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湖湘三农论坛2008•长沙》

2017-06-18 陈文胜 庞道沐 论道三农

《湖湘三农论坛2008•长沙》目录


决策思考

庞道沐  论农业对外开放与建设现代农业

邓三龙  推进林权制度改革发挥林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朱有志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倡导集体统一经营

王桂云  政府如何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动者

虢正贵  发展农村合作组织与推动农村土地流转的思考

蒋勋功  实施品牌带动战略  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肖彬  关于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调查与思考

陈奇  对新时期农行服务三农工作的战略思考

宋亚平  关于乡镇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

肖常锡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重在建设

湖南省农业科学院  依靠科技创新  发展湖南现代农业

王双正  1978年以来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主要历程、成效、特点及启示

湖南省农业银行课题组  农户融资需求问题初探

杨中万  关于完善财政支农政策的若干建议

李克勤  加快我省粮食生产发展的战略思考

陈子年等  实施农村饮水工程改善民生

傅光明  千姿百态因地制宜的农民创造力

王永作  江苏农村改革三十年与现代农业发展研究

胡丘陵  论中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

刘泽友  努力打造与世界旅游精品相适应的现代农业

贺爱琳  实现农民新农村建设主体地位的新平台

雷高飞  堵住和谐社会在农村“池底”的最近一个缺口

翟孝秋  湖南邵阳市农机化改革发展30年回顾与展望

禹志加  改革三十周年邵阳市农村交通事业的发展历程与展望

王春生  邵阳市现代农业的发展现状及其思考

金宣喜等  气象部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及对策探讨

陈磊  常德农机在改革开放中前进

姜华  民族地区农村公路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湖南省永州水利局  改革三十年永州水利发展的历程与展望

湖南省永州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  农业综合开发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湖南省永州市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  农资备耕形势严竣  强化对策刻不容缓

盛雄雄  试论我国农民教育培训的战略与对策

陈告  湖南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发展影响的研究

曾凡春等  加快国有林场体制改革初探

余爱民  浅谈如何认识和引导农村土地流转

张赫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和统领全省的农村工作

谭学亮  关于粮补政策与粮食生产关系的思考

唐善清  永州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推进现代农业的探索

唐耀辉等  湖南山区现代农业的路径选择

肖光畔  小岗村、潍坊、华西村三种农村发展模式研究

谌争勇  农业现代化视角下我国农村金融的现实审视与理性路径

欧永生  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信贷支持的调研思考

邹国浩  孝感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调查

汪秀芬  湖北黄冈农村改革三十年回顾与农业发展展望

学术研究

曾福生等  粮食生产政策  从效用型到效益型转变的调查与思考

陈晓红等  县域中小企业融资行为特征及信贷风险控制

贺雪峰  中国农业的前途与中国农村发展战略的转变

李昌平  关于当前“三农”政策的一些思考

刘德喜  超越之路  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道路

李明贤等  需求供给视角下的农业保险弱质性分析

李远行  以安徽省农村综合改革实践为例看新农村建设

张德元  关于向农村选派大学生村官问题的几点看法

吴理财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文化发展及其阶段性特征

钟钰  成本快速上升背景下的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研究

储东涛等  江苏丘陵山区资源合理开发和特色经济进一步发展研究

曹文成  行业协会在现代农业中的作用和意义

马怀礼  新“三农”问题的出现及其解决的基本思路

徐运保  新农村基层债务化解分析

龙方  新世纪中国粮食安全状况的判断

黄兴年  城市“户籍红利”的消除与城乡居民政治权利的无缝对接成本分析

李卫东等  发展休闲农业  促进新农村建设

陈文胜  世界粮食危机下的中国粮食安全机遇与挑战

张新光  新一轮农村改革的突破口仍是解决土地问题

仝志辉  30年农村改革、“大农吃小农”和国家的角色

熊万胜  以“活”为轴的农村组织体系演变

刘祚祥等  农户的融资需求及其约束条件——基于湖南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实证研究

