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榜样,赞!

西北师范大学第二届

师德先进候选对象风采展示

 为迎接学校120周年华诞,激励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争当“四有”好老师,学校自5月中旬开始,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师德标兵和师德先进集体评选工作。经各方推荐与相关部门审查,共有39位师德标兵候选人、14个师德先进集体候选单位参加评选,学校将遴选20名师德标兵、6个师德先进集体予以表彰。

下面,就和小编一起,为他们打call吧!

师德标兵候选人(39人)


丁宏武


1971年10月生,中共党员,文学院教授、古籍整理研究所副所长。坚持立德树人,潜心治学,积极引导学生树立高远的理想追求、深厚的人文情怀和良好的学术道德,强调“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培养硕博研究生50余人。依托中国语言文学优势学科,主持创建集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共享为一体的古籍整理文献资源数字化共享平台,促进文献学专业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的转型与革新。致力于河陇地域文学与文化研究,主持“汉魏六朝河陇地区胡汉著姓与本土文学综合研究”“唐前河陇文学文本辑校整理与研究”等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担任西北师大古籍所“丝绸之路文献丛刊”副主编,出版《甘肃通志集成》《甘肃府县旧志全编》等大型专题文献丛书,为提升甘肃文化自信和增强甘肃文化影响力提供新的文献基础和学理依据。


张嵘


1968年10月生,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三十载教育生涯永葆教育初心,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育实践全过程。始终坚持潜心育人、师道尊严,将德育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传道授业的知识课堂上、答疑解惑的交流间、嘘寒问暖的关怀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做学生道德修养的引路者、学习研究的指导者、思想情感的疏导者、学业规划的督导者。定期组织开展读书会、学术研讨交流,敦促学生及时完成阅读写作任务。用实践活动开拓学生视野,有效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根据每个学生不同情况,在学生入学初提出学业建议,与学生共商制定长期和短期计划,为今后就业和职业发展打下基础。“坚持理想、坚守学术、热爱生活”,是她对学生们的期待与要求,毕业学生多人奋斗在教育一线,部分在博物馆等单位为国家建设和文化传承发展贡献力量。


樊改霞


1976年11月生,教育科学学院云亭教授。秉承西北师大“课比天大”的教学传统认真教学,探索出“五环相扣”理论课程教学方法,主讲的理论课程深受学生喜爱,其中《教育学原理》参加国家一流本科课程遴选,《教育学原理》团队获批省级教学团队。重视教育理论素养在师范生专业成长中的价值,以关注师范生专业发展为导向,构建的“领域+模块+科目”教师教育理论课程模式获省级教学成果培育项目,用求实钻研滋养学生成长。认真开展日常工作,先后承担教育学原理硕士点负责人、系主任,教育学国家一流本科专业负责人、小学教育专业负责人等工作,规划教育学一流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组织全国教育学者青年论坛、高水平师范大学“教育学原理”同课异构及中小学名师名校长讲坛等活动,以新理念、新方法回应学生需求,助力一流人才培养。


赵生龙


1965年2月生,中共党员,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秉承“教无定法,法自于心,法贵于行”的独特教学理念教书育人,坚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认真严谨,严于律己,方能教书育人”,以培养优秀学生为核心目标,鼓励指导学生积极参与课题申报、教师技能大赛等比赛,取得优异成绩;带领学生参加“中国地理教育年会”等学术会议并获评年会优秀论文;为研究生开设《论文写作》课程,每周通过组会定期交流学术前沿,做学生创新思维的铸造者。以“春风化雨”的泽人之心,做学生生活的贴心人,不仅仅在思想上、学习上关心学生,更是在具体的实际行动中爱护学生,多次在吃住、择业、生活等方面为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坚信博爱之心是与学生沟通的重要法宝,以亲和感人的形象、心平气和的态度、润物无声的语言和一点一滴的行动关爱学生,深受好评。


杨玲


1962年1月生,心理学院教授,中国心理学会学校心理学分会副主任,甘肃省心理学会副理事长,甘肃省“555人才”,被中国心理学会认证为“心理学家”。始终坚守“立德初心”,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教学岗位,自律严、人格正,每一堂课精益求精,充分展示新时代人民教师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良好形象。在科研领域,思维新、视野广,成立物质成瘾与康复研究所及校外研究基地,结合心理学前沿技术,潜心钻研,将理论与戒毒实践相结合,服务社会,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爱生如子,疫情封校期间仍然全方位关心负责学生,始终将学生放在第一位,用丰厚学养和高尚人格魅力影响塑造学生,是学校第八届学生心目中“我最喜爱的老师”。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理念,在教书育人、科研育人、服务育人方面得到师生公认,被学生亲切的称为“杨妈妈”。


