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WeChat ID parentsup Intro 高冷、严肃、名校控 。宇宙最酷的教育研究社区,与你一起,成长自己,成就孩子。 自从何洁离婚的消息传出,吃瓜群众们就在震惊之余,开启了对产后抑郁的深度讨论,以及对“丧偶式育儿”的疯狂吐槽。  不得不说,这两者之间也是有内在联系的。 正是因为爸爸认为育儿琐事是妈妈一个人的事情,给予的关心不足、抱怨有余,还无法忍受妻子孕期和产后的情绪变化,才持续加重了妈妈们的产后抑郁。  母婴博主们对何洁丈夫赫子铭穷追猛打的讨伐,引起众多遭遇“丧偶式育儿”的妈妈们强烈共鸣,一篇篇饱含深情或弥漫怨气的文章,也不断在朋友圈刷屏。 博主和妈妈们的情绪发泄完了,却似乎少有人提出减少“丧偶式育儿”的切实方案。  最近开播的《中国式相亲》,里面的“妈宝男”和“直男癌”,更是让女性观众气得牙痒痒。还有人说,中国家庭中“大母神”和“妈宝男”的交相辉映,也是因为“丧偶式育儿”导致的畸形家庭关系,也就是妈妈占据绝对权威,父亲丧失话语权。  诚然,“丧偶式育儿”的原因有很多,爸爸们之所以不愿意参与育儿,有的是因为大男子主义作祟,压根没把育儿、家务当做男人该做的事,这是主动不参与。 有的则是妈妈无法放心将孩子交给爸爸,大包大揽下培育出大娃不抱、二娃不喂的“懒爸爸”,这是被动不参与。 也有爸爸,是因为工作地远离家庭、长期出差等外在原因,导致的无奈不参与。  要想帮助妈妈们避开“丧偶式育儿”,需要根据每个家庭的实际情况提出方案,因此很难找到一个万全之策。  作为一个也想蹭热点,却总是因为反射弧太长而跟不上热点的教育号(主要是因为我们不想写单纯发泄情绪、给不出干货的文),我们打算在今天这篇文章中,谈谈妈妈们可以如何避免成为“丧偶式育儿”的受害者。 至于产后抑郁,我们未来很快也会有所涉及。 这篇文章中,我们重点针对的“懒爸爸”,是那些明明有时间、有机会参与育儿,却因为男权思想、自身懒惰或妻子包揽,而选择不参与育儿的爸爸。  文章的思路,也并非教妈妈们怎样苦口婆心说服爸爸育儿,而是通过介绍一系列关于大脑的新型研究,告诉大家怎样让爸爸的大脑不由自主爱上育儿,而且不参与育儿就浑身不适应。  看到这儿,也许长期独自承受育儿重担的妈妈们已经迫不及待,先别急,为了让大家了解爸爸们的大脑如何爱上育儿,我们需要先从妈妈说起。  这是因为,怀孕、生产和育儿活动,会改变妈妈们的大脑结构和荷尔蒙水平,而要想爸爸的大脑也被育儿所改变,就得先知道“成为父母”这件事,对男性和女性大脑的影响机制。  为了让大家更清楚今天的行文逻辑,我先摆出文章的核心要点。  怀孕、生产,会让女性自身荷尔蒙发生巨大变化,而也许就是因为荷尔蒙变化,妈妈们会在生产后发生大脑结构的改变。 人的行为通常都是大脑指挥的,呈现“大脑——行为”的传导链,所以这种大脑结构的改变,会让妈妈们更加适应和喜欢育儿行为,同时内心更具母性,也会很快产生对婴儿的天然依恋。  随后,在生产后几个月内的哺乳、育儿活动中,妈妈们的大脑结构会继续微调,从而让她们感情更细腻、同理心更强,对婴儿的需求更加敏感,爱意也更加强烈,从而不断增强母婴联系。  所以也可以说,孩子的到来,会通过调整母亲大脑结构和荷尔蒙,来激发女性的母性本能,让我们更适合成为母亲。  如果说女性会因为怀孕、生产过程,而自发地发生大脑结构改变,继而通过亲身参与育儿活动,进一步强化母性本能,那么要让爸爸们爱上育儿,就要着重强化“参与育儿,而获得大脑结构变化,从而让大脑自发地适应育儿、爱上育儿”这一环节。 