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兰店风物传说】卧牛山的传说
“普兰店发布”新创【普兰店风物传说】开栏以来,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现已成为广大市民茶余饭后的热门读物,在“普兰店发布”各项栏目后台评论中受欢迎程度高居榜首。连日来市民纷纷向小编投稿或提供新的故事传说线索,在这里小编再次对支持“普兰店发布”的广大网民表示感谢!今日小编采选来自区统计局退休干部刘巨真收集整理的一篇传说,供大家欣赏。
这是一个十分美好的传说。
故事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没有人能够说清楚。
上篇
远古时代,这里一片汪洋。海面上露出大大小小的陆地,没有人记得它叫什么岛、什么山。
起初,这些岛上居住的人户并不多,生活得倒也逍遥自在。他们依山面海,搭建草房,打渔狩猎,还种植些五谷杂粮,少许蔬菜,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给自足,平静快乐的日子。傍晚,夕阳落在海面上,一片鲜红,只要不出海,人们就会点起篝火,饮酒高歌,翩翩起舞;而当月上树梢,风平浪静之时,人们便撑起舢板,乘着皎洁的月光,撒网捕捞,顺便也采些海韭菜和碱蓬等,每每都是满载而归。他们互不相扰,和睦共处,逢年过节,或家有喜庆之事,邻居们相互问候,表示祝福。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随着岁月的流逝,海水逐渐下落,小岛越来越多越大,竟与陆地连在一块了。此时,原有的家族在繁衍,外来落户也渐渐多了,人们的交往愈加频繁,小村里呈现出社会安宁,人寿年丰,其乐融融的繁荣景象。
小村里有一户刘氏人家,家境殷实,几近小康,只是几代单传,只留有一根独苗,让人稍感遗憾。也许是天随人愿,此子长大成人,娶妻生子,竟得双胞男儿,又生有一女,老两口高兴得抿不拢嘴,人丁兴旺,欢乐无比。两个小子也很争气,长得虎头虎脑,聪明好学,女儿眉清目秀,心灵手巧。同胞兄弟长相一模一样,很难区分,只是为兄后颈上长有一痣,为弟后颈上长有二痣。父母给长子起个小名叫大志,次子叫二志,女儿叫巧儿。
时间似流水,日月如梭,转眼间,儿子已长成大小伙子了。兄弟二人性情渐显差异,大志文静善思,长于稳重,练得一手好字;二志生性好动,短于耐性,习棍弄棒,奔走山海之间。那一年大志娶了媳妇,翌年便生得一子一女。这龙凤胎是少有的,满屯子人都来祝贺。刘氏三代八口之家,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可是好景不长,年迈的老两口相继过世。为给老人治病和发送老人,大志二志拉了些饥荒,二志一时也说不上媳妇,倒有些耐不住性子了。
地壳在变迁,山水移位,气候也时寒时暖。二志听后来落户的人说南方暖和,钱也好赚时,心就动了起来,巧儿出嫁了,嫂嫂又生了两个儿子,虽说已不再欠债,可也两手空空,二志就萌发了南下的念头。第二年清明节时,兄弟二人踏雪上山,为祖先和父母扫墓。二志一路上闷不做声,颇有心思。回到家里,大志好言安抚,让二志道出心思来。嫂嫂面有愧色:“这几年拖累了小叔没能成家……”语至无声,不禁流下泪来。二志感动地说:“嫂嫂待我不薄,我与兄长是双胞兄弟,情长意深。我也喜欢这几个孩子,只是我耐不住寂寞,一心想出去闯荡闯荡。我会往家捎银子来的,弄好了,我还会带个媳妇回来的。”哥哥知道收不住弟弟的心,一起受穷还不如放出一人,也许会更活便一些。于是,哥哥出去筹借银两,嫂嫂在家收拾衣物,一切都在默默地进行中。
大志心重,怕弟弟出外有闪失,或年头多了断了联络,就想出从他们同胞兄弟始,立下十代人的辈分:“志在千里远,祖籍存心间。”并写出两份,兄弟分别签上名字,标上年月日,留下千古的讯号。
这天中午,嫂嫂炒了几个菜,巧儿和丈夫也来了,一家人喜而不欢,悲而无泪,坐在一起吃了顿团圆饭,也是分离餐。晚上,兄弟俩在一起,说不尽的手足情,道不完的心里话。已是三更时分,才合眼入睡。
翌日,太阳冉冉升起,晴空万里,海面碧波荡漾,一看就是个吉祥的好日子。二志与妹妹巧儿四目相视,泪水夺眶而出,又一一抱过侄子侄女,最后站在嫂子面前深鞠一躬:“嫂嫂保重!”提起行囊,转身上船。大志摇撸起航,二志站在船尾频频挥手:“再见了!保重!”
