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解剖“迷茫”,发现出路

Crystal祉迎 万物爱人 Juicy Medicine 2023-10-25

迷茫到底是什么?

你猜,成功申请到哈佛奖学金的秘密是什么?


我的一个朋友在他的朋友中做了个调查,发现他们都在申请文书中表现出了强烈的方向感与使命感,很清楚自己未来想做什么,然而……


他们私下坦言自己其实并不知道。


一个十几岁的少年不知道自己未来具体想做什么,难道不是件很正常的事情吗?


不过,有很多人到了大学仍然不知道,进入职场了还是不知道,升职加薪了还是不知道,退休了还是不知道……


迷茫,除了“不知道”这一层之外,还有因为“我应该知道”的信念,而产生的对于“不知道”的不安感。


迷茫似乎成了一种流行病,不仅不局限于某个年龄段,也不局限于他人眼中的成功水平。我知道很多非常成功、人人艳羡的人,一样时常有很迷茫的时刻。


迷茫到底是怎么回事?它的出路又在哪里?



缺乏充分信息与思维深度

我在大学时期,也有一阵子挺迷茫的。我拥有各种各样的“优秀条件”,却看不到任何清晰的方向去运用那些优势。


我的专业完全是自己选的,可我只是自由选择了一个看起来不太讨厌的专业——工商管理,反正国内根本找不到让我非常感兴趣的专业。


而我选择这个专业的官方理由,是因为我从很早开始写作,并且寻求出版,却没有成功,而当年的我认为这跟自己“不懂营销”有关——至少,这是从亲身经历的挫折中发现的需求,而不是“听说那个专业好赚钱”。


那时候的我,没有能力看到,我完全可以把不擅长的事情交给擅长的人来做。


只要愿意和他人分享成就与财富,找到别人来做自己不喜欢不擅长的事,一点也不难。我们可以聚焦于自己的核心能力,以及领导力和协作力,而不需要去提升所有自己本不擅长的事情。


迷茫的一个常见原因,就是缺乏充分信息和思维深度。


当一个青少年的圈子局限于学校和家庭,尤其是思维封闭、单一价值观、传统保守的学校和家庭时,能看到多少人生的不同可能性?当外在总在教导和要求ta用对与错、好与坏、有用与没用这样的二元标准来看待世界的时候,ta的脑洞能打得多开?


当年的我,算是一个脑洞很开的青少年了——我的阅读既广且深,也每天都上网(而身边很多同学则是不太被允许上网的)。


而在今天的我看来,当时的视野,实在是太窄了。如果现在的我可以穿越回去,给当年的我做榜样和导师就好了。



榜样的引导与内在指南针

榜样和导师的力量,实在是不可估量。我直到24岁,才遇见了第一个我全心敬佩的人(我的标准可是很高的),我们渐渐成为好友,并没有很多直接的指导,更多是我通过观察与见证她的存在品质和做事方式,被感染、被激励、被启迪……


主动认出自己的榜样,在内心感到真切的向往,比试图讨好外界流行的成功标准,要有效得多。


而一个出色的榜样,是有能力和意愿看见你的伟大的——当你钦佩的人真心地尊敬你、相信你,会给你多大的力量?


这份看见,让你们之间有了亲密,让你能够把ta当作一面镜子,从ta身上认出你的核心价值,看见你内在同样拥有那份力量,从而有意识地吸收和活出它。你的榜样就如同大地一样吸引和支持你,而不是一颗高高在上、与你没有真正连结的星星。


遇见榜样是巨大的礼物,而没有遇见时,也一样有其他方式得到引领,那就是我们的真实。


当我们无法真实,就会因为无止境的自我评判,而错过无数可能性。


当你说“不知道”的时候,你其实在说什么?

不真实并不是一种人格缺陷,而是一种适应策略——如果你成长的环境很不安全,真实表达自己很容易被评判,你当然会发展出内在的审查官,在别人有机会评判之前,先自己评判和过滤,以尽可能地避免被别人评判的痛苦。


长此以往,就听不见内心真实的声音了,当然会迷茫啊。


很多时候我们说“不知道”,并不是真的不知道,而是不确定它“好不好”、表达出来是否安全。


想象一下,如果一个小孩对父母说“我长大了想当土匪/妓女/收破烂的/画家”,父母会有什么反应?


有些职业是非法的,比如土匪,有些职业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合法,而在另一些国家和地区非法,并且受到严重的不理解和污名化,比如性工作者,有些职业虽然合法,却被主流认为是“不体面的”,比如收破烂的,有些职业虽然谈不上不体面,却被大部分认为“赚不到钱”,比如画家……


听到这样的表达,父母除了生气、担忧、批评、羞辱、警告小孩,或者当作笑话忽略,还有什么可能性?