马跃  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思路与途径

孟志中  西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优势、成绩、困境与出路

吴焕新  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改革发展历程与经验启示

徐庆国等  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

王克群  农村社区化是中国农村未来发展的共同取向

张向前  当前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分析

黄立新  烟台市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之路

谭同学  近期中国“三农”问题研究综述

廖星臣  衡视野下的新农村建设的实现路径选择

彭大鹏  农业的地方性特点与治理变革

曹国选  关于提升农产品品质的战略思考

申端锋  “80后”农民与城乡一体化新模式

周异  试论我国粮食安全与粮食制度改革

赵晓峰  论“一事一议”政策的合理性及推进策略

郭亮  从“控制”到“互动”  乡村关系的变迁逻辑

刘峰  城乡人口流动带来的问题及其对策

邓秀华  村民自治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基层民主的发展

刘知林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财务治理机制及其变迁研究

孙博  农民工失业探讨

何传新  基层民主建设的进一步推进与完善

郎秀云  现代农业  美国模式和中国道路

何绍辉  税费改革与乡村公共品供给

李晖  农村养老的制度演绎与惯性生存

唐金桃  推进湖南林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几点思考

许红寨  三十年农村改革发展的几点思考

陈荣  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切实抓好农业结构调整

黄雪松  农村改革三十年来谭村的农民与土地

王菊萍等  关于凉山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陈其国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伍军  乡村治理过程中农民组织化的必要性分析

胡士斌  农业科技园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作用

郭俊等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景下的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研究

王志丹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全面推动辽宁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王德斌  新乡村建设与农民合作组织

张其贵  创新评价机制,开发农村实用人才

郑卫东  从“财富流”到家庭经济支撑模式  集体化时期农村人口高出生率原因新论

郭劲光  创业经济构建与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可能路径

魏建  两种公共产品的供给与中国农村的发展

夏锋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政府责任与财政体制

张喜才等  新农村建设中提高农民素质方法与途径研究

夏益俊  农民的政治平等权:按相同比例选举城乡人大代表

肖坚  构建和谐社会视野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长远发展

徐雪高  订单农业履约困境的根源及发展方向

张国超  城乡同比选举人大代表探析

李丽纯  政府和农民在新农村建设早期的互动问题研究

梁银湘  治理视阈下的农村多元权威分析

李金良  农业机械化、农业增产与农民增收

闫景铂  我国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的探析

张茂辉  关于提高乡镇党委工作水平的思考

陈禄青等  广西现代农业实证研究

黄怡文  改革基层党内选举制度的实践与思考

江观伙  农村发展政策轨迹的几个横断面

杨华锋  乡村社会体制吸纳与协同治理的现实之辩

熊柏隆  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路径前瞻

阎风  试论农民工培训问题的成因及其对策

张兴校等  论农民素质与新型农民的培养

纪锋等  苏州市吴中区“股田合作制”成功实践及启示

实践探索

龙银珍  花垣县农业产业开发大户发展调查报告

初秀勇  新农村打造不应忽视农村文化建设

姜柏林  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与推进农村改革十大关系

侯清海  把握世界经济主导权必须做大做强粮食产业

徐景仲  改革三十周年新宁农业发展历程与展望

唐尧舜  浅谈少数民族地区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的问题与对策

兰大军  建设“农庄经济”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灿烂希望

陈林  合作制的若干理论与立法问题

余习琼  汉寿改革开放三十年之变迁

乌进甫  改革三十周年道县农业发展历程与展望

唐晓波  整合资源发展乡村旅游集群

义盛章  关于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的思考

欧阳中球  农村人力、土地和资本整合模式初探

胡晓芹  我所亲历亲见的山区农村

刘放生  从农村生产要素看农村变化

贾建友  现代农业发展中土地规模经营的反思

李昌金  农村改革开放30年的喜与忧

汪恭礼  对宣州区实施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调查

黄迁海  “30年不动”的土地政策是否该动一动

张艾春  县域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加工贸易和服务外包的思考

李万忠  从农民生活变化看农村发展

黄跃新  望城县城镇化发展的调查与研究

穆道俊  新型农保的有效探索

王传师  广丰农村改革发展三十年

徐立东  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政策建议

吴建文等  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是桂东山区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朱远荣  建立新型农业经济模式探讨

