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的“启明星”从何处升起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重庆瞭望 Author 王祥
若天气条件好,天亮前后,我们可以在东方天空看到一颗明亮的“晨星”——启明星。观看启明星,要受天气条件、地理位置等客观因素影响;同理,培育重庆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启明星”和“北斗星”,也要解决产业发展氛围、人才培育、企业成长等问题。
所谓“满天星”,即重庆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满天星”行动计划。前不久,实施一周年的“满天星”成果发布:全市软件产业规模突破3000亿元,新增从业人员7万人,新增软件企业4500余家。同时,重庆还公布了“启明星”和“北斗星”培育子计划。
所谓“启明星”和“北斗星”,即在“满天星”基础上的新一轮软件企业培育子计划,旨在借此推动全市软件行业进入全国“第一梯队”。
接下来,随着软件产业规划的升级,重庆如何增强产业发展氛围,进而培育出具备重庆辨识度的企业?推动“启明星”“北斗星”升起,重庆如何缩小与“第一梯队”的差距?面对制造业这一最大家底,软件产业如何“以软化硬”,助力全市制造业智能转型?
▲渝北区仙桃数据谷。记者 万难 摄/视觉重庆
1
我们要想看到启明星,就要正视自身所处环境:若乌云密布、阴雨连绵,则只能等待放睛;若地势低洼、头顶遮天蔽日,则需要往开阔处走。重庆软件产业要达到“皓月当空、北斗引领、启明带动、繁星满天”的发展格局,首先要正视自身的短板和问题。
比如产业发展氛围的不足。说起汽车,重庆有本土企业长安、赛力斯,也有引进的比亚迪、现代、吉利;说起生物医药,重庆有智飞生物、华森制药2家上市公司。但说到软件企业,不仅许多市民会一时语塞,整个社会对软件产业的关注也远远不够。
比如与“第一梯队”差距较大。说起全国软件产业,北京、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是出了名的“第一梯队”。2022年,“第一梯队”的软件业务总收入达到74537亿元,占全国比重的68.9%,今年上半年更是突破了70%。
对于2022年软件业务收入仅为2705亿元的重庆来说,就要利用好10.5%的增速,小步快走,一步一个脚印,逐步缩小与“第一梯队”的差距,在10万亿元的全国大市场中抢占更多蛋糕。
比如人才队伍数量仍然不足。人才是软件产业的第一生产资料。当前,重庆软件产业累计从业人员达30万人,但这与全国900万的从业人员总数相比,仅占比3.3%,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即便与浙江的50.5万人相比,也有些相形见绌。重庆要进入软件产业全国“第一梯队”,就要引进与培养同步走,解决人才匮乏这一首要问题。
比如至今仍未出现龙头企业。深圳有华为、腾讯,杭州有阿里巴巴,北京有字节跳动……过去20年,中国软件产业涌现出一批在国内叫得响、在国际上有地位的龙头企业。
比如阿里云,其全球市场份额已达6.2%,仅次于亚马逊和微软,位列全球第三。尽管重庆现有3.5万家软信服务企业,但目前尚未有一家龙头企业出现,这是制约产业生态形成的重要因素。
▲ 西部(重庆)科学城金凤软件园开园,“满天星”入驻企业集中签约。记者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2
古语云:“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重庆要推动软件产业的“启明星”和“北斗星”升空,就要像火箭发射一般,解决好基础、动力、方向三个大问题,才能实现繁星点点、星月交汇。
打好基础,改变“闭门造车”和“乌鹊南飞”的现状。正所谓,一串代码难倒英雄汉,一个编程“劝退”真豪杰,要培养出具有实战经验的人才,就要改变“闭门造车”的现状。
重庆市软件评测中心有限公司总经理、西南大学软件学院教授丁晓明认为,重庆软信人才要引进和培养双管齐下,加大高端人才引进力度,同时优化市内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的机制。针对高校的人才培养应切实做好企业实训工作,并对实训经费提供支持,避免高校“闭门造车”,培养出的人才缺乏实战性。
“闭门造车”的同时,重庆软信人才“乌鹊南飞”——人才流失的情况也较为严重。重庆邮电大学软件学院院长钱鹰以本学院为例,学院每年的招生中计划中,重庆约占70%,但毕业后只有不到50%的学生留在重庆,许多学生前往“第一梯队”寻求发展。
钱鹰建议,政府要加大普惠性人才政策力度,吸引更多学生留在本地;同时,政府也可主导成立软信人力资源公司,以市场化运作的方式留住人才。
增强动力,软硬结合打造软件产业的重庆“辨识度”。对软件产业而言,龙头企业就像一块硬的“吸铁石”,能催生一个链条、带动一个产业。
以隔壁邻居、“中国软件名城”成都为例,“王者荣耀”在成都的破茧而出,就通过虹吸效应,吸引上下游产业链企业聚集——成都拥有网络游戏出版单位15家、研发运营单位500余家、年均出版游戏约70款、相关从业人员约5万人。不仅如此,龙头企业的出现,也让人才与技术留在了当地,成为了当地的持续性优势。
重庆市软件行业协会秘书长刘谦认为,从“满天星”升级为“启明星”和“北斗星”,虽然只是词语之变,但背后却是行业发展的方向之变,即从数量向质量的转变。要通过引育龙头企业,形成重庆软件产业自身的品牌效应和辨识度,把人才与核心技术留住,形成企业吸引人才、人才助推企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做强硬支撑的同时,重庆还应统筹政府、媒体、企业三方力量,增强产业发展氛围——配强软件产业发展的“扬声器”,发出软件产业的“好声音”,练好专业媒体的“金嗓子”,联合软件行业专业媒体机构,通过专题报道、会展赛论、座谈交流、政策宣传、企业风采展等媒体活动,营造产业发展的浓厚氛围,助推重庆软件产业叫得响、出得去、立得起。
把准方向,坚持“以软化硬”走出重庆特色之路。当下,我国正加快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放眼全国,各地在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中都有自己的独特方向与路径。
重庆作为国家重要现代制造业基地,制造业已成最大家底,在智能转型中就因地制宜,坚持“以软化硬”的方向,用好工业软件研发与应用,走出重庆的特色之路。
▲两江数字经济产业园,智能化柔性制造示范场景。记者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重庆大学教授曹华军也认为,重庆制造业体量大,企业“量大面广”,工业软件的研发与应用应分两步走。一是从大处入手,持续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型工业软件,使其成为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新引擎;
同时,面对数量众多、各有特色的工业软件,政府要做好牵线搭桥,让工业软件“满天星”与量大面广的制造业企业“结好对子”,一对一、点对点,解决好众多企业智能转型中的“以软化硬”的真问题,并建立起良好的工业软件众创产业生态。
重庆既是制造重镇,也正着力擦亮“智慧智造”新名片。当“软”与“硬”相遇,就要在顺应国家大势和行业大势中,坚持“以软化硬”方向,并尤其注意以“追赶者”姿态,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不断优化产业生态,助推重庆软件产业对“第一梯队”的奋起直追。
既要繁星满天,也要皓月当空。只要做到了各种要素融合,解决好了基础、动力和方向三个问题,重庆软件产业的“启明星”与“北斗星”就会自然升起,并最终打造出软件产业的重庆辨识度。
来源:重庆瞭望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内容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