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林伟功:姓氏文化是连接海峡两岸的“桥”

池氏网 2019-08-14

推荐阅读:池氏文化精粹辑要(2018年12月1日收录) 


上世纪90年代的林伟功照片



林伟功:姓氏文化是连接海峡两岸的“桥”


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副会长林伟功,在从事闽台姓氏源流渊源研究的20多年中,为许多台湾同胞找到了自己的根,受到台湾同胞的钦敬。


日前,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姓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部分,是连接海峡两岸的“桥”。


50部姓氏族谱赴台展引起轰动


海峡两岸同属中华民族,两岸姓氏一家亲。


在参与1989年创会并主持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17年工作期间,林伟功高度重视两岸姓氏宗亲的交流交往,尤其是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办法,让台湾民众进一步了解并寻找到自己的根。


1998年10月,由林伟功副会长为专家组长,集全省50部姓氏的经典族谱、泉州闽台缘博物馆和闽东福安察阳黄氏祠堂的上百件珍贵文物赴台,在台湾历史博物馆主持了“闽台族谱暨家传文物特展”,连战、林清江等台湾政要出席了开幕式,在台湾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他告诉记者:在他参与组织的族谱展出中,有台湾党政军高层人士的族谱,也有台湾著名工商业者和专家学者的族谱;他们的先祖都是为开发台湾从福建跨海入台而定居台湾,并繁衍至今的。


回忆当年在台的族谱展,林伟功感到一阵兴奋。他说,族谱在台展出期间,有6万多各界人士前往参观。当时作为台湾当局领导人的连战先生,亲自参加了开幕剪彩并致词。


连战先生在致词中说:“族谱是中华传统文化精髓所在。中国人以族谱建立起世系代代相传的家族人伦和宗支繁衍的脉络,这对国族的团结影响很大,也使人不忘本。”他表示,族谱有益于民族的团结,同祖同宗的姓氏文化把海峡两岸民众的心连在了一起,进一步促进了台湾同胞对一个中国的认同。


林伟功指出:福建是中华众多姓氏从河洛中原南迁的中转站,所以台湾同胞80%以上祖籍地在福建,“五缘”文化把福建和台港澳同胞及海外侨胞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因此,近年来,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各姓氏委员会都相继受到海内外的高度重视,许多姓氏还应邀出席了海外世界宗亲会的恳亲活动,为促进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和祖国统一大业做出了有益的贡献。


钦佩连战家族的爱国主义情怀


在长期研究姓氏源流的过程中,林伟功对海峡两岸姓氏的传播和繁衍了如指掌。


同时,作为专家,他对一些台湾同胞的爱国情怀表示由衷的敬意。他尤其对名门望族的连氏家族、现任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先生的祖父连横先生的爱国情怀给予高度赞赏。


“甲午战争后,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了台湾,所有的台湾民众都被强制加入日本籍,而连横先生却于1914年1月31日向国民政府提出申请恢复中国籍,至今呈件仍存在南京国家第二历史档案馆。”林伟功告诉记者,2006年连战先生要回闽寻根谒祖前,他北上京城查找到了连横先生在大陆参与创办的几种报纸,有《福建日日新闻》、《吉林新报》、《边声》及《鹭江报》等。由于年代久远,只有部分《鹭江报》存世,其中1902年连横先生在厦门任主笔期间出版的第18、19期颇值珍贵,连横先生撰写的爱国篇章令他赞叹不已。


他说,在他收集的资料中显示,1931年,连横先生曾写信给当时的国民党元老张继,要求把从日本庆应大学毕业后回台湾做事的儿子连震东召回大陆,表示决不让他替日本人卖命。


1933年,连横先生偕眷从台湾回到上海定居,准备终老祖国大陆。他在临终前训子道:“今寇焰迫人,中日终必一战,光复台湾即其时也,汝其勉之!”并交代儿子连震东,有了身孕的儿媳若生男,即名“战”。果真两个月后,儿子出生,连震东遵父交代,将儿子取名“连战”。


为此,他在对台湾的姓氏族谱中,对连氏家谱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和论证,并参与了《连横研究文选》一书的编审工作。书中共收集了海峡两岸专家学者的20多篇论文,长达20多万字。他认为,这对海峡两岸姓氏的研究意义重大。


这些年来,林伟功在对海峡两岸各姓氏源流的研究上取得了累累硕果。1999年,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与厦大历史系在福州联合举办了“海峡两岸林森学术研讨会”,并出版了首部学术丛书《海峡两岸林森研讨集》,在海内外产生较大影响。


两岸姓氏研究与合作的重要平台


2012年6月23日,由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福建省海外联谊会、福建省中华文化学院、福建省台湾同胞联谊会、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与台湾两岸和平发展论坛、台湾两岸关系发展促进会、高雄百姓交流协会等联合主办的“海峡百姓论坛”在高雄举行,来自海峡两岸的专家学者与宗亲代表达2400余人参加了论坛,涉及两岸50多个姓氏团体。


以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副会长林伟功为团长率领来自福州、厦门、泉州、宁德、漳州等地林氏代表团百名代表,赴台参加了论坛,并拜访台湾多家主要林氏社团。


