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贺雯:评陈文胜《乡镇视角下的三农》

2017-06-08 贺雯 论道三农


基层之音  学术之路

——读陈文胜《乡镇视角下的三农》

近年来,由于“三农”问题的凸现,税费改革和免税政策在农村社会的全面展开和深入,农村问题逐渐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焦点性领域,不少关于“三农”问题的文章在学术界呈欣欣向荣之势。然而,研究场面的繁荣并不意味着研究论题的深化和学术价值的递增。当拨开对“三农”问题一些焦点性事件的热炒和研究成果低水平重复的迷雾时,我们会很失望地发现,无论是在现实层面上还是理论层面上,不少研究并没有使人们对农村问题的认识前进多少。大多是学者们站在理想化的、局外人的角度上自言自语,以“理论演绎理论,以数字推算数字,以逻辑推算逻辑”,造成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纵观整个学术界,能够反映农村社会真实层面的,带有农村真实气息的著作是少之又少。

然而,平淡乏味的学术总会被那些有着切身体会和独特见解的思想者给打破。最近,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陈文胜先生通过其在乡镇十几年的切身工作经验和长期以来对农村问题的思索研究与实地实践调查而成的著作——《在小政府观察中国大问题——乡镇视角下的三农》,就是一部能带给学术界一股真实的农村气息的、能深刻引起学术界反思的作品。该书的亮点在于作者在农村一线丰富的实地调查资料和以事实为依据所作的精辟论断,对现实农村的问题症结作了深入的剖析,跳出了以理论反映理论的桎梏。

全书共分为三个部分,上、中、下三篇。从对现实的思考——现实的探索——理论的现状逐个细说开来,凸显那些容易经常被人忽视的因素,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视角。作者在书中用朴实的、带有乡土气息的语言向我们展现了一个作为基层工作人员对于当前的“三农”问题现状的思考和探索。

一、实践的思考:解决“三农”问题的前提条件在于乡镇政权的妥善解决

近年来,随着“多予、少取、放活”方针的贯彻落实,过重的农民负担大幅下降,农民收入也大幅增长。 因此,关于“三农”问题讨论的热点由“减负增收”转向了“乡镇改革”。[1] 在这些讨论中,目前大致有两派观点:一是否定乡镇政府,主张撤销乡镇政府机构,建议实行“县政、乡派、村治”,将现有的乡镇政府改为县级政府的派出机构;二是肯定乡镇政府,主张将乡镇建设为一级完备的政权组织。从书中看来,作者持的是第二个观点。作为本书的重点论述部分,作者首先提出了这样的疑问:“三农”问题究竟有多少可以归责与乡镇?“三农”问题出现的本质原因是在现代化进程中,我国现行的体制与政策同客观的农村现实脱节所产生的深刻矛盾在社会底层的爆发。在作者看来,乡镇政权的弱化才是“三农”问题的起因。在强势的城市权利大举进入农村后,不断地瓜分乡镇权利、争夺农村资源,而政策的不配套使得乡镇政权处于两难的境地,财政包干体制则加速了乡镇政权的财政危机。在与农民的利益冲突日益加深、财政危机无法解决、公共产品无力提供的状况下,使得农民、对乡镇政权日渐失去信任,撤消乡镇政权的呼声一大片。

当前,我们的现实国情决定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当前的社会转型期是一个十分艰巨而漫长的过程,在这个漫长过程中,农村的发展和稳定必须设置一个有效的、可靠的、能及时掌握和控制广大农村事态发展的行政系统,这个系统能为中央下达政策并行使上级政府的各种旨意。乡镇政权作为整个国家政权的基石,同时也是广大农村社会中上传下达的重要基层政府,在维系农村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社会变革所带来的新思想、新思维对国民,特别是对农民来说都是巨大的冲击。在“软着陆”的渐进变革中,乡镇政府执行中央政策和反映民意过程中所起到的上传下达作用是功不可没的。作为基层政府,其工作内容的繁杂,是县级政府鞭长莫及且无力承担的。[2]

