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OCD 与 OCPD : 跟有洁癖的人做朋友是种什么体验? | 鹿鸣心理

鹿鸣心理 2021-04-27

提到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OCD),看过老友记的朋友一定还记得那个会根据用途把毛巾分成11种的莫妮卡·盖勒。被老友们吐槽为控制狂的莫妮卡不仅会因为看不惯停在自家楼下的车太脏而主动帮车主把车洗干净,还会在用吸尘器把家里打扫得一尘不染之后用一个更小的吸尘器把原先那个吸尘器清理干净。


除此之外,莫妮卡家里的每一件家具都有固定位置,但凡朋友们不小心动了即使是一个沙发垫的位置,莫妮卡都有可能瞬间抓狂,更不用说桌上每个杯子一定要有杯垫、床单上印花必须要面向床头、吃饼干一定要去洗手台的莫妮卡Style了。


图片来源:《老友记》


听起来,莫妮卡确实像是一个真真切切、彻头彻尾的强迫症患者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个性强势、偶尔固执、日常控制狂的莫妮卡可能只是有点强迫型人格障碍(Obsessive–compulsive personality disorder,OCPD),而非强迫症患者。



强迫型人格障碍与强迫症


强迫型人格障碍的患者会表现出对细节、规矩、秩序的过分关注,有完美主义倾向。在工作中,他们可能十分高效、值得信赖并且颇有计划性;在个人生活中,他们拒绝一切变化和意外事件,喜欢一些可预见的、高度程式化的生活,并倾向于严格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熟悉呢?生活大爆炸中的谢耳朵就有典型的强迫型人格——Dr. Cooper不仅对个人卫生有近乎偏执的追求,而且执着于跟身边的朋友们签订各种合同契约,更不用说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在每周的同一时间做同样的事情:敲门的时候敲3下,聚会时一定要坐在沙发上的特定的位置;每天按照特定顺序吃着固定的餐食……

 

图片来源:《生活大爆炸》


强迫症和强迫型人格障碍最显著的区别在于两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损害程度的不同。患有强迫症的人,深受其困扰,并且迫不及待地想要摆脱疾病,而强迫性人格障碍患者则极少感到不适,也很少会寻求别人的帮助。除非身边的亲友、同学,或同事忍无可忍地提出,他们极少意识到自己反常行为所带来的问题。


强迫型人格障碍不等于强迫症,但强迫症患者却可能同时也是强迫型人格障碍患者。强迫型人格特征如严责苛刻、完美主义和控制欲会使得强迫行为更难改变——因为外界的帮助和他人的干预都意味着完美幻觉的破灭。



什么是强迫症?


强迫症是焦虑症家族中的一员,最典型的症状就是耗时费神的强迫性思维和强迫性行为。强迫性思维指持续的冲动、念头、意向或想法,它侵入患者的正常思维,导致过度的焦虑和担忧;强迫性行为指一种心理活动或重复性的行为动作,患者试图通过一些主动的行为来减少或阻止因强迫性思维而引发的担心和焦虑。比如老友记中的菲比,她相信有人会因为自己去看牙医而遭遇不幸,所以宁愿一直牙疼也不愿意去诊所看牙。


图片来源:《老友记》


有研究表明,大约80%~99%的人都会出现类似于强迫性思维的困扰性想法,但是很多人能够在大脑中克制这种不愉快的念头而没有感受到太多的不适。这种略带强迫性的想法跟强迫症患者的困扰性想法相比,时间上更短,程度上更轻,而且发作频率也更低。而强迫症患者的强迫思维通常会使他们产生显著的不适感并且导致强烈的、想要采取行动来减轻这种不适感的冲动。


在上个世纪,强迫症曾以“强迫性神经官能症”和“精神强迫症”为人所知,并且一度被认为是一种罕见的疾病。1964年,研究者预测大约 2 000人中才会出现1个强迫症患者,到了1977年,这个数字涨为1 000人中有3个人会患上强迫症,而20年之后,变为每40人中就会有1个强迫症患者对强迫症的研究发展到今天,不仅是被诊断患有强迫症的患者的数量较20世纪有所增加,精神科医师们所发现的强迫症表现形式也日趋多样。



强迫症的症状与基本类型

 

强迫症症状的发作模式千变万化,目前已知的类型包括“检查者”“清洁者”“收藏者”“秩序和重复者”“纯强迫思维人群”,以及“多虑性失调”。尽管强迫症有许多不同种类的表现方式,但最常见的症状还是强迫性的检查行为、强迫性的洗漱及清洁行为和收藏癖。


图片来源:《我的家里空无一物》


具体而言,"检查者"的常见表现是频繁地检查门窗、家电等来避免自己想象中的灾难和危险;"清洁者"的常见表现是不停地清洗自己或清理房间来组织想象中的病毒或细菌感染;"收藏者"的常见表现是收集各种别人眼中可能毫无用处的东西,并夸大其收藏价值……其他类型的强迫症症状还包括对于对称的执着、秩序化的整理仪式、毫无缘由的攻击性想法、不停寻求别人肯定等。


