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加快推动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必须加强自主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人才队伍。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着力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提高各类人才素质”。当下,重庆正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和人才强市首位战略,加快重塑市域科技创新体系,推动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不断实现新突破。
在长安汽车全球研发中心,汇聚超2000名科学家和工程师心血的SDA平台,成了最新款车型长安启源 E07的秘密武器。它让汽车具备更强“脑力”的同时,拥有了更先进的“神经中枢”,从而实现“智能可变”,一车抵多车。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平台的成功打造,离不开高技术专家的储备以及高层次人才的引育培养。
新时代大潮下,人才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重要性不断凸显。当下的重庆,多重国家战略机遇叠加,“乘数效应”不断释放,正成为人才荟萃和创新创业的热土。
强化人才引领,成立仅一年多的重庆复迪脉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已引进50多位来自国内名校的高端人才。这两天,工程师们正在对“腔镜与重建模型融合显示”技术进行测试调整。这是一项利用3D建模,辅助治疗直肠癌的新技术,相当于在术中给医生配备了一个看得清、定位准的智能导航系统。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全市研发人员总量超24.3万人、增长19.4%,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9.98件、增长23.79%,综合科技创新水平居全国第8位、保持西部第1位。今年上半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475.6亿元、同比增长34.8%,16个高新区规上工业总产值预计6000亿元、占全市比重超过40%。
“人才”,是活力之源、创新之要。重庆正加快建设全市域青年发展型城市,今年上半年,青年留渝来渝就业创业人数达到了23.3万,同比增长12.5%。深入实施“满天星”行动计划,今年上半年,全市新增软信产业从业人员4.2万人,累计达39.8万人。与此同时,新招收博士后452人,引育卓越工程师2834人。2023年,重庆新增了两位中国工程院院士,新建了4家院士工作站,全市累计建成院士工作站37家。今年5月,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费伦茨·克劳斯,在重庆设立了他在中国的首个诺贝尔奖工作站。随着人才对区域经济的驱动作用日益增强,以大城市为中心的人才竞争愈发激烈。包括南京、苏州、成都、杭州、武汉等在内的多个城市,为吸引优秀人才,相继加重砝码。不靠海不沿边的重庆,究竟凭什么,让如此多的高端人才竞相奔赴?答案:以产聚才,以才兴产。
生物医药是重庆正在创新打造的千亿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位于巴南木洞的重庆国际生物城,是全市生物医药产业唯一的重点关键产业园。在这里,国内抗体药物头部企业——智翔金泰的一款重磅产品即将上新。
今年以来,智翔金泰捷报频传。企业跑出的“加速度”与重庆国际生物城的创新生态密不可分。
“头部”企业、行业“塔尖”项目集聚发展,人才链、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目前,园区已引进生物医药项目130余个,初步建成“1院5中心10平台”生物医药创新体系,产能规模超1000亿元,引领我市在疫苗、抗体、胰岛素等高端生物药领域进入国内先进行列。
舞台广阔,以业兴才,吸引八方人才的,是重庆超大的城市规模和迸发的创新活力,其中有一个重要关键点,产业发展的高质量和适配度。紧扣“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构建“416”科技创新布局,生命健康,是重庆要聚力打造的四大科创高地之一。刘冲,是金凤实验室脑病机制课题组的负责人。他和团队找到了针对脑胶质瘤的新有效靶点,正进行新一代药物开发。刘冲来自浙江大学脑科学与脑医学学院,选择金凤,看重的就是这里的发展机遇和创新生态。截至2023年底,金凤实验室已吸引34个国家级科技领军人才领衔的课题组入驻,汇聚近400名科研人员。全市层面,重庆已有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超1000个,其中国家级平台超100个。除了做强硬核平台,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的持续深化,正促进和推动越来越多的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进“大市场”。
当前,川渝两地的科技合作日益紧密。在西部(重庆)科学城北碚片区,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微波等离子清洗机”已研发成功。微波等离子是一种干式精密清洗技术,可实现芯片、半导体器件的高效安全清洗。这项技术由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大学和西南大学联合攻关,仅一年就实现了市场化、产业化。
推进科技成果高效转化,需要不同创新主体协同发力。在涪陵,拥有国内同行业最高技术水准的“ 药用瓶盖全自动铆插检一体机”,即将面市投用。在产品研发过程中,企业通过引进特殊人才、校企合作等举措,加快创新链、产业链融合,使研究成果第一时间走向产线。
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环节。重庆积极构建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大市场”的衔接机制,通过高校院所科技成果“以权代股”改革试点、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升级建设环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等一系列“组合拳”,加快建设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目的就在于推动更高水平科技成果转化,让科研人员的研究成果得到更广泛的社会认可和应用。
重庆人才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重庆大学教授林勇,长期关注人才工作。在他看来,重庆的下一步,要在现有基础上,贯通人才的“引育用”,应该聚焦三个重点。一是靶向匹配引才,助力人才与产业的高效率匹配,二是平台支撑引才,梳理完善紧缺的新质生产力人才目录,依托统一的人才数据共享平台,对接针对性、差异化的引才政策落地。三是探索创新模式引才,推动管理部门在待遇、考核、甚至编制上,大胆创新。面向全球做好引进高端人才,畅通人才流动渠道,引导、激活在外有技术、资金的本籍人才“衔泥归巢”。
从国际人才交流大会召开,到首批“工人院士”诞生;从2024年重庆市“最美科技工作者”名单揭晓,到“百万人才兴重庆”系列引才活动启动;从首个汽车软件人才定制班开班,到高校与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人才供需对接……重庆近一年在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和人才强市首位战略方面,有很多新举措。一座城市越吸引人,她也就越有朝气和发展潜力。我们期待着,各类人才纷至沓来,共建共享一个更美好更生机勃勃的重庆城。
来源:第1眼新闻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内容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