马俊峰


1969年12月生,中共党员,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副院长。从教以来,在提升学术造诣、追踪学术前沿、开展学术研究上精益求精,奋力登攀;在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上兢兢业业,矢志不渝。以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己任,准确把握学生思想特征,引导学生尽早进行学术和职业规划,努力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致力于提升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始终坚持通过科研提升教学,通过教学深化科研,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倡“立德树人、追求卓越、志存高远”,带领学生举办、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帮助学生拓展理论视野、增强理论自信、提升理论水平。近年来,指导学生主持、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30余篇,多次获得“国家奖学金”等。指导的博士论文被评为省级优秀毕业论文,并获批国家社会基金优秀博士论文出版项目。


赵芙苏


1983年2月生,中共党员,哲学学院讲师,中国伦理学会会员。忠诚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爱岗敬业,忠于职守,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坚持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在全校开设通识课《伦理学与生活》,为培养学生高尚道德修养和人生追求,帮助学生提高社会服务意识,将课本知识真正融入生活。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带领学生赴省荣誉军人休养院、兰州市美好家园养老院为老人做清洁工作、陪伴聊天、表演节目等丰富老年人的业余生活,受到相关机构一致好评。指导数十名学生赴兰州市残疾儿童福利院和儿童托管中心,捐资捐物并辅导作业,给予残疾和孤独儿童温暖。班主任工作期间,把关心爱护学生作为最高准则,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积极引导成绩落后学生,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对贫困家庭学生给予帮助,所带班级曾获五四“红旗团支部”、优秀班集体称号。


戈银庆


1969年9月生,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劳动与社会保障系主任,省政协十二届委员会委员。从教30余载的她,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和认真的态度对待工作,用专业的知识解决社会保障问题,用建言献策激活科研教学,把教授的课程作为课程思政的重要舞台。在教学中,精心设计教案,发掘延迟退休、三孩生育等社会保障热点问题并巧妙融入课程,实现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无缝衔接、有效融合。在综合素质培养中,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各类公共管理案例大赛,沙盘对抗大赛,以赛促学,以研促教,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科研项目,带领学生完成教育部师德师风建设基地(西北师范大学)等项目。在人才培养中,以培养优秀人才为己任,引导学生善思、敢想、有创见、勇于探索,提高学生逻辑分析、质疑解惑能和团结协作能力,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现教学与科研良性互动、学习和就业的有效衔接。


田庆锋


1977年8月生,法学院副教授,西北法律文化资源整理与应用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东方法学会、省法学会敦煌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担任班主任期间,组织班级学生每天进行课前10分钟演讲,锻炼学生口语表达和沟通能力,所带班级曾获校级“优秀班集体”“优秀团支部”等荣誉称号。鼓励学生报考硕士研究生,多次邀请优秀硕士研究生交流法律职业考试、研究生入学考试和大学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经验,班级就业率达90%以上。将课堂作为教书育人主阵地,主讲《中国法律史》被评定为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获“参与式教学改革”项目立项;《法律检索》获“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项目”立项;《中国法制史》确定为校级一流课程建设点。一对一手把手修改学生论文,指导硕士撰写的《“南北分治”视野下的辽代法制探析》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法理学法史学全文转载。


石红莲


1969年8月生,经济学博士,经济学院副教授、国际经济与贸易系主任。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坚守立德树人初心,爱岗敬业、为人师表。30年来始终坚持为本科生和研究生授课,工作量饱满,教学效果良好,深受学生喜爱。积极促进校企合作,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组织本系师生到阿里巴巴国际站(甘青宁)服务中心、甘肃省商务厅和北京方舟教育科技集团等单位学习交流,培养学生专业操作技能,提升教学知识应用能力。积极践行“四个服务”,坚持“四个统一”,为景泰县政府、礼县政府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发展规划纲要》;为天水市政府和麦积区、秦州区政府等作了四场题为《中美经贸摩擦的原因、演变及影响》专题报告;为省委宣传部录制“‘双碳’目标下中国低碳经济转型路径”慕课。助力学术传播,长期担任学术刊物审稿专家,曾获评《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优秀审稿专家。


董青


1980年10月生,商学院副教授、副院长。坚持立德树人,从学生学习成长出发,变革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注重学生道德品格、思维模式、理论素养、实践能力的综合教育。开拓创新,积极开展“红色教育移动课堂”“丝路文化移动课堂”,打造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被中国MBA发展论坛授予“中国MBA杰出领导”荣誉。助力脱贫攻坚,进村入户了解实情,通过个人捐助、组织师生募捐,对陇南礼县某贫困户患恶性肿瘤儿童成功救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积极建言献策,针对中小企业疫情期间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提出有效帮扶措施,被相关部门采纳。开展校庆120周年系列学术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全国管理案例大赛并获佳绩,组织教师参加全国百优案例评选并取得历史性突破。近年来,带领团队成功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物流管理专业评估、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申报、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点申报及建设等。


