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旅澳随笔】澳洲留学见闻记之四——听歌的海贝

2016-09-26 行愿法师 行愿法师

南無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听 歌 的 海 贝      

你静静的伫立,

聆听着大海的呼唤,

却眷恋着山的伟岸。

一曲自由的恋歌,

竟让你忘了起锚,

而神魂颠倒。

难道你真的爱上了悉尼?

                        ——题记         


    

一、护法慈母心

今天徐阿姨请我一起去悉尼歌剧院参观,于是,由她女儿青青开车,我们去了city。青青把车停在悉尼歌剧院附近的车场,然后,我们三人步行去歌剧院参观。

徐阿姨是苏州人,她七十多岁了,身体很健康,又特别爱学习佛法,记忆力超强。她一直到佛堂来听经闻法,一闻记住了。后来,她明白佛陀教义请求皈依,我为她传授三皈五戒,使她成为佛教徒。她是探亲签证一年,就住在我附近。每天她来隔壁买菜,随便看我一下,有时供养一点菜。黄昏,她也常来陪我散步。多亏她慈母般的护法心功德无量,让我无比感恩。

我们在歌剧院外走了一圈,进去参观,然后,青青领我们去乘游艇。

 

二、歌剧院简介

悉尼歌剧院坐落于澳大利亚悉尼港Bennelong Point便利朗角,其特有的海贝、风帆式的造型,加上背景为悉尼港湾大桥,与周围景物相映成趣。它是20世纪最具特色的建筑之一,也是世界著名表演艺术中心,悉尼市标志性建筑。

歌剧院的设计者为丹麦设计师约恩·乌松,19593月开始修建,直至197310月落成,耗资1亿零200万澳元完成。为筹措经费,除募集基金外,澳大利亚政府还曾于1959年发行悉尼歌剧院彩劵。2007年6月28日歌剧院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每天都有数以千计的游客前来观光。

设计者 约恩·乌松

歌剧院的规模宏大,整个建筑占地1.84公顷,长183米,宽118米,高67米,相当于20层楼的高度。悉尼歌剧院主要由两个主厅、一些小型剧院、演出厅以及其他附属设施组成。两个大厅均位于比较大的帆型结构内,小演出厅则位于底部的基座内。其中最大的主厅是音乐厅,最多可容纳2679人。主厅中较小的一个是歌剧院,其它附属设施有戏剧院、影院、摄影室。在入口的阶梯经常举行一些免费公众演出。音乐厅内有一架大风琴是罗纳德·沙普Ronald Sharp于1969年到1979年制造,号称全世界最大的机械木连杆风琴,由10,500根风管组成。

悉尼歌剧院是悉尼之魂,我们在歌剧院走道上慢步。雾气渐渐地散了,阳光照射下来,形成美丽的彩虹,吉祥愉人。从远处看,悉尼歌剧院就好像一艘正要起航的白色帆船,带着的音乐梦想,驶向蔚蓝的海洋。从近处看,它就像一只大贝壳,向着太阳微笑。


三、余音绕梁

歌剧院常举办交响乐、室内乐、歌剧、舞蹈、合唱、流行乐、爵士乐等表演。佛光山梵呗演唱会时,我前去随喜,音响效果非常好。当然,专业歌唱家与非专业歌手,在台上的演唱,从嗓音、技巧都有很大区别。

音乐无国界,听了佛光山梵呗后,再听二位美国、澳洲专业歌唱家演唱。他们没什么特别装扮,一件T恤,一条牛仔裤。站上台,一出声就让所有人愣住了。他们声音优美、气派、高雅,音域宽广,歌声似乎直达天上,余音绕梁。我听过的中国歌唱家里,若蒋大为先生和他们同台演唱一定很棒。自此后,我几乎不再听小声小气的歌唱了。


四、听歌的海贝

       悉尼歌剧院如一只大贝壳,扬着风帆,却等待什么。它站在海港,静静地展示着自己的生命。我轻轻地走过歌剧院,静静地坐在海边岩石上,思考自己的人生。在陌生的异国他乡,不必担心谁会因我穿着袈裟,把我当怪人。无人会打扰,最多遇见时,彼此友好地说一声:hello

       在悉尼,没有母亲的疼爱,也没有师友的关注,更没有社会政治的压力。我是一名佛教宗教师,一名宗教工作者。我坐在海边,静静地看着红尘里来来往往、熙熙攘攘的众生。我离红尘看起来很近,而内心的距离却非常遥远。我天真理想地想在陌生的西方国土,弘扬佛法利益有缘众生。难度很高,如何才能让佛陀正法扎根在澳洲呢?

