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回头已百年身(3)
谨以本文,纪念那一个值得记忆的时代;
谨以本文,献给那些崇尚自由的精灵们。
前言
“有一些故事,我们都知道结果,但却淡忘了过程。”
“在这个平庸的时代,让我们记忆一下百年前的那个有激情的时代,聊以自慰。”
27. 林徽因,1904年出生,1919年时15岁
福建福州人,生于杭州,官宦世家,祖父进士出身,居官浙江,父亲林长民曾为北洋政府司法总长。
林徽因当时被誉为文界“四大美人”之首,另外三位是陆小曼、凌叔华、韩湘眉,然而人们普遍认为,另外三位只能算是才女里的美女,美女里的才女,而林徽因,却是美女里的美女,才女里的才女。
你说比啥就比啥,比才比你强,比貌比你美,这还让别的女人怎么活?
所以她的朋友都是一些男性朋友,很少有女人愿意和她当朋友。
1920年,16岁的小美女林徽因随父游历欧洲,在此期间,结识徐志摩。
一个人艳如花的妙龄少女,一个才情兼备的青春男子,两人很正常地迅速坠入爱河,从未写过诗的徐志摩从此突然就变成了中国近代最伟大的现代诗诗人。
对于一个男人而言,女人的力量是无穷的;对于一个人而言,爱情的力量是无穷的。
坠入爱河的徐志摩没有忘记自己的身份,23岁的他已为人夫为人父,一个孩子正在老家硖石镇家里的地上跑,另一个孩子正在老婆张幼仪的肚子里茁壮成长。
他虽然浪漫率真,但学了很多知识的他还是有原则的,何况他最开始就是先学法学的,他要遵守一夫一妻制,他要先和老婆离婚再和林徽因结婚。
其时,有很多人是在没有和原配离婚的情况下就又娶妻的,如他的同学郁达夫等人。
万恶的旧社会,男人生活实在好。
当时辜鸿铭讲了一套“茶壶-茶杯”的理论,用来说明,长着阳性生殖器的茶壶必须要配很多类似阴性生殖器的茶杯,哪有一个茶杯配多个茶壶的?这个理论一下子都被男人们记住了,讲的实在是太好了太精辟了太形象了太符合中国国情了。
但徐志摩不想做茶壶一样的男人,也不学自己的同学郁达夫,他留学的是欧美而不是日本,他提倡公平,自己自由,也要对方自由,他要赶紧离婚,他要老婆把肚里的孩子打掉。
张幼仪不从,坚决生下孩子,生完孩子后她在离婚协议书上签了字,这个离婚成为了中国第一桩西式文明离婚案。
张幼仪含着泪签了自己的离婚书,张家人含着泪看着自己的女儿出嫁五年便被休,并且自己没有犯任何错。不知张幼仪的哥哥做如何想?
大户人家,也有折颜时。
不过张幼仪和整个张家对徐志摩是宽容的,张家似乎并不十分痛恨这个忘恩负义的徐志摩,离婚后的张幼仪也一直以徐家儿媳妇的身份照顾徐家二老。
张幼仪原谅了她的丈夫,但她没有原谅林徽因,她不原谅林徽因并不是因为林徽因导致了她的婚姻的破裂,她清楚地知道,即使没有林徽因,也会有别的女人出现。她不原谅林徽因是因为:林徽因使得徐志摩跟她离婚,但却又不嫁给徐志摩,让他的丈夫受了那么多的苦。
这是一个封建社会传统旧式女人的思想么?什么叫新什么叫旧?新的一定比旧的好么?新人一定胜旧人么?潮流一定代表正确么?