小船过了一湾又一川,绕过一峰又一山,最后在一个大岛的船坞上买好了登大陆的船票。兄弟相拥紧紧地抱在一起,分手泣别。
二志一去不表。没过几年,大志长女出嫁,长子成家。再后,两个小儿子也都娶了媳妇。父母住正房东,长子住正房西,次子住东厢房,三子住西厢房,门房简陋,放些农具、粮豆和出海用具。刘家添丁增口,长者受尊,儿孙绕膝,尽享天伦之乐。
大志的三个儿子亲密无间,妯娌间和睦相处,情合意深,亲爱有加。男主外,女主内。上山狩猎三张弓,下海打鱼一条船,老子扶犁儿拉套,婆婆纺花媳妇织布。所生子女,按年龄排行,你尊我爱,学有长进,邻里都很羡慕这户人家。
大志两口子,同出于勤奋人家,年岁虽高,还是闲不住,总想找点活干。每进腊月,特别是小年一过,老汉便挥毫为邻居写对子,老伴裁布缝衣裳,分文不收,大家都很感激。为了节省人力,家里攒钱买了头小母牛养着,老汉养牛放羊拾柴草,老伴养猪喂鸡带孙子。一家人克勤克俭,苦中有乐。
大志养牛颇有经验,每日三遍草,夜间再加料。牛被养得膘胖肉肥,繁殖得也快。人畜相伴,日久天长,自然就有了一种说不明白的情感。老汉善吹竹笛,悠悠扬扬,穿林越岭。他以笛为号,黄牛聚散有令。人老了,第一头老母牛也渐渐退役了,老汉对它倍加呵护。老汉走到哪里,它准跟在身边,牛随人动,几乎形影不离了。
这一年初秋的一个夜晚,三个儿子下海迟迟未归。天色渐晚,风起云涌。老汉放心不下,就到海边探望,老黄牛也紧随其后。老汉抽了一袋烟工夫,见到自家的小船最后一个蹒蹒跚跚地向岸边驶来,知道是船负重了。他瞅着瞅着,突然发现小船在打漩,接着就鬼使神差地横向一处深湾飘去。凭经验,老汉知道,这一定是落海的破网挂住了船的什么部位。他忙向渔船奔去,边跑边喊:“放锚,快放锚!”三儿子手疾眼快,甩手将锚扔到海里。可是因为他用力过猛,倒把自己闪下船去,俩兄长见势不妙,急忙跳下海前去营救。“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恰在这时,阴云密布,风雨大作,伸手不见五指。经过一番拼搏,二儿领出三弟,可是不见长兄踪影。老汉心急如焚,借着闪电一束光亮,看到大儿子背岸而去,知他被海浪打懵了,再游下去定是有去无回。老汉顾不得多想,一个猛子扎进海里,凭着他的水性,很快就拽住了大儿子的一只脚,转身回岸。幸好已近涨潮,借着海浪的冲力,离岸愈来愈近。二儿和三儿在焦急中见到了爹爹和大哥,双双下海相助。此时,老汉已经有些力不从心了,突然两腿僵直,疼痛难忍,原来是两条腿都抽筋了,浑身动弹不得,靠双臂博不过浪水,一阵阵下沉。老汉屏住呼吸,将大儿子竭力向岸上一推,便落到海水里。潮水一浪高过一浪,二儿和三儿瞪大眼睛寻找爹爹,声嘶力竭地大喊:“爹爹!爹爹!……”
这时老黄牛不见了老汉踪影,情急之中,大吼一声,直向大海闯去。模糊中,凭着它的灵感,终于找到了老汉。老黄牛用头撅起老汉,再用角挂起老汉的衣服奋力向岸边奔去。二儿和三儿见到老黄牛把爹爹顶出水面,疾首奋进,一人架起爹爹一只胳膊,游上岸来。回头看看老黄牛还在原地挣扎。此时此刻老汉已经奄奄一息,歇过来的大儿子告诉两个弟弟:“是不是有什么东西绊住了牛腿?”老二和老三奔牛而去,一个拽牛头,一个推牛腚,老黄牛纹丝不动,后来发现还是那张老陈网缠住牛前腿。船已经扣在海里,二人只好游到岸上找工具。可是天空一片漆黑,海水潮涌,渐逼岸边。爷四个不仅无力向牛靠拢,反而被潮水击退到岸上。老黄牛落在海里,老汉无力拯救。老黄牛声声哀嚎,老汉心如刀绞,双眼冒火,泪水夺眶而出,痛不欲生。潮水涨满了,老黄牛陷进淤泥里不见踪影,雷雨和浪潮声淹没了一切。三个儿子只好搀扶爹爹一步步顶雨走回老宅。
