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池氏网:家谱究竟有多少种?其中有几种99%的人听都没听过!

池氏网 2019-08-14

必读:池氏文化精粹辑要(2019年4月30日收录)


家谱与正史、方志一起,构成中华民族历史大厦三大支柱。

历代所存族谱一般为八开、六开,也有四开本,版式基本上都是竖排,多采用木刻活字排版,有的是石印版。大都用本地土纸(毛边纸、玉扣纸)印刷。唯有四十年代《陈氏三八太祖位下联修宗谱》是铅字排版,白报纸印刷。

历朝历代族谱内容大同小异,记述族姓来源、世系、迁徙、婚姻、名人、经济状况、丧葬祀典、族规家法等方面的文献资料,是中国传统宗族文化的百科全书。

最早的族谱是口传的,然后结绳记事,再然后甲骨文,青铜器铭文,皮质,竹简,石碑,石塔,绢布,神轴,纸质,电子。现存最多是纸质家谱。

中国族谱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名称多种多样,种类丰富多彩。根据族谱记载材料的不同,我们将族谱分成以下几类:

结绳家谱

结绳家谱:用结绳记载家谱世系的家谱。

在文字产生以前,先民们使用在绳子上打结的方法来记事,称为结绳记事。使用结绳的方法来记载世系,记录家族内成员的情况,五个结表示五代,十个结十代,他们将这种表示世代的绳结,挂在房子木樑正中,非常崇拜。东北地区锡伯族,到20世纪初,仍保留结绳记载一家人辈数、人数、男女数的习惯:生一个儿子,在绳上系一个小弓箭;生一个女儿,则系一根红布条。 

口述家谱


口述家谱:口耳相传的家谱。

黄帝生活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传说时代,这一时期的历史并没有留下文字的记载,只有一些口耳相传的传说。那么最早的家谱就应该是口述家谱。口述家谱在没有文字的少数民族中是极为普遍的。据说成吉思汗就能将自己黄金家族的世系背诵二三十代。

甲骨家谱

甲骨家谱:就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家谱。

商代甲骨文的出现,使家谱从口耳相传的口述家谱及结绳记事家谱阶段步入了文字记载的实物家谱阶段。其中有一些是专门记载一个家族人物、世系的甲骨,如“儿氏”甲骨,上面记载一个家族十一代十四个人的名字,就是很有代表性的甲骨家谱,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文字家谱这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原始的实物家谱。

青铜家谱

青铜家谱:刻在青铜上的家谱。

商代晚期出现了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就是金文,在出土商代末年的青铜器中,就有几件记载家族世系的青铜器。在出土的周代两件青铜器中,有380字铭文,记载了一个家族七代世系和事迹。因此,青铜家谱也被称为金文家谱。 

石碑家谱

石碑家谱:就是刻在石碑上的家谱。

所谓“刻谱于石,以垂永久”。早在汉代,这种家谱形式较为盛行。如汉代的孙叔敖碑。民国初年,广西南丹县壕塘村竖“莫姓哨目族谱”,共412字,不仅记载莫姓家族世系,而且记载了家族源流。较之甲骨、青铜家谱,石碑家谱要成熟得多。

石碑家谱形式独特,十分罕见。根据文物的定义可以看出“石碑家谱”属于文物范畴,而且是不可以移动文物。 

布谱 


布谱:布质家谱,即写在布上的家谱,也叫做云、神轴、神子、绳子。

布质家谱的卷轴,一般幅面较大,它展示的内容程式自上而下分为二部分。上部绘厅堂楼阁、松竹等吉祥之物。楼阁有一供桌其上置一牌位,写"供奉历代祖宗之位" 。供桌的下面长长的甬路,甬路的两侧,及下面画有一排排规整的格子,按辈分次序记录已逝先人的名讳。辈分最高的在顶层一格,其他按辈分依次向下排列。有新去世的族人,按一定程序,填写在云内。云很受家族重视,大多数家族都有。有些家族即使没有纸质家谱。也要做个云。拜年祭祖、婚丧嫁娶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隆重请起挂出,虔诚膜拜。

虽经战乱运动破坏很多,现在仍有许多留存在世。况且它要比石碑、书籍容易制作容易保存,近年也有不少家族重新制作。布谱是续修族谱的重要资料来源。

塔谱

塔谱:刻在宝塔上的家谱,一般刻在宝塔的石头塔体上,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是碑谱的延伸,是研究我国家谱发展史的珍贵实物资料。

此形式较为少见,著名者有山西省临县崔家坪保存的刻于明嘉靖十六年(公元1537年)的石塔族谱。

特点:佛谱共存——敬佛敬祖融为一体,

多谱共存:六支崔姓及其它姓氏

 很多人听都没听过塔谱,从这一方面看来,塔谱的传承已经断了。现塔谱所存不多。

谱单


谱单:谱单也有叫签单,单页纸质书写历代先祖名讳。

范围要比布质家谱云小,一家一户,或许在没有力量修谱制云时作为一个简单的记录,拜年祭祖,婚丧嫁娶时虔诚拜祭。

谱单也是续修族谱的重要资料来源。

神主盒

神主盒:把历代祖先名讳以木质牌位的形式写出排好。

为有利保存、防止灰尘,特别加做精致外盒,故神主盒的制作也需要一定财力。

其内容与谱单相似,但是远比谱单庄重,保存年代久,有些甚至成了古董。因它占据空间大,引人注意,在文革期间反而比谱单更难保留,几乎破坏殆尽,目前仅仅零星可见。 

手写家谱

手写家谱:纸的发明在制作家谱上出现一个质的飞跃,书写制作成本低。它主要指传统宣纸毛笔手写本,古朴大方庄重,加上公正的毛笔字,外观就先声夺人。

内容也比早期家谱翔实丰富,包含编撰者、时间、前言、凡例、始迁祖迁来缘由、世系、后记等等。逐渐形成一定格式,现在仍有许多存世。但是手写家谱多是孤本,不易流传,格式体例差别较大。