没有婚姻束缚的徐志摩一身轻松,正式向林徽因求婚,希望能很快抱得美人归。
没想到结果却让他很受打击,据说林徽因在接受了父亲的建议后回复他说:“你能帮我扛心里的重担吗?它会像千斤重担压我一辈子?”“我不是没有来,只是无缘留下。”
她悄然离开康桥。
回国后嫁给了梁思成。
梁思成的老爹,大名鼎鼎的梁启超,同时又是徐志摩的恩师。
28. 梁启超,1873年出生,1919年时46岁
广东新会人,号饮冰室主人, 12岁中秀才,17岁中举人,无论是中秀才的年龄还是中举人的年龄都比蔡元培小四岁。
所以他又是一个天才。
梁启超当然是个天才,他中举人时的主考官李端棻也这么认为。
1889年秋,李端棻以内阁大学士身份出任广东乡试主考,看到梁启超的卷子后,甚为叹服,认为梁启超这小伙子简直是“国士无双”啊,很是喜欢,一拍大腿就决定把自己的妹子李蕙仙嫁给梁启超了。
梁启超碰上的这事与前面提到的徐志摩有异曲同工之妙,就连年龄都差不多。
李端棻的妹子比梁启超大4岁,丝毫不考虑万一以后他妹子变成黄脸婆以后会不会被梁启超一脚踹了。20年后的张嘉璈就在这个问题上犯了错误,让自己的妹子一辈子受徐志摩的委屈。
不过,梁启超一辈子都没有和这个旧式老婆离婚,不像徐志摩那么没良心。
这师徒二人,一对宝啊,各自煜煜发光,不过光彩各异。
十几岁时就怀才有遇,幸乎哉?不幸乎哉?
谁又敢下定论?
要说这个慧眼识珠的李端棻,也是晚清时期的一个重要人物,曾先后出任山西、广东、云南、四川、山东等省乡试主考官及顺天乡试、会试总裁,以善于选拔人才著称于世。在大清王朝1300万平方公里的疆域内,他见过的才子岂止千万,但却独独看上了梁启超,独独把自己的妹子许配给这个一口粤语连官话都讲不好的梁启超,请问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眼光?
这是一种非凡的眼光,这是一种非凡的识人能力。
很多时候,识人重于办事,因为事情都是人办的,不同的人在同样的环境里做同样的事情,能做得天壤之别判若云泥。
李端棻除了给自己找了一个潜力股好妹夫以外,还做了一些很有影响力的事情,比如举荐康有为,支持变法,首次提出设置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等。
维新变法时,李端棻任礼部尚书,积极推动各项改革,梁启超所说的“二品以上大臣言新政者,一人而已。”所指即是李端棻。
变法失败后,慈禧砍了“六君子”的脑袋,然后又列出一个报复性名单,排在最前面的就是李端棻,后面紧接着是陈宝箴、陈三立等人,念在这些人是天朝重臣的份上,没有砍头,但“永不叙用”。
李端棻以“保荐匪人”的罪名,流放新疆。
可以说,梁启超一生的发展,与此人不无关系,是李端棻将他引上了一条波澜壮阔的人生之途。
1895年,22岁的梁启超跟着37岁的康有为,搞起了“公车上书”,一战成名,自此“康梁”并列。
接着两人又带头搞起了维新变法。
变法的结果是让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掉了脑袋、自己老婆的哥哥远走新疆、自己和老师康有为流亡海外,一去十余年,有国不能归,有家不能还。
变法唯一留下来的,是李端棻上奏朝廷建议设立的京师大学堂,后更名为“北京大学”,再后来成为五四、新文化等促进中国社会变革的一个最重要的平台,这个平台的意义超过了其它所有政府、民间平台的意义。
梁启超流亡到日本的时候,碰到另外一个流亡的人孙中山,孙中山当时在日本忙着偷偷摸摸买军火准备继续抓住机会回国搞一些大事情。
梁启超和孙中山在日本打过一架,是为了维护老师康有为;
梁启超和章太炎也打过一架,也是为了维护老师康有为;
但他最后还是和康有为决裂了,康有为呼其为“梁贼启超”。
