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留痕”成了新形式主义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重庆瞭望 Author 王祥
10月14日,“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全国整治工作会议召开。此次会议不仅阵仗大,有数十个中央部门参加,也清晰划出了《“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全国整治工作方案》中的重点:“在2025年底前,重点集中整治政务应用程序存在的过多过滥、多头填报、建设不规范、功能异化等4方面问题。”
近年来,过度“留痕”逐渐形成新的形式主义,屡治不绝,屡禁不止,严重浪费了人力资源、阻碍了地方发展。在数字化的大背景下,让政务服务在数字赋能的同时,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基层负担、增加群众满意度,非常值得思考。
▲苦不堪言的形式主义。商海春 作/新华社
不可否认,从纸上到“指尖”,政务新媒体和应用程序的出现,提高了政府办事效率,加强了权力监管,群众是受益的。但同时也要看到,在错误政绩观的引导下,形式主义从线下跑到线上,从纸上跑到网上,让许多人苦不堪言,疲于奔命。
对此,一些网友的留言很能说明问题——“手机的APP已经装不下了,密码也快记不住了”“不是好的就是收到,不是总结就是拍照”“离职之后删工作群删了半个小时”。
从本质上来说,“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是形式主义的变异翻新,是短期政绩、材料政绩、表面文章。对此,中央的整治态度是鲜明的。今年7月30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加强政务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规范化管理,整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并审议通过了《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此外,从中央到地方也都建立起了整治专项工作机制。
但在实际工作生活中,“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就像久治不绝的“癌细胞”,还总能在错误政绩观的“帮助”下换个马甲重新出现,滋生新的矛盾,危害干群关系。
比如,一些地方热衷搞政务公众号或APP排名,强制转发、点赞,让朋友圈变成了工作圈;有的地方害怕担责,于是坚持“谁报送谁负责”原则,导致同一组数据反复报送;还有的地方过分强调所有环节图像化,甚至因此闹出过“村干部发现电线杆上有小广告先拍照”的笑话;有的单位擅自做主,给员工摊派与主业无关的各类网络学习,动不动还挥舞起问责大棒吓唬人。
诸如以上这些做法,让人身累心更累,久而久之还会让大家养成“干得好不如晒得好”“走得勤不如编得美”的错误观念,并在一传十、十传百中,造成重“痕”不重“绩”,只知道从“群”里来到“群”里去,却始终走不到群众中去的局面,污染政治生态,耽误地方发展。
整治留痕的“指尖上的形式主义”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发力的地方很多,比如严控数量、上下联动、压实主体责任等等。但不论如何治理,最关键还是要发挥机制的作用,唯有如此,才能既解“指尖”之累,也让老百姓的心头感到温暖和满意。
首先要完善政绩考核机制。一些领导干部平时业绩平平,为了避免年终交白卷,便跟风建设或硬上马一些数字化、智慧化政务应用,以此装点门面,给自己脸上贴金,殊不知却增加了基层负担。还有的上级单位以权压人,动不动就发红头文件让基层写材料、收数据。凡此种种,考核部门要完善制度,让政绩观沿着制度的导航走,不能随意走偏。
其次要完善立项审批机制。近年来,政务应用大肆泛滥,这里面既有领导干部错误政绩观的因素,也有相关部门立项审批不严的原因。目前已有一些地方注意到这一问题,比如浙江省兰溪市就通过建立应用程序准入、评价、退出机制,驳回不符合要求项目30余个,累计核减金额8500余万元。希望更多的地方箍紧立项审批的“紧箍”,以制度解决源头上的泛滥。
最后是畅通上下沟通机制。在某条整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的新闻下,许多网友发出了敢怒而不敢言的留言,比如“如果有张板凳,我能说上三天三夜不重复”“要不是实名制,我高低要整几句”。政务应用好不好用,不是领导说了算,而是使用者说了算。最近的整治部署中,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都有参加,希望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切实行动起来,用纪律制度为“指尖之累”松绑。
基层是改革发展稳定的第一线,是落实政策的“最后一公里”。如果“收到”代表完成,打卡成了形式,“在群里”代替了在群众中,那么,凡事留痕的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只会收获无数“白加黑”的辛苦,托不起群众的幸福。
来源:重庆瞭望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内容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