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山南祠,岭南罕见五凤楼,超大斗拱,曾是108道门的建筑群

2017-10-21 林福江 广东地理

崔氏大宗祠,又名山南祠、五凤楼,广东三大最高规格祠堂之一。崔氏到南海沙头最早是崔世英,其后人尊他为始祖,建祠祭祀,立堂名“永思堂”。



祠堂位于佛山南海沙头,建于明嘉靖四年(1525),乾隆四年(1739年)、嘉庆二年(1797年)、咸丰七年(1857年)、光绪十九年(1893年)4次重修扩建。祠堂呈纵轴线布局,一座五进,纵深105米,占地面积4270平方米,内有大小堂室16间,楼阁3个,门108个。祠堂内墙壁刻龙雕凤,山水人物栩栩如生。族人明、清两朝人才辈出,进士有5位,举人20余位,监生过百人,仕宦、县令到将军、知府等共30余人,朝廷恩赐冠带、顶戴90余人。2002年7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传说,这里的崔族没有资格建造如此规格的宗祠建筑的,宗祠建好后,官府接到举报要前来侦查,如确实,一族将被问斩,崔氏族人赶紧找来南宋丞相增城崔与之画像在祠堂高挂供奉,才安然渡过。




前殿为牌楼式,宽27.23米,以抬梁木构架和莲花托斗拱构筑,五层檐歇山顶,每层檐脊有一陶彩凤,因名五凤楼,以石柱、木柱及木横梁等砖木石结构建成,分头门、仪门、殿堂等布局,飞檐翘角,画粱雕栋。三层五檐翘起,每个檐脊都有一陶彩凤,架上饰以精美嘅砖雕、木刻同石刻,人物故事、木雕花鸟,警世文字等图案,手工精巧,造形生动。岭南十分罕有,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门楼“崔氏宗祠”四个大字是明朝广东监察御史蔡结亲题(已失),现在用电脑字代替,可惜。







第二进为石牌坊,山字形,四柱三间,高7.2米,主间门宽3米,左右间门宽1.6米,外连花窗边墙,墙上有灰雕图案;牌坊四柱为花岗石,雕成抱鼓形,其余均以西樵山粗面岩石建造,石上浮雕为花鸟竹木图案。前额雕有“山南世家”,石柱顶部的灰塑形似凤凰,中间的飞禽走兽,栩栩如生。背面刻有“缵服扬休”四字。




“山南世家”四字由明朝巡抚、广东监察御史陈联芳亲笔书写,赞崔氏曾有朝廷高官崔琯,称崔氏宗祠是山南世世代代相传之家。崔琯为崔世英的先祖,唐朝任职山南西道节度使。唐朝贞观年间,将疆土行政区域分为十道,“山南”是其中一道。







第三进是一个可容纳600多人聚集的礼堂,“永思堂”的金漆牌匾是明朝两广总督王守仁亲笔落款(已失)。


第四进为高厅,两边墙及樑柱楹联林立,左右两边配有烧猪房和东厅。


第五进是魁星楼,一座三层楼宇,内设藏经阁,后面有园林。

 


1976年,崔氏宗祠的后三进被拆掉,改为中小学,只剩下前殿、牌坊。可惜。



石雕、木雕、灰塑极为精美


1975年,九江公社召开会议,通过拆祠堂方案,朗星书记卢炳签字同意。1976开拆,“山南世家”牌坊卖给西樵山换二十吨水泥,崔氏宗祠头门三座卖给谁换五吨钢铁,红木大部分卖给顺德龙江船厂,礼堂栋梁卖给九江某村,其他材料贱价沽之,窗门木材用作柴煮饭。当年决策者,毫无保护文物意识,忽视祠堂历史价值。四百多年历史底蕴的一座丰碑,文革中幸存下来,最后还是被拆,毁坏者罪大恶极。


2003年,时任广东省文化厅长曹淳亮考察时认为崔氏大宗祠很有文化价值,建议按照原貌进行修缮,保持古代建筑风格。


但愿将来有机会重建,弘扬历史文化。






永思堂崔氏后裔在南海超过1万人

尊姜太公为祖先


转载须经《广东地理》授权

摄影、制图、文字:林福江

加微信号TPKCSHEYING 

群聊更精彩  入群暗号 “摄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