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池氏名人:温总理恩师池际尚先生

2017-06-05 池氏网chiw.org 池氏网

温家宝总理深情回忆:“我的晶体光学就是池际尚教授讲的,她不是仅仅讲一堂课,而是整整给我们讲了半年。至今,我都清清楚楚地记得她的音容笑貌,她讲的是那么清楚、那么深刻,甚至费氏台的操作她都自己进行……”这是2005年9月9日,温家宝总理在接见全国第五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代表,提到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时,对恩师池际尚的回忆。温总理通篇讲话754个字,其中有250个字是在表达对恩师池际尚先生的崇敬和思念之情。


人物简介

池际尚著名女地质学家、岩石学家、中科院院士,温家宝总理恩师,中国岩石学学科主要奠基人,亲手培养出三名中国科学院院士,为中国和国际地球科学事业无私奉献了一生。


1917年6月25日生于湖北安陆府城街道。

1941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
1947年和1949年获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布仑茂学院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曾任中国地质大学教授。
20世纪50年代初发表的岩组学论文具有当时国际水平。
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负责山东等地区域地质调查及北京南口花岗岩科研工作,特别是山东金刚石原生矿的科研工作,发表了大量论文,提出了我国金伯利岩的分类、命名原则和方案,总结了各类金伯利岩的岩石学特征,对寻找金刚石原生矿有重要指导意义。
80年代完成了获地质矿产部1989年科技成果奖一等奖的成果“中国东部新生代玄武岩及上地幔研究(附金伯利岩)”。
主编的《岩浆岩岩石学》和《费德洛夫法简明教程》反映了当时国内外的最新成果。
1994年1月1日因患肺癌,在北京抢救无效,逝世,终年77岁。




家世渊源


父亲池师周,名泽汇,字师周;湖北安陆府城街道人;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学系,从政,做过抚宁县的官员,有政绩,亦治学。卒于民国戊子(1948年春)二月初一未时,葬武昌二龙山。

母亲赵氏,生一男四女:

长子:池际咸,工学士;

长女:池际怡,文学士;

次女:池际英,文学士;

三女:池际尚,理学士;

四女:池际安(熊仲光),治哲学



“枪林弹雨”中走出来的大师级的女地质学家



自强不息

池际尚1917年6月25日生于湖北安陆,4岁时随父母到了北平。因家庭生活困难,到入学年龄还未能上学,她跟着哥哥姐姐念英语、做算术。她的好学精神感动了父母,终于在7岁时让她上了师大二附小。


1930年考入师大附中,二年级时她在全班每次考数学都得100分。她很喜欢英语,常到北京图书馆借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等作家的英文小说阅读。她爱好体育,是学校排球队主力队员。


1936年高中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取清华大学物理系。此时正是国难当头,她参加了爱国学生运动,耽误的功课,靠自学补上,照样取得好成绩。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她随清华大学师生流亡到湖南上长沙临时大学时,响应进步的学生会号召,报名参加了做抗日救亡工作的战地服务团,和熊向晖等被派到国民党第一军胡宗南部队工作。


1938年,经郭见恩(清华大学女同学)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她经常到八路军办事处联系工作,有幸见到过董必武等党中央领导,聆听过他们的教诲,坚定了抗战一定能够胜利的信心。她参加过救护伤员,在街头演过宣传抗日救亡的活话剧,深入国民党将领胡宗南的部队鼓动士兵积极抗日杀敌。


后来,战地服务团从武汉转往陕西凤翔,她被分配到西北干部训练团做政治指导员,出众的言谈和潇洒的风度,受到胡宗南的器重,使她有较多的机会接近这位国民党要员,为党组织了解到一些有用的情报。


有一次她到兰州看望在国民党司法部门工作的父亲,得知胡宗南也在兰州,就借机到公馆看望,以图了解胡宗南的动向。谁知此事被父亲的下属见到,告诉了她父亲,误认为她同国民党军官有什么私情。池际尚感到十分委曲,急愤中脱口说出共产党员的身份。父亲是清华大学法律系的毕业生,对国民党军官没有好感,但对女儿不好好读书,加入危险的共产党也十分恼怒,便将她软禁起来。身份暴露后,池际尚被迫同意到昆明上西南联合大学。


