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旅行星球一起领略中国科幻
以下文章来源于科幻百科 ,作者HeavenDuke
四十二史
科幻春秋
就像它依托的文化主体一样,“中国科幻”是一个意蕴丰饶的领域,而当其被转换到更广阔的国际版图时,”Chinese Science Fiction”的内涵也将得到相应的拓宽。本年度,受雨果奖获奖粉丝杂志《旅行星球》邀请,王侃瑜、黄盈沅(Yen Ooi)与HeavenDuke与杂志主编James Bacon及Christopher J. Garcia共同编辑制作了杂志的第68期双语专号,主题为“中国科幻与太空”。
《旅行星球》发布
“中国科幻与太空”双语专号!
本刊获2015年雨果奖最佳粉丝
爱尔兰/美国混血、全球共同创作的粉丝杂志《旅行星球》(Journey Planet)于2022年12月末正式发布第68期——“中国科幻与太空”双语专号(上卷)。
《旅行星球》拥有15年历史,是一本完全由科幻迷自主独立运营的英语粉丝杂志,曾荣获雨果奖、欧洲科幻协会奖(ESFS Award)、由乔治·R.R.马丁颁发的艾尔菲奖(Alfie Award)和在英国科幻大会Novacon上颁发的新星奖(Nova Award)。常任主编詹姆斯·培根(James Bacon)和克里斯托弗·J.加西亚(Christopher J. Garcia)分别来自爱尔兰和美国,前者曾任2019年都柏林世界科幻大会主席和申办主席,日常在伦敦开火车、培训新人火车司机,后者则是一位常驻加州的作者、编辑、策展人和电影人。
杂志自创办以来,刊载了许多来自职业作家、艺术家、电影人和爱好者的文字和艺术创作,或者对他们的采访,包括导演、编剧、制片人莱恩·约翰逊(Rian Johnson),科幻作家、木偶师玛丽·罗比内特·科瓦尔(Mary Robinette Kowal),科幻奇幻作家、粉丝音乐唱作人席南·麦奎尔(Seanan McGuire),漫画家阿兰·摩尔(Alan Moore),科幻作家约翰·斯卡尔齐(John Scalzi),科幻奇幻作家尼尔·盖曼(Neil Gaiman)等等。
每期杂志都会有不同专题,内容包罗万象,最近两年的专号内容就包括了“人类世沉思”、“罗宾汉”、“新冠疫情期间的手工艺”、“节日问候”、“旅行星球上的一天”、“雨果奖”、“不幸被腰斩的剧集”等等。两位常任主编每次都会邀请不同的人来共同编辑各期专号,为读者带来丰富多彩的内容。
封面艺术取自鲨鱼丹《海天纪》
《旅行星球》的第68期是“中国科幻与太空”双语专号,采用中英文对照的双栏排版。这是继2020年的“俄罗斯太空”之后刊物第二次推出双语专号,两位常任主编邀请到王侃瑜、HeavenDuke和黄盈沅(Yen Ooi)共同担任主编。专号关注中国科幻与太空,囊括了游戏、电影、文学、美术、周边、奖项、旅游等等的相关内容。2022年12月发布的是专号上卷,下卷内容将于癸卯年春节期间推出。
上卷下载链接
http://journeyplanet.weebly.com/uploads/1/5/7/1/15715530/journeyplanet-68-december_2022.pdf
百度网盘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irwelFG1D7Ntk3fFE-_aIg?pwd=hp13
提取码:hp13
(点击“阅读原文”亦可下载)
编者说
备注:其他编者说详见专号内容
2018年,我在清华大学学生科幻协会的翻译小组主持翻译了萨姆·莫斯科维茨的科幻史专著《永恒的风暴:美国科幻圈发展史》(1951)。这是一个民间翻译项目,虽然拿到了微像基金的赞助,但译文最终没能出版,不过,它让我第一次系统地了解到了民间科幻爱好者群体的演化历程,了解到了爱好者(Fan)的热情、他们所做的事和他们与职人(Professional)的复杂关系,以及科幻如何受此影响,逐渐发展成今天的样子。
