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海老阿姨和上海新青年,寻访玉佛寺边上的混搭生活 | 缪思国庆纪录片工坊项目回顾第二弹 | 缪思足迹010

小C老师 缪思国际教育
2024-09-07

生活在上海这座城市,有的人为追梦,有的人为生存,有的人步履匆匆,也有人安逸地经营着自己的一片小天地。对于在上中学的十几岁孩子来说,比学校和家构成的两点一线更多的,可能只是钢琴老师的家,棒球训练的赛场,和考试后会和同学结伴去的热闹商区。上海这座城市,从前是怎样的,未来会怎样,和我们每一个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有什么样的关系?


2018年十一国庆假期,缪思国际教育的老师们带着B组共9位来自九、十年级的学员们,一起坐言起行,在课堂里讨论城市化和上海,走出去在上海的老城区记录下同是生活在这座城市的普通人,摄制完成了两部微纪录片。


今天我们跟随小C老师,一起了解B组同学们的项目轨迹:



坐言

走近纪录片


纪录片工坊的课程从“检查作业”开始。为了为课程做好准备,我们请同学们在课前阅读了日本纪录片大师小川绅介的书《收割电影》的部分章节,在第一节课进行讨论。要拍摄种水稻的农民,不是拿着机子去到乡下拍就可以了。

小川绅介的团队为了拍农民种稻,自己跟着农民去学种稻,学会了辨别不同的土壤,学会看天象,去认识农民到底是怎样的人。同学们对书中小川导演细腻的观察印象深刻:大家同样都是在稻田插秧,为什么只有那位老大爷的腰上停着红蜻蜓?别看老大爷不干活的时候经常喝酒,看似吊儿郎当,但他干农活的时候,腰是稳稳的,纹丝不动。阅读是思考和讨论的基础,这一轮讨论过后,我们的课程正式开始。


我们最终需要完成的成果是每组一部2-3分钟的纪录短视频,所以我们的讨论从“走近纪录片”开始。纪录片是什么?有哪些类型?可以关注什么?纪录片中这样或那样的场景,都有哪些意味?带着问题去看纪录片,会有许多新发现。


比如,我们一起和同学们看了《我住在这里的理由》系列纪录片中的一集,它的拍摄对象是日本东京羽田机场的保洁大师郭春临。在这样的片子中,我们当然会看到大量的主人公勤勤恳恳在工作的镜头,每个角落都不放过,一定要弄干净。采访者反复追问她,为什么一定要这么干净呢?影片临近尾声,镜头中出现了在地上打滚玩耍的小孩子。

郭春临说,你看到小孩子要在地上玩,就一定要把到处都弄得很干净。反过来说,因为地上足够干净,家长才会放心地让小孩在地上玩。每个镜头都有用意,很多镜头表达比人的言语更有力量,这是学生们需要在看纪录片时去观察体会的。


城市与城市化


生活在上海,我们对城市习以为常,所以城市化这个过程,对同学们来说也许是个熟悉的词,但却是没有感觉的概念。从联合国的新千年发展计划(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到延续它的可持续发展全球计划(The Global Goal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城市和城市化都是全球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实现手段之一。1950年,全球的城市人口只有30%,这一数字在今天是55%,到2050年,联合国预计的全球城市人口占比将达到68%。


城市并不是新鲜事物,不同年代的作者都留下了许多描述城市的文字。在这一课,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阅读了来自1940年代、1960年代和近两年的描述城市和城乡对比的经典作品片段。

之后,同学们两两一组,进行了一个城市人和农村人的模拟对话(role play):

一个是向往田园生活的都市人,另一个是想要进城发展的农村人,他们在一起对话,会怎样描述自己现有的生活和各自向往的生活呢?在对话结束后的讨论环节,我们进一步追问:现在的农村生活真的不便利吗?未必。在农村非但一样有电商服务,无人机快递这样的新事物,更是率先出现在了人口密度低的农村。城市真的比农村污染更严重吗?也未必。因为工厂的迁移和农村环保的不作为,很多的中国农村的污染情况远比城市糟糕。聊聊城乡差异,看似很简单,但在我们的课堂,老师在不断引导同学们,对问题要深入思考和辩论,拒绝想当然。


上海这座城


上海的故事,是从一个小渔村开始的。在南宋时期,上海的青龙镇(今青浦区青龙镇)因其向上发展的势头,被称为“小杭州”。20世纪二三十年的上海,好莱坞电影,跑马会,舞厅夜总会,可口可乐和屈臣氏汽水,上海一样也不缺,总会让人以为生活在那时候的上海是件多么幸福的事。然而,我们一起读一读1940年代的某一个夏天的《新民报》(现《新民晚报》),就会发现,一边是马路上难民在卖孩子,一边是俱乐部里可口可乐加了几倍价钱依然供不应求;外面高温逼人,办公楼的白领小姐们却要穿毛衣抵御冷气机的寒气。



