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门礼仪】 汉传佛教僧俗称谓礼仪
南無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一、缘起
佛门僧俗的称谓因佛教流传地域性的差异而有三系南传、北传、藏传佛教不同的名称,现在我们来学习汉传佛教称谓。汉传佛教的称谓有些复杂,一般善信未经过专门学习,常闹出很多笑话。例如:有人皈依后,他学习到的称谓常识是错误的,他的所谓“上师、汉上师”,教导他只有他的皈依师父——上师为僧人,其他出家众,他一律称为“师兄”。这类把出家众等同于在家人的错误情况,越来越严重。一些居士这样称呼出家众为师兄,因为这是他们最崇敬的皈依师所教授的错误常识。
面对某些吃佛饭、穿佛衣、坏佛戒的所谓冒牌“上师、汉上师”,我觉得有必要做一番清理工作,让有缘的善信,学习正确的佛教基础常识,增长智慧,这样,就不会被“佛棍、骗子”忽悠了。为此,我把修改中的著作《佛门礼仪》“汉传佛教称谓礼仪”,摘抄出来,供养有缘善信和需要学习者。为了普及佛教基础常识,请有缘者认真学习佛教称谓,以自利利他。
二、汉传佛教称谓
1、身份性称谓
汉传佛教把信徒分为四众:出家男女二众,在家男女二众。四众弟子依佛陀戒律可分为七众:
(1)比丘(梵bhiksu巴bhikkhu):男众出家受具足戒者。
(2)比丘尼(梵bhiksunī巴bhikkhunī):女众出家受具足戒者。
(3)式叉摩那(梵śikṣamāṇā巴sikkhamānā):或式叉摩尼,意译为学戒女、正学女、学法女,未受具足戒前学法中之尼众,是沙弥尼之学六法者。为僧俗七众之一,是出家五众之一。
(4)沙弥(梵śrāmaṇeraka巴sāmaṇera):意译息恶、息慈、勤策等,是止恶行慈、觅求圆寂之意。为出家五众之一,僧俗七众之一。沙弥是佛教僧团中已受沙弥十戒,而未受比丘具足戒,年龄在七岁到未满二十岁的出家男子。
(5)沙弥尼(梵语śrāmaṇerikā,巴利语sāmaṇerī):意译勤策女、息慈女。出家五众之一,僧俗七众之一。沙弥尼是初出家受持十戒而未受具足戒的女子,与沙弥、式叉摩那合称出家三小众。
(6)优婆塞(梵巴语upāsaka):意译为近事、近善男、信男、清信士,是在家亲近三宝,受持五戒的男居士。为在家二众之一,四众之一,七众之一。《优婆塞戒经》卷三说:受三归并受持一戒者称一分优婆塞;受二戒者,称少分优婆塞;受二戒若破一戒,称为无分优婆塞;受三、四戒者称多分优婆塞;受五戒者,则称满分优婆塞。
(7)优婆夷(梵巴语upāsikā):译为清信女、近善女、近事女、信女,亲近三宝,受三归持五戒,施行善法之女众。为在家二众之一,四众之一,僧俗七众之一。
在家佛教徒和善友可用“法师、师父、大德”等来尊称北传僧尼,不必称“大师、上师”,更不宜当面称比丘、和尚或直呼法名,这都是非常不礼貌、不尊重、无修养的表现。
另外,据《增一阿含经云》说:“佛告诸比丘,有四姓出家者,无复本性,但言沙门释子。所以然者。生由我生,成由法成,其犹四大河皆从阿耨达池出。”东晋道安佛事以此为据,主张出家僧尼一律以释迦牟尼佛的“释”为姓,这样汉传佛教僧尼出家受具足戒后都统一姓“释”,意为释迦牟尼佛的弟子。
三、汉传僧俗的尊称
汉传佛教僧俗尊称有多种,简介如下:
1、长老:梵语sthavira巴利语thera,指年龄长而法腊高,智德俱优之大比丘,又称上座、上首、首座、耆年、耆宿、耆旧、长宿。
2、上人:梵语purusarsabha,对智德兼备可作为众僧及众人师者之高僧的尊称,比喻其出类拔萃在人之上,后泛指德行兼备僧之尊称。3、大德:梵语Bhadanta,古印度对佛菩萨或高僧之敬称。又比丘中的长老,也称大德。佛教律部中,对现前大众凡指比丘众,称“大德僧”,比丘尼众则称“大姊僧”,后泛指高僧。近代,对于有德行之出家、在家佛教徒,都以“大德”一词来尊称。
