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纪念抗战!——“老兵不朽”,池氏抗战老兵人和事之二:池清,之三:池清永
池氏网推荐语: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
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
"历史是一面镜子。以史为鉴,才能避免重蹈覆辙。对历史,我们要心怀敬畏、心怀良知。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要共同引以为戒。"2015年,习近平在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发言中就指出,温故历史是为了开创未来,让和平的星火代代相传。
2015.7.30,习近平主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回顾和思考”的集体学习会上强调:“抗战研究要深入,就要更多通过档案、资料、事实、当事人证词等各种人证、物证来说话。要加强资料收集和整理这一基础性工作,全面整理我国各地抗战档案、照片、资料、实物等,同时要面向全球征集影像资料、图书报刊、日记信件、实物等。要做好战争亲历者头脑中活资料的收集工作,抓紧组织开展实地考察和寻访,尽量掌握第一手材料。”
岁月无情,一切都会随着时光而渐行渐远,使人的记忆逐步模糊,直至消失。曾经的苦难只有史书中还留有印记。
池氏——作为一个古老而人口较少的姓氏,在救国存亡的战争年代,也有我们的英雄,有永存青史的池峰城、池步洲、池必卿……更多的池氏儿女参加了革命,绝大多数连姓名都没有留下,更不用说史料的留存。
我们虽然无法给他们修建一个纪念丰碑,但,我们可以用我们手中的笔,记录下能够记录的历史。在每一位池氏后人的心中建立一座座丰碑。
因此,我们将在七月不定期推出一系列“抗战老兵”纪念文章;
抗战老兵不仅是我们这个民族不朽的精神灵魂——80多年前,他们为了民族存亡,血洒疆场,奋勇杀寇!更是我们家族不朽的光辉历史……
这也是告诫我们的后人,在物质条件得到极大改善的今天,一定不要忘记历史,一定要记住“振兴家族、强大祖国”是我们的使命!不要纠结于复杂多变社会的“人云亦云”,而要团结起来,做好自己该做的每一件小事,每天一点改善、改良。孝敬好我们的老人、教育好我们的子女……
池氏网已发抗战部分文章
10.人物 | 黄埔军校金牌战术教官池一东, 成都北较场为远征军训练数批军官
13.七月,纪念抗战!——“老兵不朽”,池氏抗战老兵人和事之一:94岁抗战老兵池德超……
七月,纪念抗战
——池氏家族抗战老兵人和事(二)
抗战老兵池清:保家卫国我们不怕死,
怕的是苦难历史被遗忘
中国青年报
2015.10.1
池清分享他收藏多年的关于抗战的剪报。
"参军是自愿的,家里人都不知道"。抗日战争结束前夕,18岁的池清没有上过学,一个字都不认识,但怀着对祖国最真诚的热爱,他参加了八路军。池清老人今年90岁了(2015年),老人身子骨依然很硬朗,说话也非常清晰。
"夜行军,急行军,不能和日本侵略者硬碰硬时,我们'神八路'就想出了许多像这样的巧妙办法保存实力,用游击战和伏击战给敌人一次又一次的打击。"老人回忆起当时的战争仍历历在目。
开始打仗时,就有一些人做了逃兵跑了。那时候池清选择了留下。当时连长也问他为什么不跑,老人回答说:"一是,我不认识路,当时在内蒙,天天吹风沙,黑天白天走,也不知道东西南北;二是,我来是自愿的,家里也不知道,我要是跑了被国民党抓住了不好,不回家的话就得进国民党,那不就属于叛党了嘛,所以我宁愿死也不回家,我也不能跑。"
"当时我们活着的都不害怕死,死还能当一名烈士。活着不容易啊!那时天气炎热,没鞋,没装备,走路直烫脚。好容易坐会,还总要换姿势,要不就烫屁股。碰到小树时,就摘树叶吃来补充水分。"当问起打仗的艰苦时,池清老人这样说道。
"我们那时候主要打的是游击。因为人少,武器还不行,不能和他们硬打,硬打的话要把武器什么的都计算好了。比如今天在沈阳,要到别的地方去,要连夜走,白天睡觉在山上睡,晚上赶路。没穿的,没衣裳,没鞋就用布条打鞋穿,就是各种条件都非常艰苦。睡哪不知道,没地方睡,在山上睡,在田里睡,一般老百姓都不知情,第二天一起床才看见外面满地睡的都是人。"老人讲述了那段艰苦的岁月。但即使这样,老人依旧觉得参军抗战永不后悔。在这份光荣面前,再多的苦难都算不上什么。
