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 欧洲华人著名诗人:池莲子
池氏网推荐语:
很欣赏池莲子宗亲这样一句话:
“活着并非为了自己、死了留下那份价值还给母亲——大地”!
是的,这就是一个人活着的价值!
这也是我能够理解阿池宗亲为什么从1997年开始,一直默默致力于池氏文史资料的收集整理。
这个也是我及更多池氏宗亲为什么心甘情愿投身于池氏文化的收集整理,也一直坚持每日发布一次池氏网公众号信息的原因;
当然,我们更能够理解福建池氏委的津光会长、启辉顾问、素良秘书长退休后,不计报酬、积极投身池氏事业……
当然,更理解江西赣州池氏理事会达程顾问、春晖会长的辛勤努力……
还有浙江瑞安池氏文化研究会池仁虎会长,不仅是自己企业集团的董事长、还兼任温州汽摩配行业协会会长,又勇挑瑞安池氏文化研究会会长的重担,还在积极号召动员筹备浙江省池氏文化研究会的成立!
还有贵州的池家祥宗亲、重庆綦江的池嘉敏宗亲、重庆秀山的池再启、池再美等宗亲,也一直在为池氏家族事业默默奉献……
欧洲华人著名诗人:池莲子
喜 墨绿淡定青山
爱 涓涓细流不断
——记欧洲华人著名诗人池莲子
池莲子近照
作者 高关中(德国汉堡)2016/10/11
2016年11月,世界华文作家交流协会创会者、秘书长心水先生干满两届六年,光荣引退,交棒于原副秘书长、荷华作家池莲子。他还建议改秘书长为会长。这样,池莲子就成了世华作家交流协会的首届会长,协会的新掌门人。
池莲子是从逆境成长起来的作家,不但诗文俱佳,而且勇于任事,曾在荷兰圆满主办首届中西文化文学国际交流研讨会。这次当选为新会长,实是众望所归!
逆境成长
池莲子为50后,原名池玉燕,出生于浙江温州市,文革知青。
她父亲出身乡间,上过私塾,流过海外,后来在温州经营一家名为“池振兴客栈“的旅馆,接待温州(永嘉)地区出出进进的八方乡亲。他为人很讲究“仁义礼智信”,一时生意很红火!名声响于鹿城(当时温州市别称)。公私合营后,被合并;当时被称为资本家的父亲被下放劳动。
小时候,池莲子特别爱看小人书。她家旅馆旁就有一家专摆小人书摊的邻居,一有空她就会到那儿去。最喜欢看红楼梦的插图小人书,什么“刘姥姥上大观园”、“尤三姐”、“黛玉葬花”,还有《宝莲灯》、《西游记》里的“齐天大圣”等。常常会忘了回家吃饭。所以看书自小就成了她的一种习惯!