这是因为,爸爸们既不怀孕,也不生产,无法获得生理上自然的荷尔蒙改变,而我们也说过,经历会塑造大脑,所以爸爸们需要通过亲身照料孩子、陪伴孩子的经历,而让大脑获得重塑。 如果爸爸们只是把孩子当做摆设,开心了摆弄一番,心烦了扔给妈妈,那么就很难获得持续稳固的亲子联结。  也就是说,要想让爸爸们主动参与育儿,就要训练他们从孩子刚出生开始,就经常承担一些育儿事务,过不了几个月,他们的大脑结构就会发生和母亲相似的“更母性”的变化,从而牢牢与孩子拴在一起。 这样一来,他们如果不照顾孩子、不陪孩子玩耍,自己就会感觉不习惯、不适应,甚至不舒服,自然就无需担心他们做甩手掌柜了。  好了,接下来我们就进入正题,开始介绍,成为父母,将如何通过改变女性和男性的大脑结构,来激发我们的母性和父性本能。  怀孕、生产和育儿,如何让妈妈拥有“母性大脑”?  做了妈妈的人都知道,自从怀孕,我们的情绪和身体,就会发生莫名其妙的变化。  我们会变得更加敏感,而这种敏感通常是双刃剑,一边让我们更加深切地体察快乐、理解他人、感恩生活,一边又让我们更容易陷入焦虑和抑郁,甚至有的妈妈会出现强迫症、偏执症,无法自控地担忧胎儿健康。  而生产以后,我们又会自然而然感受到,从内心迸发而出的母性。  哺乳过程中神奇的幸福和安稳感觉,常常让我们在踏实的心境中,与孩子一同睡去,就连不眠不休的频繁喂奶、更换尿布,也让我们丝毫感觉不到疲惫。 更不用说,看孩子照片时,我们脑中洋溢起愉悦感情,让我们觉得自己的宝宝才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孩子。  做了母亲以后,孩子仿佛变成了妈妈的宽心丸,让我们快乐,令我们上瘾。  这一系列母性感受,其实都源于我们大脑结构和荷尔蒙的变化。 当我们还没有成为妈妈时,没人能真切感受到有孩子的感觉,而一旦踏上怀孕生子的历程,母爱才会受到大脑的指令,在最恰当的时刻成为我们的本能。  大脑结构变化:灰质减少,效率增加 2016年12月19日,也就刚刚过去的几天,荷兰莱顿大学(Leiden University)的科学家就在期刊Nature Neuroscience发表了一篇论文,引得全世界各大媒体纷纷追随报道。  为了研究怀孕和生产如何改变人的大脑,该项研究的科学家招募了25名首次怀孕的准妈妈,并对她们在生产前后做了大脑扫描。 为了对照,研究组还找了第一次做父亲的男性,和还没有孩子的男性和女性,也对他们做了大脑扫描。  结果发现,生育会导致妈妈们个别大脑部位的灰质减少,其他对照组则没有变化。 其中改变最大的区域,主要在大脑皮层,这个部位能帮助人们理解他人的情感、行为、信念和意图,属于社会认知和同理心的范畴。  研究还发现,无论是自然怀孕,还是借助医疗手段的怀孕,生育都会导致大脑灰质减少。 至少在妈妈生产两年后,这种结构改变依然存在,不过大脑中海马体的灰质会恢复原有体积。因为海马体对于人类记忆力至关重要,所以如果妈妈们觉得,自己在生育后记忆力下降,那么两年以后基本会有所恢复。 如果你读过我们的《体罚如何影响孩子大脑》, 就会对“大脑灰质减少导致认知能力、自控力下降”这个论点有印象。 那么,如果生孩子会让妈妈们的大脑灰质减少,是否意味着她们就会变笨呢?而且,这是否就是“一孕傻三年”的理论依据呢?  为了探查妈妈们是否出现认知能力的下降,研究者还对她们在生产前后做了认知测试。 结果发现,她们并没有什么认知功能的减退,词语运用、工作记忆都没有变化。虽然怀孕以后,有些妈妈在口头词语测试中的正确率减少,但研究者依然认为这并不显著。  所以单从“灰质减少是否让妈妈变笨”这一点来看,答案是否定的,怀孕和生产并不会让你变笨变傻,“一孕傻三年”的传言不攻自破。  