第二天朦朦亮,老汉一家人就到了海滩上。海潮退去了,小船搁浅了,就是不见老黄牛的踪迹。邻居有说:“是不是退潮带走了老黄牛?”又有说:“是不是老黄牛挣扎中陷进淤泥底了?”更有甚者还说:“是不是老黄牛救主有功,被玉皇大帝招上天庭了?”众说纷纭,尽是猜测,无一定论。
大志老汉拄着拐棍踉踉跄跄地回到家里,心思重重,闷不做声。他一边抽着老旱烟,一边想事。他对子孙想得并不多,一女三儿已经长成,孝敬爹娘,勤俭持家,兄弟妯娌都知情达理,孙子们个个聪慧,成人后必有出息。他最放心不下的只有两件事:一是胞弟一去数年,杳无音讯,思念不已;二是相伴多年的老黄牛为救自己已葬身大海,一去不返。老汉饮食日渐减少,不是躺在炕上出神,就是坐在门槛上抽烟,嘴里不时念叨着“二志”、“老黄牛”。后来老汉卧床不起,精神恍惚,老伴和孩子们急得团团转。大儿子驾船请来一位老郎中,经过号脉等一番诊察后,说道:“古稀之人,年迈体衰,心思沉重,急火攻心,怕是服药也无济于事了。”老汉临终之前交代了两件事:一是与叔叔二志或其后人联系;二是每年七月初三定到海边焚香烧纸祭奠老黄牛。
中篇
日落星出,天转地移,经过地壳的变迁,海水逐退,陆地渐长,这里的地质、地貌、水文、土壤与气候,都已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大志谢世后,刘氏家族延续了多少代人,已无从考究。人们只知道,大志、二志商定的族谱辈分的十个字早就不够用了。但刘氏的后 45 35015 45 15792 0 0 3269 0 0:00:10 0:00:04 0:00:06 3269并未因此而忘记先祖的遗嘱,除了寻找二志的后人,每年的七月初三都要到海边祭奠老黄牛,直至公元前685年,春秋、战国时代的周庄王十二年,即公元前684年,我地区始有史料记载。
在此期间,由于地壳运动频繁,地壳经受多次变质作用,海水动荡频繁,海域沉降,逐步退出本地区,陆地缓缓抬升。在地壳第二次大变迁时,渐渐呈现出朝鲜半岛、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即橛于渤海与黄海之间。辽东半岛普兰店湾入海的鞍子河,从群山中蜿蜒流来,在离入海口3公里处潴留成一个大水湾,类似一小水湖,生长着一片片的荷花,人们都叫它荷花湾。
荷花湾南不远处有一座小山,虽然山体不大又不高,但它貌似一头卧在地上的老牛,尤其在秋季里,草枯树叶黄,据高临下,俯瞰此山,简直跟传说中救出大志老汉而落海的那头老黄牛一模一样,逐年累月,一点点演变成岩石,层层扩大,随着海沉陆升,而显现于地表之上。此山主体处于现太平办事处的庙山社区,尾巴甩在丰荣办事处的鑫和社区。山头是昂起的巨石,那块峥嵘的巨石酷似牛角、牛耳和牛眼睛,此山因此而得名卧牛山。人们都说,肯定是大志后裔的诚心祭奠感动了上天和龙王,才把那头老黄牛留在此处。卧牛山的出世,甚至早于荷花湾的生成。
荷花湾
卧牛山是一块风水宝地。它头朝西北,左弯卧地,其后背有于沟和苗沟二条河水相合,转流于牛头之北,直奔向西海普兰店湾。山上丛林茂密,花果万紫千红,众兽欢腾,百鸟齐鸣,山下河水潺潺,川流不息,四周沃土百晌,五谷丰登,保佑一方风调雨顺,安居乐业。那时有一传言:“北有荷花湾,南有卧牛山,围着山水转,日子乐无边。”