曹进


1964年7月生,中共党员,外国语学院教授、院长。率领团队精心研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完成100讲《习语“典”读——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双语解读》系列微课,被“学习强国”平台重点推荐。始终铭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育初心,为翻译硕士开设《国策与省情》校级精品课程,组织学院教师开展在线课程思政大赛,带病坚持上课的事迹被中央媒体以题为《“60后”硬核教师的“课堂人生”:玩转“在线工具”走进学生“心间”》广泛报道。把教书育人作为根本职责,关心学生成长,先后资助多位贫困学生,指导的研究生获省级抗疫先进个人,2人获省级优秀硕士论文,多人获国家奖学金。潜心学术,在语言符号学、跨文化传播等方面持续钻研,发表多篇重要学术论文,出版教材、译著、专著多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等项目30余项。热心社会服务,先后被授予“优秀组织者”“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策划翻译出版“21世纪科学前沿”“爱问少年百科”2套丛书,被评为“全国优秀社会科学普及专家”。


曹正霞


1979年7月生,中共党员,外国语学院讲师。切实践行“立德树人”职业使命,注重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引领培养、言传身教的同时,组织本系教师进行有关师德师风方面文件学习,作为主讲教师组建团队参加了2021年外研社举办的日语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大赛。担任班主任期间,用心了解学生生活状态和心理健康状况,对生活有困难的学生,在助学金及勤工助学机会方面适时帮助。对学生情绪上的波动及时予以关注,帮助学生及时调整心态,尽快走出情绪低谷。秉承“德为师之本”理念,注重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工作中对教育教学的专业敬业、做事做人脚踏实地的态度深深影响着学生。曾获青年教师教学大赛校级二等奖、日语专业优秀实习指导教师、“人民中国杯”全国日语翻译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奖等。所指导的学生也分别在全国性日语专业演讲及翻译竞赛中获得三等奖。


祁明芳


 1967年7月生,音乐学院副教授。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敬业爱岗,诚实守信,为人师表。时刻以饱满的热情、以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对待学生温柔细腻,对待教学认真严谨,所授《中国音乐史》《中国传统音乐》《敦煌乐舞概览》皆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及中西文化交流碰撞,在教学中十分注重课程思政元素与甘肃地域音乐文化的贯穿与融合。任音乐学系主任以来,在学院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教师科研能力提升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近年来,在甘肃地域音乐资源的整理与研究方面取得一定成绩,出版专著、音像制品《河州宴席曲》《凉州贤孝音乐》《古浪老调》等,发表论文20余篇。指导学生完成地方区域音乐研究文章近60余篇,参加各类学术研讨会40余场,指导的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被评为甘肃省优秀论文,获学校“优秀研究生导师”荣誉称号。


吴军


1980年6月生,中共党员,舞蹈学院副教授、副院长。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曾两次获得“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热心学院社会服务工作,连续5年暑期带领学生在大山深处支教,将科研转化为实践,进一步加强对支教团员的实践锻炼,山区艺术教育的精准扶贫成效显著增强。担任班主任工作14年来,始终把师德师风放在第一位,坚持做到“教书者必先学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世范”,经常深入班级和学生宿舍,及时准确把握学生思想动态,近年来两次被评为“优秀班主任”。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省部级项目6项,舞蹈作品《丝路印象•胡腾韵》获中国文联“青年文艺创作扶持计划”资助;创作作品两次入围中国舞蹈“荷花奖”终评,获敦煌文艺奖1次,甘肃省一等奖1次、二等奖2次,曾获甘肃省“技术标兵”称号。


段晓霞


1975年1月生,中共党员,体育学院讲师。秉承“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宗旨,不忘“身正为范、立德树人”初心,踏踏实实教学、认认真真育人。本着“体育育人+武德育人+《论语》育人”理念,以《论语》进课堂为载体,对学生进行人生观引领、价值观指导和世界观塑造。实施教学创新改革,讲授的《大学体育(武术)》等5门课程中以“师生共读《论语》”为形式,引导学生“内外兼修”,四年来,累计955位学生共读共学《论语》,培养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识。通过创建 “师大•思齐《论语》”“阅读悦心读书会”两个读书群,和群成员一起读《论语》、修己达人。在2021年9月10日新华思政平台征集课程思政优秀案例课并展播。关心、尊重、善待学生,不歧视、不放弃任何一位学生,多次小额资助家庭有困难的学生。曾获得校级“优秀共产党员”“优秀班主任”等称号。


