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海淀气象精密感知的“密码”是......

新媒体工作室 海淀宣传 2023-12-28


在七下八上的主汛期,

碰上5号台风“杜苏芮”,

时刻观测着6号台风“卡努”会不会影响海淀?

......

在海淀区气象局,

一位“90后”女孩,

正在监测天气、制作预警信息,

她被称为“刘首席”,

只因为受“杜苏芮”影响的那几天,

她24小时没有离开过这个岗位。


“刘首席”的预警信息从何而来?

预警信息是否准确?

主要依靠海淀的

气象精密感知网络为她提供信息。









用数字“算力”提升城市“脑力”!海淀宣传智能聚合平台特别推出【海淀“智”理密码】专题系列,看海淀如何科技赋能城市精细化治理,体验海淀城市大脑应用场景。跟随【海淀“智”理密码】看得见路上的“聪明”;听得见即将到来的“雨声”;感知看不见的“智慧”。









【海淀“智”理密码】的

气象监测密码到底是什么?



01

“密码1”是拉网式的智能气象监测网络


所谓“拉网式”,就是在海淀布了一张“气象监测网”。这张网的“密度”如何?国家标准的灾害性天气监测精度为4公里✖4公里,而海淀区可以实现灾害性天气2公里✖2公里的精密感知。监测精度领先全市(为城6区平均监测精度的1.9倍),海淀是如何做到的?


海淀融合“传统+智能+共享+AI识别”等多种监测手段,拉满了海淀“1+21+65+100+10000AI”的气象智能监测网。


“1”是指海淀国家气象观测站。1959年在如今的海淀公园建站,是海淀区最权威的国家气象观测站。气象讲究“时”“空”分析,时间上,64年间,它连续不断地观测海淀的气候变化;空间上,5个雷达从地面向一万米以内的对流层发射5条垂直的扩象线,可以观测到每隔80米的风向和风速;可以穿透云层观测到温度、湿度。国家气象观测站为海淀提供了以京津冀地区为广度的信息支撑。


“21”是指海淀的21个区域气象站。观测范围没有国家气象观测站那么广,但是足够提供海淀区各街镇气象数据信息。


“65”是指65个水文站。主要功能为观测雨量,为夏季防汛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


“100”是指100个微型智慧气象站。海淀的气象监测数据持续稳定输出的“密码”是什么?这里海淀气象大脑的工作人员用了一些“巧思”......将100个微型智慧气象站安装在2米至8米高的智慧灯杆上,在资源复用的同时,还能保障智慧气象站不被暴雨损毁。


在人员流动密集区域、景点区域、强降雨区域、下凹式立交桥、危旧平房等重点区域,您无意间会发现这样一个“小家伙”,它便是海淀的微型智慧气象站在24小时观测这个区域的风速和雨量。


“10000AI”是指在海淀区10000多路高清智能摄像头中输入算法,依托人工智能技术和图像识别技术,实现对全区灾害性天气从点的监测到面的监测的转变,目前有3000多个摄像头可以实时识别降水、降雪、积雪和能见度,可以提高对海淀区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报预警能力。


“七下八上”关键期考验着防汛减灾能力。“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防汛大考,首要任务是“预防”灾害发生,而自然灾害往往就发生在十几分钟里,因此,所有防汛举措必须“跑”在洪水到来前。海淀用“数据跑”代替“人工跑”,以先知应对极端天气的到来。


抗洪救灾既是检验防汛基础工作的考场,也是检验气象预报预警服务的战场,只有做到预报报得准,预警传得快、传得到,才能赢得防汛工作主动权。在7月29日强降雨来临前,海淀智能气象监测网就已经绘就了一张“防汛图”。与海淀区“水务大脑”“住建大脑”等共享易积滞水、危旧平房、低洼院落、地质灾害等风险点位和相关积水智能监测数据,形成海淀气象灾害风险地图。7月30日上午,“气象大脑”监测到未来两个小时之内,海淀西部山前、西北部苏家坨镇、温泉镇降雨量会持续加大,依托“气象大脑”强化智能监测和综合分析,跟相关单位保持密切联动,第一时间发出气象风险预警!及时转移风险点位村民。


02

“密码2”是十年磨一剑的钻研打磨


十年过去,时势轮转。十年磨一剑,打造一个老百姓既能会使用、看得懂,防汛人员又能实用的专业防汛信息平台,是刘文军一直想做并且正在做的事情。


海淀区气象局副局长刘文军是“气象大脑”的启动者,也是“气象大脑”的操盘者,本科气象学、研究生软件工程学出身的他,对“气象大脑”有着独特的敏锐度。2012年,刘文军就开始谋划启动海淀的“气象大脑”建设。如今海淀“气象大脑”已经成为海淀区“十四五”气象规划的重点项目。


但随着手机端的应用普及,刘文军心里又“捣鼓”一件事,如何能够更便利?如何能够让防汛人员在一线通过手机就能获取实时的信息?于是2019年,“气象大脑”微信小程序上线。

(⬆️图为8月11日23时数据)


这张图是小编作为“气象大脑”微信小程序普通用户获取的气象预报,这个气象预报的价值在于“精准到海淀”。

(⬆️图为8月13日17时数据)


这张图是“气象大脑”微信小程序工作人员的管理后台,可以看到1小时前到96小时前的预警。

(⬆️图为8月11日23时数据)


在海淀“气象大脑”平台,不仅能在电脑端系统中生成海淀29个街镇基于位置的多要素精细化预报产品,在“气象大脑”微信小程序中也能实现全区924个防汛责任人可以实时获取关注点位温度、降水、风向风速等气象信息。

(⬆️图为8月11日16时数据)


科技创新尤其需要久久为功,尤其需要大家的包容心。以十年磨一剑的精神,打造更优的气象精细监测预警平台,让全社会可知、可感、可用是“气象大脑”下一步的前进方向。


03

“密码3”是以数据为基底的“智”理探索


“汛情”是打通从科技到应用的“关键考验”。我们谁都不希望汛情发生,但是当自然灾害到来时,如何做到从容应对,是海淀一直在探索的“智”理密码。


“气象大脑”是海淀城市大脑城市治理生态环境系列的智慧场景之一,基于北京市智慧城市建设示范—海淀城市大脑平台建设,海淀“城市大脑”从无到有、从试验到拓展,目前与海淀“水务大脑”“住建大脑”“城管大脑”“交通大脑”“消防应急大脑”等共建智慧城市治理平台、共享城市治理数据。


在“实战”中检验应用。在7月20日的大暴雨和7月29日的强降雨中,海淀“气象大脑”基于“城市大脑”,结合精密实况、精细预报,分街镇雨情统计“一张表”和叠加地图的雨量分布“一张图”、快速更新雷达数据和逐小时分街镇预报以及相关行业灾害隐患等涉及气象灾害防御全流程、全要素的信息库。快速、准确、及时地将预警信息传递到防汛责任人和广大群众手中,为有关部门组织人员和物资转移打出宝贵的提前量。


科技对于城市的治理却是必要的,先知性、快速性、精准性能大大地保障生命至上、人民至上和安全至上。


海淀凭着前沿的创新意识、创新生态、科研资源和能力,为海淀打造了一套“智”理模式,关注【海淀“智”理密码】,探秘更多海淀的城市治理“大脑”。




风雨同舟,我们一直在......

大雨中转移现已归来!这个爱教基地里有17年的坚持→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