“梁贼启超”老了以后,身体多病,有一次尿中有血去协和医院看病,医生说他的一个肾脏坏了需要割掉,梁启超十分信任西医说那就割掉吧,手术完以后医生发现,咦,不对啊,怎么把好肾给割掉了,烂肾还在梁启超身上长着呢,再一看,咦,不对啊,好像不是肾的问题,应该是牙齿的问题,把牙齿拔了就没问题,梁启超说好吧我相信西医,于是一连拔掉了七颗牙齿,拔完了牙后梁启超一尿尿,怎么尿里还有血啊,医生说奥对了,应该是你的饮食有问题,你先别吃饭待几天看看,梁启超于是又饿了几天没吃饭,然后还是尿中有血,医生最后说,这个病我们确实找不出原因了,不过这个病不打紧的,对身体没啥大危害,你回家养养就行了。
这医生是仇家派来故意折腾梁启超的么?为了一个“不打紧”的病,让梁启超掉了一个肾、七个牙齿?这个事情后经梁启超弟弟写文章披露后,全中国人民都替梁启超愤怒了,纷纷痛骂协和医院,包括学生徐志摩也撰文声讨,梁启超却担心这件事情会影响西医在中国的发展,于是在病床上写下《我的病与协和医院》一文专门为协和医院辩护开罪。
梁启超乃一代文豪,其“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的《少年中国说》中国人耳熟能详,其文章功力深厚,气势磅礴,笔力所及之处,摧枯拉朽。话说袁世凯最怕两支笔:一支是章太炎的,另一支就是梁启超的,袁世凯说:“这两支笔,笔力千钧,抵得上几个师的军队。”
初,梁启超与袁世凯两人关系甚好,曾互引知己,袁世凯当上大总统以后,也不忘这个知己,于是盛情邀请当时还在海外流亡的梁启超回国担任总长要职。
没过两年,袁世凯想要当皇帝,梁启超认为这是复辟,写了一篇题为《亦哉所谓国体问题者》的批判袁世凯称帝的文章要发表,袁世凯听说以后派人送去银票,问他能不能不发表,不发表的话这20万元银票就是你的,发表的话你估计还要到海外流亡一阵子,老兄你已经在海外流亡过十几年了,你应该知道流亡生活是很辛苦的。
梁启超哈哈一笑说我这些年积累了很丰富的流亡经验了,刚好可以用上。
“梁贼启超”有语:“磊磊落落,独往独来,大丈夫之志也,大丈夫之行也。”
“真情真性真君子,能怒能恕能糊涂”,这是我在《非诚勿扰》上听到的比较有价值的一句话。
用这句话来评价梁启超,应该不过。
梁启超曾经有一段时间做了北洋政府的财政总长,当时的司法总长是他的儿女亲家,名林长民。
29. 林长民,1876年出生,1919年时43岁
福建闽县人,秀才出身,父孝恂字伯颖,前清翰林。
1902年赴日留学,入早稻田大学。归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秘书长,草拟著名的《临时约法》。为了这个《临时约法》,孙中山后来打了一场著名的护法战争。
林长民有女林徽因,当时携爱女在欧洲考察时认识了徐志摩,徐志摩是先结识了林长民,在林长民家里才认识了女儿林徽因,就像毛泽东是先认识了杨昌济,后来在杨昌济家里认识了杨开慧一样。
先认识老爹,再认识女儿,爱情就成功了一半,因为不会再有来自准岳父的阻力了。因为多数情况下,女婿易过岳母关,却难入岳父眼。
林长民有弟林觉民、林尹民,为“黄花冈72烈士”之二。
一门多名士,成就各不同。
后来,林长民的名声没有他女儿大,这对他有点不公平。
他曾是和梁启超齐名的人,是和梁启超共同战斗的兄弟。
1917年,梁启超出任段祺瑞内阁的财政总长,林长民出任的则是司法总长。两位总长结成了亲家,可谓门当户对。所以他是一直支持女儿给梁启超做儿媳的,觉得徐志摩神经兮兮的太不靠谱。
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巴黎和会即将召开。中国这么多年第一次以战胜国的姿态面对国外友邦,举国上下一片喜气洋洋。
此时,梁启超与林长民均已辞去总长职位不做官了,但是依然以国事为己任。梁启超决定“拿私人资格将我们的冤苦向世界舆论申诉申诉,也算尽一二分国民责任”。于是他自己筹措了10万块钱,组了一个民间团前往欧洲向世界人民“申诉”一个国家的“冤苦”。希望能通过这样为中国挣一点同情分,给政府的正规代表团助一点声威。