陈祥恩


1965年7月生,中共党员,数学与统计学院教授。发表相关研究论文100余篇,被SCI、EI、CPCI检索论文有30余篇,曾两次获得校级教学科研双骨干。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爱岗敬业,教学工作一丝不苟,精益求精,采用启发式教学,以饱满的精神状态,严密的逻辑推理唤醒学生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师德高尚,责任心强,每学期利用周末给学生额外讲课8学时,补充教学内容和讲解习题,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作为学校教学督导与评估委员会委员,旁听了约200节课,为年轻教师分享教学经验,关心帮助年轻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热爱学生,关心学生成长,做学生发展的引路人。近十年来,指导的硕士研究生中,有7人进入985高校读博深造,绝大多数能在CSCD核心刊物发表论文、并获得专业奖学金。


秦红武


1978年11月生,中共党员,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云亭教授、副院长。教学上,以课堂为阵地,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学生评教分数在学院名列前茅。作为学生竞赛负责人,积极探索专业竞赛与课程教学的融合模式,以赛促学,获批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指导的学生在天梯赛、蓝桥杯等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治学严谨,认真指导研究生开展学术活动或参与科研项目,指导毕业的研究生,分别在腾讯、阿里、京东等知名企业以及高校、银行等单位就职。获甘肃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第三),学校“优秀教师”“优秀研究生导师”“实习优秀指导教师”“青年教师教学科研之星”等荣誉称号。积极投身社会服务工作,当选学校第二届留学人员联谊会常务理事、副会长,被聘为甘南州人民政府信息化建设专家库专家,曾为省内多家企事业单位作技术报告,传播计算机领域前沿技术。


牛淑芬


1976年10月生,中共党员,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忠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在教书育人、科研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得到广大师生和社会认可。一丝不苟备好每堂课,认认真真上好每节课,利用课外时间,为即将考研的同学进行《线性代数》课程辅导,帮助学生一战成硕。对每位研究生都因材施教、严格要求,手把手教学生分析数据,逐字逐句修改学生论文,助力学生快速成长,所指导研究生的毕业论文曾被推荐为优秀硕士论文。担任班主任期间,积极做好家校联系和师生沟通,定期同家长与学生开展线上会议,向家长汇报学生的学习情况,宣传学校、学院政策,同时引导学生建立积极正确的就业观。利用自身所学,积极参加“爱心助学”“助困助学”等社会服务活动,获得由共青团榆中县委员会授予的“最美志愿者”称号。


裴东


1965年11月生,中共党员,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副教授、党委书记,获学校“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以“四有”好老师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孜孜以求,勤奋耕耘,在平凡的教育工作中,做出不平凡的业绩。善于倾听学生声音,与学生建立平等师生关系,发现每位学生“闪光点”,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把课堂还给学生,置身学生中一起探究、合作、讨论、交流,在教学中增强学生自信。时刻不忘“严师”本色,在思想上、学习上严格要求学生,不迁就、不放松,严而不“酷”严而不“苛”,用严规范学生行为,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身体力行,抗疫中树师德展师风,以党员教师身份入驻知行校区,将与学生共同抗疫中所见所闻、所思所悟转化为教书育人的丰厚营养和不竭动力,在实践中治学修身、砥砺才干、熔铸师德,传递正能量。做到言传身教相统一,真正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


王涛


1975年4月生,中共党员,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副教授、副院长。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思政教育有机融入教学过程,积极探索五育并举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革新。教学评价位于全院前列,获甘肃省教学成果奖一项、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一项。分管实验教学、安全、资产工作,肯奉献、敢担当、认真敬业。责任扛肩上,建制度、设台账、排隐患,实验室安全工作走在学校前列。创新工作理念和模式,高质量完成疫情期间实验课程线上教学。聚焦资产管理老大难问题,提出一套资产工作新办法,真正实现资产管理责任到人、国有资产高效保质运行。攻坚克难、无怨无悔地做好中学生物理实验培训和科普基地建设等社会服务工作。积极投身科研和研究生培养,主持、承担国家及省部级项目5项,获甘肃省科学技术奖1项。指导的11名研究生中有8名取了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双一流高校博士研究生。


杨彩霞


1971年1月生,中共党员,化学化工学院副教授。始终用爱岗敬业和对学生的无限热爱诠释着人民教师“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职业操守。以课堂为阵地,严谨治学,年均完成课堂教学工作量约360学时。教学上,认真打磨每一节课,备课至凌晨是常事。耐心解答学生各种问题和疑惑,常以在线问卷方式征询学生对教学的意见,提高教学效果。教学质量评价排名在全院教师前10%,连续三年年度考核为优秀,并两次获得校级教学质量优秀奖。班主任工作期间,把关心爱护学生作为最高准则,尽其所能给予学生学业和生活上的悉心关爱。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励学生积极面对人生遇到的各种困惑,为此学生亲切地称其“杨妈妈”。实践教学中,认真负责、吃苦耐劳,曾10次带队开展教育实习工作,有2次带队远赴阿克苏实习支教。7次获得校级“优秀实习指导教师”荣誉。2021年,获得所在党支部“优秀党员”称号。