4、大师:梵语śāstr巴利语satthar,初果以上乃至诸佛菩萨,堪为众生之师范,故称大师。汉传把通晓佛陀教义有盛德者尊为大师,多由朝廷封赠僧号。
5、师父:以对师长、父亲的礼敬来尊称出家僧尼,通用于出家男女二众。
6、善知识:梵语kalyānamitra巴利语kalyānamitta,指正直而有德行,能教导正道之人,又作知识、善友、胜友等。
7、贫道:为中国宗教徒僧尼、道士的自谦语,以示惭愧、自谦。
8、禅和子:也称“禅和者”,汉传佛教禅修僧、参禅人。
9、戒子:指戒场中求授三坛大戒之僧尼。
10、释子:汉传僧尼出家称释xx,是从本师释迦牟尼佛姓。
11、衲子:僧尼自谦语,佛教苦行头陀支之一衲衣而得名。
12、佛子:受佛戒者之称,又为菩萨通名,因其能绍继佛种。或总称一切众生,因具有佛性,从理论上众生未来可以修行成佛。
13、弟子:梵语 Sisya、antevāsin,巴利语sissa、antevāsika,从师受教者。佛陀住世时的声闻弟子,以及佛陀入灭后之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等皆称佛弟子。可分为:
(1)皈依佛法僧三宝,以释迦牟尼佛为根本导师而自称为弟子。随佛陀学习称弟,闻佛法而生解故称子。
(2)对亲从受教之师(梵语upādhyāya巴利语upajjhāya亲教)而称弟子三、僧尼自谦之词。
14、善男信女:指一切归依佛法僧三宝,受持五戒的佛教徒,佛经中称作“善男子、善女人”。近代,指一切倾向佛教的善信们。
15、檀那:梵巴语dāna译为布施、施,是给与、施舍之意。梵汉并称为檀施、檀信,檀波罗蜜乃六波罗蜜之一。檀那波底(梵dānapati)是施主、布施者。中国、日本将檀那、檀越引申为施主之称,人行布施,越贫穷海,故称檀越。心生舍法,能破悭贪,是为檀那。
16、施主:原为佛门中人对施舍者的称呼,后来成为僧人对来寺院进香礼佛者的敬称。
17、龙象:梵语Nāga译为龙、象。原指诸阿罗汉中修行勇猛,最大力者。佛教以龙象为比喻,称赞住持正法的僧尼为“法门龙象”
18、菩萨:梵语bodhisattva巴利语bodhisatta,译为觉有情、道心众生。原指大乘佛教修到一定果位的圣贤,如文殊、普贤等菩萨,现指发心精进学佛人。
19、护法:指一切护持佛法之众生,上自梵天、帝释、天龙八部,下至人间保护佛法之帝王、善士、乃至鬼神,皆称之为护法。现代指僧人对居士护持者的敬称。
请大家认真仔细地学习汉传佛教称谓,作为在家居士请不要再想当然地把出家师父称为师兄,也不要看见出家众就乱称“大师、上师”。上师是藏传佛教的称谓之一,请学习藏传佛教称谓,不要随便张冠李戴,乱用称谓。
另外,建议刚出家的一些僧尼师父也认真地学习一下佛教的称谓,不要随便把比丘尼称为“尼姑”,应为“尼师、师父、法师、xx师”;也不要把比丘僧都称“和尚”,和尚是阿阇黎教授师。在汉传佛教里,只有丛林的方丈才称“和尚”。对比丘僧正确的称谓是“师父、xx师、法师”。尊重一切出家众,这是佛教每一个出家修行者最基本的学佛礼仪之一。至于那些出家一辈子,连佛教僧尼称谓都不清楚也学习的人,就自己好好去反省吧!
最后的忠告:
请别披上袈裟,破坏佛陀教诫!
请别自称佛教居士却僧俗称谓不分!
愿佛陀正法久住,僧伽和合!
愿一切众生趋向正法,离苦得乐!
释行愿2016.10.5
若有读后感,请在文章最下面关注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