他这个团里都是一些名角,其中有蒋百里、张君劢(徐志摩前妻张绍仪的二哥)等人,这个民间团稍晚于政府的正规代表团抵达欧洲,在欧洲积极开展民间外交活动。
应该说,梁启超带队的这个民间团的整体实力比政府的正规代表谈判团强出很多,当然政府代表团里也有一个年轻的高手。
林长民不在这个团里,但他也没闲着,他和蔡元培等人组建了一个规模庞大的“国民外交协会”,在梁启超缺席远赴欧洲的情况下推举梁启超为理事长,并选举了梁启超、林长民、蔡元培、王宠惠等十人为理事,积极在国内开展起了国民外交活动。
稍微说一下这个王宠惠。
30. 王宠惠,1881年出生,1919年时38岁
广东东莞人,他有一个特殊的身份“中国第一个自己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北洋大学第一批学生,北洋大学第一个毕业生,中国第一张大学文凭“钦字第壹号”获得者。
后留学于美国耶鲁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回国后30岁就当上了南京临时政府的外交总长。
其父与孙中山私交甚笃,孙中山曾在他家避难。
有一次他哥哥结婚办喜事,当时清政府正在全国通缉战犯孙中山。孙中山为了参加他哥的婚礼,冒着生命危险光明正大地满不在乎地颠不颠地跑到他家喝喜酒,差点被捕快抓个正着。
王宠惠后来与蔡元培、胡适等人提出了一个“好人政府”的理念,并出任“好人政府内阁”的总理。
巴黎和会开始前,全国人都认为这是一个改变中国命运的好时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全国上下充溢着“公理战胜强权”的乐观。
一时之间,人心荡漾,群情激昂。中国要进入一个新的时代,人们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人们之所以会努力,是因为人们看到了希望。
冲在最前面的一定是一些心怀天下的仁人志士,“国民外交协会”成立后,这帮人分为两路人马通过民间力量展开国民外交,一路就是梁启超的那一队欧洲考察团,在海外造势;另一路则是由林长民、蔡元培等人带队的国内人员,在国内造势。
这两路人马通过梁启超和林长民之间的电报往来保持通信联系。
他们忙的不亦悦乎的目的,就是想通过这次和会让中国收回战前德国在中国的所有权益,主要是山东,另外看能不能再分一点德国的战利品。
谈判的时间很漫长,从一月谈到了四月底,英法美吵吵闹闹搞不清明堂。
不时从欧洲传回来关于山东问题的消息,时而令人忧,时而让人喜。总体而言,梁启超发回来的消息多是负面消息,官方的消息却都是正面消息。梁启超的坏消息被国内的蔡元培等人传播开来以后,不明真相的群众开始情绪激动,政府方面则宣称梁启超这个混蛋在造谣生事,于是通电全国,下令通缉这个破坏谈判的卖国贼。
4月底,英法美召开三国会议,正式讨论关于山东问题的三条条款,邀日本参加。
讨论的结果是: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全部转让给日本,而不是让中国收回。
被国内政府通缉的卖国贼梁启超得到消息后第一时间火急火燎地致电林长民,要他们把这一最新消息传播开,通过国内民众给政府当局施压,万不可在这样的和约上签字,一旦签字山东从此将“合法地”成为了日本国的土地。
林长民接到电报,于5月1日写成著名的《外交警报敬告国人》一文,刊载在5月2日的《晨报》头版头条,在此文里他痛心疾呼:“胶州亡矣!山东亡矣!国不国矣!此噩耗前两日仆即闻之,今得梁任公电乃证实矣。。。。。。仅属草约,正式合同,并未成立,此皆国民所不能承认者也。国亡无日,愿合四万万民众誓死图之!”
