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醉鹅蓝带笔记】像被子一样的酒

2017-07-29 醉鹅娘 企鹅和猫

原文写于2014年4月


与花瓣一样的肌肤厮磨、被湿暖的海风轻抚、被稠滑的被子关照……对于触觉系生物而言,没有什么比这些神经末节温柔而微妙的触碰更让幸福与激荡并存的了。


但我还是没有想到,在巴黎的这一年,一床被子可以决定自己50%的生活质量,就如同我没有想到葡萄酒可以决定自己的人生轨迹一样。我更没有想到,一瓶酒让自己拍案而起,叫出了心中最伊甸园的她——Her Comfortness!!! (此名改编于His Holiness, 是对教宗的尊称。直翻为“她的舒适”吧!)


“她的舒适”是一床鹅绒被,是我人生中迄今为止收到过最好的礼物。盖在身上轻盈得像一场东篱梦,然而温暖得又如同手足情。快睡着时一个翻身,那像煮熟的蛋白一样冰清玉洁的质感蹭过皮肤,都让我在半梦半醒之间笑了。


每天早上,我都要和“她的舒适”之间上演一次生离死别。“她的舒适”都将我裹得紧紧的,我要胆敢被闹钟逼得将肢体拿出来一点点,“她的舒适”都会把我缠得再紧些。我愤怒于“她的舒适”如此不尊重时间表,拍打“她的舒适”,每一次拍打手心手背却深深陷入了“她的舒适”的绵软中。


她的舒适既像母亲一般温暖,又像情人一般勾魂,还像少女一般轻盈。她的舒适还像太极高手,每次都成功化掉了我的戾气,也化掉了斗志。若是有人胆敢称她的舒适为“被子”,我都会感觉收到了严重的侵犯!


无图无真相

(对,她的舒适是棕色的)


那究竟是哪一瓶酒如此神似她的舒适呢?


答案是来自勃艮第夏布利的Domaine Laroche!
(我发誓这篇文章绝非软文,虽然说庄主本人一身背包牛仔裤打扮加分无极限!而且自2001年起,Domaine Laroche所有特级田的木质瓶塞都换成了螺旋帽,如同时尚界第一次把破了洞的牛仔裤穿出范儿来的即视感啊!)


在巴黎一年一度的Grand Tasting上,我负责一期大师班上Domaine Laroche四个年份的侍酒。因为节奏极度紧张,我只顾得尝酒有没有问题,没有时间细细品味,然而就在酒汁流进嘴  里的几秒之内,我被慑服了。完全无暇品尝风味、唯有感受酒在嘴里如何动态演绎。


自己喝酒时,脑子中经常会出现关于水的不同意象。酒是湖、是河、是溪流,舌头是海滩、是河床、是龙王庙。有时洪水泛滥,有时细流汩汩,有时潮涨潮落。正是这些意象和它们背后涌动的意义让我一次次谓叹。


然而这一次,和水无关。


酸已经融入了酒的整体,完全抓不住它的痕迹了,然而在收尾的时候,后劲十足,像寺庙里的大铜钟,敲一下,又一下,玎玲荡漾,悠远弥足(这种感受如果用英文表达,便很简单,一个'zing“足矣)然而最特别的是酒流过舌头的质感。比棉要滑,比丝要厚,是为绸缎,但比绸缎还要柔软暖和,仿佛手抓下去,就会陷进去一样。


她的舒适!我当时多想叫出声来,又不能,只好暗自跺脚。是钻进冰凉的她的舒适,让她的舒适不紧不慢地滑过皮肤时的感觉!


虽然我以前也会极其重视酒的质感,但不知道如何和别人强调质感的重要性。经过这一次的体验,终于发现了一种阐述的方式:



对。一瓶酒也可以是一床被子。


这个看似无厘头的比喻并非只是不着边际的主观性抒情,因为它可以带给我们如何评判葡萄酒的启示——因为毕竟相对于酒来说,我们对于好被子的需求是普世的,我们对于什么样的被子算质量好的也是更加有共识的。


1. 酒体=被子的保暖性


厚度本身并不能决定被子的质量,但如果我们保持不变量的话,越厚的被子就越贵,因为越厚的被子越能御冬。这也是为什么有通用的说法,说挂杯的红酒更好(挂杯通常以为着酒体厚重),又有专家跳出来说挂杯不一定代表是好酒。万一天气很热,你需要一床轻薄透气的被子呢?