宋鹏飞


1978年9月生,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副院长。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主编教材2部,发表教学论文3篇,建设省级一流课程1门,主持省级教学项目2项,荣获学校“教学名师”“优秀教师”奖。教学中突出学生能力培养,基于课程建设和推广在培养“双创型”人才方面成效显著,荣获甘肃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和教育厅级教学成果奖。实践教学突出培养学生专业能力,6次带队指导教育实习,2次获优秀指导教师。持续指导本科生参加讲课比赛、三创赛、实验竞赛等,有效提升本科生专业能力,人才培养成果显著。认真完成学院的教学、科研、国际合作交流和资料中心等管理服务工作,服务学院师生,有效推动学院教学、科研和学科等高质量发展。近三年共主持科研项目8项,其中国家基金2项,发表科研论文13篇,一区论文4篇,高被引论文1篇,授权专利7项,建立校企联合实验室1个,荣获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青年教师成才奖”。


马君义


1967年10月生,中共党员,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积极投身教学改革实践,强调学生主体作用发挥,合理运用线上平台,落实课堂教学延伸“五个环节”,强化过程性考核,曾在学校就此项工作进行经验分享。聚焦学生中心,强化产出导向,设计实施“实践教学周”“企业荣誉课程”“访企拓岗与社会实践”等品牌专业活动,推行“就业导向型”实习实践和3~6个月弹性实习,师范背景下制药工程专业建设的师生和社会满意度、显示度与贡献度显著提升。加大专业内涵建设和人才培养力度,将制药工程本科专业打造为甘肃省“双创”教育试点改革专业、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专业排名位列甘肃第一、全国前30%。倾心教学科研,主持建设省级一流课程1门,主编出版省部级教材1部,获甘肃省科技奖励6项。以学研赛创为抓手,促学生提能拓素与就业创业,指导的学生作品获国家级与省部级奖励13项。


魏伟


1982年12月生,中共党员,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兼任甘肃省地理信息产业协会常务理事,国家农业农村部遥感应用中心甘肃分中心副主任等职。恪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学校规章制度,爱岗敬业。班主任工作期间,真心关爱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所带班级四、六级通过率、考研率、就业率均位于全院前列,曾获校级“优秀班主任”称号,所带班级被评为校级“优秀班集体”。重视学生专业能力培养,增强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多次指导学生参加全国、甘肃省、学校专业竞赛,指导的学生参加全国GIS应用技能大赛获得全国一等奖;参加国家GIS制图大赛,获得国家二等奖;参加甘肃省组织的“挑战杯”获得省级三等奖。重视专业能力和个人修养培养,近5年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20余项,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60余篇。


王圣杰


1987年1月生,中共党员,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在教育教学一线辛勤耕耘,默默奉献,以满腔热忱投身于教书育人工作之中。践行课程思政,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曾获得青年教师教学大赛院级一等奖,并入选学校疫情防控期间线上教学典型案例,作为课程骨干被甘肃省教育厅推荐申报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是甘肃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团队成员。因材施教,不断优化教书育人方法,担任民族班班主任期间,加强学生自主管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尊重学生、用心沟通、真诚交流方式获得学生好评,主持校级教学研究重点项目、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参与甘肃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培育项目、校级教学成果培育项目。坚持科研育人,以西北生态文明建设为核心,关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杰青基金,指导学生获得挑战杯甘肃省二等奖以及全国性会议优秀报告。


俞树煜


1975年1月生,中共党员,教育技术学院教授、副院长。奉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从师信条,践行新时代“四有好教师”标准,当好学生的引路人。爱岗敬业,关爱学生。用“爱”塑造学生心灵,用“人格”陶冶学生情操。教会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强化学生正确价值观塑造和核心能力培养,注重全面发展。指导学生参加相关科研项目、竞赛等活动,多次荣获“优秀指导教师”称号。善教乐教,以身立教。始终以敬业、乐业、奉献的精神默默耕耘。教育教学中,不断寻求新的教学方法,与时俱进,提高自身技能和素养。日常生活中规范言行,以身立教,为人师表,以良好的师德风范潜移默化影响学生。严谨治学,潜心研究。始终关注技术赋能西部乡村教育发展,不断探索,先后主持、参与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1部、参编教材9部,多项成果获甘肃省省级奖项。


