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式相亲》:歧视单亲家庭的家长,你的优越感从何而来?

2017-03-02 子非鱼 家长进化论

曾有读者给我们留言,咨询作为单亲家长,该如何调整孩子的心态。能看得出,每位负责任的家长,当自己的婚姻和感情无以为继时,首先都会该考虑到孩子。

他们生怕自己一旦和昔日伴侣分开,孩子的身心健康都会受到伤害;而如果仅仅为了让孩子生活在一个看似健全的家庭,却使自己在冲突与郁闷中委曲求全,这似乎又太过牺牲自我。 

所以,在真正走出离婚的那一步之前,相信每对有孩子的夫妻,都曾经历过百般纠结的内心煎熬。 

之所以身陷离婚旋涡的父母会有此担忧,除了怕离婚伤害孩子身心,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目前社会大众对单亲家庭孩子的认知,的确不甚友好。这一点,从最近颇受争议的相亲栏目《中国式相亲》,就可以窥知一二。 

虽然我对于这档节目开播之初时,各种嘉宾的“妈宝男”、“直男癌”和“男尊女卑”思想嫌弃不已,但经不住好奇心驱使,也跟风看了几期。且不说节目是否刻意拿男权女权思想的冲突吸引眼球,里面倒是有一个普遍的现象,让我意识到,现今中国父母,对于孩子择偶,的确存在较为严重的刻板偏见。 

老人们对于单亲家庭孩子的偏见,就是其中之一。 

在我看过的几期中,就有两个男嘉宾,外形出众、事业有成,待人彬彬有礼,性格随和大方,却仅仅因为出身于单亲家庭,首先遭到了对方父母的公开否定:“我们不会考虑单亲家庭的孩子”。 

这不仅让被公开嫌弃的嘉宾及其家长痛心不已,也让说出这话的家庭一方备受难堪。 

结果呢,自然是被戳中痛处的男嘉宾谁也没选,黯然离场,而怀有偏见的那个家庭中,女孩子满心愧疚地和男嘉宾道歉,她的父母则脸色极其难看,场面的尴尬几乎溢出屏幕。 

不得不说,不管是逢场作秀,还是真实的相亲情景,如果自己孩子爱上一个来自单亲家庭的异性,这的确是很多父母的真实反应。他们的理由,就是看似被很多案例所支持的“单亲家庭的孩子性格不健全、心理不健康,难以和伴侣和谐相处”。 

这种认知在人与人之间口口相传,而当人们看到一个来自单亲家庭的孩子,哪怕有一丁点契合原始刻板印象的行为,就会更加坚定地认为“单亲家庭的孩子一定有问题”。 

可仔细想想,这种偏见究竟是从何而来呢?它究竟有几分可信度呢?要知道,并非大多数人都支持的观点才是对的,有时候,真理只存在于少数人手中。 

如果你读过我们为独生子女正名的文章,就会知道,作为一个喜欢追究真相的公号,我们对许多大众认知下的刻板偏见都心存疑虑。所以,这篇文章,我们就想来认真研究一下,单亲家庭的孩子,是否真的如大家所想,在性格、心理、情感和行为上,都不如健全家庭的孩子。 

单亲家庭的宿命,并非禁锢一生的魔咒 

首先,我们来对单亲家庭做一个分类。 

按照成因来说,可分为夫妻婚姻破裂而导致的单亲家庭、父母一方死亡而导致的单亲家庭,以及从出生起就有一方父母(多为父亲)缺失的单亲家庭。

按照主导家长的性别,单亲家庭又可以分为单亲妈妈家庭,和单亲爸爸家庭。 

根据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心理学家E. Mavis Hetherington于2002年的一项研究,来自单亲家庭的孩子,的确会在家庭结构出现变故后的一两年内,经历短期的伤害,从而表现出成绩下降、行为紊乱,自我评价低、自尊程度低、攻击性强,以及情绪上的愤怒、焦虑、震惊、不稳定、无安全感,心理上的抑郁,和人际关系的糟糕等问题。 

而从长期来说,绝大多数单亲家庭的孩子,都可以在至少第二年末之前自行恢复,与健全家庭的孩子没有二致,只有极少数的孩子会因为家庭变故,而终生处于消极状态中。 

至于单亲家庭孩子受到负面影响的程度,以及他们堕落期的时间长短,还要依赖于这些因素(括号中为负面影响的比较,比如“离婚的负面影响,大于父母一方死亡的负面影响”):