2. 酸度=被子的透气性


如果两床同样保暖的被子,一个透气,另一个不透气,你会选哪个呢?酒的酸度通常容易被忽略,因为没有人会觉得“这酒很酸”是一个正面评价,然而就像我之前文章里曾经提到的,酸是帮助酒平衡和陈年的重要因素,缺乏酸度会让酒沉闷、平板、发腻。同理,如果用不透气的被子,睡到一半时会觉得被子越来越重,胸口发闷。


3. 风味=被芯


决定被子的保暖性和透气性的是被芯。如果被芯是伪劣化纤产品,保暖性和透气性无从谈起。被芯决定了杯子的基本风格——无论是厚重的棉花被,轻盈的蚕丝被,还是蓬松柔软的羽绒被。酒的风味和风味浓度也决定了其基本特点——以白葡萄酒的果味来举例的话,它可以是清凛的柠檬系,可爱的桃子系,还是热情的芒果系。如果葡萄酒缺少风味的话,酒体和酸度不会起到支撑附和作用,反而会让酒喝起来空酒精和强酸。


4. 单宁/质感=被套


就算被芯再好,如果被套用了涤纶产品,便会严重影响“被感”。酒的单宁如果粗糙生硬,再好的风味也打了折扣(白葡萄酒没有单宁,所以白葡萄酒的“被套”是酒体带来的或油润或丝滑的质感),另外,和被子相同的是,被芯和被套往往是配比的。很难想象有人花了大价钱买了蚕丝被,在外面搭一个低织棉被套。也很难想象有人劣质纤维填充的被子,在外面搭一个真丝被套。在质量好的情况下,你可以有不同的风格选择:是豪爽的麻被套,光滑的蚕丝,柔贴的棉。


就我对红酒的喜好,我喜欢存在感强、紧紧勾住我的、但颗粒极其缜密的单宁,比如意大利的Barolo ^^ 如同被套一样,酒的质感是直接与人的舌头接触的一面,亲近得不得了,也重要得不得了。对于触觉系生物的我而言,质感(加上在嘴中的动感)是葡萄酒质量金字塔上的塔尖,因为质感和动感赋予了葡萄酒一种独特动态美和生命力,是“我尝到了黑醋栗味”所绝对不能代替的。


最后再补充几点:


1. 最好的被子和最好的酒一样,需要平衡两个貌似冲突的悖论(the best of both worlds),比如保暖性和透气性。之前在讲年份的文章里曾提到过,葡萄很难同时做到酸度很高和风味很足。在此之外,葡萄酒还需要同时有复杂性和纯性、典型性和个性——这些都要另作文章讨论了。


2. 被子和酒都是冷暖自知的产品,所以个人喜好最终决定购买选择(然而和被子一样,酒的好坏也是有硬性质量标准的。涤纶的就是差,不能说因为我喜欢盖涤纶被,所以我说被子的好坏都是主观的)。就算蚕丝被再好,有些人就是喜欢棉被的摩擦力和厚度所带来的安全感。就算勃艮第特级田再好,有些人就是喜欢隆河Cornas的那份强劲风趣。


大概想到的就是这么多。


其实不光是被子,几乎所有的艺术形式,包括建筑、绘画、书法、音乐、舞蹈、和诗歌,他们的审美体系都能在葡萄酒的用心体验中有所体现。倒是惟独葡萄酒自己并没有发展出自己扎实的审美体系。其中原因之一是在这个视听的年代,味觉、嗅觉、和触觉一直是感官体验中的“弱势群体”,因为他们没有学院派的语言,因为他们被看作是与欲望关系太紧密的原始感官。


然而我相信唯有五官体验的全面复兴,才能带给人夯实的幸福感和最不被异化的鉴赏力。然而,正因为味觉、嗅觉、和触觉很难有直接的语言,所以依附于其他艺术和生活形式来进行阐述便无比重要了。


不过,中国人一直擅长“通感”,即用形象的语言使视、听、嗅、味、触之间彼此挪移转换(具体阐述请见钱钟书“通感”一文)。所以我相信我们一定也能将这个能力加倍运用在葡萄酒的品鉴上。


希望等到我积累更多的时候可以完整阐述自己对于如何理解和判断酒的好坏的看法。


么么哒!



周末不卖货啦,

分享一篇原生态、无广告、无排版的当年笔记。

谢谢你一路见证醉鹅娘的成长

比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