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胜:农业规模化经营必须探索中国新路
当前农村改革的热点问题之一,就是实现小平同志提出的“第二个飞跃”,核心就是如何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作为人多地少这样一个难以改变的基本国情,农业的效率和竞争力无疑是先天不足。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规模经营是现代农业的基础。所以,中央下决心推进农地改革,实行三权分离,目的就是为了加快推进农业的规模经营。
但习近平总书记同时还有两个基本判断,他说我们这样一个大国,对人口的市民化要有足够的耐心。总书记非常清醒,不要一下子想大跃进全面城镇化,中国的问题就解决了,不可能的,就是百分之八十的市民化,也还有大规模的农村人口。还有一个就是我们人均耕地面积偏少,对耕地的规模化经营要有足够的耐心。
陈锡文前不久到长沙作报告时讲到,他在阿根廷考察的时候到一个农民家里,这个老头老两口就种了3000英亩相当于中国24000亩地,不由得感叹,在中国是种了半个乡的地了。半个乡是什么意思?中国的一个乡镇大约是5万人口左右,就是5万亩地的样子,种24000亩地就相当于半个乡的耕地了。要在中国搞这样的规模化,一个乡镇两对夫妇就可以种完了,可能吗?这是不可能的。
但一些装备有现代化头脑的人,照搬经济学那些工业化的理论,来指点农业的江山。一个农业大省就闹出了笑话,居然提出要扶持上千亩规模经营的种粮大户一万户。领导在会议上一讲出来底下就在议论,这不是发神经病吗?全省耕地是多少?人均耕地就大约是0.8亩左右,能够搞几个一千亩的规模?丘陵地带和山区怎么规模经营?即使能够把耕地全部集中规模经营,那么多的农民也即使愿意,可让他们去干嘛?都可以进城就业吗?上千亩规模经营,东北平原可以。而这个省属于典型的丘陵地带,山地多,又人多地少,上千亩规模经营就明显缺乏省情意识。所以,农业发展必须立足于对地域社会客观实际的全面了解和把握。
那么,规模化经营就不要了吗?陈锡文在这次长沙报告中提出,农业规模化经营有两个关键,一是什么样的土地规模,一是什么样的技术装备。如果土地规模太小,就无法使用最现代的农业技术装备。他在报告中讲到,世界上最先进的成套农业技术装备,种两三万亩是没问题的,这是为美国农场量身定做的。
就像当年我们的汉字不能输进电脑就有人提出要废除方块字,可今天的汉字已经有了多种的电脑输入法。美国两三万亩规模才能装备现代农机,中国人均一亩三分地,创新了一个模式就创造了农业发展史上的奇迹:跨区域协作服务。比如北方的小麦收割,农业部统一协调,收割机跨地区作业,收割机从河南最南边往北开过去,一直到东北为止,农民不需要购置收割机而是靠社会化服务,使北方的小麦收割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这样的规模化是中国所独有的,不仅极大地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日本的农业是现代农业,但却到中国来学习北方小麦收割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的经验。日本农业以小规模经营为主,大多数农户是30亩左右的土地规模,由于国家财政的支持,一家一户的农业机械一应俱全,导致一个什么问题?农业成本很高,效率很低,缺乏竞争力。所以,日本对内采取农业补贴,对外采取特别的贸易保护,对美国这样的盟国都拒绝放开农产品进口。日本政府为了提高农业效益,提出一个“人地计划”,要把10户人家的地租给一户人家种,要把9户人家的农业机械销毁,这个代价实在是太高了!
而在中国,这么小的耕地经营规模,却使用世界最先进的农机装备,为什么能?我认为,是建立区域合作与协调基础上的社会服务规模化。因此,一是提高农民的合作能力,二是加快形成农业社会服务规模化的体系,来弥补人均耕地规模不足的局限,这是实现中国农业规模化经营的不二选择。
(作者于2017年3月在某省举办的新一轮农村改革试点工作会上,作“如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专题讲座,中国乡村发现网根据主办方提供的录音进行整理,本文节选自专题讲座的整理文本,题目为编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