单亲家庭成因(离婚>死亡)、父母表现(高冲突>低冲突)、家庭社会经济状况(贫困>富裕)、父母学历(低学历>高学历)、教养方式(暴力管教>耐心说服)、家庭稳定程度(频繁变更>长期安定),以及亲子关系质量(低质量>高质量)、孩子压力程度(高压力>低压力)、孩子性别(男孩>女孩)、性格特征(随和>敏感)、手足情况(无手足>有手足)等因素。 

所以,将上面的事实总结一下,就是单亲家庭的现状,在短期内的确对孩子有认知、情绪、行为、心理上的负面影响,但这种不利影响的深远程度,还是可以由父母自行控制的。

如果单亲家庭的父母,注意营造对孩子有利的生活环境,比如降低夫妻冲突、避免陷入贫困、父母注重提升、避免暴力体罚、保持家庭稳定,以及维持高质量亲子关系、减少孩子压力等,那么单亲家庭孩子的成长轨迹,还是能在长期内与家庭健全的孩子一样,得到不错的发展。 

接下来,我们就从以上这些因素,来盘点一下,家长可以如何通过努力,将单亲家庭对孩子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毕竟,仅仅要求父母们给孩子一个稳定、健全的家庭,有点过于脱离现实,因为有些婚姻,确实没有继续下去的必要。 

单亲家庭为什么会对孩子造成伤害? 

离婚背后的冲突,孩子安全感的杀手 

我们都知道,生活在父母长期处于婚姻状态、交流互动频繁,家庭成员关系亲密,并且孩子得到关注和回应的家庭,孩子的智商很可能更高,情感发展、行为能力也更好。要想孩子各方面发展得好,自然是家庭结构健全、稳定为好,但如果父母的婚姻实在难以为继,家庭就只能面临破裂的选择。 

而如果一对夫妻的婚姻难以持续,那么他们之间,很可能就已经存在长期无法解决的矛盾和冲突。 

从我们曾经关于夫妻冲突的文章中也可以得知,孩子如若长时间处于父母或明或暗的冲突之中,那么家庭氛围中的高度压力,就会伤害孩子的大脑,制约他们的智力发展,抑制情绪控制能力、理智思考能力,剥夺安全感、伤害专注力,并增加孩子攻击性行为的发生概率,从而导致孩子社交和情感方面出现障碍。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父母离婚导致的单亲家庭,可能比父母一方去世导致的单亲家庭,要给孩子造成更大的消极影响

而欧美的一些研究也证实,由于父亲死亡而导致的单亲妈妈家庭中,孩子能够获得与双亲家庭孩子相同程度的教育水平和职业水平,然而离婚导致的单亲家庭,要比死亡导致的单亲家庭,对孩子负面影响更加深远,尤其在单亲妈妈主导的家庭。 

现在很多父母,哪怕双方耐心耗尽、冲突不断、感情全无,也要忍气吞声不离婚,美其名曰为了孩子,也要维持名存实亡的完整家庭。因为他们毫不怀疑地认为,离婚会伤害孩子。 

然而,从上面的结论来看,真正伤害孩子的,不是离婚的事实,而是长时间高度冲突的糟糕环境。 

一项来自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于1999年的研究,和另一项长达20年的跟踪研究证实,父母分居和离婚,的确容易引起孩子的行为问题,但在那些没有破裂、却冲突不断的婚姻中,孩子的行为问题,其实要比离异家庭的孩子更多。 

另外,虽然人们都认为,离异家庭的孩子长大后无法正确处理婚姻关系,但从小目睹父母争吵的孩子,反而会在未来人际关系、亲密关系中,存在更多的问题。

各种研究结果也证明,如果这些孩子的父母离婚了,他们倒会在成年后,在人际关系和婚姻问题上,处理得更好。 

结束一段不快乐的婚姻,不但父母可以得到解脱,孩子也得以走出畸形、冲突、充满压力的家庭环境。

对于这些孩子,父母离婚才能让他们的生活归于平静。 

长期暴露在父母的冲突和愤恨之中,才是孩子未来亲密关系的最大杀手。 

单亲家庭资源少,孩子发展更受限 

从我们曾经关于女孩婚姻攻略的文章可知,关系稳定的双亲家庭,由于至少拥有两份经济来源,生活会更加宽裕,社会经济资源也会更充沛。

而单亲家庭中,只剩下一份经济来源,即使另一方父母也会相应地承担一部分抚养责任,但终归会在经济资源方面,不如夫妻二人共同经营家庭的时期。 

因此对于孩子的教育来说,单亲家庭很可能存在经济资源、社会资源方面的匮乏。 

根据我们以往文章中“社会经济背景对教育影响”的理论,家庭经济资源的确是孩子学历高低重要的预测指标,所以当孩子的物质生活、学习机会受到限制,就会影响他们的学业情况。 