卧牛山是历史的见证者。东晋、十六国时代,元兴三年,即公元404年12月,高句丽攻燕,占领辽东郡,统治辽东半岛260余年。高句丽降王高建武的太祖看好卧牛山,为颐养天年,由军师督办,顺着卧牛山牛头方向选点定位,建一高句丽人的休闲花园。花园南北走向,形似枣核状,山上有夹片石、蘑菇石、猴头石、磨盘石等怪状不一的奇石,东坡有巨石悬崖,引以泉水,涓涓流下,似一天然瀑布。山上奇树异草,四季常青。小径弯弯,四通八达。山前还立有一座山神庙,旁有一参天古槐,遮天蔽日,花味奇香,树枯可纳三四人身。许多人到这里拜神求药,常年香火不断。当地人便把这座有庙的花园山叫做庙山,现今庙山社区(原庙山村)就由此得名。
庙山
到了南北朝、隋代大业十年,即公元614年,隋炀帝三征高句丽,直攻下都城,逼高句丽投降乃罢兵。唐代武德七年,即公元624年,高句丽王高建武为守祖业,献媚称臣,被封为辽东郡王。时间久了,高建武野心败露,唐王朝为彻底收复辽东,唐高宗李治于公元668年9月派李世勣大破高句丽,留下薛礼征东放马时叠起的三摞石古迹,现位于太平办事处龙山社区。(照片三)此时高句丽兵败急退,来不及带走金银财宝,就藏在小庙山附近的一眼井里,并设有暗器。留下“得到历家一眼井,价值东三省”之说。
三摞石古迹
下篇
放下卧牛山,再说刘二志告别兄嫂南下之后事。
二志漂洋过海,在蓬莱下船后,身无分文,同乡同往的互相扶持,结伴同行,以讨饭和给人家打短工为生,居无定所,随遇而安。几经周转,落脚于登州府文登市。而立之年遇一知心女子,便落户于荣成岳丈门下。结伴同乡人,也都在不远处落户,互相周济,互通有无,与当地人相处甚好,传宗接代,子孙无穷。
二志一直没有返回故里,只是同乡人回乡省亲才得以来回捎话,对胞兄大志和后人略知一二。草青草黄,年又一年,不知过了几代人。大志与二志的后人仍断断续续地有所书信往来,亦知黄牛救主落海一事。
二志的后人至“远”字辈时,山东、河南一带连年久旱不雨,河流干涸,地裂苗枯,荒山时起烈火,饮水艰难,家无存粮,人们背井离乡,四处逃荒。沿途有的饿死,有的病死,所剩无几。有的揭竿而起,坐山为王。还有一伙沿街乞讨,无从落脚。他们越过开封府,行至咸阳,即随军征战,混口饭吃。
时汉武帝刘彻,招选天下文武才智之士,待以不次之位,文官武将整容之壮、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为扩展疆域,繁荣经济,大将卫青几败匈奴,张骞通西域,先后遣使通南夷、西夷、西南夷,疆土大有拓展。期间,武帝指派将军郭昌、中郎将卫广,击败劳深、靡莫,以兵临滇,滇王举国受降,乃立益州郡,即今云南也。军中,刘氏“远”字辈堂兄弟中,有一叫刘远征者,从军郭昌麾下多年,骁勇善战,屡功受赏,部下千人余。
郭部屯兵云南一小镇时,远征娶一富家才女为妻。其他堂兄弟除战亡之外,亦就地成家。时至汉昭帝刘弗陵统治年间,兄弟们全都退伍,就地落户。此地小名鸭湾子,因多为刘姓,惯称鸭湾子刘。刘姓家族,多属功将之后,生计无忧,安居乐业,繁衍生息。
经过东汉、三国、南北朝、唐、宋多次改朝换代后,直至元朝末年,胶东一带屡遭战乱,百姓多被杀戮。时又旱涝交替,颗粒不收,饥饿难度。适逢瘟疫蔓延,暴尸遍野,惨不忍睹。极目张望,渺无人烟,一片荒凉。
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十五年,即公元1382年,和明成祖朱棣在永乐二年,即公元1404年,为再度重振山东军事和经济,先后两次下令从边陲云南移民至山东。这就是中国有名的第一次大迁徙。
在这第一次大迁徙中,就包含着刘远征等辈的后裔。他们按朝廷统一组织,水路两行,日夜兼程,不到百天,即全部落户到胶东蓬莱府刘家沟村定居,东临烟台,南连青岛,终又回到了先祖二志的故里。
