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数字重庆 青春实践有我——“全民数字素养提升基地”师生暑期“三下乡”在行动
数字重庆建设蹄疾步稳,如火如荼。今年暑期“三下乡”活动中,西南政法大学人工智能法学院“全民数字素养提升基地”组织了80多名师生,组成7支宣讲团,深入江津、垫江、万州、万盛经开区等地的10余个乡镇,调研数字重庆建设的生动实践,为老年人、青少年等当地村民开展数字素养宣讲共计25场,听众超过800人。师生们发挥学科专业优势,以生动活泼的形式给村民们普及网络安全和网络文明知识,讲授防网络诈骗技巧,让更多的群众共享数字化发展带来的美好生活。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数字素养进课堂,沉浸宣讲音铿锵。“数智少年,‘津’彩盛夏”宣讲团先后来到江津区双福街道和李市镇,面向少年儿童和老人这两个特殊群体,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一系列沉浸式普法宣讲活动。针对当地青少年,以知识问答、情景剧表演等形式上了一堂反网络暴力、反网络谣言、反电信诈骗课,让孩子们在活泼有趣的活动中提升数字安全素养;针对当地老年人,同学们用重庆方言编写了亲切有趣的反诈顺口溜,用近期发生的真实案例改编成通俗的情景剧,为村民带来了一场沉浸式的反诈和防谣言快闪宣讲,在潜移默化间筑牢了村民的反诈意识。
▲“数智少年,‘津’彩盛夏”小队数字素养进课堂活动
箩篼湾里传新声,小小电台有乾坤。“乡村‘智’治,‘渝’法同行”宣讲团前往垫江县沙坪镇毕桥村开展数字乡村调研及网络诈骗科普。师生们首先深入毕桥村的田间地头进行网络信息与数字乡村调研,走访了解当地群众对网络及对智慧技术运用的普及程度,为毕桥村数字乡村建设及数字重庆建设提供有益参考。随后,同学们走家串户,分发收录有原创反诈电台节目的收音机,同时开展反诈宣传,并对涉网较少的乡村地区老年人科普网络诈骗的套路,提升他们的数字素养和法治意识,为村民的权益保驾护航。
▲“乡村‘智’治,‘渝’法同行”成员为村民分发反诈收音机
▲宣讲团成员和听众问答互动
普法反诈正当时,钱包“免疫”有新知。“平湖毓见,万川灋现”宣讲团和“夏乡小队”宣讲团分别走进万州区陈家坝街道沱口社区、万盛经开区万北二社等地,与居民一起开展了独具匠心的反电信网络诈骗社区宣讲活动。活动现场,两支小队通过小剧场、小科普形式,以民法中肖像权、财产权为切入点,向居民介绍新型诈骗表现形式、预防诈骗办法以及挽回损失的补救措施,通过成员的生动讲解、亲身演绎和精美PPT展现,引导居民养成防范诈骗、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习惯,帮助其树立守法用法的意识。同时,通过互动式、可体验的问答模式向居民普及了法律小常识,现场居民互动热情踊跃,取得了良法善治的宣传效果。
▲夏乡小队在万盛万北二社区开展防电信网络诈骗普法活动
▲“逐光政年少”小队在开展网络安全宣讲
呵护留守小网民,文明网络风气清。“逐光政年少”宣讲团来到江津区白沙镇槽坊街道,以“文明上网新一代”为主题,为留守儿童开展了法律普及、网络安全教育和一系列普法宣讲活动。宣讲团将模拟法庭搬进了社区,通过演绎典型案例生动讲解《网络安全法》有关内容,宣讲员们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讲解了什么是网络暴力,网络暴力的危害以及如何鉴别、抵制网络暴力,带领孩子们树立正确的网络意识,提升网络文明素养。
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是顺应数字时代要求,提升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战略任务,是实现从网络大国迈向网络强国的必由之路,也是弥合数字鸿沟、促进共同富裕的关键举措。当代青年与信息技术、数字技术同生共长,是名副其实的“网络一代”“数字一代”,在全民数字素养提升的进程中,责无旁贷。西南政法大学人工智能法学院“全民数字素养提升基地”的师生们,以实际行动践行数字理念、捍卫数字安全、传播数字文明,为建设数字化新重庆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来源:网信重庆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内容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