杨光祖


1969年11月生,中共党员,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任教育部高等学校艺术学理论教指委委员、省文史馆研究员,先后获甘肃省领军人才、甘肃省“四个一批”人才、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等称号。坚守“立德树人”初心,积极投身于教学工作,认真备课、上课,从不迟到早退,坚决做到绝不愧于学生,将自身所学毫无保留教授给学生,每年学生评教中,都达到百分百满意。坚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重视研究生指导培养,针对不同个体因材施教,着力提升研究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指导学生拍摄的作品在第七届大学生微电影节获一等奖,作品《独孤》获甘肃省第七届大学生微电影大赛高校实践奖,先后获校级“教学名师”“实习优秀指导教师”、兰州市“金城文化名家”等荣誉称号。热心公益活动,经常参加教育部、中宣部和省上组织的文化活动,把最深厚的情感奉献给热爱的文学艺术,为其付出大量心血。


王耀斌


1976年10月生,中共党员,旅游学院教授,研究生院副院长,曾获国家旅游局青年培养专家、学校“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实践指导老师”等称号。以生为本,不计较个人得失,多次用科研经费帮助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研究调查,创立学院博创空间,指导学生考研、创业、申报各类大学生竞赛项目。自费带领全院12名研究生完成白银黄河假日城的规划调研与实践,使研究生对如何进行旅游规划、实践调研有了明确认识;自费支持本科生创业项目“打赏旅游”,鼓励指导学生参加第七届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获总决赛二等奖。积极支撑学科建设,与学院老师共同完成本科教育评估、旅游管理国家级一流专业申报等数十项重要工作,为学院学科发展作出贡献。主动服务区域旅游,无偿为安宁区委区政府完成《黄河风情线安宁段旅游景观策划》项目,与学院老师共同完成《甘肃省文化强省建设指标体系(2021-2035)》等8个项目,获得区域社会高度认可。


田河


1969年7月生,中共预备党员,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教授、院长,入选甘肃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致力于国际中文教育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2012年至2017年任西北师范大学驻苏丹国际大学教学点主任,推动苏丹国际中文教育,指导的苏丹“汉语桥”选手获第16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全球总冠军。积极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中苏友谊,成效显著。本人致力于冷门绝学研究,侧重甘肃汉晋简牍研究,在《古文字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20多篇,出版专著《武威汉简集释》获第十三届甘肃省优秀图书一等奖,参编《简牍学教程》。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两项、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两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三项。获甘肃省高校社科成果奖二等奖,甘肃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



王一峰


1964年8月生,中共党员,西北师范大学驻摩尔多瓦自由国际大学教学点主任,先后获得《促进两国高等教育合作和发展突出贡献奖》《促进两国高等教育合作和中文教学突出贡献奖》摩国国家政府奖。政治素养高,因地制宜,发挥特色,举办系列内涵丰富的文化活动,为提升当地汉语教学水平、促进中华文化传播发挥重要作用。服务意识强,在疫情期间,耐心细致做好教师和志愿者心理辅导工作,保证大家身心健康和正常教学工作开展。克服疫情及父亲去世等各种困难,坚守工作一线,以实际行动,把中国文化的“善良”“勤奋”“认真”等优良品质传递给摩国学生。


文军


1982年11月生,中共党员,党委学生工作部本科生思想教育管理科科长。信念坚定,爱岗敬业,团结友爱,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工作理念,有效聚合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功能,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为载体,通过修订学生管理制度、完善育人体制机制,开设“互联网+安全教育”微课、增强学生安全防范能力,坚持科学高效、统筹做好学生疫情防控工作等方式,不断探索创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服务方法,使得工作设计更加明确,组织体系更加健全,工作落实更加到位,十数年如一日投身学生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工作,得到了师生的一致好评,先后荣获“全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先进个人”和西北师范大学“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管理干部”“学生工作先进个人”“社会实践优秀指导教师”等荣誉。


李秀丽


1984年2月生,中共党员,招生就业处七级职员。工作以来始终以高要求、懂业务、能担当、善创新、强服务为标准,紧紧围绕学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断加强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提升政治思想素养和工作能力。在工作中崇尚实干、善做善成,招生考试工作头绪多、任务重、时间紧、压力大,从不计个人得失,始终顾全大局,主动承担责任,不管身在病中,还是照拂老幼,不曾因个人原因影响工作推进。常感恩“招生考试工作是积福积德的事业,能为困顿的考生和家长解疑答惑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为维护好“护航人”的形象,多年来严格遵守招生考试工作的规矩底线,从不触碰纪律红线。先后获得学校“优秀党务工作者”“社会实践优秀指导教师”“档案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张会田