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三农”问题解决的前提条件关键在于乡镇政权的巩固和放活。现在的乡镇政府应该以乡镇改革为契机,立足于农村及农村工作的特点,合理确定乡镇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要职能,同时为保证这些事权真正到位,还必须根据这些事权赋予乡镇政府应有的财权,并对乡镇政府的财政使用进行管理监督,以保证这些财政资金真正用于新农村建设,保证新农村建设取得实效。作为在“三农”第一线实践的基层人员,作者的这些主张是对农村现状所做出的理性应对,是值得学术界深刻反思的。

二、现实的探索:真实世界的三农实践:在创新中打造新农村

理论要与实践相统一,理论工作必须有明确的社会目的性和社会实践性,必须指导和服务于社会的需要。如众所知,尽管进入农村问题的研究者几乎都有着强烈的现实关怀,但他们要么骄于农村问题发展成果的彰显,要么惑于乡农村社会变迁中的困境并试图解读农村问题以最终促进其发展。这属于学者个人的研究旨趣和学术偏好的问题,本身无可非议。但是“三农”问题的解决不在于理论上说的有多么头头是道,而在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只有结合基层的具体实践,深入农村,才是切实的解决之道。

作者通过自身对“三农”问题的深刻了解,根据在三湖镇的工作实践、基层政府和县乡干部的行政活动作了现实的探究,而非单纯的用既有的理论去照套现实,也正是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作者把理论转化成为了现实。

在这一部分中,作者以实地调查资料和实践经验为研究起点,结合自己对于农村问题的深刻透视,并用第一手资料为素材来描叙了其在三湖镇的具体实践。在这些实证资料和统计分析中,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这些结合了新思想、新方法的实践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也正是从这些成果中让我们感受到基层声音的可贵之处。

三、理论的现状:中国的“三农”学界

“三农”问题的研究目的,在于向“三农”第一线的实践者“三农”问题的决策者、媒体和公众提供真实可靠有利于决策的学术成果。[3]  中国的“三农”问题作为一门专门的学术研究历史并不长,仍处于摸索状态中。

自“三农”问题成为社会的热点后,对其的研究热情在学术界也日益高涨。然而,在对“三农”问题的研究过程中,存在着不做深入的调查研究,不严肃思考问题发生背后的深层原因,大致都倾向于一种“三农”问题的解决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的趋势,忽视了政策实施的可能性,也正是这种实践精神的缺乏,导致出现了诸如“理想主义倾向、道德主义倾向、历史经验主义倾向、新闻典型主义倾向”等等的错误研究趋向。

在书中,作者关注的是近年来中国“三农”发展的状况和特征及其发展方向,并为创建中国的新农村建设提供经验性事实和理论思考。所以,作者的视野不仅仅只是一个三湖镇,而是站在整个中国农村问题发展的高度上来概括“三农”的发展。在此部分,作者一一概括和分析了当前“三农”问题研究的三大群体、“三农”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现象、“三农”发展的方向等等。

一部优秀的著作并不仅仅在于能给他人提供了多少可以直接借鉴的知识性资讯,更重要的是能否留给人们反思的养料和带给人们多大程度的冲击和回应。在书中,作者始终是以一个基层工作人员的视角观点来指看待问题,提出了很多新颖的观点与思路,同时,通过与案例结合的实证性分析,使得本书不像一般的学术性著作那样沉闷,让人耳目一新。诚然,我们可以质疑甚至批判《在小政府观察中国大问题——乡镇视角下的三农》一书中所提出的某些观点和结论存在或大或小的不足之处,但是,该书所展示的学术研究视野和学科研究方法,能够提醒人们在对“三农”进行研究时,不能单纯的站在局外人角度下来看待问题,而必须建立在对农村有着深刻的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正如李昌平所说,“他的声音中带有农村、农业、农民的真实气息;他的思考是值得尊重的,因为他的思考是站在希望的田野上的客观反应。” 总之,这是一本有着浓厚乡土气息的、真实反映农村问题现状的现实之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