意思说的很明白:合约草稿已出,山东归日本,但还未正式成立,我们还有争取的可能,如果现在不争取一下,山东就真的成了日本人的了。
同时,国民外交协会给中国专使发去警告电文:“和平条约中若承认此种要求,诸公切勿签字。否则丧失国权之责,全负诸公之身。”
五四之火,就此点燃。
关于五四运动中,谁的贡献最大,这一问题争论很多,有一种看法应该是有道理的:“如果一定要举出一个人,没有这个人,五四运动或许就不会发生,那么这个人不是陈独秀、胡适、蔡元培、李大钊或鲁迅,而只能是梁启超。”
身在欧洲的梁启超与身在国内的林长民,他们俩是五四运动的直接点燃者。
而当时代表北洋政府以正规军身份站在巴黎凡尔赛宫谈判桌前的几个人里,有一个年轻的外交官,一战成名。
他叫顾维钧,电影《我的1919》讲的则是他的故事。
31. 顾维钧,1888年出生,1919年时31岁
上海嘉定人,幼时入上海圣约翰书院读书。
后留学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国际法博士学位,回国后任袁世凯英文秘书等职。巴黎和会时他的职位是驻美公使。
1918年底,后来被命名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争胜利的消息传到中国,中华大地举国欢腾,上自大总统下至清洁工,无不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
战争结束了,总得有个说法,不能说打完了就完了各自回家洗洗睡该咋咋,打完了失败者总是要付出代价的,所以中国才弄出了很多丢尽颜面的“不平等条约”。
于是,以英法美为代表的战胜国齐聚法国巴黎,要开一次全世界规模的战后和平会议,也要和战败国签一个“不平等条约”,这个流程他们已经在中国搞了很多年很多次了,很熟悉。
所以,巴黎和会表面上是一个和平的会议,是因为它的名字中有一个peace,但本质上是一个胜利者分赃的会议。赃物有:上百亿美元的战争赔偿,上百架性能良好的飞机大炮和战舰,数千辆性能良好的火车头和军车,以及数不清的武器弹药,它们有一个共同的标签:“德国制造”,质量免检产品,品牌信得过,世界上最好的东西。
中国这次站在胜利者一边,这么多年了好不容易第一次啊,全国人民都很开心,大总统派出了由外交总长陆征祥带队,顾维钧、王正廷等人为主力,50余人的代表团浩浩荡荡地出席这次会议。
中国人以胜利者的姿态兴冲冲地冲到巴黎去分赃,想搞点飞机大炮运回来,也牛逼一把,至少把山东半岛给弄回来,德国都失败了要滚回欧洲了,那他们以前占的山东当然要回归中国了。
结果谈了半天后发现自己原来是个失败者,不仅分不到赃,却自己要被分赃了,一下子搞得晕头转向。
政府代表团里在晕头转向之余还能保持冷静思考流利表达的人,是顾维均。如果说梁启超和林长民他们是处于外围作战的话,那对于顾维钧来说,巴黎的凡尔赛宫,则是他真正的主战场。
刚刚31岁的顾维钧,思维敏捷,口才流畅,血气方刚,底气十足,辩有辩才,论有论道。
在1月28日,顾维钧就山东问题作了一次缜密细致、畅快淋漓的精彩发言,从历史、经济、文化、民族等方面说明了山东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他的雄辩面前,日本代表完全处于劣势,几个国家都对中国表示支持和同情。
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在国际讲坛上为自己国家主权做的一次成功演说。形势对中国十分有利,然而,到了4月,变化陡生,因分赃不均,美国最终放弃了对中国的支持。为了自己的利益,英法美最终决定牺牲中国的利益,向日本妥协。
于是最终出现了4月30日条约草款上的那三条内容。
参加会议的人晕了,然后政府晕了,接下来人民群众晕了,短暂的晕厥过后,人民群众怒了。
本来以为跟着大哥能喝点汤,没想到关键时刻被一脚踹出局了,善良的不明真相的人们终于发现,美英法这几个兄弟国家简直是一坨狗屎,一点仁义道德都没有啊。
突遭背弃的举国失落感让整个国家的心态开始走向激进。
于是,五四之火,一触即燃。
被伤心愤怒的情绪点燃的年轻学生们不知道该把一腔怒火发到哪里去,于是在街上转了一圈后抓住了几个替罪羊痛扁了一顿,然后又放了一把火。
人们通过这些行为,表达了一种强烈的不满情绪。
如果说以前中华民族受苦受难很多年,都没有这么爆发过,而这次却这么激进地爆发了,不在于这次有多么地屈辱,以前比这屈辱程度大的多了去了,而在于心理落差。
敌人欺骗你,你不会生气;朋友欺骗你,你会难以忍受。
中国人以为自己是英法美的朋友,只是忘了,英法美日德,19年前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八国联军”。
流氓换了一身衣服,重组了一下队形。
但依然是流氓。
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会武术。
这些流氓都会武术。
那怎么办?