1972年7月生,中共党员,图书馆研究馆员、副馆长,甘肃省图书馆学会理事、省科技情报学会理事,曾获校级“优秀教育工作者”荣誉称号。工作25年来以身作则,认真为广大师生服务,积极践行服务育人使命。把图书馆领域新发展理念应用于工作实践,通过实施学科教授、学生志愿者、学科馆员等协同参与图书采选工作模式,形成科学高效、内控机制完善的馆藏发展体制,得到绩效评估机构的认可和好评。充分发挥个人业务优势,参与完成图书馆历年重大建设专项等重点工作;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2部,主持完成国家、省级社科规划项目3项,多项成果获甘肃省省级奖项。积极探索新思路新方法,在图书馆网络系统建设与管理等多个方面取得良好工作成效;研发读者网上咨询、重点学科资源导航等多个应用系统,为推进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创新业务管理模式、提升图书采选工作效率和读者服务质量发挥积极作用。


余丽


1980年2月生,中共党员,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办公室高级工程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爱岗敬业,以德修身,严于律己,求真务实,以实际行动践行服务育人职责使命。冲锋在前,树立标杆。充分发挥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工作上勇挑重担,岗位上辛勤耕耘,疫情防控期间人脸识别系统安装初期,彻夜无休排查数据,获学校“服务之星”荣誉称号。服务至上,践行宗旨。秉承“我的岗位我负责、我在岗位您放心”理念,在网络课程录制、校园一卡通建设升级改造、OA协同办公系统运维、智能客服系统部署推进等业务工作中,认真办实事,事事有结果,事事有汇报,曾获学校档案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学无止境,勇往直前。坚持学以致用,自觉学习理论和专业知识,善于成果转化推进工作,近年来发表论文9篇,获B类软件著作权5项,B类专利1项,C类软件著作权2项。


刘国材


1966年1月生,中共党员,师大附中高级教师、党委书记兼副校长,西北师大兼职硕导,多次获甘肃省“新长征突击手”“优秀团干部”、学校“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从教34年来,在兢兢业业地工作奉献中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有机统一。勤恳奉献、知重扛重,甘做师生成长、学校发展路上的“铺路石”,耕耘打造青少年学生灵魂思政课,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为保证正常教育教学活动,把“家”安在工地,昼夜奋战保证教育教学场所改造维修任务完成。积极打造“一个支部一座堡垒、一名党员一面旗帜”党建品牌,推进基层党建和学校中心业务工作协调发展,实现教育教学和党的建设深度融合、同向发力。助力甘肃省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教育新进步,多次参加教育部、省教育厅安排的教育视导工作,积极对接东乡中学筹备办学事宜,用实际行动推进民族共进、推动甘肃省普通高中教育均衡、持续、健康发展。


王兆峰


1983年1月生,中共党员,师大附中高级教师。先后荣获“甘肃省技术标兵”、兰州市“中学教学新秀”、安宁区“优秀班主任”、师大附中“优秀教师”等荣誉。担任班主任工作以来,为人师表、关爱学生,以文化人、以德育人,坚持“健康成年、全面成才、真正成人”教育理念,所带班级学生获全省2013年高考理科第一名的优秀成绩。担任教工二支部党支部书记和年级部主任以来,强化党建引领,在规范组织生活、建强阵地堡垒、党建教学融合上持续发力,形成以党建促教学、以教学强党建、推动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的年级部和党支部工作融合互促工作特色。对工作用情有温度,用心有行动,带领年级部老师践行教育梦想,形成“一体两翼一核心”工作特色。疫情期间,带头冲锋在前,组织班主任坚守抗疫一线,加大心理疏导与关爱,始终陪伴守护学生,以坚强的责任担当投身关爱服务中。


毕文娟


1978年10月生,西北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高级教师。热爱教育事业,模范遵守中小学师德规范,立德树人、潜心育人,20年的教学工作生涯中,以“四有”好老师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精研教学,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着力提高课堂效率,向40分钟要质量,优化学生学科素养发展,屡获省市级教学比赛奖励,参与主持多项省级课题。班主任工作中,孜孜以求、以爱育人,始终秉持把尊重和激励根植在学生成长中,逐渐形成爱生、养正的班级文化特色,所带班级两次被评为西北师范大学“五•四红旗团支部”,个人多次被评为“优秀班主任”“优秀年级组长”。心系地方基础教育,厚植教育情怀,依托学校帮扶平台数十次赴礼县、临洮等地“送教下乡”,被学校聘为“国培计划”指导教师和送教下乡项目主讲教师,先后多次荣获兰州市“教学新秀”“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谈敦睿