那么,妈妈们大脑中有关同理心的部位灰质减少,到底说明了什么呢?  我们先看这些部位对妈妈们意味着什么。 在实验中,当妈妈们观看自己孩子的照片时,这些部位就会被激活,而看其他孩子的照片,就不会有同样的活跃程度。这说明,这些区域和母婴联系直接相关。 而在被试妈妈当中,大脑中这些部位变化的规模和程度,和她们自述的母婴关系亲密程度相关。其中,大脑结构变化程度最高的妈妈,在母婴联系测试中也获得了最高分数。  也就是说,大脑灰质减少最多的妈妈,反而与婴儿关系最紧密。而科学家也说,这些大脑部位的变化,能帮助妈妈具有读懂婴儿需求的优势,使育儿容易得多。 还有研究证明,孕期女性有些部位的大脑灰质也会出现减少,包括前额叶片和顶叶皮质,而这些部位的变化,可以让妈妈们忘记怀孕和生产的辛苦。  这也是为什么,女人总能忘记上一次生育的辛苦,还希望再生一个孩子的原因。 健忘,有时候会让我们活得更轻松。  所以这样看来,妈妈们大脑灰质的减少,不但不是一件坏事,反而是一件好事。 这让她们更具母性,对婴儿需求更加敏感,同理心更强,也更难因为辛苦而崩溃。 总之,这种变化,会让女性成为更好的妈妈。  这是为什么呢? 做一次妈妈,竟然还有增强同理心、提升社会情商的作用。  根据众多脑科学家的解释,妈妈们大脑中的灰质减少,其实并不意味着脑细胞的损失。  其中原因在于,大脑部位缩小,并非都是因为功能损失,有一种缩小形式,是因为神经网中的突触,在以更高效的方式产生连接,也就是去掉废旧的、低效的,留下有用的、高效的。 如果你看过我们“如何进行有效早教”的文章,你就会知道,大脑是很智能的器官,它从不会让无用的神经突触白占地方,突触有一个“非用即失”的法则,没用的就要给有用的挪地方。  这种以“大脑灰质的减少”为表现的大脑进化,和青春期孩子大脑变化相似。 这个时期,孩子们的大脑会经历一波“去旧存新”,更弱的大脑突触连接会被剪除,留下更高效的突触连接。人类大脑灰质的量,会在儿童期逐渐增加,青春期早期时达到最大量,在青春期过程中则迅速递减。 这种递减过程,就是“利用率多的突触发展壮大,利用低的突触枯萎凋零”的过程。 所以表面上看,青春期孩子的大脑灰质减少了,但实际上,他们却因为这次“修枝剪叶”,获得了更成熟的大脑功能,更健全的大脑神经网,学习能力也更上了一层。  继续回到妈妈大脑结构变化的原因。 还有一个解释,那就是妈妈们大脑灰质的减少,实际上是因为髓磷脂的增加,也就是包裹在神经之外的一种脂质。它能帮助大脑中信息传播更快,也相当于人脑中的“信息高速公路”,加强大脑处理信息的能力,增强人的理解力,帮助人们学习得更快。 所以,如果是髓磷脂增加,那么妈妈们的大脑,应该是运转更快了。  无论哪一种解释,都足够说明,新手妈妈们大脑的变化,实际上是变得更加高效、更加聪明,也让妈妈们更有母性,获得了更多育儿能力。 生育让大脑杏仁体更加活跃 除了这项荷兰的研究,还有一位耶鲁大学的发展心理学家Pilyoung Kim做过研究,发现新手妈妈们大脑中的杏仁体,会在产后更加活跃。 杏仁体控制人的记忆,激发人的情感,而杏仁体的活跃,会激发妈妈们照顾婴儿的本能,让她们对婴儿的需求非常敏感,并能及时作出回应。  当妈妈们看自己孩子的照片时,杏仁体也会有明显的活动,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总觉得自己孩子最漂亮,看他们照片时会不由自主泛起笑容、倍感轻松的原因。  这种看自己孩子照片时的反应,还能帮助妈妈缓解抑郁,拥有更积极的亲子体验,而那些焦虑程度高、情绪低落的妈妈,在看自己孩子照片时,杏仁体的活动就很不明显,从而对于孩子的态度也更消极。  