除了经济资源减少,如果单亲父母的学历较低,那么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就会显著降低,从而更容易使得整个家庭陷入经济危机,甚至前所未有的贫困。贫困通过压力,对孩子认知发展、情感发展和行为控制产生的消极影响,我们已经在“贫困为什么会代代遗传”的文章中提到过了。 

而倘若承担孩子养育责任的家长学历较高,经济上也不存在任何负担,那么从社会经济因素这一点来说,单亲家庭的事实,其实并不会对孩子造成多少不利影响。 

单亲家庭的压力,容易触发暴力教育

我们知道,当一位家长独自承担孩子所有的抚养责任时,势必承担着更大的生活压力,他们需要更加努力工作,以确保为孩子提供不错的成长环境。因此,单亲父母能够给孩子的时间、精力,自然无法更多。 

再者,经历一段复杂而痛苦的离婚后,父母自身的情绪就会很糟糕,他们可能并不能够随时在孩子身边,提供温馨的陪伴和耐心的交流,其教养方式,可能也会趋向于粗暴严厉的棍棒教育,而没有时间耐心说教。 

而很多研究也证明,压力巨大的单亲妈妈,如果生活条件贫困、缺乏他人支持,那么她们的教养能力就会被削弱,从而无法对孩子提供情感支持,暴力管教的几率也会上升

而我们从“体罚的负面影响”的文章中已知,棍棒体罚会引发孩子各种各样的行为问题,并且会影响孩子的认知发育,从而造成成绩持续下降、攻击性增强,甚至焦虑和抑郁的倾向。

相反地,能够得到支持的单亲父母,管教方式更为有效,孩子的行为问题、情感问题也更少。 

因此,很多单亲妈妈主导的家庭中,孩子之所以存在更多的行为、心理问题,也很有可能,是由于巨大压力之下,单亲妈妈错误的管教方式而导致的,并非单亲家庭这一事实所致。

人们并不了解这一重影响机制,从而将偏见与歧视强加于单亲家庭的父母和孩子,这无疑会持续增加单亲家长面临的社会压力,对于孩子的教育,更是无半点好处。 

不过,在中国,本身就存在很多“当妈式择偶、保姆式妻子、丧偶式育儿和守寡式婚姻”,哪怕身处婚姻中的妈妈们,也更像是单亲妈妈一样,承担了几乎全部的育儿和教育责任,而缺失的隐形爸爸们,其实也和单亲家庭中缺失的父亲毫无二致。 

从这个事实基础上来说,中国很多妈妈离婚以后,依然能够驾轻就熟地承担孩子的教育任务,教育参与度不仅同往常一样高,也会充分利用保姆、老人的帮助,补偿式地给孩子更多的陪伴和教育时间,希望通过为孩子提供更多关怀与支持,来抹平自家孩子与其他孩子可能存在成绩、心理差距。 

这也反映了大多数中国妈妈,对孩子高参与度、高精细化程度的教育方式。

所以,如果妈妈的学历不错,生活压力不是很大,懂得控制自身情绪,并且掌握科学合理的教养方式,那么依然也可以最大化减少单亲家庭对孩子的不利影响。 

缺失的家长,加剧单亲家庭已有的压力 

父母离婚后,大多数离开家的家长,都能够按照离婚协议,通过支付抚养费用、定期看望孩子、经常交流互动的方式,继续履行自己的教育义务。从而让孩子明白,离婚只是父母婚姻关系的中止,亲子关系依然存续。 

但依然有很多父母,尤其是缺失的父亲,除了定期履行经济义务,并不对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有过多参与,也不认为自己还有教育孩子的责任。这样的不管不问,必然会在引发单亲妈妈愤怒的同时,对孩子造成二次伤害。 

所以,不负责任的离家父亲,往往伴随着崩溃的单亲妈妈,和内心备受伤害的无辜孩子。

一项2010年来自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研究发现,即使离婚,离家的父亲与孩子的关系依然很重要。父亲频繁看望孩子、与孩子交流互动,并为孩子提供长期稳定的经济支持,不但能够适度抵消单亲妈妈的生活压力,减少暴力教养的负面影响,也可以提升孩子在学校的学业和行为表现。 

这并不是说,父亲能够为孩子提供多好的教育和指导,而是单单一份来自父亲的情感支持,就足以支撑孩子走过相对孤独的成长岁月。这个结论,在贫困家庭和中产家庭身上同样适用,可见父亲形象对于孩子的成长,扮演者多么重要的作用。 

