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谱学:再谈中国古代的姓、氏、名、字、号!

池氏网 2019-08-14

推荐阅读:池氏文化精粹辑要(2018年10月2日收录)


01姓


    《说文解字》:“姓,人所生也,从女、生,生亦声。”

     人们普遍认为,姓最初是代表有共同血缘、血统关系的种族称号,简称族号。

     它不是个别人或个别家庭的,而是整个氏族部落的称号。

    据文献记载,我们的祖先最初使用姓的目的是为了“别婚姻”、“明世系”、“别种族”。

     它产生的时间大约在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时期。

     在原始蒙眛时代,各部落、氏族都有各自的图腾崇拜物,比如说麦穗、熊、蛇等都曾经是我们祖先的图腾,这种图腾崇拜物成了本部落的标志。

     后来便成了这个部落全体成员的代号,即“姓”。由于古代氏族部落的数量毕竟是有限的,所以,纯远古时代留下来的姓很少。

      后人据《春秋》整理出来的“古姓”有:妫、姒、子、姬、风、赢、己、任、吉、芊、曹、祁、妘、姜、董、偃、归、曼、芈、隗、漆、允等22个姓。

      这些姓中近半数带女字旁。

      所以,人们推测,姓的产生可能在母系氏族社会。

     章太炎等学者又从甲骨文、金文等较古的文献中整理出几十个古姓(约59个),这样加上原有的也不过80几个。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出版过《中国姓氏汇编》,共收姓氏5730个。

      其中单姓3470个,双字姓2085个,三字姓163个,四字五字姓12个。

      据中国语改委汉字处1984年的抽样调查及有关专家的估计,直到今天还在使用的姓氏在3000个以上。

      气象出版社2001年1月出版的《当代百家姓》认为:目前,我国常用的姓约400个,前100个姓是:

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马罗,

梁宋郑谢韩唐冯于董萧,程曹袁邓许傅沈曾彭吕,

苏卢蒋蔡贾丁魏薛叶阎,余潘杜戴夏钟汪田任姜,

范方石姚谭廖周熊金陆,郝孔白崔康王丘秦江史,

顾侯郎孟龙万段雷钱汤,尹黎易常武乔贺赖龚文。

      这100姓占全国总人口的87%以上。

      其中李、王、张、刘、陈5姓就有3亿多人口。

      李8700万、王8000万、张800万、刘6000万、陈5000万。

      全国各城市的大姓情况也不一样,如上海前10名的姓是:张王陈李徐朱周吴刘沈。

      这个数字跟我们前面说的所谓远古即有的纯正的“姓”相去太远了。

      那么另外那些也被称作姓的字又是怎么回事呢?

      那些字就是现代姓的主要组成部分“氏”。下面就来介绍“氏”。

02氏


      由于人口的繁衍,原来的部落又分出若干新的部落。

      这些部落为了互相区别以表示自己的特异性,就为自己的子部落单独起一个本部落共用的代号,这便是“氏”。

      有的部落一边沿用旧姓,一边有自己的“氏”。这些小部落后来又分出更多的小部落,它们又为自己确定氏,这样氏便越来越多。

      从时间上来讲,这已是父系氏族社会的事情了,氏带上了这个时代的烙印。

      所以“氏”可以说是姓的分支。“姓”是不变的,“氏“是可变的。顾炎武也说“氏一传而可变,姓千万年而不变。”

      秦汉之前,姓和氏在不同场合使用,哪些人有姓,哪些人用氏有严格规定;汉代以后,姓氏不加区分,姓氏合一,统称为姓。

      最明显的标志是《史记》。根据现有姓氏、推究它们的来源或者说最初确定它为姓氏的缘由,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带女字旁的姓氏,如:娰、姬、姜、妫、赢等,这是母系氏族社会女性崇拜的反映。有些直接就是女族长的名姓称号。

      (2)以动植物为姓氏。如马、牛、羊、猪、蛇、龙、柳、梅、李、桃、花、叶、谷、麦、桑、麻、粟、山、水、林、木、风、云、河、江、金、石、钢、铁、玉等,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部落的图腾。

      (3)以封国、官职、爵位为姓。如齐、楚、燕、韩、赵、魏、秦、鲁、蔡、郑、陈、宋、阮;司徒、司马、司空、乐正、宰、上官、太史、少正;王、侯、公孙、伯子等。

      (4)以出生地、居住地、职业为姓,如姚(虞舜生姚墟)、东方(伏羲住处)、西门、东门(鲁庄公子遂后代封住地)、东郭、南、百里、欧阳(越王勾践,被封在乌程欧阳亭)、陶、巫、卜、医等。