1966年文革爆发,池莲子上初中,不久也被卷入上山下乡的大潮。
她的经历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变迁。
文革时期搞“停课闹革命”,造成了中学生滞留学校,到1968年中国出现了古今中外绝无仅有的六届初、高中学生(即“老三届”)一起离校的奇景,号称毕业,其实文化课多有荒废。
这年冬季,毛泽东下达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上山下乡运动大规模展开,一直持续了10年。人数规模之大、涉及家庭之多、动员力度之强、国内外影响之深,都是空前绝后的。
据统计,文革中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总人数达到1600多万人,全国十分之一的城市人口来到了乡村。这是人类现代历史上罕见的从城市到乡村的逆向人口大迁移。全国城市居民家庭中,几乎没有一家不和“知青”下乡联系在一起。池莲子也是如此。
当时上山下乡有两大模式:农场和插队。
她本是南方的浙江温州人,1968年秋却被送到北国黑龙江建设兵团屯垦戍边,也就是农场模式。她在东北干了整整6年,直到1974年因身体不佳病退还乡,转插江南山村执鞭任教。
池莲子在北大荒蹉跎了人生最宝贵的黄金岁月。
当时很多知青看不到前途,自暴自弃,但是池莲子虽身处逆境,却不忘学习。在繁重的劳动之余,还一直爱好文学和中医,坚持学习,常常在深夜的被窝里打着电筒看书:如,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司汤达的《红与黑》,雨果的《悲惨世界》以及莎士比亚的戏剧和他的十四行诗 ,还有她最最喜爱的泰戈尔的《飞鸟集》、《新月集》等等 。
她就凭自己的努力与坚持,走出人生低谷。
后来,她一边当代课教师,一边去温州市教师进修学院(现温州大学)进修,同时期也参加了文革后期的温州地区第一批“文学青年培训班”。在温师院时,有幸遇到了两位终身难忘的导师:一位是周仁梓,教英语和文学,是位翻译家,也是一位历史性传奇人物(几年前去世);另一位叫黄世中,教古汉语,是中国李商隐诗词学研究专家,著有多部专著,也是有名的藏书家,藏书两万有余,现旅居美国。
池莲子作为弟子,在两位恩师的教导与启迪下,受益匪浅。
1980年从温师院毕业,并开始发表诗及其他文学作品。
从那时起,池莲子就将文学认定为自己的终身爱好,开始投入文学创作。
处女作中篇小说《带泪的喜糖》以北大荒知青的恋情故事为题材,被当时上海的《收获》杂志看中。
《收获》1957年由巴金和靳以创办,是新中国第一本大型的文学双月刊,其命运多舛;1960年困难时期被迫停刊,1964年又复刊;文革再次停刊了十多年,直到1979年才复刊。
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有影响的作家几乎都跟《收获》有关系,有人说它是“中国当代文学的简写本”。能被《收获》看中,说明池莲子的作品不错。当时的编辑是巴金的女儿李小林,但她要求池莲子做很多修改,否则这一反映知青生活题材的作品“太伤痕”!池莲子不愿意,“因为那将违背我的灵魂”。
不久,她开始在温州《文学青年》杂志发表作品。中篇小说《绿叶梦》及短篇小说《一绺情丝》等都是那个时候写的。
池莲子终于靠自己的努力,叩开文坛之门,成了诗人,成了作家。为了进一步提高文学水平,池莲子又继续攻读了厦门大学函授学院中国文化、历史、民俗学及现代文学专业。
行医写作在荷兰
80年代初,一位在荷兰经商的亲戚牵线,为池莲子介绍了一位年龄相似的荷兰男士。用英文书信来往两年多以后,1985年,池莲子嫁到荷兰。现在他们有两个儿子:大儿叫中伟,小儿名华莱士——取第一个字连在一起就是“中华”。
荷兰是个老牌工业国,高福利的国家,政治自由,社会风气宽容,景色宜人,有“欧洲花园”美誉。池莲子生活在这里,宁静而惬意,无忧无虑,但她没有忘记自己是中国人,一直试图为增进中荷两国的友谊,为促进中华文化在荷兰的传播而做点实实在在的事情。
