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乱认祖先没啥好处,这一家人认错了祖宗就被杀了,就因为族谱乱写
纵观乾隆治国六十年,竟发生了各类打击社会底层的文字言论,“小案”四十二起,计分四类:炫才邀恩十六起;妖言案九起;愤怒谤议八起;僭妄犯讳九起。
民间修谱在我国已经有很长时间了。在清朝的时候,对于这种行为有了不一样的看法,也就是说,在乾隆执政期间曾经禁止民间修谱——这也是民间修谱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情。
在一开始的时候,清朝作为少数政权,为了维护对民间的秩序以及宗族伦理,他们对民间修谱这件事行为是持肯定态度的。但是,在乾隆做皇帝以后,朝廷的态度就开始有所转变:他们对于民间修谱的内容跟格式制定了严格的规定。这也是这件事情发生的导火索。之所以会发生这种事情,主要是由之前我们都知道的文字狱以及满汉之间的争端所造成的,因为,这种种原因使得乾隆对于族谱这个问题非常关注。
一开始,朝廷对于修谱只是小范围的禁止;全国范围内的正式禁止民间修谱在乾隆二十九年开始。
那个时候江西的巡抚在调查时发现:江西有很多同样姓氏,但是,并非一个宗族的家族合在一起修建宗祠;而且,他们的家谱是随意写的。于是,这个巡抚就请奏皇上调查这个问题。乾隆对这个问题十分关注,就要求各个地方的巡抚都要注意这个问题,一旦发现问题要立刻整顿。从这以后,在民间修谱上有了政策,这个政策执行的范围从一个省份扩张到了全国。
这个政策要求对各个宗族谱系中的胡乱编造祖宗的现象进行规范。到了最后,全国各地的修谱活动都必须受到严格的管制,不能私自进行。
到了乾隆中后期的时候,对民间实施的修谱禁令越加严格,这项禁令的内容也不断扩充,变得更为详细,到《四库全书》编纂的时候到达了顶峰。在这个时候,当时的统治政府借着这次编书的活动,对于全国上下的所有书籍进行彻底清查。并且,在这次清查中,有好多书籍都被摧毁了,包括全国各个地方的谱牒跟地方志等。
在编纂《四库全书》期间,由于侵犯这项禁令而受到严厉惩罚的人并不在少数。比如说,在乾隆三十年的时候,福建的胡学成兄弟于家中修谱一案:兄弟俩于乾隆十九年刊修家谱,内有“太祖”、“昭穆”、“武宫”、“炀宫”、“世室”、“升遐”、“笼罩天下”、“亲贤乐利”等“僭妄”字句。二人卒后,奸人胡作梅因图产不遂,便控告胡氏家谱有上述“悖谬之词”。
那么,当时的统治者为什么对于民间修谱有这么忌惮的心理?其实,主要的原因还是为了维护当时的政府统治。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崇拜祖先,每个家族的宗族制度都有自己的一套规则。所以,只要维护全国的宗法制度,就能够增强当时的政府统治。
从这项制度的执行程度来看,我们可以发现,各个地方的实施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有的家族因为这次禁令而变得家破人亡,家族也毁于一旦。但是,有的家族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对于自家的家谱进行重新编撰,使得家谱符合当时的禁令。一般情况下,第二种比较多见。当然这也不仅仅跟当地政府的执行力度有关,最主要的还是跟各个家族的态度不同有关。
在谱禁政策必须严格遵守的情况下,一个家族如果能主动配合当地政府进行家谱的重新编写,也许就能够逃过这一次劫难,是不会产生严重后果的。比如说,全力配合这次谱禁活动的家族,有徽州的张家跟邓家。这几个家族在当地都属于大的宗族,家族之中对于家谱则看得非常重要。但就是这样的家族,在谱禁政策发下来之后,却能够严格遵守执行,全力配合当地政府的行动重新编写家谱。
所以,他们的家谱能够得以保存,家族也不会因此毁于一旦。
最后还有一点我们需要提醒一下,这项谱禁政策看起来必须得到严格执行,所以,所造成的不良后果也有很多,但也并非一无是处。对一个家族而言,编写家谱就必须符合事实,必须要客观,不能随便认祖宗。但是,在民间修谱的活动中,时不时地会出现一些随意攀附的陋习,把一些名人当做自己的祖宗。
其实,在江西各族谱中,始祖推到唐、宋,已属近代;而推到两汉之前,以三皇五帝为始祖者,比比皆是;甚至,已远涉到盘古帝皇。在乾隆年间实施的这项谱禁政策很好地遏制住了这个趋势,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可以说,这对于提高全国各个宗族的家谱质量有一定的意义。
并且,这项谱禁政策的实行影响到了整个国家的族谱编写规则,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民间修谱也起到了规范的作用。至少,人们在编写家谱时再也不能私自将名人作为自己的祖宗了。
另外,这项政策对于家谱祖先的辈分上限有了明确的规范,大多是五世祖或者是始迁祖,再也不能随便乱造,援引到几百或者几千年以前了。
精彩由你续写:
微信热线:hackchi;263656393
邮箱:hackchi@qq.com;263656393@qq.com
池氏网公益法律援助律师:池春燕WX:xuyuanchi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