      (5)以祖先族号、谥号为姓。如唐、虞、夏、商、周、殷,文、武、昭、穆、康、庄、宣、平、成等。

      (6)其他:

A、皇帝赐姓。如刘邦赐项伯姓刘。

B、为避灾难而改姓。如伍子胥在吴被杀后,子孙逃到齐国,改姓王孙。

C、为避皇帝或圣人讳而改姓。如荀改孙、庄改严等。

D、嫌原姓复杂、字多而改姓。如司马简姓司或马或冯。

E、少数民族主动从汉姓。如北魏孝文帝规定鲜卑族人改用汉姓,如陆、穆、贺、于等。

F、另外,拓跋、单于、宇文、长孙、呼延、尉迟、耶律、完颜、爱新觉罗等都是少数民族姓的汉语译音。

有些嫌字太长就简化,如爱新觉罗改姓罗、金。

03名


      名是每个人的代号。姓氏是公共的,名是个人的。

      历朝历代的命名习惯,反映了一定时期内的社会意识形态。

      《说文》:“名,自命也。从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

      意为,黄昏后,天暗黑不能相认识,各以代号称。

      这便是名的由来。

      后来人们发现使用“名”的便利性,便逐渐通行起来,使得人皆有名,并对命“名”讲究起来。

      据《周礼》“婚生三月而加名”,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取名。我们现在所看见最早的名是商代人的名。

      当时的习惯,崇尚以天干为名。也往往以其生日干支来命名,主要以天干命名: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如太乙,成汤(天乙),太丁,盘庚,帝辛(纣),外丙、仲壬、太甲……武丁(盘庚曾孙)。

      周代以后对命名有所讲究。

      春秋时期鲁桓公六年,鲁桓公问命名应遵守的礼节时,大夫申提出信、义、象、假、类五条。

      到战国时,很多贵族通过占卜来给自己的儿子命名,如屈原(皇揽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秦汉以后,随着封建专制的加强,在命名方面除了对“五类”、“六不”同样讲究外,还对一些寓含王霸意义的字眼如龙、天、君、王、帝、上、圣、皇等字禁止使用。有些朝代不禁。

      周秦两汉单名多于双名。

      有些双名也是单名,如晋介之推,虞宫之奇,郑烛之武,佚之狐,之为虚字,不算。还有一个“不”字,韩申不害,楚萧不疑,赵国赵不倦,汉代程不识,不危、不惑等皆如此。

      另外,汉人取名:

(1)崇尚英武,雄浑劲健。像胜、武、勇、超、猛、固、彪、举等字很常用。

(2)见贤思齐、追慕圣人。如张禹,赵禹、邓禹、陶汤、张汤、赵汤、周昌、王昌、张尧、黄舜等就体现这一特色。

(3)求长生长寿。如万年、延寿、寿王、千秋、去病、去疾、彭祖、彭生等名常见。

      魏晋以后,一代代的学风、思潮,单从命名方面即能看出一些。

      如魏晋南北朝人自命清高,玄学盛行,起名讲究高雅。

      如盛行以“之”命名,如王羲之子献之,孙静之、桢之。画家顾恺之、将军刘牢之、科学家祖冲之、史学家裴松之、文学家颜延之、杨衔之等。

      南北朝佛教盛行,取佛僧名成了时髦。一时间,僧佑、僧护、僧智、梵童、摩诃之名比比皆是。

      据正史载,南北朝带僧字的名有122人,昙者39人,佛者24人。

      唐宋时,道炽一时,僧也极红。以金、木、水、火、土五行命名成了时尚。


      元末,张士诚原名九四,“士诚”之名乃一文人所取,是在取笑他,他还不知——典出《孟子》:“士,诚小人也”之句。

      宋以后,尤其明清,字辈谱命名法最盛行。至今,从农村族谱中可看出这一现象。

      其字当然是些寓意吉利的字,如文武,富贵、昭庆、德祥、龙凤、昌盛等。

      明清以族谱命名为特征,影响很大。1744年,乾隆为孔子后裔定了三十个字为:

希言公彦承宏闻贞尚衍

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

令德垂维佑钦绍念显扬

      清满贵族则喜欢用安、福、永、泰、保全、常荣、桂祥等吉利字命名。

      而民间命名习惯约有以下数种:

      ①节令法:以生时节令,花卉为名,春花、梅、桃、李,夏雨、秋实、秋雨、秋艳、冬晓、冬梅、腊梅等。

      ②地名法:纪念孩子的出生地,如杭生、浙生、沪生、渝生、杭宁。

      ③盼子盼财法:如来娣、根娣、玲娣、招娣、延娣、来宝、来发。

     ④动物法:阿牛、阿鼠、小鱼、小狗、小龙、阿龙、小骏(马)、小凤、凤儿。

      ⑤体重法:九斤老太、九斤姑娘。

      ⑥性变法:女当男养,如亚男、冠男、家骏、家雄;男当女养,如新妹、宝姬、秋月等。

      ⑦排行法:大牛、二牛、三小、小牛,大囡、二囡、三囡等。

      ⑧五行法:如朱熹一家祖孙五代:朱松(木)--朱熹(火)--朱塾(土)--朱鉴(金)--朱潜(水)。

      ⑨综合的,如润土(节令加五行)。

      民国年间尚洋名:玛丽、海伦、彼德、约翰、汤姆很多。文革间尚红、建、卫、忠、青等字。现在的趋向:朦胧、洋名、多字名。


04字


      “字”只是限于古代有身份的人。

      《礼记·曲礼》:“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

      就是说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取字的目的是为了让人尊重他,供他人称呼。一般人尤其是同辈和属下只许称尊长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

      古人命字方法的主要依据有以下几种:

      ①同义反复。如屈原名平,字原,广平为原。孔子学生宰予,字子我,季路字子由,颜回字子渊,诸葛亮字孔明,陶渊明字元亮,都属此类。

      ②反义相对。晋大夫赵衰(减少意)字子馀(增多)。曾点(小黑也)字子晳,色白也。唐王绩字无功,朱熹(火亮)字元晦。

      ③连义推想。赵云字子龙(云从龙);晁补之,字无咎;苏轼,字子瞻(《左传僖28年》:“君冯轼而观之”);岳飞字鹏举。

      从以上三类可以看出,字与名有密切关系,字往往是名的补充或解释,这叫“名字相应”,互为表里,故字又称作“表字”。

      命字方面与命名同样,有着时代气息。一个总的趋向是美词化和尊老化,在尊老化方面更加明显。

      唐宋以后,由于理学加强,一些繁文褥节越来越多,读书人之间在称呼上也大做文章,此时称字,是为了表尊敬。

      但时间长了之后,渐感称字还不够恭敬,于是又有了比字更表恭敬的号。

05号


      号也叫别称、别字、别号。《周礼》:“号为尊其名更美称焉”。

      名、字是由尊长代取,而号则不同,号初为自取,称自号;后来,才有别人送上的称号,称尊号、雅号等。

      号起源很早,但直至六朝时期还不流行:葛洪、陶潜有号,当时多数人没有。

      到唐宋间才特别盛行起来。原因有二:1、伦理道德加强,2、文学发达,文人讲究文雅。

      至明清,由于文人范围扩大,加上帝王提倡,更加盛行起来。

      纵观古人命号特点,我们也可以概括为几条:


      自号一般都有寓意在内。

      1. 或以居住地环境自号:如陶潜,自号五柳先生。

            李白自幼生活在四川青莲乡,故自号青莲居士。

            苏轼,自号东坡居士。

            陆游,号龟堂。

            辛弃疾号称稼轩居士。

      2. 或以旨趣抱负自号:杜甫,自号少陵野老.

       “一万卷书,一千卷古金石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一老翁”——“六一居士”是欧阳修晚年的自号。

            贺知章,自号四明狂客,都体现了个人的旨趣。

      3. 有些人还以生辰年龄、文学意境、形貌特征,甚至惊人之语自号。

            辛弃疾自号“六十一上人”;

            赵孟頫甲寅年生,自号“甲寅人”;

            明代祝允明自号“祝枝指生”,后在民间演变成祝支山;

            唐寅自号“江南第一风流才子”;

            徐树丕,自号“活埋庵道人”。

       由于号可自取和赠送,因此具有自由性和可变性。

      以至许多文人,有很多别号,多的可达几十个,上百个。“别号太多,反成搅乱”(郑板桥集题画。靳秋四索画)。

      所以近代以后,尤其建国以来,文人用号之风大减,不少人发表作品不用笔名,就用真名。

      少数文人存有别号,多为20世纪三四十年代前就出名的文人。

            如鲁迅曾自号书斋、绿林书室、且介亭;

            王力自号龙虫并雕斋;

            姚雪垠,无止境斋;

            叶圣陶,未厌居;

            俞平柏,古槐书屋。

      此可谓遗风。



精彩由你续写:

微信热线:hackchi;263656393

邮箱:hackchi@qq.com;263656393@qq.com

池氏网公益法律援助律师:池春燕WX:xuyuanchiw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