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恒山:疫情对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的主要影响
本文为2020年4月18日在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第十五次专题研讨会上的主题发言。
昨天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两个“前所未有”高度显示了经济形势的严峻性。自然而然,疫情对区域经济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是负面的,但也有积极的方面。归纳起来,主要体现为这样五个方面:
第一,脱贫攻坚难度将显著加大。今年是脱贫攻坚全面收官之年,而实现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意义重大,关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质量水平、关乎党和政府的治理能力和社会形象,具有很强的社会关注度、目标象征性和时期标志感。但疫情的发生及蔓延,大大增加了脱贫攻坚的难度,给如期完成这一任务目标带来了变数。当前的情况是,一方面,一部分基础不牢的已脱贫人口返贫风险很大,这涉及到约500—600万人,疫情冲击加剧了这些人口返贫的现实性;另一方面,还有551万待脱贫的贫困人口,这些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条件很差的地区,是脱贫攻坚中最难啃的硬骨头,疫情发生进一步提升了难度。可以说,按期保质实现全面脱贫面临极其严峻的挑战。必须以特别的精神、花特别的气力、采取特别的举措。
第二,地区分化将进一步加剧。近年来,地区分化状况日益明显,部分地区经济增长下滑过快。这次疫情对各个地区不同程度的带来了负面影响,而影响较大的主要是这样八类地区:一是疫情爆发的中心地区或严重地区;二是公共服务体系基础比较薄弱的地区;三是疫情防控与经济发展统筹不够好的地区;四是外向型经济依赖程度较高的地区;五是中小微企业较多的地区;六是生活服务业比重较高的地区;七是新经济新动能发展不足特别是数字技术基础设施薄弱、数字经济不够发达的地区;八是经济发展正处于转折关头或爬坡过坎阶段的地区。在世界疫情仍在蔓延发展、我国处于常态化疫情防控状态的情形下,如果没有超常的举措和加倍的努力,一些地区经济发展会出现新的波动或呈明显下滑态势,从而导致地区分化的进一步加剧。
第三,现行城市发展模式面临着新的挑战。在疫情侵袭面前,人口稠密地区面临的困难明显大于一般地区,特别是人口高度集聚的城区和社区的承压能力薄弱。城区和社区感染风险大、防控难度大、抗击成本高,体现着“一人感染、全区封闭、满城紧张、倾力防控”的状态,相应衍生出了治理能力、幸福水平等问题。面对这种情势,需要对城市化发展的模式,特别是对城市发展的结构、大都市圈建设的指向、人口资源在城市配置的密度与强度等问题做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疫情的警示是,城区和社区模式的考量不仅应当基于美丽和舒适,还要考虑安全和健康。
第四,区域产业结构将出现明显变化。在按照一般发展方向调整的基础上,基于“疫情”防控实践的总结反思,强化治理能力、提高公共医疗水平、健全疫情的灾害防控体系、实现重要产业链自主可控等将会成为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驱动因素,而“新基建”特别是建设数字经济高地等的力度将进一步增强。
第五,生态良好地区的发展地位将进一步提升。疫情发生及疫情防控进一步提高了对人和自然关系,包括人与山水田林湖草的关系、人和动物的关系的认识,人和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各地区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将更加有力的贯彻绿色发展的理念,生态文明特别是生态环境的建设将进一步增强。疫情防控状况表明,生态优良地区在阻隔疫情蔓延中处于优势地位,不仅自身防疫条件好,而且为人们避疫抗疫提供了回旋空间。可以预见,疫情过后,生态城市、风景小镇、田园乡村等将会受到建设者和消费者的进一步青睐与追捧。
化解疫情对区域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应当进一步实施一些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较强的举措。我认为,特别要重视如下方面:
一是探索建立抑制贫困地区返贫和巩固已脱贫地区发展成果的长效机制。二是加强对重点地区的重大战略与政策的倾斜。三是着力实施分大区域指导和分类型区域指导相结合的区域政策。四是继续大力推进地区结构优化和国家产业链现代化建设。
作者简介:范恒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副秘书长,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成员。
(来源:老凤清声 2020-04-20)
责任编缉:祁国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