她一直爱好中医,去支边前曾受过针灸培训,病退后学过气功。当年从中国来荷兰时, 带着两个大皮箱,几乎全是文学和中医书籍。 后来又在厦大医学院中医系进修,系统地学习了中医针灸、推拿、中药学,获中医专业证书。
不久,她在荷兰创办了“池莲静疗保健中心”,担任中医主任。她用荷文、英文选译了中医保健气功学《意玄功》,在荷兰推广。除了中医诊所外,还办起太极气功学校。十几年来学员不断,大多是洋弟子,颇有影响。池莲子为中医保健、养生健身这种中华文化在荷兰的推广、普及推波助澜,功莫大焉。
她说:来荷定居已30多年了。 在近20年的中医工作中,几乎是每天都很忙,病员来自全国各地甚至周边国家,疗效好,也就乐在其中不觉得累了。
行医之余不忘写作。池莲子感言:“作为一个作家,以中医的自然科学去研究人的生理和心理,再以作家的思维去研究人的社会学,那么他笔下的人物就会更加立体了”。
池莲子多年来笔耕,富有成果。已结集出版诗集《心船》(1993年学林出版社)、《爬行的玫瑰》(1998年辽宁民族出版社)、小说散文集《风车下》(1998年深圳海天出版社)、散文诗《花草集》。《池莲子短诗选》中英文版(香港银河出版社),被列入“中外现代诗名家集萃”,获国际炎黄文化研究会颁发的第三届龙文化金奖(优秀诗集奖)。她的小说《在异国月台上》1993年获上海春兰文学作品奖。2011年池莲子又新推出双语版诗集《幽静的心口》(中英对照,香港银河出版社)。此诗集中多首诗被收入《2012年第32届世界诗人大会诗人精选集》。共有著作十多种。
池莲子说,“我喜欢写诗。因为有灵感就写,不用太多时间,就像十月怀胎,先要有内功积累,而待灵感一触就像火柴一样,一划就着了。”其实她也很爱写小说,但为谋生,相夫教子,工作很忙,没有时间写长篇,就选择了微型小说(又名小小说)。
池莲子认为:“在当今电脑信息网络时代,小小说是一种越来越富有生命力的文学形式。她是一只小麻雀,但她五脏俱全。小小说简便,精炼,短小,既不失其内涵,又带有独特的幽默感;好的小小说,几分钟读过之后,令人惊叹,令人深思,使人受到教育和启发。”一位文学评论家说,池莲子的文学艺术,往往体现在让人过目不忘!
2013年,池莲子在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微型小说集《在异国月台上》,收录了47篇作品。书名就是当年在“春兰杯”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大奖赛中获奖的名作。将这篇作品选为书名,一则表明了她对这篇小说的看重,二则也是借此透露若干信息:这是一本有着异国风情的作品集。
著名作家、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究会秘书长凌鼎年写序道:“这个风情不仅仅是荷兰的风土人情,更多的是华人在荷兰、在欧洲、在海外、在异国他乡的生存状态与思想状态。有水土的不服,有思乡的苦恼,有拼搏的困苦,有创业的艰辛,有遭排挤的愤恨,也有得到关爱的温馨。借老外的眼看中国,借老外的嘴评中国,也用华人的视角观照荷兰,观照西方,用华人的眼光来了解荷兰评述西方。通过池莲子的作品,为中国读者观察、了解荷兰乡村、城市的生活打开了一扇窗户。同时,这也是了解和研究20世纪末世界性的第三次国际移民浪潮卷来时,华人新移民拼搏、奋斗、沉浮于这个大潮中的是是非非、恩恩怨怨,悲欢离合、喜怒哀乐,是中华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如何碰撞又接纳,排斥又结合的见证性历史资料之一。”
她说:“要尽自己的能力做一些有关中西文化交流的事,起到点桥梁的作用。”
进入研究者的视野
孜孜不倦创作的池莲子,也进入了国内海外华文文学研究者的视野。
设在北京的作家网对她进行了视频访谈,题为“来自荷兰的中国女诗人”。
湖北江少川教授采访她写下访谈录《荷兰绽开的的一枝中国莲》,收入《海山苍苍——海外华裔作家访谈录》(共选收各国华文作家30位)之中。
