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父母不是更年期,只是他们太在乎你

2016-04-22 Jane 甜甜圈伐木累


近代心理分析学认为

我们每一个人形象的塑造都来源于别人对我们的印象


- 1 -

比如别人认为我们是一个稳重的人,那么我们就会在心理上的对自己要求更稳重一点,为自己带上一个“面具”——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作“强化效应”这种面具可能是一份职业比如医生,教师,也许是一种身份,比如父母。


- 2 -

有一种自我与人格面具结合起来的现象,在父母身上出现就叫做“空巢期症候群”,孩子长大离开家后父母觉得空虚无聊———这就是做父母这个面具过度认同后产生的结果。

很多父母把所有心思都放在孩子身上,即使到孩子成年后依然如此,直到孩子成家,离开身边,便万分不适应。父母对孩子盲目的关注,便迷失了自我个体。

- 3 -


笔者大学时期有个朋友,她为家中独生子,妈妈在她上学后便辞了工作全心全意当全职母亲,等她离家在外地求学之时,每天三四个电话连番轰炸。

让我朋友倍感压力,感觉随时都是在妈妈监控之下,明明已经成人了可是母亲还是要她每天汇报行程吃了什么饭做了什么事上课发言了没有。

- 4 -

这类的关心让我听了都有些害怕。小时候都是我们粘着父母,长大了离家了却变成仿佛父母离不开我们,她们无法接受不再管束孩子的生活,心理学中所说的“空巢期症候群”在现实中的很多家长身上都存在着。

- 5 -

相较中国而言,西方便很少有这类情况,西方更加注重自我个人意识的培养。

然而中国便是自古被教育女子三从四德,孩子对父母要言听计从,这是种温顺的民族性格,更加导致了家长沉溺于“父母”的身份中,因为成家之后本就不强烈的个体意识更加淡化了。


- 6 -

孩子带着“乖巧懂事”的人格面具越发乖巧懂事,父母带着“孩子家长”的身份面具越发离不开孩子。每个人都是个独立的个体,来到这世上便应该为自己而活,没有人会永远陪着你,无论是父母或是孩子。

- 7 -

亲情固然重要过任何的感情,可是没有个体自我的存在意识,

亲情也会变成一种负担,一种压力 。


相较上个朋友,我的母亲便做的相对好一点,她从小便不是很管我的发展,不强迫我学习乐器不强迫我报补习班,全凭我的意愿。


我的母亲只负责认真工作认真和我的父亲过日子,虽然我知道她是极爱我的。

可是她更明白她的生活中孩子并不是全部,她追求自己的生活,也教育我去追求独立的人生。


- 8 -

这一点让我受益匪浅,直到见到了很多父母沉溺于“父母”这个身份的面具中无法自拔之时,我才清醒的意识到自己的幸运。所以教育中要记得


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


 独立的个人


唯有先成人


才会成人


作者 | JANE | 独立作家

往期回顾


寻人启事 | 父母失责 | 川师大分尸案 | 少儿英语读不读

疫苗问题 能力缺失 | 孩子的价值观 | 老而无德是为贼 | 成长的烦恼

孩子爱说脏话 | 反家暴 | 老人带娃 | 蔡志忠漫画



(长按二维码识别)

官网:cnparenting.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