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万万个海淀记忆!在这里解锁→
三星堆上“新”堆了,
近600件文物首次亮相!
清代县志就有记载“三星伴月堆”,
后来人们才知道,
拥有美丽名字的土堆,
就是存在了数千年的三星堆古城墙,
这份属于三星堆的记忆,
以文字的形式记载流传至今!
今天介绍的这个地方珍藏着
千千万万个海淀记忆!
有些还是独家哦~
300年前的“土地买卖合同”长啥样?
清代皇家首席建筑设计师——
“样式雷”家族祖宅在海淀哪里?
“中关村第一人”陈春先
创办科技企业的公章和账本
……
这里有海淀这座城市最鲜活的印证,
它就是北京市首家通过区、县级
国家综合档案馆测评的
国家一级档案馆,
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海淀区档案馆。
300年前的“土地买卖合同”长啥样?
纸页泛黄,
折缝处薄如蝉翼,
但大部分字迹清晰可辨,
这是海淀区档案馆珍藏最早的档案,
清代的地契文约。
这份地契是
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典地契约
及光绪十八年(1892)转卖题记,
地契文约即土地买卖合同,
馆藏契约内容全面,行文规范,
反映出了清代民间土地的交易情况。
一张轻盈单薄的纸张,
却沉淀了最为厚重的土地记忆。
如今,
地契早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退出了历史舞台,
但它却记载了曾经的历史,
诉说着土地百年前的变迁。
皇家“首席”建筑设计师的祖宅
从万园之园“圆明园”
到皇家园林的明珠“清漪园”,
康熙年间至清朝末年的200多年间,
清代皇家首席建筑设计师——
“样式雷”家族的八代人主持
修建了大量的皇家建筑!
这个辉煌而神秘的清代御用建筑师世家
在海淀镇的祖宅竟在槐树街!
槐树街位于当年的海淀镇北部,
因早年在这里栽了一排国槐,
街便以树命名。
著名文史专家、
海淀区政协原主席张宝章
根据国家图书馆遗存资料,
经过探寻考证出
槐树街北三路并行的豪华大院
原来是“样式雷”在海淀镇的祖宅,
当时雷家在海淀镇所居住
主要就是槐树街这三所大院子。
1949年后,
“样式雷”宅院的东中西三路在槐树街
各设一座街门,
门牌分别为槐树街1号、2号、3号。
“一家样式雷,半部古建史”,
一代代“样式雷”
凭着天赋、勤奋和坚韧,
终成中国营造的集大成者,
留下了一幅幅最美的人文风景,
如今,他们在海淀祖宅的门牌
收录在海淀区档案馆内。
陈春先创办企业的公章和账本
这是中关村第一个下海的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陈春先先生,
在海淀中关村创办的
第一家民营科技公司的公章和账本,
他去美国进行文化交流时
带回来的硅谷图、
访美参观的合影、办公家具
都收藏于海淀区档案馆。
由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开始,
一批又一批科技人员
带着他们的技术和成果,
走出科研院所和高校。
随后,京海、四通、
信通、科海等民营科技公司
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
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初具雏形。
2009年3月22日,英国著名IT网站Vnunet选出全球10大IT中心,将中关村列入其中,评奖词是这样写的:
//
“一个名叫陈春先的中国人在一次文化交流时应邀访问了美国。在访问期间,他参观了硅谷并为之折服,决定在中国做类似的事情。于是,一个虽然不足半个世纪却已成为中国IT中心的地方出现了,那就是——中关村。”
这里每一步的
探索、前进、曲折和奋斗,
都契合着改革开放、科技创新的脉搏。
一个小小的印章和账本却
是一个大时代的缩影,
厚植创新土壤,
经过40多年发展,
一位又一位中关村创业者
将创新基因融入海淀发展的血脉!
海淀区档案馆现有馆藏179个全宗,
在册的各种门类、载体的档案
1540956卷(件、册、盘、盒、张),
这里的每一份档案
都是鲜活的海淀记忆!
这里有城市记忆,
有时光珍藏,
有初心如磐!
从解放新生到革故鼎新,
从改革开放到新时代新征程,
这里记录着海淀走过的每一步!
件件卷卷皆故事,
张张页页写春秋,
这里已经成为开展历史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
和区情教育的重要载体,
直观感受海淀的发展与变迁,
从档案中汲取不断前行的力量!
千千万万个海淀记忆!
在这里等你解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