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池氏名人:革命烈士池耕襄

池氏网 池氏网 2019-08-14

推荐阅读:池氏文化精粹辑要(2018年9月1日收录)


池氏网推荐语:


池氏儿女成千上万,分别从井冈山、温州、古田、宁化、遵义、阳泉、巴中等地参加红军,奔赴抗日前线,投入到解放战争,绝大多数都牺牲在革命的路上,成为了无名英雄!


能够留下姓名,且被记载其事迹的革命先烈,少之又少!


能够从枪林弹雨中走出来,迎来新中国、建设新中国的更少;


……


今天我们隆重推出一位早期革命者——池耕襄!希望各位池氏宗亲能够记住其平凡而又光辉的事迹!



池耕襄烈士遗像


池耕襄1905—1928),又名池楷,字菊庄,化名史学章,浙江崇德石湾(今桐乡石门镇)东高桥下塘人。


少年丧母,与继母及其子共同生活,性格刚强而时感孤独。小学毕业后,曾入嘉兴的省立第二中学和湖州海岛教会学堂读书,都没有毕业。爱好文学,常阅读《小说月报》、《新青年》等书刊,接受进步思想。


1925年初,与李恺良、陈丹池、魏莲初友善,经常在一起吟诗作文,研讨时事。


曾多次投稿嘉兴《秀水花》杂志,其中《苏联的社会主义和布尔什维克》一文重点介绍苏联十月革命。又自办《吟啸月刊》,因经费不敷,出3期后停刊。


是年秋,进上海大夏大学文学系攻读。时北伐战争和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兴起,耕襄即离校投身革命斗争。


1926年秋,加入国民党(左派),同年冬参加中国共产党。年底,受上海党组织指派回浙江,经中共杭州地委调回家乡石湾镇,领导开展工农运动,迎接北伐军。


回石湾后,发展陈丹池等入党;又与党员张兰接上关系,组建中共石湾党组织。同时以国民党党员公开身份,成立国民党(左派)崇德县第二区党部,任常务委员;后又兼任商会会长。带领中共党员深入工农群众,宣传反帝反封建。在镇上,组建新工会,开展革命工作,以争取提高工资;在农村,组织农民协会,进行减租减息,斗争土豪劣绅。影响所及,附近乡间之土豪劣绅闻风潜逃。


1927年4.12反革命政变后,国民党浙江省党部下令通缉池耕襄、陈丹池、张兰3人。耕襄逃往上海,受党指派去店员总工会工作。


1927年8月,去苏北从事兵运。


1927年10月,中共杭州支部工作指导委员会遭破坏,书记宋侃夫被捕,耕襄受命返浙重建中共杭州县委。


1927年11月,选定羊坝头赵衙弄11号作秘密联络机关,着手恢复党组织,发展党员,相继建立中共江干、拱墅两区委。又去萧山县西兴农村发动农民,计划于次年1月举行暴动,促成杭城四郊农民大起义。是月,组织“飞行暴动”,张贴标语,以庆祝苏联十月革命。时杭城内外处于暴动之中,中共省委机关在杭州无法立足,迁往宁波。


1927年12月10日,参加县委在西湖饭店开会时,秘密联络点遭国民党武装侦察队破坏,陈丹池(化名郑桐)、周勖哉夫妇和耕襄等12人先后被捕。囚于浙江陆军监狱。屡遭刑讯,坚贞不屈。并写信给朋友说:“每一个做社会解放运动者,牢狱之灾,在所难免……我愿有意识地死,不愿无意识地生。


在狱中,耕襄受尽酷刑,刻诗于狱中墙上:“碧血渲染处,红花照眼明。钱塘潮不尽,吾辈岂无人。”用以表明共产党人革命必胜之信念和视死如归之决心。


1928年1月20日,被秘密处死于杭州陆军监狱刑场,另有6名共产党员同时就义。耕襄虽遍体鳞伤,临刑前犹昂首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


无名诗


碧血渲染处①②,

 

红花照眼心,

 

钱塘潮不尽,

 

吾辈岂无人。

 

①碧血:指为正义事业而流的血。

②渲染:图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

 

革命自有后来人

 

诗一开始,就写出了一个共产党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碧血渲染处”,作者身临生死考验,面无惧色,而是早已做好了准备,愿有意识地死,用自己的热血来描绘人民解放,社会前进的壮丽画面。


第二句是说,在这幅画面中,鲜血涂抹成了红花;它射放红色的光,映照在作者的眼里和心中。一个“照”宇,把作者的人生追求和精神世界映得透亮。


上联表现了作者“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思想感情,也是作者和无数共产党人坚贞气节和崇高精神的真实写照。


后两句抒发了革命者是杀不尽的和革命事业必胜的豪情壮志。‘钱塘潮不尽,吾辈岂无人”,尽管“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及其后无数共产党人抛头颅、洒热血,但是作者相信革命潮流如同著名的钱塘潮一般,万马奔腾,汹涌向前。作者凭借敏锐的政治观察力,看到革命者掩埋了战友,擦干了血迹,前仆后继,英勇不屈,坚信革命队伍会更加壮大。

 

这首无题诗风格明朗、豪迈。作者面对死亡,毫无畏惧,是因为他从投身革命起,对坐牢杀头早有准备。正如他所说“是意料之中”的事情,自然“也不以死为悲哀”,这样昂扬的精神在整首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其次,深刻的思想,强烈的感情,通过生动的比喻描绘出来,使读者易于理解和接受。如“红花”喻作革命事业,“钱塘潮”喻作革命队伍,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在这些具体的视觉形象中得到艺术传达,从而增强了这首五绝的感染力量。 



精彩由您续写:

微信热线:hackchi;263656393

邮箱:hackchi@qq.com;263656393@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