池际尚原在清华大学上物理系,到西南联合大学她改学地质。从事地质事业,生活上虽然艰苦,但十分符合她的性格。野外实习时自己做饭,一块咸菜或一碗盐水下饭她也吃得特别香。在个旧锡矿一尺多高的矿洞里匍匐前进,浑身都是泥水。由于经常光着脚丫工作,脚上划了一道道血口,她不叫一声痛,更没有动摇她学习地质的决心。


到了三年级,因父亲失业,母亲和哥哥、姐姐先后去世,家里不能再寄给她生活费用。但她热爱地质事业,不愿半途而废。同学的接济,老师的帮助,激发她更加用功学习。她完成的毕业论文,获得了中国地质学会设立的第一届“马以思女士纪念奖金”。


1946年,经袁复礼教授推荐,她获得了美国宾夕法尼亚布伦茂大学研究生奖学金,新婚仅20多天,就只身远涉重洋赴美深造。


1949年,她以出色的研究成果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学校授予学位那一天,当校长念到池际尚的名字时说道:“学校为有池际尚这样的优秀毕业生感到骄傲。”因为她的博士论文讨论了当时国际地质界热烈争论的“花岗岩化”问题。她不仅阐明了它的成因机理,改正了构造岩石学权威所提出的成因观点,还提出了一个变形—组构的统一模型。


论文发表后,受到美国著名岩石学家特涅尔的好评,被推荐到著名的伯克利加州大学地质系当了特涅尔的科研助理,不到一年时间就合作发表了几篇具有开拓性研究成果的论文。


当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美国之后,她立即给推荐她出国留学的清华大学地学系系主任袁复礼教授写信,希望回国工作。她很快收到了“祖国很需要人”的回信。消息传开,周围的人都难以理解,一个正向科学巅峰攀登的人,怎么突然要离开有利的环境。


特涅尔教授十分赏识她的才华,以自己是新西兰人为例说明“科学是没有国界的”,劝说她留居美国,要同他签订7年合同,给她增加工资。但她想:外国条件再好总是当客人,祖国解放了,自己要赶快回去为国家服务。


1950年9月,从美国开向中国的威尔逊号轮船上,乘坐着几十名中国留学生和科学家,其中就有33岁的女地质博士池际尚


献身祖国


1950年8月池际尚受聘于清华大学地学系任副教授。 她的到来,使地学系增加了生气和活力。她把在国外研究获得的最新成果引入教学内容,编写了内容丰富、新颖的费德洛夫法讲义,引进了岩组学分析方法。在岩石学教学中以相律、相图等新的岩石物理化学理论体系革新了教学内容,使青年教师和学生们既掌握了岩石学的基本知识,又了解了当时学科的动向。当时没有现成的教材,她便自编自刻蜡板油印教材。新颖的教学内容和教师精心育人的精神鼓舞着学生们勤奋上进,当时听过她的课的“老学生”至今仍留有难忘的印象。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她到北京地质学院任教授,并担任地质矿产专修科主任,领导和培养了一大批国家急需的人才,在地质勘探的第一线发挥了重要作用。


建国初期。为了改变中国贫油的面貌,学校急需开出与找寻石油有关的课程,池际尚教授改变了专业方向,担任石油教研室主任,在国内首先开出了一门新型的沉积岩岩石学课,还应西北找油的需要指导助教何镜宇开设了含盐量分析等有实用价值的实验课。


1954年12月她任可燃性矿产地质及勘探系副主任,协助系主任王鸿祯教授领导培养了大批石油及煤田地质勘探人才。


1957年9月她任地质测量及找矿系副主任,协助系主任杨遵仪教授主持教学科研工作,特别在培养师资方面倾注了大量心血。多年来,她先后讲授过沉积岩岩石学、变质岩岩石学、晶体光学及造岩矿物、岩浆岩岩石学、构造岩组学、费德洛夫法等课程,编写过《岩石学》、《沉积岩岩石学》等多种教材