他除受命作为本届论文集的执行主编外,还发表了两篇文章并在论坛演讲。他告诉记者,论坛以“两岸同根,闽台一家”为主题,以两岸姓氏渊源为基础,以血缘为纽带,以百姓为主体,以增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认同为目标,着重开展两岸地对地、民对民、姓对姓的宗亲联谊交流活动。


他说,2007年以来,论坛已在福建福州、台湾台中和福建泉州等地成功举办了3届,两岸已有近百个姓氏代表组团借此开展了双向互访和联谊交流。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姓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两岸开放探亲后,众多台胞来闽寻根谒祖,续谱联宗者更是络绎不绝于途。


闽台姓氏源流研究者们的交流合作是基于这种深层次的文化认同与文明自觉,两岸民众共同打造了旨在促进两岸宗亲交流的重要平台——海峡百姓论坛。


他指出,“海峡百姓论坛”的举办,为两岸姓氏的研究与合作打造了一个重要平台。


为琉球闽人36姓找到根


福建省姓氏源研究会在开展姓氏研究时,不仅涉及海峡两岸,而且涉及琉球古国(现日本冲绳)。


1986年,林伟功作为全国首位官方授命为海外寻根的学者,成为日本“闽人36姓”祖籍的总查证人,承担了多项姓氏、武术(刚柔流这俾道)、文化(狮子、麻醉术、空海入闽、圆珍入闽……)溯源探流工作。


通过大量的调查和论证,解决了日本冲绳多项姓氏、武术、文化寻根的问题,揭开了琉球古国与中国、与福建历经六百多年割舍不断的渊源关系。


从林伟功的调查显示,琉球古国与中国的正式建交始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曾经是中国的藩属国。它与中国的贸易交流持续了大约500多年,历史上的王城首里明显地显示出了中华文明对它的影响。


直到清光绪五年(1879年)日本强行占领琉球古国,“撤藩置县”,琉球国民惨遭日本的大肆杀戮,并将琉球古国变成日本的一个县,称为冲绳县。


琉球古国最强盛的时候就是和中国关系密切的时期。琉球古国以前跟中国的交往都是通过福建进行的,福建历史上曾经有许多人才被派遣到琉球支援当地的建设,其中就有许多福州人及闽南人,他们的后裔被称为琉球古国闽人后裔或冲绳闽人后裔。


林伟功说,明清时期,福州还设有“柔远驿”。这个机构兼具酒店和领事馆两种功能,专门接待琉球国朝贡使及随员,因此这个机构又称为琉球馆。在福州至今还留存有琉球馆、琉球朝贡使墓地等古迹。


“历史上,中国与琉球古国交往频繁,而福建是明清时期两地往来的惟一口岸。”林伟功指出,当时古琉球国为了加强和中国朝廷的联系,经常派使团朝贡。他们带来的大多是一些当地的特产,而中国的皇帝则薄来厚往回之以布匹、金银珠宝等。每逢琉球有改朝换代等大事,中国朝廷就要派出册封使到琉球册封(达20多次,其中福建籍的有正使潘荣、齐鲲、林鸿年、赵新,副使谢杰、林麟焻等6位。)


据说当年册封使,包括工匠、乐师等有专业技术特长的人,因此特别受到琉球的欢迎,接待册封使的礼仪也相当隆重。


据载,明朝皇帝朱元璋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下诏为船只失事、随员尽殁的琉球进贡使提供船只,并派召募36人驾船送其回国,史载“赐舟工三十六员”。这些人从福州选派,其中不乏造船、航海、建筑、医学等专长的人才;抵琉球后,极受国王珍视,特划地唐营安置重用,进而繁衍成为贵族,为琉球发展当地的经济建设作出杰出贡献。


这个群体被称为“闽人36姓”,其中有许多福州、闽南人。


据了解,现在,闽人36姓后裔还有22姓留存于冲绳(琉球),人口大约有4万。


林伟功说,通过琉球闽人36姓寻根活动,以铁的事实证明了日本侵略琉球的罪恶行径,揭开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之谜。


他于1999年还应日方邀请,为其“福建—冲绳友好交流历史展览馆”编纂设计展览指南,较全面地介绍了两地的历史关系。


文化、学术之路无止境,“架桥铺路”同样是功德无量的事。已退休8年的林伟功去年除执行主编在高雄举办的海峡百姓论坛的论文集及作学术报告外,还应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专邀,为台湾学员作了“中国族谱与海外寻根”的学术讲座,同时被北京大学和谐之道国学团队聘为教授,在北京大学、重庆大学、重庆工商大学等国学论坛作《中国宗族文化是国学之基石》的专题报告,开了姓氏文化与国学渊源关系探索的先河。


2011年,他编著的《日藏甲午战争秘录》获得了“中国东北地区中日关系史30年成果优秀奖”。


近年,他还当选为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台湾)名誉顾问等职。他表示,要在为两岸联谊交流的路上继续架桥铺路前行。




精彩由您续写:

请关注“池氏网公众号”:ID:chiszqw

微信热线:hackchi;263656393

邮箱:hackchi@qq.com;263656393@qq.com

池氏网公益法律援助律师:池春燕WX:xuyuanchiw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