解放战争期间组织上几次想提拔老人,都被老人拒绝了。老人说,战场上出生入死不是为了以后能当个官,自己没有什么文化,唯一希望的就是不再受别人欺凌,子孙后代能在和平的环境中成长。
战争结束后,老人复员转业,回到吉林市结婚生子,安享晚年。每每有人问起那段抗战岁月,老人总是淡淡地说:"能过上现在幸福稳定的生活,那会儿再苦都无怨无悔。"
七月,纪念抗战
——池氏家族抗战老兵人和事(三)
山东单县抗日老兵——池清永老人
文:朱秋霞
从赵辛庄村西沿着公路往南直行4.2公里,即到张集镇。池清永老人是张集镇秦庙村人,这个村现在已经合并搬迁到张集新村了。
遇前方道路施工,下公路走田间小路。有一片牡丹园,牡丹叶子已经脱落,光秃秃的没有生机,却开着几朵白牡丹花,很是显眼。牡丹本应在春天开花,现在已经是深秋了还能看到牡丹花!不由得走近细看,只见牡丹枝头上零星冒出一些花骨朵来,有的刚露出头,有的正含苞待放,十分惹人喜爱。
一进张集大街,就看到拉煤的大卡车一辆辆呼啸而过,掀起的尘土半天落不下来,像是刮风卷起的黄沙,弄得天空灰蒙蒙的,完全没有了农村田间清新的气味了。我只能屏住呼吸前行,打问着来到了张集新村。
张集新村的环境还可以,统一规格的二层小楼,整齐划一,街道干净,路边有绿化带,也有健身场所。一户人家敞开大门,我特意往里看了看,院子不大,因为多数农民还在种地,有些杂七杂八的工具和农作物放在院子里,与城市郊区养生休闲的农家小院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一位妇女正从院子里往门口倒腾棉花,我搭讪道:你们现在住的新房挺不错啊!
她却有点不太喜欢的样子,说:唉,不如原来的院子大,晒点东西都没地方,几个村都搬到一起,种地跑得很远,一点也不方便。现在搞煤矿,听说有的人家的地好像陷了,搞得大家心里也不踏实,真不知道以后会咋办?不种地又没有别的收入。
我打问老年房的位置,她说在最西边,不是二层楼的房子就是老年房。
骑着自行车过几条街了,还没有找到老年房,感觉新村面积挺大。
又问了两个人,终于找到了新村西边的老年房。来到池清永老人家,他正独自坐在门口,家中没有其他人。隔壁大婶问我干啥的,我解释说:听说这位老人以前打过仗?我想了解点素材。大婶忙说:对对,当了十年兵,啥也没有。
池青永老人聋得很,需要大声说好几遍,他才能听清。
池清永,1924年生人,山东单县张集镇秦庙村人。1940年响应扩军号召,胸带红花入伍,跟着八路军老十团战斗在湖西大地上。
他作战勇敢,当兵18天就被提升为副班长,在枪林弹雨中度过无数个日日夜夜。打完日本打老蒋,打过金县、丰县、常店、于屯、曹县,子弹“嗖嗖嗖”在身边乱飞,当时他也不知道害怕,只知道往前看,打敌人,精神高度集中,丝毫不敢松懈。
有一次与日作战中,八路军用迫击炮把炮楼里的敌人打死了,池清永率先爬上炮楼,占据高地,敌人突然扔来一颗手榴弹,在他脚下冒着烟滚动着,他没有犹豫就捡起来就往外扔,手榴弹在敌人群中开了花。他也曾经用刀捅死过日本兵,划开敌人的肚皮,肠子淌了一片。
记忆中打曹县最艰难,打了八天八夜,极其残酷,几百人十几分钟就打光了,只剩下他和连长及战友三个人,随后连长也负伤了,池清永为救连长后肩挂了花,危急时刻,增援部队赶到,曹县城被攻破了。
池清永在单县养伤期间,因思念家中亲人,回家了。老十团奉命整编北撤了,把他落在家里了。池清永从此与部队失去了联系,在家结婚生子,当了一辈子老农民。
村里人都知道池清永当过八路军,打过很多仗,几乎都听他讲过战争经历。池清永老人的子女后来听说政府有优待老兵的政策,也找过相关部门,因没有证明材料,能联系到的老战友也都去世了,办理不了手续,未能获得福利照顾。
讲起战争往事,池清永老人说:“打过那么多仗,最后一次挂花被部队落下了!比起牺牲的战友,我活了这么大岁数,也算有福!”
岁月不饶人,池清永不再是当年那个斗志昂扬的八路军战士了,他已是耄耋之年的老人了,腿脚不便,耳聋眼花,但记忆依然清楚,回忆战斗的残酷,战友的牺牲,他心里很难受,忍不住用手背擦拭眼泪。
池清永老人的子女表示,都这岁数了,福利不福利的没啥意思了,只希望在老人有生之年得到名誉上的认可。池清永当年跟着老十团打了很多仗,为国家出过力流过血汗,起码对老人也是一种精神安慰啊!
精彩由您续写:
请关注“池氏网公众号”:ID:chiszqw
微信热线:hackchi(北京);263656393(成都)
邮箱:hackchi@qq.com;263656393@qq.com
池氏网公益法律援助律师:池春燕WX:xuyuanchi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