蒲文忠  公民参与与农村依法治理

易萍萍  坚持“五不动摇”  促进业务发展

姚胜  论订单农业在黄酒领域的实际意义和具体应用

张庆平等  民族贫困地区推进新农村建设应把握五个着力点

周忠清  浅谈道县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做法

漆长军  浅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难点与对策

邱友初  浅议“园区带动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模式

张育奇等  衡山县供销社回归新农村建设的情况调查

张声为等  浅谈邵阳市农业产业集群发展

郏宣卿等  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分析研究

彭腾福等  着力改造农田促进粮食生产

董昱  乾县改革开放30年农民收入消费情况综述

张冠华  桂东农村改革三十年回顾与未来展望

肖飞  政府主导与新农村建设

苏立胜  瑞安农协和合作社联合会的比较

姚明星  农业企业化是实现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

刘正中  让农村土地“活”起来——对加快农村土地流转的对策思考

黄文宝  科学发展农村水电,为湖南“三农”建设服务

张君生  县域农村金融改革与现代农业发展

郭金明  关于湖南省桂东县三洞乡“三农”工作的调研报告

耿仁书等  农村基层民主十年变迁话选举

陈爱巧  对我国改革30年农村几个典型事例的剖析与思考

李飞  欠发达地区农村实用人才发展之路——石门县开发农村实用人才的调查报告

胡春华  代办站撤销后农村信用社如何服务农民

谢雪琴  城乡差距的财政对策研究

徐晓海  当前洞庭湖区发展现代农业要有“两个质的飞跃”

何传英  “农业家政队”现象解读

田瑞彪  关于农民产业化问题

葛冬梅  改革开放与新农村建设中的人口发展

刘武岗等  关于农信社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向远归等  关于切实推进贫困山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何俊  安乡县农村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现状﹑原因及对策

彭佑明等  南县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调研报告

新田县农办  农村30年改革与现代农业的发展与展望

唐定贵  科学运用秸杆源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位正海  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几种模式探析

张清彦  老百姓心中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彭水扬  衡山县新农村社区化建设的启示

彭青岭等  农村人才成长环境问题分析与对策思考

陈颖  浅谈信用社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刘颖  深化我国西部地区农村信用社改革的若干思考

陈安国  探讨新形势下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机制

宋维斌  对永顺县信用联社麻岔分社开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工作的调查

谭青山  新农村建设要突出履行粮食行政职能

杨茂君  莲溪县发展农村土地流转合作社的调查与思考

任泽金  关于农村信用社与小额信贷的思考

冯向阳  铜官镇华城村新农村建设实践与启示

资威如等  新农村建设运行体制初探

陈冕等  和谐社会视野下农民利益表达机制的构建

高祥梅  看《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实施进行时

谭志军  对农业体制改革的调查和思考

序    言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30年来,我国先后在农村进行了三步重要的改革。第一步改革是1980年开始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核心的农村经营体制改革。通过这一改革,农村建立了基本的经济制度,保障了农民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奠定了农村市场经济的基础。第二步改革是1985年以农村税费为核心的农村分配关系的改革,目的是统筹城乡发展,理顺国家与农民的分配关系。而第三步改革则是目前正在进行的农村综合改革。这几步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保障我国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维护农民的民主权利,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30年来,中央先后出台了10个关于“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一号文件意味着高度重视,意味着不同寻常,意味着非抓不可。让我们从这10个“一号文件”中重温我国农村改草30年的政策脉络。

1982年1号文件《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解决的是联产承包制的性质问题,文件不但肯定了联产承包制,指出包工、包产、包于,主要是体现劳动成果分配的不同方法,而且从理论上说明它不同于合作化以前的小私有的个体经济,而是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组成部分。

1983年1号文件《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解决的是人民公社体制改革问题,文件第一次提出了人民公社体制改革问题,把农村上层建筑的改革提到了议事日程。

1984年1号文件《关于1984年农村工作的通知》,解决的是促进农村商品生产的发展问题,文件突出了农村商品生产的发展。

1985年1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解决的是改革农产品统派购制度问题,取消了农副产品统购派购制度,对粮、棉等少数重要产品执行国家计划合同收购的新政策。

1986年1号文件《关于1986年农村工作的部署》,解决的是进一步摆正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等问题。

2004年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解决的是促进农民增加收入问题。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把“三农”工作作为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指出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必须首先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出台了“三项补贴”政策,即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

2005年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解决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问题,2005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达到2975亿元,比上年增加349亿元。粮食总产量在上年大幅度增长的基础上,又增产1454万吨,达到4840l万吨。

2006年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解决的是新农村建设问题。一是以新农村建设作为鲜明主题。文件提出,要加快建立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二是全面取消农业税。2006年终结了延续两千六百多年农民种田交税的历史,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件大事,是惠及亿万农民的一大德政。

2007年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解决的是积极发展现代农业问题,提出了现代农业的概念,即“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出切实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

2008年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解决的是加强农业基础建设问题,提出加快构建强化农业基础的长效机制问题,提出探索建立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提出全面加强农民工权益保障问题。

如果说改革开放初期的5个“1号文件”着重解决了8亿农民的温饱问题,为后来的城市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那么,党的十六大以来连续出台的5个“1号文件”,则以统筹城乡的科学发展观为主线,以“多予、少取、放活”为手段,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开启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新时代。