如果父母可以带着开放与好奇的心,问一问“为什么”,会有什么不同?



核心使命与具体策略的混淆

想当土匪的小孩,可能是希望自己能够充满力量,想当妓女的小孩,可能是希望自己能够自由地绽放魅力并被看见,想收破烂的小孩,可能是喜欢“变废为宝”的魔法,想当画家的小孩,可能是特别享受创造的过程……


而这些核心需要,在他们长大以后,完全可以通过其他的可能性来实现。


就像我幼儿园的时候表示想当幼儿园老师,而现在成了成年人的老师,启迪、引领、守护、滋养人们,并通过滋养大人,间接滋养着他们的小孩,完全满足了我当年幼师梦想的核心需要。


即使梦想和需要在日后发生改变,也没必要因为“会变”而否认每一刻的珍贵。


有些小孩,会直接表达自己的需要,而不是实现需要的具体职业策略,比如“我想做个幸福的人”。


其实,迷茫经常源于对于实现使命的策略的执着。


同样的使命,可以通过无数策略(包括很多你还改变没听说过的)来实现。比如,一个人的使命是协助人们更爱自己,ta可以当作家,可以当老师,可以做音乐家,也可以开餐厅……


很多人在说自己迷茫时,其实只是看不到一个清晰的策略。如果ta诚实地觉察内心,也许会发现,那个让自己的心灵歌唱、觉得人生值得一活的核心使命,其实一直都在那里。



投入、挫折与承诺

我在大学有一段时期,对于毕业后要做什么没有任何方向。其实,在对未来没有方向的时候,我们主要有这几个选择:


1. 反正都不知道未来在哪里,还是先不做任何投入比较好,省得到时候用不上白费力,先混日子吧,连续剧和综艺节目多好看啊,可以打发一天又一天呢。


2. 给自己找点事情做,尤其是大家都在做的事,比如学生会/社团,比如兼职(至少能挣点生活费嘛),比如大公司的实习,估计对简历挺有用的。


3. 做那些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并且认真投入地做,不论它们是否有立刻显现的“用处”。


我选了第三种。


我从9岁就明白自己热爱写作,小学时在班上引领了一股写小说的潮流,其他人都很快放弃了,还有人跟我打赌我也会很快放弃,而我赢了。


18岁以前向杂志投稿总是失败,也是很沮丧的,但不管多沮丧,我对于所爱之事,就像对待生命一样,不会轻易放弃。


18岁以后,作品终于开始被纸媒接受了,同时也找到了一些合适的新媒体。每笔几百元的稿费,对一个学生来说也是挺不错的收入。


是的,我很有写作天赋,可并不是有了天赋,就必然一路超级顺利,毫无挫折。


对于挫折的承受能力,很多时候恰恰反映出我们对于所爱的承诺深度。



失败羞辱与避苦动机

很多人说自己并没有什么特别热爱的事情,真是这样吗?还是他们不确定投入有多大可能有回报,回报是不是足够好?


没有风险的收获,真的存在吗?


有些人喜欢在微信上发“在吗”,其实就是想先得到回应的保障,再去投入。


我们是如何丧失对于挫折的承受力,开始以不投入来自我保护的?


这跟我们失败时受到的羞辱分不开关系。


有些小孩子,天然地把“挫折”当作一种玩耍探索的过程,比如想把一堆椅子搭起来,搭不起来没关系,再试试别的方法呗,多好玩呀……


可是很多大人都看不下去,要立刻跑过来教小孩该怎么搭。于是,本来探索玩耍的过程,变成了一件需要尽快达成“正确”与“成功”的事。


如果不马上成功,可能就会听到:


“你怎么这么笨啊,这么简单的事都做不好,你看人家谁谁谁……”


“考这么低的分,还好意思笑?”


“钢琴弹不好,没有资格玩!”


于是,做事的动机,从好奇与喜爱的趋乐,变成了“做好了才能不被羞辱”的避苦。趋乐动机与避苦动机,激活的是大脑的不同区域,后者往往会让我们处于一种持续的压力之下。


避苦/避免成本的动机,还会经常让我们把成本转嫁到别人身上——比如期待不熟的人投入注意力回复“在吗”,比如自己嫌查资料麻烦,就索取别人的时间精力来回答可以百度到的问题,比如通过破坏环境来节省公司成本……


很多人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欢什么,尤其是那些一直以来,学习、工作、恋爱、婚姻都听父母安排或社会期待的“大小孩”。如果非让他们给一个答案,他们可能会说“就想在家摊着”——在家摊着真的有那么好吗?可能只是因为在家摊着可以避免痛苦吧。


如果你已经习惯被避苦驱动,而不太感觉得到趋乐动机,可以问问自己,有没有什么事情,能给你哪怕一点点真正的乐趣?一时爽快,过后更加空虚的那种不算。


你愿不愿意每天花上哪怕十分钟来做这件事?