手写家谱也应该包括后来出现的钢笔、圆珠笔、碳素笔、铅笔手写手抄本,数量也不在少数,与宣纸毛笔手抄本相比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木板刻印家谱


木板刻印家谱分为雕版刻印和木板活字刻印。


(1)雕版印刷术是在选用纹质细密坚实的枣木、梨木上雕刻图文的印刷的技术,它是由印章发展起来的。

雕版印刷术发明开始于于唐朝,即使宋朝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后的各朝,雕版印刷术仍然普遍使用,尤其在谱牒印刷上更是如此。目前仍可见到一些珍贵版本。

但是它的版只能印这一种。木板本身极具文物价值。由于保存占据空间较大,容易损毁。原平市班村张氏原修族谱木板就是这样被烧毁的,令人扼腕叹息。


(2)活字印刷术 

为便于拣字,每个字可以反复使用,把活字按韵分类放在木格子里,建立现代铅字印刷的雏形。不仅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大大提高印刷的速度和质量,比雕版印刷要优越得多。

目前江西等地仍有木活字印刷家谱的作坊,宣纸线装,加上传统书套,古色古香,庄重典雅,尽管费用高额,但确为家谱印刷的精品。 

石印家谱

木板活字之后出现了石印技术,大清道光十四年(1834)传入我国,同治十三年(1874)出现石印印刷部、石印书局。

石印的文献,文字可大可小笔画清晰,彩色文献色彩明暗浓淡亦同原作,几乎可以乱真。彩色照相石印精美迅速,更胜一筹。石印版也非常适合在宣纸上印刷,且版面能够根据需要随意缩放缩小,极为便利。

石印技术应用在谱牒上,效果很好,但是流行时间短,大约在1960年前后就逐渐被铅印所取代。现在仍有许多石印谱牒存世。

山西原平神山《贾氏族谱》,上院《辛氏族谱》不仅格式规范,而且印刷清楚美观,都是现今存世的石印谱牒珍品。

铅印胶印家谱

(1)铅印技术

铅字排版比木字泥字更便捷,可靠,是印刷术的飞跃,比石印操作容易、印刷数量大。现存家谱许多都是铅印的。


(2)胶印

胶印是平版印刷的一种,借助胶片制版而得名。

在我国当代胶印是一种有绝对统治地位的印刷方式,印刷速度快、质量稳、数量大、周期短等诸多优点,应用广泛,当然现在大多家谱采用胶印也就不足为奇了。

油印家谱

油印是一种简便的印刷方法。先在特制的蜡纸上用打字机打字,或者用铁笔刻画出文字图画,制成蜡板再印刷。又叫“誊写印刷”,是孔版印刷的一种。因其简便快捷无须铅印条件,成本低出书快,在家谱印刷也常用到,但存世不多。

华东师大李毓珍教授所编山西原平东社《李氏族谱》便是油印传世的。

打印复印家谱

电脑打印技术可以清晰的印出文章,不仅成书快,而且也便捷省事,有许多家谱直接打印成册,尤其是数量较少时更是如此。复印技术除了可以写好复印之外,也可以把原来的孤本善本复印保存,便于传播,同时避免了由于转抄而出错。

忻州东村《辛氏族谱》是打印件,武坊畴《武氏族谱》、李毓珍《李氏族谱》、清朝末期《温氏族谱》、池上村《宋氏族谱》都是复印件。

电子家谱

电子家谱,是指通过电子文档、电子表格、图片、视频等数字形大时间短式制作保存的家谱文献资料。常见电子家谱主要采用微缩胶卷、光盘、录音、录像资料,它也是其他质地家谱的延伸。

(1) 对于口传家谱

把口传家谱用录音录像资料记录下来优于文字记录,避免文字记录错误、错别字、同音字的差异,更加准确形象生动。况且有些民族还没有文字。

(2) 对于石碑、石塔、布质家谱

可以用录像图片资料的形式保存下来,也有利于交流。

(3)对于纸质家谱

把纸质家谱中的古籍孤本电子化,不仅节省空间有利于保存,减少古籍破损,也便于传播分享。

现在新修家谱,同时制成电子版光碟、胶卷,既利于传播,也大大方便了家谱的查阅。

好多新技术的出现往往会都引用到谱牒学中来,比如造纸术印刷术都极大地促进了家谱的发展,而电子网络的出现同样也会逐步运用在谱牒学上。利用网络收集、制作、发布、传播、更新越来越便捷,深信一定是将来发展的趋势。

赞赏




精彩由您续写:

请关注“池氏网公众号”:ID:chiszqw

微信热线:hackchi;263656393

邮箱:hackchi@qq.com;263656393@qq.com

池氏网公益法律援助律师:池春燕WX:xuyuanchiw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