不知又过了多少年,二志后代获知来自辽东的一个歌谣,即“北有荷花湾,南有卧牛山,围着山水转,日子乐无边。”家族里传开后,大家一致认为,卧牛山想必与关东大志先祖饲养的老黄牛有关。按先祖“一定要找到大志先祖后代”的遗愿,荷花湾、卧牛山之说便成为二志后人世代相传的保留内容。
社会在发展,历史在前进。到了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掌政的顺治十年,即公元1653年,清政府颁布《辽东招民开垦条例》,招募山东等地居民来辽东垦耕,施以优惠政策,鼓励开发辽东。于是,陆续有万计的农户人家奔闯关东。康熙年间,时值山东连年遭灾,灾民饿死病死不计其数,生灵涂炭,民不聊生,人心思动,四处逃生。其中,刘二志后裔的一支兄弟四人被逼无奈,就决定闯关东,直奔辽南。缘由有三:其一,坐以待毙不如死里逃生;其二,清政府有优惠政策;其三,就势寻究大志先祖后裔。
主意已定,办好手续,准备妥当。兄弟四人,选一黄道吉日,先是上坟祭祖,后又一字排开,面向祖宅,跪地磕了三个头,含泪告别乡亲,踏上了漫长路。也许是命运安排,兄弟四人起程不久,康熙皇帝发现山东、江浙一带人烟稀少,经济萧条,于康熙七年,即公元1668年,下令废止了《辽东招民开垦条例》。还好,兄弟四人赶上了末班车。
四兄弟,秉字辈,行一秉仁,行二秉昇,行三秉俊,行四秉忠。其父刘之庄(王老太君),叔父刘之起(李老太君)。之庄夫妇早逝,四个儿子,长子秉仁,二十出头,末子秉忠年龄尚小,不足十岁。四兄弟离别故乡后,与叔父便断了来往,当时,只知之起生有二子秉忠、秉臣,再后不知其详。
为了续宗,兄弟四人带上先祖留下的“志在千里远,祖籍存心间”十个辈分字号,又带着太祖刘应显行一(丁老太君)、刘应国行二(卢老太君);祖父刘财广行一(马老太君)、刘财秀行二(王老太君);父刘之庄(王老太君)、叔刘之起(李老太君)三代先祖牌位,还有秉字后二十代辈分字号,即“秉、一、延、田、恩、心、真、传、世、中、元、仁、昌、丕、国、文、德、永、裕、同。”他们随身珍藏,作为寻宗认亲的凭证。
兄弟一行四人,出发前做了精密安排,为省盘缠,一路节衣缩食,餐风饮露,夜宿晓行,不几日,即到威海码头。当时乘船人拥挤不堪,多是逃难的,极少是经商的。逃难的分两类:一类是持有官府印书去开发辽东的,乘船免费;另类是无证自费的。刘氏四兄弟是有分工的:老大负责带四弟,老二带家书、银两和行李,老三带干粮、杂物。海滩上人山人海,推抬背拖,五花八门。按要求清兵开锣为号,打开栅栏,方可踏上木搭小天桥,持证者优先由小船送到深海才能登上大帆船,人满起锚。四兄弟挤在人群里,像潮水般向天桥拥去,抢上小船,好不容易才赶到大船前。当船老大喊出“起锚时,老二、老三刚上了大船,帆船已缓缓启动,老大见势不妙,拼命把四弟推上了大船,可是自己却扑到海里。仗着小船掌舵的眼疾手快,把他拽了上来,可是已经没有机会与三个兄弟同行了。他赶忙疾呼: “我们荷花湾见!我们卧牛山见!”大船向远处驶去,老大秉仁只好跟小船里剩下的人返回岸边。后来大哥秉仁无官印文书无银两不能再乘船了,是沿海陆路奔辽东?还是返回故里,再流向何方?何去何从,杳无音讯。大船小船一分手,倒成兄与弟的诀别了。
三个弟弟抛下兄长,悲痛万分,泣不成声,割心割胆地难受。老四受了惊吓,再加船身颠簸,呕吐不止,迷迷糊糊的发起烧来。二哥三哥无可奈何,抱着四弟泪如雨下,痛苦已极。也算老四命大,总算熬到了码头。下了船,顾不得饮食,赶忙找个郎中,号脉取药,借宿住下。过了几日,四弟退烧渐好,二哥三哥轮流背着老四坚持向北走。穿过金州城,绕过大孤山,直奔复州城,无意中得知,那荷花湾和卧牛山刚巧在本知州辖区内,三兄弟喜出望外。在转换文书时,恳请落户在荷花湾、卧牛山一带,即被批准落于宁海县区域内。时约乾隆年间1750年前后。
