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个人信息被“偷”咋办?公益诉讼筑起“防火墙”

欢迎关注☞ 网信重庆 2023-04-04

合川区检察院检察官在广场开展保护个人信息、识骗防骗普法宣传。合川区检察院供图

  以“大数据”为基础的智能时代正在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公民的个人信息权益却屡屡遭到侵害。重庆检察机关为围绕人民群众切身需要,积极稳妥在个人信息保护领域进行检察公益诉讼探索,办案规模稳步增长,办案力度持续加大,办案质效持续提升,为个人信息保护筑起“防火墙”。
关键词APP过度收集信息

  APP过度收集、使用用户信息的问题一度成为重庆市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官们关注的重点。

  每隔一段时间,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网信办都会向社会通报一批违法APP名单,将涉事企业的违法情形告知社会公众。办案检察官们决定,从这些名单中梳理出案件线索,对注册地为重庆的APP进行重点排查。

  为了全面掌握重庆市APP运营现状,他们选择了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APP进行抽查。经过上百次抽检,办案人员发现这些APP存在数十项违法违规情形,包括过度收集用户信息,强制索取非必要权限等情形,侵害了不特定多数人的利益。

  为此,重庆市检察院会同当地互联网信息办公室、通信管理局、公安局、市场监督管理局,召开“APP违法违规收集公民个人信息公益诉讼案件磋商会”。与普通的座谈会有所不同的是,这次磋商会也是行政公益诉讼案件办理中一项重要的法定程序。

  这次磋商会,重庆市检察院、网信办、通信管理局、公安局、市场监督管理局五部门达成共识,并最终形成《关于加强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协同治理工作的意见》。《意见》确立了针对APP监管的六大机制,即建立联席会议机制、信息通报机制、资源共享机制、线索移送机制、联合处置机制和信息发布机制。


关键词人脸信息被“偷”走

  消费者去售楼处看房,人脸信息却在不知不觉中被“偷”走。前段时间,永川区检察院启动个人信息安全保护专项行动,随机走访调查了永川区15个在售楼盘,发现有4家房地产企业在未向消费者告知且未经消费者同意的情况下,擅自收集、存储、使用消费者人脸信息。

  “最多的一家售楼处有15个摄像头,每个摄像头每秒可以采集50余条人脸信息。”办案检察官廖俊介绍,售楼处的人脸识别系统通常以监控摄像头的面貌出现,消费者一走进售楼大厅,脸部信息就被瞬间识别并储存,可谓防不胜防。

  廖俊表示,售楼处安装人脸识别系统,主要用于比对和识别消费者的个人信息。与消费者签订购房合同时,房地产企业会再次通过人脸识别,匹配出消费者首次到访时间、到访次数等信息,从而区分消费者购房的渠道,并据此确定中介佣金。

  搜集具体情况后,永川区检察院对此正式立案,并向当地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出诉前检察建议,要求其依法对辖区内部分房地产企业违法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生物识别信息等问题进行处理,同时建议其强化日常监管,将个人信息安全保护作为监督检查的重点,加强个人信息安全宣传工作。

  收到检察建议后,永川区市场监督管理局高度重视,第一时间部署开展了侵害消费者个人信息行为专项整治行动,逐一调查走访全区43家在售楼盘,约谈9家存在安装人脸识别系统、收集消费者人脸信息问题的房地产企业并督促整改,对3家问题严重的企业进行立案查处并责令其拆除人脸识别系统。


关键词快递员贩卖信息

  2022年1月,渝北区某公司接到客户投诉,称其个人信息被公司泄露。随后,该公司立即联系了长期合作的快递公司,快递公司很快锁定犯罪嫌疑人就是长期给该公司收件的快递员。1月19日,陈某被抓获归案,谢某主动投案;1月26日,刘某主动投案;3月21日,周某被抓获归案。

  原来,2021年10月至2022年1月期间,陈某、刘某、谢某入职渝北区多家快递公司,以相同方式作案——利用分拣包裹等工作便利条件,用手机偷拍快递面单信息(包括姓名、手机号码、地址等),以每条信息0.5元至0.8元不等的价格出售给周某,再由周某转卖进而获利。该案涉及近10万条公民个人信息。

  2022年9月28日,重庆市检察院第一分院向重庆市第一中级法院提起民事公益诉讼,请求判令周某、陈某、刘某、谢某向快递公司工作人员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各1次,印发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宣传单各1000份并承担相关费用,并在省级以上媒体向公众赔礼道歉。

  为做好检察后半篇工作,渝北区检察院邀请辖区所有快递负责人参与该案公开听证会,以案普法,加强辖区寄递行业法治教育,并指导辖区内寄递企业负责人共同签署《守护寄递安全、共筑绿色防线承诺书》。


关键词

贩卖老人手机验证码

  不懂手机操作,老年人的手机验证码被营业员盯上了——

  王某在合川区云门街道一通讯营业厅工作,2020年11月至2021年7月,他为前来门市的老年客户调试手机或办理新卡等手机业务时,未经客户允许,擅自将客户的手机号和验证码通过自己的手机发送到事先添加的微信注册群里,提供给他人注册淘宝、京东、抖音等APP账户。