通过这三步重要的改革以及这10个“1号文件”的贯彻落实,我们党全面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局,尊重农民首创精神,率先在农村发起改革,并以磅礴之势推向全国。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社会生产力,改善了广大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为实现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出了巨大贡献。我国的农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湖南为例,一是农村经济快速增长,三十年来粮食生产增长了39.4%,生猪增长了4.3倍,农业增加值增长了26倍。二是农业现代化建设明显加快,50%的农户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进入市场,建立了3000万亩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了1100个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业科技创新的贡献率由27%提高到52%,农业机械动力发展到3600万千瓦。三是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是1978年的27.5倍。四是农村基础设施显著改善,防灾抗灾能力不断提升,有97%的村通了公路,通了电,通了电话,通了广播电视,生态条件不断改善,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56.1%。五是农村社会显著进步,农村义务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协调推进,农民受教育程度大幅度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民低保制度正在建立。

30年的农村改革,有太多的经验值得我们去总结推广,但需要一个总结探讨的平台。30年的农村改革,有太多的成就值得我们去展示,但需要一个展示的舞台。30年的农村改革,取得的成就可喜可贺,美好的未来更让我们充满期待,但需要一个展望未来的窗口。在改革开放30周年到来之际,回顾总结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光辉历程和宝贵经验,进一步统一全党全社会认识,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于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在隆重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于2008年10月9日至12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三中全会,仍将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列为首要议题。一是在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方面,在坚持现有土地承包关系的同时,将允许农民拥有更加充分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二是在实现土地流转的前提下,通过土地的集中,打破一家一户式的小农经济模式,发展具有一定规模的现代农业,从而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的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三是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统筹城乡公共资源分配,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领域和范围,实现缩小城乡差距的目标。因此,这是一次总结改革开放30年理论与实践的重要会议,更是一次“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会议。

基于此,湖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会会同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湖南省人民政府农村工作办公室、长沙市人民政府、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湖南省广播电视局、湖南日报报业集团以“农村改革三十年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与展望”为主题举办首届“湖湘三农论坛”,邀请有关领导、知名专家、农村基层干部、龙头企业的领头人参加;并力求把论坛办成探讨“三农”问题的阵地,交流“三农”工作经验的平台,展示农业农村形象的窗口,逐步形成一个立足湖南、影响全国的品牌论坛。这本论文集就是此届论坛的成果之一。

庞道沐

2008年10月

后    记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在首届“湖湘三农论坛”胜利召开之际,《湖湘三农论坛2008·长沙》也如期出版了。在此,首先要感谢论坛主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湖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会、湖南省人民政府农村工作办公室、湖南省长沙市人民政府、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湖南省广播电视局、湖南日报报业集团等单位的通力合作,使本论坛得以成功的举办;感谢协办单位湖南农业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省农科院、湖南开源置业集团、湖南省茶叶协会等对本次论坛的大力支持;感谢红旗出版社领导和责任编辑的满腔热情与专业意见,并加班加点地连续作战,使本书能够在论坛开幕前顺利出版;感谢工作人员王慧敏、刘晓炜、谢美燕、唐建兵、张艳青为本书付出的辛劳。

本次论坛征文通知发出后,组委会共收到来稿600多篇。经论文评审委员会专家严格评审,共评出入选本次论文集的论文160多篇。本次论坛分为4个分论坛,其中首届“湖湘三农论坛”和“第二届县乡干部论坛”收到的论文编入本书;“中国第四届社科农经研究大会”和“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论坛”收到的论文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和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在会议结束后编辑成另一专辑。    

从入选本书的论文地域分布来看,覆盖了我国东部、中部、西部有代表性的地方;从内容上来看,涉及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党建等各个方面;从作者群体来看,既有政府官员,又有专家学者,还有基层干部与群众。在本书中我们根据入选文章的内容将其分为“决策”、“学术”、“实践”三个部分。决策篇主要收录“三农”相关决策者对“三农”问题的思考文章;学术篇主要收录“三农”学界专家学者的研究文章;实践篇主要收录基层干部在工作实践工作中对“三农”问题的认识文章。

根据组委会安排,“湖湘三农论坛”今后将每年举办一次,每年推出一本论文集,希望大家今后继续支持和关注本论坛与本丛书,共同将其打造成为“三农”学界的年度盛事和学术精品。

另外,本书还收入了2007年参与湖南省社科院举办的“解读十七大农村政策”征文的部分优秀论文,在此特作说明。

因时间仓促,疏漏之处还望各位读者海涵。

陈文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