《永恒的风暴:美国科幻圈发展史》
在我看来,在这个颇具史诗感的百年历程中,至少隐含着两个动人之处,其一是“业余固然自娱自乐,但自娱自乐同样拥有价值和尊严”的草根宣言,其二则是“从边缘逐渐来到舞台中央”的翻身叙事。巧合的是,二者也呼应了中国科幻史的潜台词——我们大可从新近的晚清民国科幻研究中提炼出一种符合“科幻迷”的原初叙事的形象:年轻的知识分子在为国忧思的过程中,偶然通过国际渠道购得了凡尔纳的《从地球到月球》(鲁迅)或雨果·根斯巴克/小约翰·W.坎贝尔的纸浆杂志(顾均正),觉察到了个中奥妙,进而在本土积极推动相关的引进和创作。此后同样历经百年波折,几次兴衰,中国科幻最终形成今日之格局,进而走向世界,成为世界科幻的一部分。
不过,不难发现,若是以“中国科幻”为语境,那么,这个叙事恰恰缺少了最关键的一部分——科幻迷——的身影。2019年,当我前往爱尔兰首都都柏林,参加自己的第一场世界科幻大会时,在现场能够看到的国人不仅屈指可数,而且几乎全部是学者或专业的编辑、作家和译者,相比之下,我自己反而像是一个异类,虽然大开眼界,但也颇有难以融入之感。并且,进一步讲,即便是这些专业人士,也很难得到国际关注。“中国科幻”有“作品”和作品所代表的“文化”,但其背后的“人”却鲜少得到足够的关注,这无疑是很奇怪的。
这也是当侃瑜来问我,要不要来共同编辑一期《旅行星球》(Journey Planet)杂志中国特刊时,我欣然同意的主要原因——在我看来,这期特刊的重点不仅在于介绍“中国科幻”,更重要的是,让读者能够看到“中国科幻人”,不仅看到他们的作品和成就,也看到他们的个性、乐趣乃至志趣。只有这样,中国科幻才不致止步于一种供域外人士赏玩和凝视的对象,一种对“西方科幻”的补充,而是一个有着自己的主体性,能够参与到世界科幻的构建中的文化成员。
当然,在为本刊邀请作者撰文并进行审读的过程中,不难发现另一个值得关注的主题:即“中国科幻”也 并 非 一 个 统 一 的 主 体——在 英 语 中 ,“Chinese”的指向更多是围绕语言和族裔,而非仅仅依循国界线定义。“科幻”也并非仅仅指代“科幻小说”,在当今也获得了跨越多种媒介的丰富内涵。令人欣喜的是,这些复杂多样的意涵都在本刊中得到了体现。时间维度上,我们不仅可以看到20世纪90年代以降的几代人(一个不幸的事实——由于80年代初的一次科幻文学论战,我们现今能够看到、并广为流传的中国科幻几乎全部始于90年代)的身影,也能看到民国时期的发展状况(来自最新的文学史研究成果);媒介层面上,我们不仅能看到文学,也能看到美术、电影、动画、奖项乃至游戏或周边工艺品的景况;而最令我感到惊喜的是,在本刊中,不仅能够看到来自中国大陆的内容,也能看到来自特别行政区和海外华人的作品和经验,它们为来自大陆的我提供了日常生活中难以接触到的视角。我想,这种体验大抵是双向的,正如马来西亚华人爱好者吕坚鸣在《流浪的粉丝——一个海外华人的中国科幻文学观》中陈述的那样。并且,它也是这期特刊的一大特色:不仅用中国科幻来增加世界科幻的多样性,也让世人(包括国人自己)看到中国科幻的多样性。
而这一多样性是靠每一位科幻爱好者共同创造的。
在本期杂志中,我想,最能诠释这种共创精神的 , 或 许 要 数 笔 盖 的 《 给 我 一 个 戴 森 球 , 我能……》——它介绍了一个在谈论科幻时鲜少提及的群体:游戏玩家。文章讲述了《戴森球计划》的玩家们是如何靠各自的想象力,创造出千奇百怪的人工巨构的。透过他们的娱乐行为,我们现在知道了:这一原本用于供能的装置的用途其实远比我们以为得多。而赋予我们这种认识的却并非一部或两部作品,而是一整个群体的热情奔放的想象。笔盖在文末说:有朝一日,当我们真的能够制造出这样的巨大天体时,这些想象或许也同样能够成为现实。我想,他的表述所隐含的恰恰是科幻爱好者作为一个群体、其活动作为一种群众运动所蕴含的巨大潜力。