生育让荷尔蒙更加泛滥 科学家发现,新手妈妈大脑杏仁体的活跃,和她们体内荷尔蒙的剧变也有关。  其中一种荷尔蒙,就叫做后叶催产素,我们在“为什么有人喜欢霸凌”的文章中说过,后叶催产素让人们更有同理心。 同时,后叶催产素有很多昵称,比如“信任荷尔蒙”、“爱的分子”,它会在性行为、生育和哺乳时释放出来,增进感情联结。  当女性怀孕生产,后叶催产素水平就会有很大增加,让妈妈们更加懂得婴儿需求。而研究也证明,妈妈参与育儿程度越高,后叶催产素增加也越多。  当妈妈们凝视孩子、听到孩子呢喃和哭泣,以及紧抱孩子的时候,后叶催产素会增加;当妈妈给孩子哺乳,后叶催产素也会有所上升。  这就能解释,为什么哺乳的妈妈更加感情细腻,更对自己孩子的哭声敏感的原因了。 因为做了妈妈本身就会因为大脑结构改变,而获得对婴儿的敏感性,又因为频繁哺乳,得到更高水平的后叶催产素。 相比之下,不哺乳的妈妈没有那么敏感,也是情理之中了。 还有科学家说,成为父母,在大脑活动上,和陷入热恋很像。 因为父母在看到婴儿时,大脑会分泌出多巴胺,激发大脑中的报偿机制,让人产生愉悦感受。这和恋爱时的幸福感,以及吸毒时的快感,是一样的反应机制。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的科学家,在2003年一篇论文中阐释,哪怕是凝视着她的孩子,妈妈大脑中的报偿机制都会被启动,这种母亲大脑中的电流循环,会使得妈妈对孩子充满甜美的感情,面对孩子会变得温柔而敏感,对孩子充满爱恋。 妈妈们一看到孩子就会内心舒畅、烦恼清空,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妈妈对孩子,存在一种天然的、有益的上瘾。 当她们凝视孩子、照顾孩子,接受孩子表达的爱意时,大脑和内心就high了。  这种感觉,也许你就有同感。当孩子学会走路、学会说话,第一次主动亲妈妈,或说出“我爱你”时,妈妈内心的幸福感,简直比工作升职、收获大奖还要高。 而大脑改变和后叶催产素对妈妈敏感能力的提升,想必你也能够理解。 只有妈妈才能看懂宝宝眼神的含义,也只有妈妈才能听懂他们咿咿呀呀的呢喃。几个月大的婴儿根本无需学会说话,妈妈就发展出了强大的识别能力,精确得知他们什么时候需要哺乳,什么时候需要换尿布。 所以,母性本能都是天生的吗?  是,也不是。  一半的母性,来源于女性天然的生理结构,她们怀孕、生育的能力,让大脑和荷尔蒙做出相应的改变。 而另一半的母性,则是源于亲自参与的育儿经历,这让她们的身体获得更多有利于母婴连接的荷尔蒙。  女性并不是一生孩子就获得母性的,不亲身照料孩子的母亲,通常就只能以一半的母性参与孩子的生活。 她们的确爱孩子,但一定不会和日夜亲自育儿的妈妈一样,获得大脑和内心的深度愉悦,以及亲密无间的母婴联系。  爸爸参与育儿,才会让大脑爱上育儿  了解了妈妈们因为生产和育儿获得的大脑改变,就很好理解怎样让爸爸的大脑爱上育儿了。 我们说,妈妈们一半的母性来自先天的生理结构,一半的母性来自于后天的亲身育儿。那么要想让爸爸也获得“母性”(这个“母性”并非“变娘”,而是内心对照料孩子的认同),就需要从“亲身育儿”这一半去努力。  研究也证明,虽然孩子刚出生后,爸爸们的大脑没什么变化,但如果频繁参与育儿,爸爸们的大脑也会在几个月后发生神奇的改变。而这种改变,正好类似于妈妈大脑的变化。 我们已经知道,这种变化让妈妈们更适合育儿,更喜爱孩子,也对孩子的需求更加敏感。所以,爸爸们如果频繁参与育儿,他们的大脑也会增加对孩子的依恋和敏感度。  耶鲁大学的科学家,对16个大学学历的新手爸爸,在孩子出生后的不同阶段做了大脑扫描,并将研究结论发表在期刊Social Neuroscience上,这也是第一个探究新手爸爸大脑变化的研究。  