江少川教授主编的高校教材《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作品选》选收了她的诗《雷、雨、夜》。
安徽师大文学院谢昭新教授曾两次撰文评价池莲子的诗作,即《在东西文化的融通中铸造真善美——论池莲子的诗》和《架起东西文化融通的诗魂之桥——再论池莲子的诗》。
广东作协文学院副院长、作家洪三泰写下《心怀万里诗情——评池莲子的<幽静的心口>》,认为:“池莲子的诗总是在中西诗歌的交汇中,穿越万里行程……在某种意义上说,池莲子的诗,虽藏在‘心口’,却与天地相连,融入天地的旋律之中”。
“细读《夏天的时候》的一段
小小的兰花,悄悄地进入花园,
静静地、默默地开着,还有点怕羞。
她绝没有半点与众争艳的意思,
而只坚守一个伟大而渺小的信念:
来自于自然,也奉献于自然。
小小的兰花很单纯,其生命并不张扬。它只是默默地有点怕羞地开放,但它的信念却是伟大的:来自自然,也奉献给自然。因此,它的生命是平凡而伟大的。它们仿佛和人一样,各有各的生存空间,各有各的理想。”
江苏文学评论家钦鸿,发表《荷兰花开一枝莲——记荷兰华文女作家池莲子》,认为:“她的作品立足于自己生活其间的荷兰社会,却又具有透视现实、挖掘深蕴之内涵的本领,并且善于从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在短小的格局和简洁的表述中给读者以艺术的感染。如《SORRY》,写的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大陆“出国潮”中的一个小故事。作品描写一个弄潮儿陈山为了躲避查税的公务员而四处闲逛,逛了许多家商店,却没钱购买任何东西,终于被人报警而抓进了收容所。虽然这不过是他所做的一个梦,但其实正是他在异国打工生活维艰、内心苦闷的真实写照。如果说,这个梦的描写已经包涵了很丰富的内容,足以引发读者的深思,那么作品的结局就更为精彩。当陈山与国内的妻子通电话时,妻子说的第一句话却是‘你什么时候设法将我带出去!……我不能再等了……’这就将现实与幻想的矛盾揭露得淋漓尽致。”
主办首届中西文化文学国际交流研讨会
为了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如儒释道文化、诗文化、中医文化等),1998年,池莲子创办了一份中文、荷兰文双语的《南荷华雨》报,2006年改为电子版,每季度发一次,起初只有4页,如今增加到12页,且图文并茂,内容充实。
《南荷华雨》发向世界20多个国家的作家、诗人、评论家学者等,并力求扩大到国内各院校、有关世华文学的研究单位和侨办单位以及西方的文化文学机构。
这份电子报,除了发一些文讯、文化报道,刊载诗歌、散文、小小说外,还刊登了不少有关中医知识、养生秘诀和中国国粹的介绍文章,很受华侨华裔和荷兰读者欢迎,口碑不错,并得到西方文化界的关注。来自各国的稿源陆续不断,频频而至。
办这样的报纸,几乎只有付出,没有经济效益。池莲子亲任主编,她说,这些工作都是义工性质的,但是有社会效益。从这个意义上讲,她觉得自己这种默默的付出非常值得!她有一句座右铭就是“活着并非为了自己、死了留下那份价值还给母亲——大地”。
池莲子怀着一颗赤子之心,立志要做中西文化交流工作。25年前她在中荷朋友们的合作下,注册创办了“彩虹中西文化交流中心”,担任主任。这一机构得到了政府的认可和支持。彩虹是桥的象征,又是多种色彩及多种文化共存的标志。直到今天,依然是荷兰众多侨社中少数几个真正受当地国家政府资助的文化机构之一,起到了名副其实的桥梁作用。
彩虹中西文化交流中心干了一件大事:该中心发起并负责,由全荷华人社团联合会、世界文华作家交流协会、荷兰联合报一起联办,中荷文化推广会协办,组织了一次规模盛大的文会——首届中西文化文学国际交流研讨会。2012年4月29日到5月1日,研讨会在荷兰历史名城代尔夫特举行,来自世界17个国家的作家、诗人、学者60余人,参加了这次盛会。其中包括日本、韩国和塞尔维亚的国际友人。会议发言讨论十分热烈,提交论文40多篇,内容涉及到中西文化和文学交流的各个方面。题目举例:
