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有声 | “我老了也不指望你养!”

2017-05-04 周梵 甜甜圈伐木累

----

「 愧疚感,是你生命中你最不需要的东西。

约 2113字 | 建议阅读时间 分钟

主播 | 瑞欣

作者 | 周梵

来源 | 周梵(ID:xfhzf520)

-01-

一次,我去某节目做嘉宾。

当讨论起“父母对孩子说得哪句话最伤人”的时候,主持人冷不丁地问:“老师,你父母说过什么话,对你的伤害最大?”

一通搜肠刮肚之后,突然发现还有一丝残留的心酸留下的痕迹:

“我成年之后,甚至都已经有了自己的孩子,我妈对我说的一句话。当时还是挺让我难受的。”

那是件很重要的事情。我坚持自己的想法,没有听我妈的话,她气急之下说:“算了,我就当没养你这个女儿!以后老了也不指望你养,我自己过!”

我听了,当时心里一瞬间充斥着生气、愧疚、伤感、被辜负、委屈、被冤枉等排山倒海的复杂情绪。

结果主持人说:“哎呀,这话应该很多人都听过。我自己就是。”

另一位主持人说:“不妨我们来跟现场的听众做个调查吧,看看多少人听过自己的父母说过这样的话。”

话音刚落,听众们纷纷留言。他们中,几乎有98%的人都在不同的年龄听自己的父母说过类似的话。

为什么那么多父母会喜欢对孩子说这句话?事实上,这句话里面的信息量是很大的。

每个人除了接受“直接语言信息”之外,还会接受“后台语言”。后台语言即,那些没有直接表达、而是隐藏在字面意义背后的信息。

在这句话中事实上表达了几层意思:

因为你的问题,所以我老了以后决定自己过

之所以我老了要“自己过”是因为,你是靠不住的

···

看似是一句“自怜自哀”的语句,但其所传递的后台信息,每一层都是对对方一种更强烈的指责和否定。

所以,它才会引发听者非常强烈的负面感受。然而,说这话本人的“终极动机”并不是为了让对方难受。

这句话最核心的目的被“自怜自哀、责备”层层的掩盖起来,让听者没有办法去感受到这个最深的诉求:

“我那样说只是想激将下你,我希望我们能相处的好一点。其实,我很害怕孤单。”

归根结底,最终极的渴望就是 —— 我想要爱。但在中国,几乎不会有人这么表达。


-02-

我们有个习惯:当一方期望生命中亲密的另一方给予自己更多爱的时候,会用带着“道德谴责”的角度来责备对方。通过“让对方心生愧疚”,然后获得想要的爱。

可他们不明白的是:当你试图“让对方感到愧疚”时,只会把别人推得更远。

愧疚感和亲密感,你只能选一个。

这种“审判别人”的习惯,很多人都有。这来自于我们成长过程中,养育者对待我们的方式。

整个社会文化不断对我们的催眠:我们审判家人、审判自己、审判陌生人。

所以,你常常会听到大街上有人会对素不相识的人指指点点:

“那孩子真没家教!”

“哪有这样当父母的!”

好像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掌握了一套世界真理的标准,可以去评判别人。

而最要命的是:这种审判不仅会碾压别人,还会常常碾压自己。事实上,越热衷于让别人愧疚的人,也越习惯让自己愧疚。

-03-

几年前,我父亲罹患胃癌最后的那段时间,已经不能吃任何固体食物了。

那时候,我只能每天早上去买杯豆浆给他喝。我看着消瘦的父亲喝豆浆的样子,心里非常的酸楚难过。

我很自责:为什么爸爸身体好的时候,我没有经常带他去吃好吃的。而现在,我唯一能做的就只是给他一杯豆浆。 

我觉得我真不是个好女儿,我做的太糟了。我越想越觉得难过,甚至工作时想到这些,会一个人哭起来。

那段时间我还住在父母家。我的工作越来越忙,回家的时间越来越晚。后来我发现,我是在逃避见到我父亲。

因为见到他,就会勾起我的愧疚感和无力感。而回家的时间越少,我就变得更愧疚。

就这样恶性循环。那段时间,我的状态糟糕透了。直到后面我才意识到,“愧疚”对我和我父亲的关系一帮助都没有!除了会像一堵厚厚的墙,把我们隔离的很远。

而我的父亲也不希望我对他有任何的愧疚,我开始放下那些“愧疚”的感觉,看到自己在每个时刻都做了能做的最好选择。

当我放下内在的愧疚重新面对父亲时,我不再有压力,也原谅了自己。

在最后的那段时光里,我们变得亲密而真实。我也很庆幸我能以这样的状态陪伴他。

“愧疚”除了会降低自己的能量之外,没有任何意义。,羞耻是最快扼杀力量的东西。

有些是成年之后,不断被自我和他人反复强化出来的,而有些是在很早就打下烙印了,也许是十几岁,也许是几岁。

很多父母都会对孩子说过类似的话:

“我们每次吵架都是因为你不听话”

“我为你操心操的头发都白了”

“要不是因为你我也不会留在这个地方”

这些话都会在曾经小小的心灵留下深深的印记,当任何不好的事情发生时,我们内心就会有个声音响起:“是不是都是因为我不够好,这样的事情才会发生。”

-04-

在中国,无论是父母对孩子,还是对伴侣或其他人,人们总以为,让对方感觉到羞耻感可以使对方反省自己,进而让他变得更好。

大家美其名曰:“激将法”。事实上,这完全不符合心理学的运作原理。

自我改变是需要力量的,每一次改变都需要拿出力量破除掉原来旧有的习性,而罪恶感是最快扼杀力量感的东西。

越去评判或谴责他人,就越剥夺了对方改变的力量。

这也是著名的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和没有达成公司目标的员工沟通时最常说的话:我不是来评判你的,我是来支持你的

因为他非常清楚,当对方感受到被评判到时候,改变的力量就丧失了。

我希望每个人都能真正明白:当你想要让一个人变的更好时,最不能做的,就是让他有负疚感。

支持TA、陪伴TA,才最强大的力量,最重要的是,这个人也包括你自己。


-背景音乐-

< 王弢 - 空顶之光>

< Elliott Smith - Between the Bars>

-作者-

周梵,两个孩子的母亲,身心灵成长导师,资深沟通关系教练,自媒体平台优质原创作者,课程影响了数千家庭,时而清醒时而混沌自以为聪明的人。微信公众号 周梵(ID:xfhzf520)

原文标题:《愧疚感,是你生命中最不需要的东西》

延伸阅读

点击蓝字,即可查看




➤圈圈爱分享

 点击“阅读原文”,访问甜甜圈官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