没办法。
一次和平的会议,却变成了中国社会变革的导火索,这是谁都始料未及的。因为英法美搞的这种和谈实在太没道德了,对战胜国中国不道德,对战败国德国不道德。
之所以对德国不道德,是因为战胜国提出的条件实在是太苛刻了,法国人为了报几十年前普法战争的一箭之仇狮子大张口,没想到又在德国那里重新埋下了一颗复仇的种子。
在巴黎和会召开的同时,一个新的党派在德国悄然成立,这个党派的名字叫“纳粹党”。
“纳粹党”这颗种子长了20年,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名义爆发了,法国又在短时间内被灭了。
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这些流氓又重新组了一个队,日本、意大利又和德国成为一组了。
日本,一个吃着中国文化奶长大的小狼孩,当中国有奶的时候,把中国认作亲娘自己做亲儿子状;当欧洲有奶的时候,闹着要脱亚入欧拜英法美为干娘。
一个岛国,对于大陆的土地是渴望的,渴望数千年而不得,憋坏了神经,憋出了野心。野心曾多次跃跃欲试,但每次都被歼灭于国门之外。直至1860年左右开始的明治维新,自己慢慢壮大,中国慢慢积弱,野心又开始酝酿,并于1894年甲午战争灭北洋水师开始展露,此后分别于1900年随八国联军占京津、于1904年日俄战争取东北、于1914年占山东等等事件逐渐升级,于1937年开始全面爆发,于1945年被动结束。
这就是一个国家的战略,一个国家的持续百年的国之战略。
与狼为邻,需要时刻警醒。自己不警醒,总有被狼吃了的时候。
难道被狼咬的次数还少么?
对付狼,仅仅表达一种情绪是远远不够的,表达情绪永远都解决不了问题,最终解决问题还是要靠踏踏实实地做事情:谈判、改革、闹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等等。
五四运动,是表达情绪的运动。
在五四运动的思想领袖群中,胡适是不赞成五四当天激烈的方式的,他一生秉承的理念都是一个字:“适”,两个字:“适之”。他提倡的是适应性进化,而这种激进的方式是不符合他的理念的。其实,很多当时群情激昂的学生,后来也是很后悔这样做的,比如学生领袖傅斯年等人。
但无论如何,这件事情的正面意义无疑是很大的,它的发生,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导致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它的间接的结果,可能会更多,但至少有一种:它的发生,意味着一种力量的出现,一种叫做“觉醒”的力量的出现。
一个人一旦觉醒了,就会活出完全不一样的自己。
一个国一旦觉醒了,就会变成完全不一样的国家。
在这次谈判中,年轻的顾维均在列强面前挺身而出、强硬发言、据理力争、怒斥列强、虽未成功但最后拒签和约。一战成名。
这次出征巴黎回来后没几年,顾维均就当上了北洋政府的外交总长、财政总长、代理国务总理等职。后任中国驻联合国代表、海牙国际法庭法官等职。一生之经历,相当之轰轰烈烈。
他一生都与外国人打交道,他一生都在搞外交。后来,在晚年回答记者提问时说,他一生中最得意的一次外交活动是巴黎和会。
很少有人知道,巴黎和会召开前,顾维钧的爱妻刚刚去世,他是忍着一腔家庭悲痛出席会议,却又承担了一腔国家悲痛。
家国两哀,情何以堪。