1958年她参考国外的先进理论和方法,结合中国大量实际资料,主编了中国第一本《岩浆岩岩石学》高等学校统编教材,后于1962年又编著了《费德洛夫法简明教程》。


1956年和1957年,她参加中苏联合组成的祁连山综合地质考察队,先后两次横跨祁连山,进行了地质构造及矿产调查。她指导助手刘宝珺完成了青海茶卡地区地形构造岩相图。这幅图后来被高等学校采用编入《岩浆岩岩石学教程》中。祁连山地区工作条件十分艰苦,早晨9时出工,要到晚上10时才能回到帐篷。


1957年9月助手刘宝珺的脚被冻坏,不能走路,只有她一个人跑路线,并坚持完成任务。


1958年,北京地质学院二百多名师生参加了山东中、西部1:20万区域地质测量和普查找矿工作,池际尚任大队长兼总技术负责。该队在4年之内提交的14幅地质图(面积89600万平方公里)及图幅报告,均由国家正式出版,为山东沂沐断裂以西的找矿勘探工作打下了基础。特别是该队在中国东部首次认识到沂沐大断裂带的存在,对指导找矿和构造理论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


60年代初,她领导专题科研组,开展对京郊西山八达岭一带燕山花岗岩的研究,1962年发表了论文《燕山西段南口花岗岩(主要涉及岩浆分异作用、同化作用和成矿专属性)》,在中国首次深入详细地研究和划分了一个大型岩浆杂岩体的不同期次;探讨了南口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和成矿专属性,并首次深入地探讨了该区花岗岩类的分异作用和同化混染作用成因。这篇论文无论在研究思路、方法和理论方面,都为当时国内岩石学界树立了一个范例,在国际上处于先进水平。


中国发展经济建设急需金刚石资源,1965年地质部组织地质科学院、北京地质学院、山东809队组成山东613科研队,由池际尚任技术负责人。通过一年多的艰苦努力,完成了中国第一批山东含矿金伯利岩的研究成果,1978年在全国科学大会上获集体奖。


60年代末,她在河北宽城地区首次发现了中国华北的偏碱性超镁铁岩中的岩浆岩型磷灰石矿床。这一发现,为在北方寻找同类型矿床,为扭转中国南磷北调的局面开辟了新的前景。

文化大革命中她身陷逆境,仍参加教改小分队在河北、江西和湖北等省的地质队举办培训班,帮助建立实验室,还到过湖北、辽宁、河南等省对金伯利岩及其相似岩石进行现场考察,在极困难的条件下继续为找寻金刚石资源作出了贡献。


1975年武汉地质学院成立,池际尚先后担任地质系副主任、主任和武汉地质学院常务副院长。她主持了与湖北省地矿局合办的“七·二一大学”,抵制“以阶段斗争为纲”的极“左”做法,组织教师自编教材,认真授课,为地质队培养了一百多名地质及地球化学专业的大专生。学校在迁校过程中办学,她全力以赴全面主持工作,在人员不稳定、设备和教材十分缺乏的条件下,引导全院的教学工作逐步走上正轨,重新培养了一批批大学毕业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科学的春天来到了。她主持申请世界银行贷款,筹建了具有现代化设备和高层次研究能力的测试中心;她为建设师资队伍费尽心血,主持选派一批批教师出国进修。同时她还一直坚持担任岩组学的教学任务,编著出版了《构造岩组学》和《费德洛夫法》等教材和专著。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81—1984年,她领导三十多位师生,瞄准国际上的前沿学科,承担了地矿部重点课题“中国东部新生代火山作用、深源包体及其成矿作用和矿源的关系”的研究。经过几年艰苦工作,主持完成了《中国东部新生代玄武岩及上地幔研究(附金伯利岩)》的科研工作,并出版了专著。该书系统论述了中国东部新生代玄武岩及上地幔岩的地质学、岩石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等特征,深入探讨了中国东部新生代大陆裂谷岩浆作用和深部过程的有关问题,对中国金伯利岩的特征及找矿方向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在岩石学研究方法方面是一个范例,具有突出的开拓性,达到了国内外先进水平,获1989年地矿部科技成果一等奖