研究者发现,在孩子3-4个月大的时候,经常参与育儿的爸爸,他们的下丘脑(负责情感敏感度)、杏仁体和其他控制情绪、作出决定的部位,灰质的量会有所增加,而额眶皮质部位(在眼眶周围,管理压力和认知能力)的灰质减少,还有侧额叶会有所增大(更容易感受到与孩子的情感连接)。  这些获得大脑结构改变的爸爸,更不容易有抑郁情绪,对婴儿和妻子的情感敏感度更高,多任务操作能力也更强,但记忆力也会变差。  除了大脑结构,参与育儿的爸爸们也会经历荷尔蒙的改变。  2011年的一项研究显示,男性成为父亲以后,他们的睾酮素会降低。在新手爸爸中,26%的人在清晨降低睾酮,34%在傍晚有所降低,而没有孩子的父亲,睾酮在早晚降低的幅度是12%和14%。  我们依然说过,睾酮素水平高,会让人更容易愤怒、参与冒险,同理心也更低,总之对育儿工作没什么好处。 而实验发现,随着爸爸参与育儿程度的增加,他们的睾酮素会持续降低,这会让爸爸们更加亲和、更加温柔,也会对孩子需求更敏感,对家庭更有责任感。  不仅是睾酮降低,爸爸们频繁参与育儿时,他们的后叶催产素也会增加。  这个结论来自一项以色列的研究。 研究者对两组新手父母做了研究,一组是生物学上的异性恋父母,而妈妈是主要照料者,另一组是同性恋父亲,其中一人是生物学上的父亲,两个爸爸共同承担育儿责任。  研究过程,是先记录父母和孩子的互动视频,然后一周后让被试父母观看视频,同时进行大脑扫描。 结果发现,所有参与者都会显示出两个大脑区域的激活,这些区域被科学家称为“parenting network”,也就是大脑中专门负责亲子情感的加工网络。 其中一个被激活的系统,包含了杏仁体和报偿机制,另一个系统,则是与人的社会情商和同理心有关的区域,此外还有后叶催产素的释放。  比起异性恋父亲,那些频繁参与育儿的同性恋父亲,他们大脑中杏仁体更活跃,后叶催产素水平也更高,照顾孩子时间越久者,相应部位的大脑活动越强烈。 你也许还记得,在上文描述妈妈大脑的变化时,我们就已经提到,妈妈们大脑变化的部分就包括杏仁体、负责同理心的部位和报偿机制。 那么从这个实验中,我们就会得知,爸爸们频繁的育儿经历,也会让他们获得和妈妈大脑中一样的“育儿网络”,获得妈妈一样对孩子的天然依恋。 所以就有研究发现,全职爸爸的大脑结构,和妈妈的大脑结构最为相似。  当爸爸们深切关心自己的伴侣和孩子时,他们会花更多时间陪伴,他们的大脑也会渐渐适应这种陪伴的愉悦感,因此就会寻求更多时间陪伴。家人之间的相处越多,他们也会在离开的时候越想念。  知道了育儿对爸爸的大脑改变,妈妈们就可以在鼓励爸爸参与育儿时告诉他们,育儿能让他们的大脑更聪明、更高效,从而在工作中获得更高生产率。 此外,当爸爸们因为育儿出现睾酮下降、后叶催产素增加,他们还会感受到更多愉悦感,也更具同理心,这对他们事业上增进人际关系、获得更好人缘,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育儿并不会让他们变啰嗦、变娘,还会让他们成为更有魅力的男性。  至于记忆力下降,只能说有得必有失,但也应该能和妈妈一样,随着孩子的成长,记忆力会得到恢复。  亲密会让大脑变得更适合育儿,远离则只会让亲子关系越来越疏离,这在男女身上都适用。  所以说,爸爸们的大脑,是可以通过亲身参与育儿而改变的,妈妈们需要知道这一点。只要让爸爸们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多分担育儿事务,他们的大脑就会自动适应这份工作,到时候想让他们疏离,也会变得很难。  结语 父母对育儿的直觉,并非完全天生。 