以上研究还发现,如果父亲与孩子联系少,教育参与程度低,单亲妈妈打孩子的频率会更高,从而引发更多孩子情感问题、行为问题;而当父亲增加看望孩子的频率,那么单亲妈妈的情绪就会更好,体罚孩子的次数也会相应减少,孩子的表现也会更好。 

因此,我们依然能看到很多父母离异,却内心阳光、发展良好的孩子。他们和家庭健全的孩子并无相异之处,应该与父母能够处理好彼此离异后的关系,并协调好对孩子的教育责任,有很大关系。

要举个例子的话,我想到的是王菲的两个女儿窦靖童和李嫣。

再扯一句为什么父亲缺失容易让妈妈崩溃。

丧偶式婚姻为什么如此深受妈妈们痛恨?无非是因为家庭分工的不公平,和权利义务的不对等。

就连婚姻中父亲的缺失,都能让妈妈们对丈夫怨气冲天,可想而知,单亲家庭中沉重的压力,更容易让单亲妈妈对不履行责任的前夫愤恨不已,从而将生活中的怨气发泄给孩子。 

因此,如果离婚是不得已的选择,还希望不承担主要育儿责任的一方,尽可能保持对孩子在情感、经济上的支持和联系,避免让其中一方背负所有生活压力。

同时,更不应通过不管孩子的方式惩罚对方,既然离婚,双方的恩怨理应就此为止,彼此间的诋毁和报复,只能让孩子成为最大的替罪羊。 

不稳定的家庭结构,孩子压力的主要来源 

单亲家庭存在多种不确定性,除了经济方面的,家庭结构的频繁变动,就是其中之一。 

所谓家庭结构的变动,就是单亲父母的再婚、同居,或者再婚家庭再度破裂。

很多研究都发现,比起持续生活在稳定环境中的孩子,生活中经历多重家庭结构变化的孩子,正常发展都容易受到长期损害,安全感和对成年人的信任基础也可能遭到破坏。这些都会伤害孩子的情感发展、心理健康和行为能力。 

其中原因在于,家庭的破裂、重组和变动,都需要孩子对进入家庭的陌生人重新适应,做出不断的情感调整,也容易引发孩子与陌生手足的冲突,这都会让孩子承受突如其来的压力。此外,每逢有外人进入自己的家庭,这样的生活经历都会改变孩子的自我认知,影响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而无法拥有一个长期稳定的父母形象,也容易让孩子对性别认知产生偏差,比如男孩缺乏父亲形象做引导,容易过于母性。 

有研究认为,孩子每经历一次家庭结构变动,比如从双亲家庭进入单亲家庭,以及被迫搬家、与亲密朋友失去联系、不断适应新的生活圈子,那么他们短期内会出现成绩下降,以及更多的行为问题、情绪问题,与自己父母的关系质量也容易受到影响,这些都对孩子的认知和行为发展无益。 

还有一项1993年的研究发现,如果一个女性在童年时期经历频繁的家庭变动,那么就会增加她成年后出现未婚生育的可能性。但这与她在单亲家庭中生活的时间长短,以及是否她在青少年时期与单亲家长生活在一起无关。 

这个结论说明了什么呢? 

那就是来自单亲家庭这个事实并不可怕,对孩子人生的破坏程度更高的因素,其实是生活在不稳定、经常变动的家庭。 

从这一点来看,如果孩子长期生活在结构稳定的单亲家庭,或重组家庭中,并且与自己亲生父母关系良好,与继父母和谐相处,那么这种单亲家庭的孩子,其心理、认知、情感和行为,其实也与来自健全家庭的孩子无异。 


什么样的孩子不容易受到离婚影响?

其实在关于夫妻冲突的那篇文章中,我们就已经提及这个话题。

要说什么样的孩子,比较不容易受到父母离异的负面影响,那么可以从孩子自身的性别、性格特征,以及是否有手足来看。 

研究表明,男孩子比女孩子,更容易受到父母离异的负面影响。 

并且,性格随和、外向,适应性强的孩子,比较不容易受到家庭变动的负面影响;而性格内向敏感、容易紧张的孩子,可能就比较容易受到多方面的深远伤害。 

其次,多子女单亲家庭的孩子,出现的行为问题,要比单亲家庭的独生子女更少。这是因为兄弟姐妹可以为彼此提供情感支撑,这种保护性因素,能够让经历家庭变故的孩子,感到被爱、被保护,不至于因为父母关系破裂,而被剥夺所有的安全感。 