世界华文文学与中外文化交流
中西文学源头创作手法之别裁
中西文化交流的回顾与期望
假想的文学空间——欧洲作家和中国作家相遇处
中西比较视域下的大众文学观
架起东西文化融通的诗魂之桥
人性的解剖 灵魂的震撼
德国文学中的中国情
法国荒诞派戏剧与中国当代荒诞戏剧
泰国华文文学
毛利与中国文化及传统的相同点
饮食文学与中国文化
文化交流中的幽默
……
从这些题目就可以看出研讨内容的丰富多彩和学术层次。
5月1日,荷兰中西文化交流中心主任池莲子主持闭幕仪式,世界华文作家交流协会秘书长心水作了总结报告。会议到此圆满结束。这一研讨会产生了非同一般的国际影响,5月1-6日,全世界有100多家媒体和文化网站予以报道。
这次活动,动员了各方力量,联合荷兰侨界,全凭民间之力办成。会议得到全荷华社联合会人力财力的支持和赞助。池莲子作为研讨会策划和主持人更是操劳始终,事无巨细,一一妥办,竭尽了心力,使这次活动搞得尽善尽美。
大会结束后,池莲子并没有松气,而是立即开始整理编辑会议论文,筹资联系出版,忙了整整多半年,最后交由北京华夏出版社出版,书名《东芭西篱第一枝》,副题为“2012首届荷兰中西文化文学国际交流研讨会论文集”。全书460页,约40万字,内容涉及到中西文化和文学交流的各个方面。分为“中西文化双向传播中的文化交流”、“中西文化交流与区域文学研究”以及“文化诗学建构与文学交流空间开辟”。
就这样,国际研讨会的事情做得有始有终,功德圆满,令人赞叹!
当今世上,能写会道的作家车载斗量,但在缺少资源的条件下,能为文化交流办成几件实事的作家不多,池莲子就是其一,令文友们非常敬佩。
接棒世华作家交流协会
池莲子作为新移民作家,很早就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她多次应邀出席“世界华文文学研讨会”、“国际诗人笔会”等文学活动,足迹遍及中国及东南亚各国;如2006年参加在文莱召开的第六届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讨会,2013年在印尼苏门答腊参加第二届印尼苏北文学节-印华文学暨世界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通过这些活动,池莲子与各国文友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并成为世界华文作家交流协会的会员之一,担任创会副秘书长。
世华作家交流协会是2010年在澳大利亚墨尔本正式注册成立的。由黄玉液(笔名心水)为发起人。心水是世界华文圈的著名作家,系越南华裔,祖籍福建厦门,于南越诞生成长、1978年受越南迫害,逃奔怒海,海上赌命十三天,沦落荒岛十七日,九死一生获救至印尼;翌年3月被澳大利亚收留,定居墨尔本迄今。其妻叶锦鸿(婉冰)也是作家。心水著有《沉城惊梦》和《怒海惊魂30日》两部长篇、三册微型小说集、两部诗集和两部散文集。作品获两岸三地及澳洲共12个文学奖。他还热心公益,荣获澳洲联邦总理、维州州长及华社颁发的16项服务奖。虽然他将离任六年的秘书长,但他将是该会永久的名誉会长。
世华作家交流协会,会员从创会时的几个人,发展到如今,来自世界20多个国家一百多会员。申请入会条件;为已出版两部文学著作、或网上发表超过三十万字的文学作品,此外至少要获得过一项文学奖。
如今领导世华作家交流协会的重任已落到池莲子身上。相信她接棒后,会带领全体会员,群策群力,继续把协会的工作搞得红红火火,有声有色。
池莲子在旅途
池莲子在首届中西文化文学国际交流研讨会
池莲子与部分欧洲文友
池莲子的两本新书
精彩由您续写:
请关注“池氏网公众号”:ID:chiszqw
微信热线:hackchi;263656393
邮箱:hackchi@qq.com;263656393@qq.com
池氏网公益法律援助律师:池春燕WX:xuyuanchi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