我静静地思考着,一个人在海边,看着波涛汹涌的大海,放松身心,默默地伫立。一个人看夕阳中的大海,金光闪闪,光芒万丈。然后,挽起长褂,赤着脚踩着海水,沿着海岸线,静静地走着。我想应该找机会学英文,了解澳洲的文化和历史,才能进一步开展弘法工作。但没有留学的经费,怎么办?


五、滴水之恩

那时,在澳洲悉尼我住在松柏高龄中心办公室的楼上,在佛堂开展佛经讲座、禅修念佛、国语班、素食烹饪等免费课程。由学习者随缘供养水果、蔬菜等食物。我给老人院做义工,没工资一个月二百澳元车马费。澳洲政府规定每星期一个人最低生活费是250澳币,可想而知,我的经济状况。每天下午,我到隔壁通用超市去买昨天剩下减价的便宜蔬菜,七、八毛钱左右,不敢超过一元钱。一元澳币一把新鲜青菜不一定买到,豆腐一盒要几块钱,吃不起。

免费登报做广告,在佛堂讲佛经,有法师、居士、善信来随喜。有时,他们路过,带些食物、蔬菜来护持,他们是:曼果法师、明善法师、陈妈妈、广州三姐妹、中国徐漱芳阿姨、叶居士、阿婆、杨居士、刘居士全家、王居士全家、梁居士以及来听法的善信。这样,旅澳弘法的日子就在大众的滴水之恩里,慢慢地延续着。

本来松柏高龄老人院的筹建就不容易,加上净空法师移民问题所引发的一系列负面因素,风波之大,一时议论纷纷,很多华人怕惹麻烦,就不再来佛堂护持。在无形中,我也共这个业。因我在佛堂讲经,又住在佛堂,不论怎样也解释不清。为避免不必要的争执,除弘法的工作外,我干脆沉默,只接引有缘者学佛。 


六、洁白痴心

自从在福建福安福庆寺剃度出家后,一直在闽南佛学院读本科到留院做《学报》编辑,总共在厦门住了十年,才离开赴澳洲弘法。在佛学院象牙塔里,相对于世俗红尘中众生界的杂染会清静很多。在娑婆堪忍的世界里,人多的地方意见多,难免存在权利派系之争。一路云水走来,我觉得人生真不容易。

在闽院僧团中,我是孤独者。贵州籍的僧人极少,我不会闽南语、福建话,只说普通话。虽然我性格外向,其实自小养成孤僻习惯,宁愿孤独地做今生必须的事,也不想去凑热闹。在闽院除了与妙老说一说真心话,接受妙老的慈爱,就是按照学院规定学习。闲暇时,阅读佛经、佛书、禅坐、念佛。后来在澳洲,一个人弘法,讲经、唱梵呗、写文章、读英文。一般人受不了我这样孤独的生活,而我自小习惯一个人面对整个世界。

我父亲文革时受冤坐牢,母亲每天工作养活我们姊妹四个。在被众人欺负的弱势家庭里,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苦难是宿业,我学会了没父亲的呵护,自己坚韧地活着,并保护好母亲和弟弟。


一切宁静源自于自己的内心,再热闹的宴会都有散场的时刻。习惯享受孤独,一个人静静地读佛经,默默地种花,看看大海;一个人经行在山间树下,和鸟儿说一说话,问候一下开心的狗狗;在大自然里,动物更理解人的心情。

来到悉尼后,一个人常去歌剧院附近的海边走一走。为此,写下《听歌的海贝》,愿做一枚洁白的海贝,奉献世界一片纯净之心。希望在西方国土,播下菩提种,祈愿佛陀正法久住,众生离苦得乐!


 

听 歌 的 海 贝

              ——致悉尼歌剧院     

你静静的伫立,

聆听着大海的呼唤,

却眷恋着山的伟岸。

一曲自由的恋歌,

竟让你忘了起锚,

而神魂颠倒。

难道你真的爱上了悉尼?

愿意永远陪伴在这里,

留下你,

一片洁白的痴心。

从此以后,

你成为诗人梦中,

听歌的海贝,

朝朝暮暮又暮暮朝朝。

                  

释行愿2000.1.1


说明:有道友希望我分享在澳洲留学弘法的见闻与心得,现满大众心愿,特别把旅澳日记供养大众,并录音分享。愿阅读者身心自在,一切吉祥! 释行愿 合十


若有读后感,请在文章最下面关注后,留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