因此,如果你只有一个孩子,又需要离婚,那么请为孩子提供强大的保护和情感支持,不断向孩子保证,他得到的爱并不会因为离婚而减少。因为孩子看到父母的爱走到尽头,很容易怀疑自己是否也不值得被爱了。

或许,还可以通过帮孩子寻找同龄伙伴、求助于老师和祖父母的方式,让孩子在特殊时期得到更多安慰和保护。 

结语 

我曾有一个朋友,自小目睹父母一天一小吵、三天一大吵,她的私人物品更是频繁被泄愤的父母砸得稀碎。

不知从何时开始,她经常无由来地紧张、头痛、失眠、噩梦,甚至到了无端发抖的程度。她曾不止一次对我说,“我真的希望他们立刻离婚,可他们却说,为了孩子不被同学笑话,哪怕吵架也不能离婚。”

我从她脸上,看不到一丝小女孩该有的天真和快乐,取而代之的只有深深的落寞,和无以复加的绝望。 

说了这么多,现在你还会依然认为,来自单亲家庭,就一定是束缚一生的魔咒吗? 

可以是,也可以不是。 

因为家庭变动对孩子产生的影响,还是掌握在父母自己手中。 

如果有选择,家庭和睦、温馨稳定、充满爱意的家庭,自然对孩子的发展最好不过。倘若真的没得选,离婚也是每个人当之无愧的自由选择。“为了孩子,不要离婚”这句话,应该过时了。

通过文章中每部分的研究,我们只希望,如果不得不离婚,家长也务必做好这几点:

1、分配好抚养任务,避免孩子陷入经济困顿;

2、尽可能安静地离婚,及早停止冲突。离婚后保持和谐关系,避免在孩子面前诋毁对方;

3、父母双方继续对教育的高参与度,提供温暖、安定的生活环境和情感支持。依旧保持对孩子的高期待,不放松监督,并密切关注孩子的情绪;

4、离家的父母一方,需要频繁与孩子交流互动,缓解孩子和另一方家长的压力。而离婚后禁止对方探望孩子,其实是非常自私幼稚的愚蠢行为,将孩子作为发泄仇恨的棋子,对自己毫无好处不说,只能害了孩子。遇到这样的前夫(前妻),请坚决拿起法律武器;

5、如果家庭结构有变动,比如搬家、再婚,务必和孩子提前商量,确保孩子有所准备;

6、让孩子知道,离婚只是夫妻关系的中止,而非亲子关系的结束,孩子依然被两个人所爱;

7、如果缺失的父亲无法经常看望孩子,可以为孩子找一个father figure,比如亲属或朋友中靠谱的成年男性,代替缺失的亲生父亲,为孩子提供教育帮助和情感关怀,那么父亲缺失也不会造成太大负面影响;

8、请单亲家长不吝寻求外界帮助,比如为孩子寻找同龄朋友,或者与学校老师密切联系,关注孩子情绪行为,亦或寻找祖父母提供育儿支持。 

谁的人生都难以完整,嫌弃单亲家庭孩子的人,谁能保证自身婚姻和教育方式完美无暇?让孩子一人承担单亲家庭的所有偏见,实在不公平。 

人们在还未完全了解一个人的情况下,仅凭父母离婚、单亲家庭这个事实,就轻而易举地否定这个人的一切,那么那些形式完整,却千疮百孔、炮火连天的家庭,孩子就一定心理健全吗? 

希望每个人都能被世界温柔相待。


References:

Mark S. Barajas. Academic Achievement of Children in Single Parent Homes: A Critical Review. The Hilltop Review. Volume 5 Issue 1 Fall 2011.

Christine C. Kim. Academic Success Begins at Home: How Children Can Succeed in School. Backgrounder. No. 2185 September 22, 2008.

Donna Ruane Morrison, Mary Jo Coird. Parental Conflict and Marital Disruption: Do Children Benefit When High-Conflict Marriages Are Dissolved?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6 1 (August 1999): 626-637.

Hyunjoon Park. Effects of single parenthood on educational aspiration and student disengagement in Korea. DEMOGRAPHIC RESEARCH. VOLUME 18, ARTICLE 13, PAGES 377-408. PUBLISHED 16 MAY 2008

Paula Fomby, Andrew J. Cherlin. Family Instability and Child Well-Being. Am Sociol Rev. 2007 April ; 72(2): 181–204.


本文由家长进化论(ID: parentsup)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如需转载,请后台留言。如果你觉得文章不错,欢迎分享至朋友圈。


可以在下面留言,与我们聊聊天:)

下期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