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身”戈壁,以身许国!“两弹一星”背后的故事……
有人曾经说,
“离开外界的帮助,
中国20年也搞不出原子弹!”
但我们却用自主创新创造了惊世奇迹!
“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
让新中国抢占了科技制高点,
为国防安全铸造核盾牌!
这个故事元源书院的院长张红雨
一次又一次讲起!
今天,一起走进元源书院,
聆听“两弹一星”精神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背后的故事。
外国专家走了
核心资料几乎片纸不留
书院毗邻西山大觉寺,
创立者是我国第一位决策学教授张顺江,
他是中国科技大学首届毕业生,
为“两弹一星”作出过贡献,
为新中国培养了
400多位高级决策管理人才。
张顺江是张红雨的父亲,
书院依然保持着先生在世时的样子
整洁的书桌、泛黄的笔记、
破旧的座椅……
书院分为故居展示区
以及专题展览区两部分,
这里收录了先生的文献著作,
也记录着老一辈
“将红旗插上科学的高峰”的故事。
1958年,中国科技大学诞生了,
这所学校为“两弹一星”事业而来,
严济慈、华罗庚、钱学森等
一批国内最有声望的科学家,
站上了中国科技大学的讲台上!
同年,张顺江从北京四中毕业,
毫不犹豫的
报考了中国科技大学原子物理系。
书院里保留着
首届中国科技大学的教材、
郭沫若作词的校歌词曲
以及张顺江求学时的笔记!
毕业后,
张顺江被分配到
核工业部第二研究设计院工作。
在那里他了解到,
外国专家撤走后,
援建工程的核心部门资料几乎片纸不留,
进入工地后经统计遗留下来的问题
大小有2000余个科研项目,
但大家下定决心
一定要把这些科研项目攻关下来!
因此,
他们跑遍全国各大厂、研究院,
安排科研、加工、工艺制造……
面对核放射性的防护,
反应堆热运行人不能靠近,
热运行后,
人员不能进去,
必须一次安装成功……
大家就是在这样的情况,
克服了重重困难,
最终,
按照要求完成了项目。
在戈壁深处,
他从事核工业理论研究、
工程设计及指导施工,
一干就是23年,
将自己毕生所学
奉献到祖国核武器事业中。
因为“两弹一星”作出了突出贡献,
张顺江获得
核工业部颁发的荣誉证书。
他还利用业余时间
深入调查,博览群书,
1986年主笔《决策学基础》并在武汉大学
创办决策管理科学研究所,
他提出,
要培养成千上万能先知先觉
以驾驭未来的战略性决策人才。
38年如一日,
平均每年著述近50万字,
成为中国决策科学研究第一人。
无数次坐在那里
读懂了他的坚持
张顺江去世后,
张红雨无数次坐在父亲的书桌前,
读父亲读过的书,
看父亲写过的文字。
那时她不理解,
父亲在生命最后时刻完成的书,
为什么写下了
“此书献给我深爱的祖国和人民!”
从此,她与书院为伴,
读父亲读过的书,
看父亲写过的文字。
那些泛黄的纸张,
字迹依然清晰,
那些用热血去守护,
用生命去捍卫的故事,
除了人们耳熟能详的
“两弹一星”元勋,
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无名英雄,
她潸然泪下。
她也终于明白了父亲那一句:
“核武器事业是千千万万人共同完成的!”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
是父辈一代人的写照。
从整理父亲的著作
到讲述父亲的故事,
从读懂那一辈人的坚守
到成立“两弹一星”青少年宣讲团,
绘制“两弹一星”海淀打卡地图……
她带着父辈的故事走到大家身边!
她说,
在祖国需要时,
他们临危受命,义无反顾;
在使命完成时,
回归平淡,一生无悔。
历史可能无法写下所有人的名字
我愿用一生去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