  不到1年时间,王某贩卖手机号和验证码等信息上千条,并通过手机微信、支付宝等进行结算获利万余元。

  2022年2月,合川区检察院以王某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向合川区法院提起公诉。合川区法院作出一审判决,认定王某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判处有期徒刑8个月,缓刑一年,并处罚金15000元。判决现已生效。

  检察机关在审查起诉王某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一案时,发现王某非法出售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可能损害社会公共利益,遂于2022年5月9日将线索移送公益诉讼部门初步调查。

  “非法出售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与近年来高发的电信诈骗案件密切相关,本案中许多老年群体的手机号码多数未注册网络账户,且他们对智能手机缺乏一定的了解,警惕性较差,手机号码等个人信息一旦被不法分子获取,极易造成财产损失。”为此,合川区检察院检察官多次走访涉案通信运营公司,协助其梳理在人员培训、审核机制、设备管理不完善等的风险点,并积极配合市检察院第一分院开展民事公益诉讼。

  与此同时,合川区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官还带着相关案例走进公园、市政广场、养老机构等辖区内老年人密集区域,开展个人信息安全普法宣传活动,叮嘱老年群体妥善保护个人信息,遇到可疑情况要多与子女沟通或及时报警,切不可轻信不法分子,落入圈套。


关键词劳务代偿公益服务

在检察官监督下,小任、小叶在社区腊制品公益熏制现场开展志愿服务。市检察院第一分院供图

“这是您家腊肉的编号,大概要熏制四五个小时,放心,今天给你们熏完了我们才下班。”春节前,璧山区璧城街道一社区腊制品公益无烟熏制现场,两个年轻的身影特别显眼,他们正接过群众的肉制品,依次编号后整齐挂入无烟熏制机中。他们是参加“民心工程”的志愿者小任和小叶,也是全市首例在公民个人信息保护领域,检察机关提起民事公益诉讼适用替代性修复措施案件的被告人。当时,他们正以“帮助群众熏腊肉”作为劳务代偿的公益服务,折抵公益损害赔偿金。2020年8月至2021年1月,“95后”小叶雇佣“00后”的小任等人,通过在抖音、游戏论坛等各类社交平台上发布“免费领取王者荣耀皮肤”的虚假信息,共骗取582个微信号,出售获利4.9万余元。2022年6月15日,小叶、小任因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分别被四川省广安市前锋区法院判处有期徒刑1年6个月、1年,适用缓刑,没收违法所得,并处罚金。

  2022年5月31日,璧山区检察院就小叶等人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民事公益诉讼立案,报请重庆市检察院第一分院诉前审查。

  小叶等人已经受到刑事惩罚,并处罚金和没收违法所得的实际情况,是否有提起公益诉讼的必要?

  带着疑问,检察官余友前前往重庆市公益诉讼检察研究基地寻求外脑支撑,“微信号兼具财产性和人身属性,被销售后如何传播、利用不可测、不可控,基于数据流动性强,损害风险覆盖范围广,造成了社会公共利益侵害。”综合研判全案情况后,大家一致认为此案刑事处罚不能弥补本案公益受到的损害,有必要提起民事公益诉讼。

  在综合考虑刑案判决、行政处罚情况以及叶某等人赔偿能力后,办案组决定本案诉求适用替代性公益劳动服务的修复方式弥补受损的社会公益。“以劳务代偿的公益服务折抵公益损害赔偿金,不仅补偿了社会,还展现了司法的暖意,更有教育意义。”办案检察官认为。

  2022年7月15日,重庆市检察院第一分院依法向重庆市第一中级法院提起民事公益诉讼,12月13日,重庆市第一中级法院出具调解书,支持本院全部诉讼请求,其中就包括小叶、小任共同提供公益劳动服务336个小时,同时在国家级媒体上公开赔礼道歉。

  这段时间,小叶和小任将共同在璧山区璧城街道进行反诈宣传,记录违规占用消防通道的车辆车牌号、手机号,维护交通秩序等公益劳动服务,璧城街道将对2人开展劳务代偿进行记录、反馈和监督。

新闻多一点>>> 新闻多一点>>>
  2022年,重庆市检察院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部署开展个人信息保护公益诉讼专项监督。全市检察机关聚焦紧盯滥用人脸识别技术,手机APP、小程序侵害个人信息等问题,加大办案力度,强化公益保护。共立案办理公民个人信息保护公益诉讼案件95件,其中行政公益诉讼案件18件,民事公益诉讼案件77件,提起诉讼53件,追偿个人信息侵权民事赔偿金185万元。
来源:重庆日报大家都在看限期整改!川渝两地这16款APP侵害用户权益

加强网络谣言协同治理 还一片清朗网络空间

2023年技术行业有哪些值得关注的趋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