写作练习


贫富差异,在大城市一直存在。同学们大多生活在很好的家庭环境,要看看世界并不难。但是宽广的世界不仅是在国外,更是在自己的身边。去看一看这个城市其他人的生活方式,去走进他们的家里,和他们面对面地聊聊天,也是同学们看世界的一部分。


纪录片筹备


经过前两天的观影、阅读、思考和讨论,第三天的课进入了纪录片的实战准备阶段。纪录片拍摄的专业老师沈老师先和同学们介绍了摄影、构图、分镜、脚本等各项纪录片拍摄基本知识。在有了基本的概念之后,同学们分为两组,很快进行了分工,每组都配有导演、执行导演、摄像和剪辑。后一天就要展开实地拍摄了,同学们需要赶紧在这一天把各项工作都尽快上手,那最好的方式自然是:实践。两组同学分别选了一个前一天课上练习写作的片段来作为脚本,拍摄了一条视频。虽然视频的长度只有几十秒,但是要求呈现一个完整的情节。拍摄工作完成以后,沈老师现场带着同学们学习如何剪辑。




当天课程的最后一个部分,是为第二天的拍摄做具体准备。沈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实地拍摄的地点和被采访对象,两组同学分别准备脚本和采访问题。这个过程并不容易。同学们很快写完了一串问题,可是在沈老师的挑战下,大家才发现,提问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对方回答,关键是要知道自己想向观众呈现一个怎样的故事。预期问题也很重要,采访对象说话少怎么办,说的内容和预期有很大差异怎么办,如何引导好采访对象。老师和同学们一遍一遍地磨稿子,最终确定了每个组的拍摄方案。



纪录片试拍


起行


拍摄日到了。在集合点领到器材的那一刻,同学们就明白了任务的分量——拍摄器材是沉甸甸的。我们来到安远路188弄,狭小的弄堂口挂着算命风水的招牌,因为这个老小区的边上就是著名的玉佛寺。早上第一组拍摄的同学们明显有点懵,当沈老师一离开就有点不知所措。第一组同学采访的对象是一位生活在弄堂里的退休阿姨。除了采访阿姨之外,还需要拍些什么呢?在沈老师的启发下,大家慢慢打开了思路,阿姨的很多生活细节,做饭、喂猫、晾衣、看电视,都可以拍下来,作为辅助镜头使用。这样一来,采访对象的回答就不是干巴巴的,观众可以在听到阿姨回答的同时,一边看到阿姨的生活点滴。同学们也学会在弄堂里来来回回地寻找值得拍的空镜头,居民们的花花草草、聊晒的衣物、国庆挂出来的国旗、觅食的鸽子……



除了两位联系过的被采访对象,小区里的其他居民对同学们的到来很是好奇。有的居民有比较大的情绪,一看到同学们举着相机,就开始诉说房屋修缮政策的不合理;有的居民特别热情,看到有同学在拍花花草草,就邀请他们去自己家拍,还请同学去屋里看看。下午一组的同学上午一直跟着另一组在学习,所以下午拍摄的进度很快。一天的拍摄在下午三点提前结束。


五天的纪录片工作坊来到最后一天,也是大家工作任务很重的一天。导演和执行导演负责编排和整理镜头,剪辑的同学是当日的主角,还有其他的同学帮忙听写字幕、搜寻背景音乐素材,以及策划片名。拍摄日做的不足的工作也在这天暴露了出来,比如镜头编号不齐全,导致当天需要大量地重看视频内容。在沈老师的协助下,下午课程结束以前,两个组都拿出了自己组纪录片粗剪的版本,在报告会上播放。


想要先睹为快?看看第二组的成果,为他们点赞!




结语


大城市的妙处,在于它的包容。城市里千千万万的人,走在各自或坚定或彷徨的生活轨迹之上。我们缪思的同学在国庆假期,脱离了自己的舒适区,来到他们所不熟悉的上海老城区,和退休阿姨聊聊生活,和新上海人聊聊梦想,并用纪录片的形式记录下来。这在同学们的校园年代里,应该是很具有意义的体验。


全体人员:

第一组:

导演:Youzhen Li

摄影:Tianyu Wan  Matthew

执行导演: LuYu

后期剪辑:ZanSheng

第二组:

导演:KaiHuang

摄影:Yatong Zhao

执行导演:Linge Guo

后期剪辑:Tianyu Wang

指导老师:

小C老师,沈嘉炘老师,芝麻老师 



缪思

足迹




上海市静安区延安中路1228号

静安嘉里中心办公楼三座22楼

全国咨询热线:400-001-3812 

添加小缪微信号 muse-help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缪思国际教育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