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综合保税区拟构建“2+2+N”保税业务谱系
10月11日上午,海淀区召开2023年海淀区“两区”建设主题新闻发布会。海淀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刁伟梅主持,海淀区金融服务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刘建民,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规划发展处处长王春生,海淀区商务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黑煜,海淀区商务局副局长、“两区”办专职副主任钟立庆,中关村海关副关长高静参加发布会。
中关村海关副关长高静介绍中关村综合保税区建设相关工作情况。
设立中关村综合保税区是北京市“两区”建设工作中的一项重点任务。今年5月23日中关村综合保税区获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是加快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中关村开放发展、创新发展的大胆尝试。
作为全国首个以“研发创新”为特色的综合保税区,中关村综合保税区拟构建“2+2+N”保税业务谱系,以集成电路和医药健康产业为核心,以人工智能和科技服务产业为重点,拓展总部经济、跨境电商、融资租赁、高端软件服务外包等保税服务业态。
下面我将从税收政策、贸易管制类政策、保税监管政策、外汇政策及特殊贸易便利化措施等方面与大家进行分享,同时也会对中关村综合保税区特有功能优势进行详细介绍
综合保税区涉及的税收政策主要有保税、免税、退税三方面。
保税政策是指境外进入综合保税区的货物和以出口报关进入综合保税区的货物,以及综合保税区与其他综合保税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保税监管场所之间往来的货物予以保税。
免税政策是指区内企业生产所需的机器、设备、模具及其维修用零配件,以及区内生产性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所需的机器、设备和建设厂房、仓储设施所需的基建物资,以及区内企业和行政管理机构自用合理数量的办公用品,区内企业从国外进口自用的机器、设备等免税。
退税政策包括境内货物入区是视同出口实行出口退税;除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外的区内企业从区外购进并用于生产耗用的水、电、燃气视同出口货物实行退税;区内企业将自用机器设备、模具或者办公用品运往区外进行检测、维修的,在区外更换的国产零配件可按有关规定办理退税手续。
贸易管制类政策是指除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另有规定外,与境外之间进出的货物,不实行进出口配额、许可证件管理。
保税监管政策包括“区内保税存储货物不设存储期限”“进口货物入区保税”“区内企业之间保税货物可以自由流转”等。
外汇政策是指进出区货物可灵活选择人民币或外币结算方式。
特殊贸易便利化措施包括加工制造企业可利用剩余产能承接境内区外委托加工;区内实施企业自主备案、合理自定核销周期、自主核报、自主补缴税款并简化海关业务核准手续;除禁止进境的外,区内企业从境外进口且在区内用于研发的货物、物品,免于提交许可证件,进口的消耗性材料根据实际研发耗用核销;对境内入区的不涉出口关税、不涉贸易管制证件、不要求退税且不纳入海关统计的货物、物品,实施便捷进出区管理模式;区内新设的研发设计、加工制造企业,经评定符合有关标准的,直接赋予最高信用等级。
除以上综合保税区固有的政策优势外,北京中关村综合保税区围绕“2+2+N”的产业定位,为区内企业提供“三大特色平台”,有针对性地为相关企业解决“燃眉之急”。
首先是特殊物品查验平台,为生物医药类企业区内开展生产研发所需原材料、试剂等特殊物品提供查验、暂存场地,实现特殊物品区内查验。
其次是超洁净查验平台,为集成电路类、检测类企业采购的芯片、晶圆等对储存环境有较高洁净度要求的货物入区提供查验、暂存场地。相关货物可在符合洁净度要求的前提下在该平台完成查验。
另外还拟建中关村综保区公共研发服务平台,服务研发创新全流程和产业全生命周期。充分发挥各类科研主体技术创新的交叉溢出效应,形成跨界创新和系统性创造合力,发挥中关村综保区开放平台作用,以进口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为重点,支持面向社会的开放共享与服务,强化创新链和产业链有机衔接,推动形成区域性的创新生态体系。鼓励高校、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龙头企业依托此平台开展相关业务,整合优势资源,享受政策优惠,带动相关行业发展。
展望未来,我们致力于将北京中关村综合保税区打造成为全国一流、世界领先的综合保税区和科技创新高地,成为前沿科技研发创新平台、高精尖产业开放创新平台、开放政策创新“监管沙盒”。同时,通过用足用好“保税、免税、退税、免证”等优惠政策,发展一批新型贸易服务业态,推出一批涉及多部门、多领域的政策制度创新成果,打造一批服务科技创新的高水平公共服务平台,聚集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助力北京市培育一批集成电路、医药健康、人工智能、科技服务领域的“专精特新”企业,成为科技型初创企业推进研发创新的主平台,助力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