顾维钧字少川,他爱妻的父亲与他同字,也是字少川。
另外一个少川:唐绍仪,字少川。
32. 唐绍仪,1862年出生,1919年时57岁
广东香山人,中国最早的留学生。
纪录片《幼童》,记录的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派留学生。这批学生出洋时的平均年龄只有十二岁,所以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留美幼童”。
自1872年至1881为期近十年的“中国幼童留美运动”由“中国留学生之父”容闳一手倡导并促成,容闳是广东人,所以留美幼童中多数是广东人。
唐绍仪是广东人,12岁时,被选为中国第三批留美幼童赴美留学,后入哥伦比亚大学,但是在大学里只学了一年就被召回国。
回国后曾随袁世凯在小站练兵,袁世凯出任山东巡抚时,唐绍仪以道员身份进入李鸿章幕僚。
由于深得袁世凯信任,等袁世凯坐上中华民国大总统位置后,唐绍仪被任命为首任内阁总理。
正是这个时候,正是唐绍仪亲自任命蔡元培为教育总长,然后蔡元培才带出了一帮人,才有了此文从头至此的整条线索。
后来袁世凯欲称帝,唐绍仪致电反对,跟随孙中山起兵讨伐。
再后来,与孙中山政见分歧,无意政治,出任小小中山县长。
毛泽东曾在文章中提到:“要能上能下,上能做内阁总理,下能当中山县长。”说的就是唐绍仪。
再后来,日本侵华,政局一片混乱,唐绍仪虽早已无事政治,但由于他的极高声望,成为多方拉动的对象。蒋介石多次游说笼络,日本人也多次游说笼络,但唐绍仪却一直态度不明朗,天天在家里面收藏古董玩低调装消沉,蒋介石不知道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办,很是苦恼,他思来想去好些时间,最后终于想出了个一劳永逸的好办法。
他派人去唐绍仪家里一刀把唐绍仪砍死了。
真是一介武夫啊蒋公。
蒋介石喜欢搞暗杀与他的青帮身份出身不无关系,他有一个大哥也喜欢搞暗杀,最后搞来搞去被别人给暗杀了。
他的这位大哥,叫陈其美。
33. 陈其美,1878年出生,1919年时已离世3年
浙江吴兴人,青帮出身。
蒋介石在日本留学时认识浙江老乡陈其美,拜其为大哥,自当马仔。
后来,陈其美把蒋介石引荐给跺一下脚上海能震三震的杜月笙和黄金荣,从此奠定了蒋介石在上海的黑帮势力资本。
后来,陈其美将蒋介石引荐给同盟会里闹革命的孙中山,从此奠定了蒋介石在中国的白道势力资本。
从此,蒋介石黑白两道路路通。可以说,陈其美对蒋介石有知遇之恩。当然,蒋介石对陈大哥,也甚为感恩甚为忠诚很讲义气。
1916年,陈其美被袁世凯暗杀,当时没人敢去收尸,蒋介石自己去把他的尸体背回来安葬,在祭词里自称“盟弟”。
陈其美有侄,名陈立夫。
陈立夫有妻,名孙禄卿。
孙禄卿,拜刘海栗为师。
刘海栗,一代著名画家。
(未完待续)
【ph注】
这些文字完成于2011年上半年,原是一个我写作计划中的初步底稿,当时小范围内以及在我的博客里发布过,网上也有几个地方有人转载过,当时取的名字是《激情飞扬的岁月》,后来我想到一个更好的名字《猛回头已百年身》,原计划在2019年五四运动一百周年时完稿正式出版,后来时过境迁,我的兴趣转移,此文再没扩充过,也不大有可能再写,遂再发布于我久未更新的公众号,以作留存。分7篇发完,这是第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