许多患者可能一生都只有一种症状,而也有许多患者可能有多重的强迫性行为或强迫性思维。比如说,一个“检查者”可能同时也是一个“清洁者”。此外,在患者一生中,症状可能会发生改变并互相转化。


图片来源:《我的家里空无一物》


举例来说,一个青春期有些困扰的强迫性思维的患者,可能成年早期会变成一个“收藏者”,之后又有可能变成一个“清洁者”。比如日剧“我的家里空无一物”中的女主人,早年沉迷囤积收集无法自拔,后来又发展成极尽归纳整理之事——从“买买买“变成了“扔扔扔”——直到最后房间里空无一物。

 

需要注意的是,部分患者仅有纯粹的强迫性思维,这意味着他们并没有具体的强迫性行为。此类人较可能有一些与性行为或攻击性行为相关的重复出现的想法,这些想法一般会受到指责。而另一类人则表现出“初级强迫性动作缓慢”,这类人最明显的症状就是动作缓慢,他们每天可以用几个小时来洗漱、穿衣、打扮或吃饭。



什么导致了强迫症?


虽然目前还没有人确切地知道到底强迫症因何而起,但可以确定的是,部分患者的强迫症来自家族遗传。自1930年起,在关于强迫症的研究中,有20%~40%的案例都表明如果一个人被确诊患有强迫症,那么其亲属也较一般人而言更有可能患有强迫症,此外,同卵双生双胞胎较之异卵双胞胎更容易出现强迫症。


尽管还有很多细节和过程我们不甚了解,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大脑回路、结构以及神经化学物质的病变在引发强迫症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外,环境或突发事件也可能引发强迫症,并对其发作的严重程度产生影响。用研究者的话说,遗传生物因素就像是一个火盆,一旦与环境因素结合起来,就会引发强迫症状的出现

 

图片来源:Google


简单来说,遗传倾向会导致潜在患者的脑部结构(视神经床、尾状核、额眶部皮质、扣带回)、神经递质的传递方式与常人不同,再加上后天可能遭遇的心理创伤、压力应激,在遇见诸如结婚生子、退休丧偶等生活中的重大转折事件时,就可能导致强迫症的产生。然而,无论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在强迫症患者患病过程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患者本身都可以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和药物治疗摆脱强迫症的纠缠。



强迫症的治疗


曾经,强迫症一度被认为是没什么希望治愈的精神疾病,幸运的是,在过去的20年中,大量临床和科学研究发现,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ural therapy, CBT)和药物治疗相结合可以有效治疗大部分的强迫症——通过认知行为疗法教给患者对抗强迫行为和强迫思维的技巧来帮助改善患者的行为,通过药物帮助平衡患者的血清素浓度,从而减轻强迫症状


治疗强迫症最有效的药物是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剂类药物,包括安那芬尼、百忧解、舍曲林、帕罗西汀、兰释、西酞普兰和草酸盐依地普仑等。药物可以减轻患者的焦虑症状,从而使应用认知行为疗法进行治疗变得更加容易。


认知行为疗法为强迫症患者提供了对抗强迫行为和强迫思想的工具。认知行为疗法中的认知,是指帮助纠正强迫症患者脑中一些错误想法和观念的具体办法和技巧;而“行为”则是指改变患者行为(比如强迫症患者的强迫行为)的一些具体的办法。认知行为疗法对强迫症患者最有效的技巧是“暴露及反应干预”,有时也称为“暴露及仪式行为干涉”(exposure and ritual prevention,ERP)。


图片来源:Google


暴露及反应干预是治疗强迫症的主要行为技巧,它包括将患者延长暴露与真实焦虑场景和引发仪式行为刺激源中。举个栗子,强迫症患者会被要求实际触摸或者直接接触他们害怕的东西。比如一个空的垃圾桶,或者是其他“被污染”的东西,而不能进行洗手行为来减轻焦虑。经过重复练习,患者逐渐意识到他们害怕的灾难性后果没有发生也不会发生,从而渐渐摆脱强迫思维或强迫行为。


一生之中,我们或多或少都会出现一些强迫行为,或许是喜欢按照颜色或大小分门别类地摆放小物件、或许是喜欢收集别人眼中一文不值的旧报纸,又或许是出门之后又返回来检查有没有锁门——只要没有干扰到正常生活,这些行为就无伤大雅。然而如果这些强迫行为最终发展成为了强迫症,并开始对正常的社会生活产生消极影响,寻医问诊就很有必要了。



文字整理自《强迫症:你和你家人需要知道的》



编辑:小雅





鹿 其 鸣 也,寻 其 友 声


长按二维码关注鹿鸣心理 




一个赞转一圈~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领走《强迫症:你和你家人需要知道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