三兄弟先是找到了卧牛山,遍察山脉,活生生的一头巨牛卧在地上。听当地人讲过卧牛山的传说后,更是惊叹不已,欣喜若狂,总算对先祖有了个交待。其实,在大连码头下船登陆后,虽历经千难万辛,但四弟病愈体康,又巧遇卧牛山,荷花湾即在眼前,也许这是天意。
卧牛山
见过卧牛山,得到了印证后,再看荷花湾。只见湾域有九里方圆,一汪碧水,满湾荷叶,五艳十色的荷花星罗棋布,身在其中如临仙境。
三兄弟赞叹不已,不禁流连忘返。进了湾北屯子里,听口音几乎全是山东韵味。他们大都是按《辽东招民开垦条例》先后落户的,有顺治年间的,有康熙年间的。经过多年开发,住宅和耕田已经有了眉目,初具规模。屯后有一座青山酷似马鞍状,因此得名鞍子山。站在鞍子山上,面南极目望去,越过荷花湾,卧牛山即现眼前,它犹如一头大黄牛在湾边饮水,周边景色,目不暇接。小弟情不自禁地跳了起来:“太美了!太美了!”
三兄弟很快统一了思想,决定在这依山傍水的宝地上安家落户。邻里见他兄弟三人,平易可亲,又都是同乡,一听说要在此落户,都乐意帮助他们。大家叠石为墙,伐木做梁,砌灶搭炕,很快就筑起两间小平房,总算有一栖身之地。进住当晚,三兄弟在外间正北,搭一块木板,供上三代先祖牌位和前十辈分字号,点上三柱香,一齐跪地磕头,以水代酒祭过三巡。二哥秉昇对先祖说了几句话:“先祖在上,我兄弟四人背井离乡,开发辽东,迁徙万里,来此落户。可惜出师不利,兄长秉仁去向不明,深感愧疚,望先祖体谅,并保佑我兄弟四人平安度日。我辈定尊兄爱弟,心心相印,善待邻里,和睦相处,克勤克俭,奉公守法,报效国家。”不日内,又找了风水先生,选地择日,影葬先祖,入土为安。
几分耕耘,几分收获。财富永远是属于勤劳的人们的。由于三兄弟鼎力合作,勤耕不缀,勤俭持家,日子过得逐渐充裕起来。他们扩建了房屋,购置了农具和耕牛,先后与屯里异姓老乡联姻,各自有了家业。当年秉昇、秉俊、秉忠三兄弟虽有了妻室,也没有忘记寻亲追宗一事,但是百般努力,毫无着落。就连长兄秉仁去向何方,也杳无音信。
经过几代人的繁衍,刘氏家族人口渐多,门户渐大,一代强过一代。鞍子山南山坡下的这个屯子,多属刘姓,久而久之便叫出了刘山嘴屯,属现丰荣街道鞍子山社区管辖。刘家后代,秉仁养子刘傑的长子延宾为岁进士、次子延仕为武庠;秉俊次子刘鸿之次子延祯为登州府节度使;秉忠为文林郎,其四子刘伦为皇清武庠生、儒人,伦长子为武庠生,五子刘括之长子延儒为登士郎,儒之子甲田为登州府节度使,次子延惠为国学等等,文武官员颇多,进士、秀才更甚之,家大业大,百业俱兴。
再后来,从先祖发详地分支迁出,一部分留守鞍子山刘山嘴屯,一部分去了核桃房,即现丰荣办事处金厂社区,又一部分落到了和尚屯,主体在太平办事处庙山社区,还有去了现今的黑龙江纳河地区,有的在营口,有的在海城,有的去了广州,遍及全国各地,也有旅居海外的。
值得一提的是,围绕卧牛山居住的诸多百姓中,有代表性的先祖秉仁、秉昇、秉俊、秉忠四兄弟的后裔,从延字辈始也在此度过了几代人。其中前三支呈大弧形围居卧牛山之北;由末支秉忠长子刘傑过继给大先祖秉仁为子,延续烟火,落居于卧牛山南坡。先祖的后人环抱卧牛山,正应了那句传言:“北有荷花湾,南有卧牛山,围着山水转,日子乐无边。”刘氏后代所事各异,行业繁杂,各有千秋。二十世纪以来,有从军当过八路军、解放军、志愿军的,新中国成立后,有从政做行政和党务工作的,有从教做校长、教授和幼师工作的,有从事公检法工作的,从农、从工、从商的更多。同诸家百姓一道,热爱生活,渴求和平,随历史潮流而动,为人类社会进步,为建设美好家园,世代作出不懈努力。