从一点点开始,也许你会发现,其实,你也有喜欢的事情。只是曾经的你,不相信乐趣本身是有意义的,不相信你值得纯粹的乐趣。



无用之事最有用

大学时,一天又一天地,在室友对着综艺节目狂笑的时候,我背上包去自习室,学习、阅读、写作,在心流中感到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消失,自习室关门后,在沉沉的夜色中走回宿舍,对自己的一天感到非常安心。


除了学校功课的学习,我还在自学法语。它开始得非常简单,大一上学期放假前夕,室友都走了,我一个人在宿舍看了一部法语电影《巴黎我爱你》,突然觉得法语太好听了!太好听了!我要学!


对,就这么简单,因为好听。有什么用?不知道。没关系啊,跟随内心的声音,真正学到的东西都不会浪费的。


等到大二时,看到有公派奖学金去法国交换的机会时,才意识到,哇,还真的有用啊。


一个学期的海外交换,极大地拓展了我的世界,我在欧洲各国旅行,学会了与各种各样的人建立深度连结,对世界更加信赖,也在与各国口音的人的交流中,把英语从学院派练成了实战派。


离毕业的时间越来越近,我仍然不知道要做什么。有朋友随口跟我说“我觉得你可以去联合国”工作,没多久还真看到了一个面向应届毕业生的、公派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实习一年的项目,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申请了。


我申请这个项目的核心优势,是我有明确的对于性别平等(教科文组织优先事项之一)的兴趣和相关经验——之前出于热爱去参与NGO性别平等工作的时候,我也根本没去想它会对我的简历多有用。


于是,我很轻松地在一群“只觉得联合国很厉害,但并不知道自己具体为什么要去”的候选人中脱颖而出。


在得知入选消息和正式开始的这几个月中(大四下与毕业后的暑期),我已经可以通过给身心灵课程做口译工作养活自己了,而口译工作的开始,同样不是刻意的……


我出于兴趣去参加了一个艺术活动,翻译临时没出现,朋友就把我拉上台翻译了,台下另一个朋友觉得不错,就请我去他的工作坊翻译了。


口译的收入本来就不错,对于学生而言更是相当可观。我从来没有刻意去找普遍认为好赚钱的事情做,金钱却总是在我喜欢且擅长的事情时自然到来。


我当时就很清楚,口译只是一个学生时代的过度工作,我真正的职业需要有更多的创造空间。


而我开始做性能量与个人成长的线上课程,仍然不是刻意的……


有一天,一群女友抱怨自己的性生活不满意,我说那我给你们开个课吧,既然要开课,干脆开个公开收费的,于是,一切就开始了……


当年我在性别NGO中开始探索性教育的时候,好像也没有想过靠这个谋生……只是我从不怀疑,对人们生命有贡献的事,会自然而然地得到金钱回报。




绽放奇迹之花

类似的经历还有很多很多。出于兴趣去做一件事,享受认真投入本身,没去想能带来什么职业金钱上的好处,结果,好处就像蜜蜂被花朵吸引一样,自然地来到我的生命中。


当我们没有被某种很实际迅速的好处所诱惑、而自然向往的事情,往往与我们的热爱与天赋更加契合。


有时候人们希望站在起点就能一眼看到结果,得不到对结果的保证就不愿投入,于是,查看了无数条路,都因为无法一眼看到头而放弃,然后坐在岔路口,感叹人生好迷茫。


我是一个从小就非常清晰坚定的人,如果我要专心学习,其他同学在玩什么都诱惑不到我,如果我决定做一件事,没有任何人可以阻拦我。而这种清晰坚定,在与信赖和臣服结合的时候,会绽放出奇迹般的花朵。


人生不可能100%按照我们头脑的期待发生。再厉害的头脑,视野也是局限的。


有时候,向“不知道”臣服,并在当下全心全意地投入,就是在浇灌奇迹之花的种子。


真心投入与全心信赖的频率,就像花朵的芬芳一般,会吸引美好。


还有什么比这更好呢?


相关文章与微课

四方会谈——强有力的梦想落地工具

向真我和天命臣服,踏上被天地加持的英雄之旅

“我这个人没什么天赋”,这是真的吗?

微课:超越上限,活出天才




(文中配图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Crystal的奇迹山谷,与你分享个人成长、天命践行、性能量绽放……

催化你成为生命的100%创造者

往期精选目录

深度性福课-音频版


长按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