演林黛玉

在陈爱莲塑造的众多舞台角色中,“林黛玉”无疑是她演出场次最多的一个,也是艺术上最纯熟的一个。


第一次饰演林黛玉的时候,她42岁。


早在舞校学舞的时候,她就报考了夜大读中文系,那时候陈爱莲就曾三读《红楼梦》。


陈爱莲从小体弱多病又敏感爱哭,幼年丧父丧母,从江浙一带进京……这些经历跟林黛玉如出一辙。能够在舞台上演绎林黛玉,陈爱莲很兴奋。


可演好《红楼梦》可不容易。



“《红楼梦》的人物线索、故事情节非常复杂,要把它用舞蹈的形式完美地表现出来,无疑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而林黛玉更是剧中的关键人物之一,我跳得如何会直接影响到观众对整部舞剧的评价。”陈爱莲说。


陈爱莲暗暗铆足劲,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研读原著,揣摩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


首演很圆满。有媒体称赞她是“活林黛玉”。作家苏叔阳写下评论:“……民族舞剧起飞了!”


转眼时间到了1997年。


那一年,首届中国国际歌剧舞剧年在北京拉开帷幕。当看到节目单上90%的舞蹈都是西方舞剧时,陈爱莲心里很不舒服。


有感于中国古典舞的缺位,她自筹资金一百多万,下决心复排舞剧《红楼梦》,自己继续饰演林黛玉一角。


这一年,陈爱莲已是58岁。


2000年由王瑶拍摄的《60岁舞蹈家重返舞台》组照获第43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艺术类金奖(荷赛奖),荷赛被认为是国际专业新闻摄影比赛中最具权威性的赛事。这是中国记者在荷赛系列奖项中的最高奖项。

此图为舞剧《红楼梦》于1999年夏天在广东7个城市巡回演出。开场前几个小时,陈爱莲带着学生在剧场练功。


没想到,消息一出,舆论哗然。


“林黛玉由年过半百的陈爱莲饰演”;

“陈爱莲凭什么演林黛玉”;

“陈爱莲是舞霸”;

“陈爱莲堵住了年轻人的发展之路”

……


种种质疑声不绝于耳。


因为在大多数人眼里,舞蹈就是吃青春饭的。


陈爱莲那股不服输的倔劲儿上来了。“乌兰诺娃50多岁还来中国演出,普列金斯卡娅70岁出演《天鹅之死》,古巴舞蹈大师阿隆索72岁演出《吉赛尔》。我怎么就不能演好《红楼梦》呢?”


此图为,陈爱莲和其他演员们准备登台。

王瑶摄影。


静下心来,这些质疑的声音同时给陈爱莲提了个醒,是啊,原来自己的年龄跟林黛玉进贾府时的14岁少女差距那么大。


她开始重新审视这个角色。


除了保持优雅的身形和良好的舞蹈功底外,她又开始研读《红楼梦》原著,思考林黛玉的性格和情感,还留心观察身边一些年轻小姑娘的体态、身姿、一颦一笑。


几个月的艰苦排练,当她再站上舞台的时候,她还是观众心中的那个“林黛玉”。


此图为演出结束后,陈爱莲为观众签名。

王瑶摄影。

直到今年7月份

陈爱莲还在演出舞剧《红楼梦》


这已经是她扮演林黛玉的第38个年头,她还要继续演下去。


她说:“我的年轻状态是不断奋斗的结果,我爱角色多于爱我自己,即使有一天我跳着跳着倒下了也是倒在舞台上……”


“跳不好我绝不赖在舞台上。只要我能保持高水准,你就看吧。”


2014年9月22日,75岁的陈爱莲带着百位老年人在北京三里屯玩起街头快闪




结语


帷幕起,灯光渐明,一双长袖在空中翻飞,时代的红舞鞋旋转个不停——


80岁的陈爱莲还在跳舞,还在演不到18岁的林黛玉,这让她越来越成为众多媒体追逐的焦点。


至今,每天上午的八点到十点,只要没有杂务烦身,陈爱莲都会准时出现在排练厅,带着学生们一块练功。


如果年少时的勤奋还是因为想自强自立,如今的坚持便是一种自律了。罗斯福曾这样总结一个人成功的秘诀:


“有一种品质可以使一个人在碌碌无为的平庸之辈中脱颖而出,这个品质不是天资,不是教育,也不是智商,而是自律。


有了自律,一切皆有可能,无,则连最简单的目标都显得遥不可及。”


如今的陈爱莲,不仅自己坚持跳舞,还开办舞蹈学校带领学生们一起跳舞。“桃李不言,下自成蹊。”30多年来,她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舞蹈人才。

王瑶摄影

在《舞蹈风暴》节目录制花絮中,陈爱莲谈到每次一进排练厅,就会感到全身心的放松和畅快:“舞蹈已经融入了我的灵魂,我的血液,它是我生命的价值、人生的价值。只要生命不息,我肯定舞蹈不止。”


因为热爱,所以年轻。



就像塞缪尔·厄尔曼在《年轻》中写的:“只要勇于有梦,敢于追梦,勤于圆梦,我们就永远年轻!千万不要动不动就说自己老了,错误引导自己!年轻就是力量,有梦就有未来!”


2020

也愿我们每个人都有梦有坚持

永远年轻,永远热血沸腾


王瑶摄影




文字看的不过瘾?


小编还给大家精心准备了陈爱莲女士的三段表演视频


快来一睹为快吧!



▲陈爱莲在舞剧《红楼梦》中出演林黛玉


陈爱莲《春江花月夜》

▲陈爱莲演绎林黛玉


本文参考资料:《我是从孤儿院来的》《共和国的红舞鞋:陈爱莲传》,纪录片《人物 为时代而歌:陈爱莲 》



监制 | 项   飞

制片人| 石 岩

主编 | 李   姌

责编 | 桂姝蕾

记者 | 梁珊珊 王瑞宁

编辑 | 梁珊珊 王美怡

视频制作 | 于博涵

运营 | 邓   荣


往期节目推荐


2019,我们共同走过!(文末有福利~)

王言专栏 | 话剧《林则徐》: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