尾声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如今卧牛山仍在,虽然面目皆非,旧貌依稀可见。大跃进时代,有人一时心血来潮,下令砸掉了卧牛山牛头和小庙山的景石,用来砌生产队院墙,留下了千古遗憾。小庙山的古槐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被伐掉,山神庙在文革中被拆除。好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小庙山重新设计修建,旧貌换新颜,香火不断。荷花湾虽已变成平川,但千年古莲子破土再现,证明了荷花湾古莲池的历史存在,普兰店也因此称为莲城。大文学家郭沫若1962年有诗为证:“一千多前年的古莲子呀,埋没在普兰店的泥土下。尽管别的杂草已经变成泥炭,古莲子的果皮也已经硬化,但只要你稍稍砸破了它,种在水池里依然迸芽开花。”众所周知,千年古莲子随神舟六号上了太空,显现出旺盛的生命力。而那三摞石巍然屹立,阅遍人间风雨,雄风不减当年。
卧牛山镇守的这片神奇土地,七百多年前,元代称为“孛兰铺”,清代则称谓“捕拉店”,满语释为荆棘丛生的地方。就在这片土地上,有着中华民族气节的人们,经过浴血奋战,赶走了外寇,搬掉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政权。各族人民精诚团结,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努力建设自己的美好家园。特别是近二、三十年以来,各项事业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普兰店替代“捕拉店”已有百年历史。而今又成立了大连市普兰店区,这是一个地域划时代的符号,是该地区繁荣昌盛、兴旺发达的新标志,历史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我热爱这美丽富饶的家乡,我感念这里勤劳善良的人们。是卧牛山这块宝地养育了这里的人们,是这里的人们改变了家乡的旧貌,走上了共同富裕路。刘巨真 收集整理 本文照片均由我区全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刘廷英提供
作者留言:本文承蒙我籍著名诗人散文作家颜廷奎、诗人词作家姜凤清二位先生热心修正,得到有关史志部门提供资料和有识之士不吝赐教,并有全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刘廷英先生拍摄外景,鼎力相助,此一并深表谢意。
本人收集资料历时八年之久,但由于才疏学浅,阅历有限,简陋错讹难免,诚望智者补正。
注:《普兰店风物传说》是普兰店民俗文化的集成,取材发掘于新金民间故事及风俗、景观。区委宣传部在此基础上将继续挖掘、创作、整理,同时向广大市民征集鲜为人知的民间风物传说,投稿邮箱:pwxqxcb@163.com。别忘了故事里要多附一些实景照片噢。
小编推荐
中共普兰店区委宣传部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