她还领导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研项目“华北部分地区(河北、山西、内蒙古交界地区)富磷偏碱性、基性超基性杂岩体、碳酸岩体岩石学及磷灰石矿床(包括远景区)的构造岩浆控矿研究”和“华北地台金刚石原生矿床的预测理论及方法研究”。


她指导完成了国家教委科技基金项目“山东日照—莒南一带榴辉岩体及超基性岩体岩石学及寻找金伯利岩和金刚石原生矿床可能性的研究”。


她在地矿部多次召开的“金伯利岩和金刚石找矿”专题讨论会上作学术报告,系统介绍了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分析了当时国际上金伯利岩研究的水平及发展趋势,为中国金伯利岩及找矿研究作出了新贡献。


几十年来,池际尚从事的研究课题包含岩石学的各个领域和地质学的许多学科,她的野外工作足迹踏遍了包括西藏在内的二十多个省(自治区)。


她对发展中外科学家的友谊和合作,做了大量积极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她曾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地科联所属的国际地质对比计划(IGCP)执行局(1979—1982年)的中国代表,曾赴华盛顿、巴黎参加国际会议。她多次接待访华的外国学者,与美国、前苏联、澳大利亚的著名岩石学家如P.J.Wyllie教授、I.S.E?Carmichael教授、西尼村教授、D.H.Green教授、В.И.列别金斯基教授等都有友好往来和学术交往。


学术成就


池际尚归国后,长期担任繁重的社会工作,但始终站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她的研究选题,一直处于当时的学科前沿,与地质科学的整体发展步伐完全相吻合,与矿产资源紧密结合,因此,学术上能取得突出成就。


在构造岩石学、变质岩石学与流变学方面的成就及贡献


池际尚在这一领域的贡献集中表现在她在美国发表的4篇论文和1977年发表的《构造岩岩组分析入门》一文中。构造岩石学(StructuralPetrology)是构造地质学(StructuralGeology)与岩石学(Petrology)之间的一门交叉边缘学科,岩组分析(PetrofabricAnalysis)可看作构造岩石学的同义语,30.40年代,这一领域的学术代表在西方主要是B.Sander和E.Cloos,在前苏联有A.A.Полканов和Е.А.Елисеев。


池际尚发表的《Wissahickon片岩与花岗岩化作用的构造岩石学》一文的最主要贡献有:改正了E.Cloos等人对S2定义为流劈理或轴面劈理的传统观点,论证了S2是沿着拖曳褶曲的皱纹细褶(crenulation)的一翼滑动和重结晶的结果;提供了一个范例,通过岩组分析,把变质作用、花岗岩化作用与区域构造形成演化史有机地结合起来;基于质量平衡原理对片岩的花岗岩化作用建立了两个精细的化学反应式;详细地划分了变形结构面S1.S2.S3.S4及其形成演化史,绘制了一张表现组构要素的构造图(structuremap)。这一论文是池际尚博士论文的核心部分,它不仅是那个时代的开创性研究成果,而且从现代构造地质学来看,亦是具有很高水平的论文。


构造岩石学的研究虽然在50年代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但遗憾的是,它仅限于岩石学家来研究,构造地质学家还未给予足够的重视,主要精力还用于研究宏观的变形构造。


直至70年代构造地质学家才重视变形结构面S1.S2.S3.S4……的识别及其形成演化史的研究,称为构造序列分析,它已成为现代构造分析方法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像池际尚这样的表现组构要素的构造图在现代构造地质学研究成果中亦是不多见的,至今这种构造填图仍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另外3篇关于大理岩变形实验的论文,是她的博士后研究成果的一部分。由于池际尚在祖国解放后立即由美国返回北京,许多成果已没有可能整理成论文发表。岩石变形实验完全是一项开拓性的前沿研究。现代地球科学研究的前沿之一是岩石圈研究,它已从主要针对地表的研究走向深部的研究,岩石的流变学(Rheology)已成为研究岩石圈的一个重要方向,岩石变形实验已成为当前研究岩石圈流变学的最重要支柱之一。