正如我们每个人一样,一半来自遗传基因,一半来自环境和经历。 妈妈们的确会天生更适合照顾孩子,但也离不开生活中勤恳的付出;爸爸虽然没有亲自生育,依然也可以通过亲身照料孩子,从大脑到内心爱上孩子。 亲子关系就像是银行,我们存进去的时间精力和依恋越多,彼此之间的关系就会越紧密。而这变紧密的过程,并非仅仅是亲情的增加,更是大脑对于亲密关系的适应和依赖。  大脑是我们行为的指挥中枢,人尚且还没有能力不受大脑控制,所以要想让孩子对谁亲密,付出大量时间的共同相处,是必不可少的。  读了这篇文章,想必你已经知道,要想避免“丧偶式育儿”,关键在于在孩子出生之后的几个月内,培养爸爸亲身育儿的习惯,等他们的大脑发展出一定的“母性”,妈妈们就无需担心他们不分担育儿责任了。  而对于妈妈们,最难的可能就是习惯培养的过程。  爸爸们可能会因为懒惰而逃避育儿,也可能会因为有老人的帮忙而乐得清闲,这时候,妈妈们就需要刻意增加他们与孩子相处的时间。 比如适度支开老人,让爸爸单独与孩子相处一段时间,或者放手让爸爸去为孩子做一些事,将不必要的担心抛在脑后,妈妈自己还能从繁琐的育儿中暂时脱身,得到一丝喘息。  如果孩子已经大了,错过了培养爸爸“育儿大脑”的最佳时机,妈妈们也完全可以从现在起步。  因为人的大脑是永远可以根据环境和经历而改变的,一旦大脑形成某种习惯,想改也改不了了。 只要爸爸们对孩子有一丝责任心,妈妈就永远有机会让爸爸们的大脑习惯育儿、爱上育儿,至于具体的方法,相信经历生育以后变聪明的妈妈们,都有自己最好的想法。 References: Elseline Hoekzema, Erika Barba-Müller. Pregnancy leads to long-lasting changes in human brain structure. Nature Neuroscience. December 19, 2016 Adrienne LaFrance. What Happens to a Woman's Brain When She Becomes a Mother. from The Atlantic. Jan. 8, 2015 Linda Thrasybule. How Motherhood Changes the Brain. from LiveScience. May 11, 2012 Esther Landhuis. How a New Father’s Brain Changes? from Scientific American. Sep. 1, 2015   本文由家长进化论(ID: parentsup)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如需转载,请后台留言。如果你觉得文章不错,欢迎分享至朋友圈。 可以在下面留言,与我们聊聊天:) 下期见~   别让妈妈们太累 Reward people gave a reward Author requires users to follow Official Account before leaving a comment Write a comment Write a comment Loading Most upvoted comments above Learn about writing a valuable comment Scan QR Code via WeChat to follow Official Account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