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龙会堡:如此神奇!大田这座看起来不大的“土房”,却建有跑马道?

池氏网 2019-08-14

推荐阅读: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池氏文化精粹辑要(2018年8月收录)




八闽名祠——大田县铭溪池氏宗祠“文炳堂”


大田自古以来匪患严重,

所以各村都有建造土堡的习惯。

现存土堡数量之多,

堪称福建之最,

就说明了道理。

土堡的平面布局及结构,

是将堂横式住居

与防卫式城堡合二为一,

与福建土楼、江西土围、广东碉楼等

有相同之处。

即是融日常性居住

与常备式防卫于一体,

同时又能应对时局动荡的

“临时避难所”。



今天小编将带您前往广平镇铭溪村,

一起去看看这座

“五龙相会”之势的


龙会堡


----------

位于广平镇铭溪兜岭自然村,

堡内有一二层建筑。

 龙会堡现为村老年活动中心。


地理坐标:

北纬26°02′21.6"

东经117°46′49.2”

海拔381米,

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


#走进龙会堡#


我们站在土堡门前向门顶看去


一块宽136厘米、高50.4厘米、原用花岗岩石阴刻线纹的“龙会堡”门额映人眼帘。从风水学角度看,该堡主门面向的远山,是一座由五条长蛇相连的大山组成,象征五龙相会之势,取龙凤呈祥之意。


该堡门额左侧刻有纪年:咸丰十一年辛酉年重建(公元1861 年);右侧阴刻:池姓合坊共立。此外,门额底层土堡主,后期在该额上用厚约55厘米的草拌泥和石灰抹层,其面上戳毛,四周用细灰作框,额心内楷书额名,框内迎首部位铃阴纹印章“咸丰”,落款章“池亨立”。


堡门的门框用方块条石和楔形条石起券砌置,框内用不规则毛石垒砌,其间用灰浆勾缝。拱门上用熟土夯实数350厘米做堡墙,墙上架设门楼屋架。


堡门用双扇硬木做成。门洞内两侧各设栓孔,用直径15厘米的圆木杠牢堡门。堡门门洞深380厘米,由此可进至堡内门室,该室皆柱单间、单檐悬山式,柱间下端周设连凳椅栏杆,便于族人小憩聊天。

门亭内北墙边靠东头一“L”字型、用大小不等的的乱石砌置阶梯21级,由此可上至二层的门楼和堡内跑马道。           


门亭二层楼板与堡交界处设有高55厘米、宽53厘米、纵深45厘米的高处方形嘹望窗,比较特别,其他堡不见。如要使用,还要借助活动梯子。这有可能是抬高堡外射击距离,减少匪寇对土堡的杀伤力。


堡内建筑为穿斗式,悬山顶,正脊不出翘,二楼檐廊出二跳斗拱承接檁条和屋架。堡内二层上的跑马道南低北高,共分五级而筑(落差50、65、80、105厘米不等)。跑马道边沿用河卵石、毛石垒砌,道面用细腻的黄土打实。


关于龙会堡的始建年代,以及选址的风水问题值得说明。据池氏后裔口述,《池氏族谱》(清光绪版本)记载,池氏池八公,在明代早期从大田武陵迁到该土堡所在地岭兜时,龙会堡就已存在。到了明正德8年(公元1513年),金二公接管了该堡,并在堡内设祖祠。


还有,据县志记载,堡的南面数里处的山冈上,元代建有四角飞龙亭,亭两边建有供奉观音的经楼,和供奉当地神太包公的小祠。每年的祭祀活动都是从堡前出发,这也间接地说明龙会堡始建年代在元、明时期。


该堡背靠三重山,存有“稳固江山”之意;面对五龙群聚山,有祺祥如意之大气。土堡由此而得名。



微信热线:hackchi;263656393

邮箱:hackchi@qq.com;263656393@qq.com

文化自信  一个家族崛起的根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