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物天学子|梦圆航天 正当其时

编者按:10月31日,中国空间站梦天实验舱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物理与天文学院2019级在读博士研究生陈韵声有幸参与中国空间站梦天实验舱科学实验系统两相科学实验柜小流量供液模块的研制,为祖国航天事业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让我们一起来听听陈韵声同学的圆梦感悟吧!

随着发射倒计时的结束,一声响彻云霄的巨响传来,一条火龙一飞冲天:托举着梦天实验舱的长征五号B遥四运载火箭奔向天宫,顿时运动场上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翘首遥望,鸣声远去,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静。2022年10月31日,我亲眼见证了意义重大、使命非凡的梦天实验舱发射任务的圆满成功。从此以后,远在400公里外的太空家园里,有着属于自己的一份贡献,这是一件多么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情。

作为课题组的一员,我有幸能代表中山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参与中国空间站梦天实验舱科学实验系统两相科学实验柜小流量供液模块的研制,包括2022年2月于中科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完成验收测试后转运至天津参与的整舱联试,以及同年8月运往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进行发射前的测试。

我于9月20日抵达文昌发射场,加入空间应用系统发射场试验队。当时面对海南省新冠疫情和10月中下旬台风天气的持续影响,试验队的所有队员严格遵守发射场的疫情防控规定,坚守自己的岗位和职责,切实做到向疫战、向天行,确保测发任务圆满成功。我多次参与整舱加电测试,每一次测试都精心准备、精心组织和精心实施。测试前系统总体与各个分系统对所有指令都进行了严谨的思考和推演,测试期间所有判读人员细致认真地判读每一条发出的指令,测试后试验队严格把关测试小结并开展双想复查(回想与预想),确保任务状态和节点受控,这让我对“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中国载人航天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

发射塔台整舱垂直供电检查判读现场

10月25日,梦天实验舱与长征五号B遥四运载火箭组合体如期从501舱箭对接厂房转运至101发射塔架。当501厂房的钢铁大门徐徐展开,舱箭组合体逐渐呈现在眼前,我仰望着十数层楼高的白色巨人缓缓前行,感到坚定无畏又无比亲切,无法言表的冲击力扑面而来——何其有幸能伴她同行!送行的2公里的路程虽短,但每一步都洋溢着欢声笑语,每一个脚印皆满怀信心,这是由无数中国航天人的血汗与智慧铺就的通天之路。


梦天出征(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梦天出征(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梦天出征(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10月31日下午,出于安全考虑,我和队友们疏散至运动场观看梦天实验舱发射,虽然无法在视线范围内观看火箭点火,但能与众多奋战已久的队员们一同见证这一历史时刻同样让我激动不已。随后我通过网络直播观看了梦天实验舱与天宫组合体的交会对接,至此中国空间站的主体建设任务已基本完成。



空间应用系统发射场试验队合影

观看发射现场

作为一名学生党员,我加入到试验队临时党支部中,与同志们一起工作,一起上党课,一起观看二十大开幕式,认真聆听并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在这个发射任务进入决战决胜的关键阶段,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大会报告多次提到航天事业发展鼓舞人心,催人奋进。在这40多天的工作中,我充分体验到,重大工程任务在哪里,党组织就在哪里,党旗永远高高飘扬。参试梦天实验舱的发射任务是一次极其难得和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这里到处都充满着共产党员奋勇争先,乐于奉献的故事。

时间如白驹过隙般匆匆流逝,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我亲历“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的严谨作风,以及中国航天人为梦想而奋斗的时时刻刻,它必将成为我人生中不可磨灭的宝贵回忆。感谢亲人对我一如既往的理解和支持,希望他们以及并肩战斗的伙伴们、同学们能分享到我此刻的感受。

与梦天实验舱的留影

——————

——————


图文 | 陈韵声

责任编辑 | 刘洛凝

初审 | 何振辉(导师)

审核 | 李程远

审核发布 | 郝雅娟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