《戴森球计划》游戏画面
为本期杂志供稿很多作者都并非专业人士(或在其领域做幕后工作),其中最小的(河流)刚刚高中毕业,却已经在梳理科幻社群历史的道路上走出了独特且意义非凡的一步(他的《高校科幻社团历史大事记:追寻幻协沉睡的远古记忆》刚刚获得了华语科幻星云奖的年度非虚构作品银奖,为他高兴!)。正是因为这些人的坚持,中国科幻才在积少成多的过程中成型,不断发展。作为一本获得过雨果奖及多次提名的业余杂志,《旅行星球》本身也是类似的过程的产物,能受邀在这样一个平台上,与侃瑜、盈沅和克里斯、詹姆斯几位编辑合作,为科幻迷创造发声的机会,让世界更深入地领略中国科幻文化,我感到非常快乐。
HeavenDuke于北京
2022年12月10日
在上卷中,你将看到
封面艺术:鲨鱼丹《海天纪》
给我一个戴森球,我能_______________
——独立科幻游戏《戴森球计划》及其玩家生态
作者:笔盖 / 译者:张璇
在冷湖与火星相会
作者:天爵 / 译者:胡绍晏
十二部太空题材长篇小说(2020—2022)
作者 & 译者:天爵
女性身体与人类的未来——评凌晨太空科幻小说
作者:马辰
译者:王瑾、李曼汐(Lily Rathbone)
《流浪地球》:该不该搁下重重的壳
作者:吕广钊
流浪的粉丝——一个海外华人的中国科幻文学观
作者:吕坚鸣(Kin-Ming Looi)
译者:姜清潆
探寻民国科幻的宝藏
口述:任冬梅 / 整理:河流
译者:沈如风(Jack Hargreaves)
独孤月拒绝孤独——评电影《独行月球》
作者:钟天意 / 译者:赵晴
中国科幻电影的太空想象
作者:黄鸣奋 / 译者:周旦雪
原创艺术:月球光合作用
艺术家:陈裕彤(Angela YT Chan)
用视觉艺术讲述幻想故事——阮菲菲专访
采访者:王侃瑜 / 译者:河流
最好的作品永远是下一张——鲨鱼丹专访
采访者:王侃瑜 / 译者:张璇
下卷中的更多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太空看起来很恐怖
——李承约翰(Sinjin Li)专访
采访者:马辰、黄盈沅(Yen Ooi)
译者:末楔
让科幻美术活化科幻文字
——“晨星杯”中国原创科幻美术赛事介绍
作者:马国宾、赵泓印
译者:林诗安(Ana Padilla Fornieles)
二次元里的一万个世界——中国科幻动漫概述
作者:三猫
译者:J. Xu
评左马漫画集《夜间巴士》
作者:詹姆斯·培根(James Bacon)
译者:林屏秀
评漫画《极裂世界》
原著作者:余卓轩(著) /
郑雪辰(绘) / 丁之雨(绘)
作者:詹姆斯·培根(James Bacon)
译者:阙十子
太空食物、未来食物和科幻中的食物
作者:钱程、胡馨远
译者:杨恩迪、胡馨远、陈庆龙
从科幻迷到科幻创业者——孙悦访谈
采访者:王侃瑜
译者:张永利(Kelly Zhang)
中国高校科幻协会简史
作者:河流
译者:思特饭(Stefan Harvey)
中国科幻粉丝杂志发展简史
作者:河流
译者:林诗安(Ana Padilla Fornieles)
明天的人类——从俄美宇航员看明天的人类
作者:谭楷 / 译者:李思齐
在太空与科幻中相遇
——刘慈欣、刘宇昆(Ken Liu)和林格伦(Kjell Lindgren)采访
采访者:王侃瑜 / 译者:刘淑莉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责任编辑:子澜
您可能还想看
四十二史
宇宙的未来/现在/过去
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