池际尚应邀于1977年发表的《构造岩岩组分析入门》论文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写成的,同时池际尚还专门培养这一方向的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专门编写了详细的讲义,并亲自给研究生和教师、研究人员讲课,为中国构造岩石学与流变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岩石热力学研究是现代岩石学的重要支柱之一,第一步就是要建立化学反应式,池际尚在博士论文中建立的化学反应式及其方法至今仍有重要意义。

武汉光谷广场雕塑




温家宝总理对池际尚先生的深切怀念


温家宝总理说:“我常怀念她”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念念不忘池际尚教授的师恩师德,在一次座谈会上,他曾谈到:“池先生考察祁连山的路线,至今我还记得清清楚楚……。”

2005年9月9日温家宝总理在接见第五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代表时说:在第21教师节来临之际,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全国的老师们表示热烈的祝贺、衷心的慰问和诚挚的感谢!向获得第五节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代表们表示祝贺和感谢!

中国的教育当前面临三大任务:第一普及义务教育;第二发展职业教育;第三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靠什么?关键靠教师,靠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除了深化高等教育体制和管理机制的改革外,还需要做三件具体的事情:第一、大力推进启发式教育。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八个字的意思就是要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中心,使学生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保持着主动性,主动去提出问题,主动去思考问题,主动去发现问题,主动去探索问题。启发式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所谓教是为了不教,就是要使学生自己掌握学习的方法,提高创新的能力,只有这样他们才可以离开教师,他们才可以超过教师,才可以成为人才。第二、我在这里郑重倡议,教授、名师要上课堂。有一句名言,大学不在于有大楼,而在于有大师。我们现在有许多学校,教授、名师不上课堂,这种做法不好,应该改变。教授、院士要上课堂给学生讲基础课。大家都是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知道著名老师给我们讲的每一堂课在我们心目中留下多么深刻的印象,甚至终生难忘。我的晶体光学就是池际尚教授讲的,她不是仅仅讲一堂课,而是整整给我们讲了半年。至今,我都清清楚楚地记得她的音容笑貌,她讲的是那么清楚那么深刻,甚至费氏台的操作她都自己进行。我希望各个学校都要继承和发扬这一优良传统。第三、教书育人。教师除了教学还有另一项任务,就是育人。韩愈讲:“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这句话中,他很注意把“传道”摆在第一位。何谓“传道”?就是要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让我用伟大教育家陶行知的一句话来结束我今天的讲话,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们培养的学生不单是某一个方面的专家,而应该是一个有学问的人、有道德的人、全面发展的人。

2005年10月11日,温家宝总理致信中国地质大学原校长赵鹏大院士,送上他2005年9月9日接见第五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代表时的讲话。温总理在信件的抬头写着赵鹏大校长:“送上我的一篇讲话。我以这篇文章献给我敬爱的老师池际尚教授我常怀念她。”

池际尚的儿子李池说:“母亲教过温总理晶体光学课,总理尊师之情令人感动。”


何谓“先生”?


该文标题“池际尚先生”称谓说明,此称谓来自温家宝总理的一次讲话。“先生”是称谓,字面的意思表示:出生比自己早,年龄比自己大的。以此外延为对有一定地位、学识、资格的人可以称为“先生”。古汉语“先生”一词是对有学问者的尊称,并非所有人都可称为“先生”。也就是说,但凡德高望重的人,都可以被尊称为“先生”,有表示尊敬的意思,不一定完全指男士。对德高望重的女性用“先生”的称呼就已经成为社会公认的习惯。经常被称为“先生”的包括孙中山夫人宋庆龄、廖仲恺夫人何香凝、蒋介石夫人宋美龄等等。


作为池氏后裔,我们更应尊敬我们的池氏杰出人物,很早当选院士,非常罕见!因此标题中必须使用“先生”尊称。




鸣谢:宗亲池育平老师收集整理史料并编辑此文! 本图文资料来自网络。


宗亲投稿

微信热线:hackchi;263656393

邮箱:hackchi@qq.com;263656393@qq.com


敬请扫描关注池氏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