1983年9月生,西北师范大学实验幼儿园一级教师。坚持“爱”是做好工作的前提,把爱与责任、满腔热情都倾注在幼儿教育事业上。坚持以一颗仁爱、公正之心,平等对待每一个孩子,关心每个孩子成长,做到为人师表、潜心育人。牢记“老师是镜子,幼儿是影子”,时刻严格自身行为,用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影响幼儿思想、行为和品质。坚持终身学习理念,积极参加园里组织的各项学习、培训活动,通过各种途径拓宽知识视野,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水平,多次承担园里公开教学与对外交流工作。始终保持谦虚认真、不骄不躁、不推拖、不抱怨的工作态度,踏踏实实、兢兢业业,注重向老教师请教、和青年教师探讨,学习每位教师的闪光点。先后获得安宁区、兰州市“教学新秀”,附属学校“优秀教师”、安宁区“骨干教师”“教育系统师德标兵”等荣誉称号,并在多个市级竞赛中获奖。

师德先进集体候选单位(14个)


文学院古代文学研究所团队

团队共有成员20人,其中入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项目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甘肃省“飞天学者”特聘教授2人。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实施“世纪中文”“六有”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定期开展廉洁警示和师德师风教育,团队以“四有”好老师为标准,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保持“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集体自觉。传承中华优秀师道传统,凝练学科方向,以“文学丝路与华夏文明”为主线,强化学科优势,挖掘学科特色,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不断深化。

    团队教学业绩突出,已开设“学术规范与学术方法导论”“《诗经》《楚辞》研究”等多门课程,编写教材11部,主持教学改革项目7项,发表教学改革论文10余篇。注重学生品德和业务能力提升,用“乘法”培根铸魂,用“加法”促进学生全面成长,用“减法”设计开展第二课堂,全员全方位全过程推进“五育并举”人才培养提高。注重学生品德教育,落实课程思政、课堂思政,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融为一体,团队13位教师参与“课程思政”项目建设,在立德树人方面形成辐射影响。实行教师接待日制度,每位教师每周确定一天接待学生和教师求教交流。举办退休教师荣休座谈会,加强文化建设和师道传承,牵引院风、师风、教风良性发展。团队依托的中国古代文学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培育),汉语言文学为国家级特色专业,中国语言文学为省级重点学科、优势学科。


教育科学学院特殊教育系

现有教师9人,以“立足甘肃、面向西北”为专业建设方向,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开展多种形式的师德师风学习教育活动。全系教师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认识特殊教育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强化为西北民族地区和农村地区服务意识,在人才培养中以身作则,以坚定的专业理想信念,教育学生具有仁爱之心,关爱特殊儿童,用自身所学为我国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无私奉献。

     特殊教育专业虽有30%以上为调剂生源,但经过四年学习和熏陶,都有了深厚的专业情感和坚定的专业信念,90%以上毕业生在陕甘宁新的特殊教育学校就业,专业能力强,表现优异,成为各特殊教育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中坚力量,赢得良好社会声誉。坚持不懈为特殊儿童及家庭提供公益服务,成立疫情防控手语小组,制作手语版疫情防控指南视频,为残障人士提供帮助,视频被新华社、中国新闻网、学习强国等多家媒体报道。所属自闭症研究中心持续为特殊儿童提供评估、教育咨询、家庭支持等服务,累计服务儿童16名。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利用抖音、微信视频号等媒体,组织多次手语教学活动,持续宣传推广国家通用手语。积极开展研究合作,与特殊教育学校共同探索个别化教育计划实施策略,实践效果良好且带动省内其他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参与《甘肃省残疾人保障条例》等重要文件制订,在促进特殊教育区域发展和教育公平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法学院法律系

现有专任教师39人。法律系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立师德、兴师风、强师能着手,持续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积极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充分发挥课程思政公开课在师德师风建设中的模范带头作用,提升专业课教师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嵌入学科教学的能力。扎实开展老教师传帮带活动,为新教师配备师德高尚、业务精湛、责任心强的导师,保质保量完成教学培训,实现师德师风培养与业务能力提升融合发展。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积极参与案件调解,有效化解多起矛盾纠纷,被安宁区人民法院评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协作组织先进单位”。

     全系教师紧紧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和社会民生福祉做科研,用法律为社会赋能,以知识推动社会进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连续主办三届“全国地方立法理论与实务论坛”会议,被人民日报、凤凰网等媒体广泛报道,产生广泛影响。开展“淘尽法宝”社会调查活动,初步建成西北法律文化资源数据库,定期出版《西北法律文化资源》辑刊。“乡村振兴普法宣传暨红色法治文化调研”实践团赴甘南藏族自治州开展实践活动,获教育部全国高校2021年暑期社会实践成果征集展示活动理论宣讲十佳社会实践团队。近两年完成的近30篇智库成果中,其中1篇被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局采纳,1篇经省依法治省办领导批示后上报中央依法治国办,5篇智库成果被甘肃省人大常委会采纳。法学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经济学院

现有专任教师52人。学院教职工坚持“德才共进、教研相长、兼容并举、服务敦行”办学理念,秉持“唯德尚能、经世济民”院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不断推进师德师风建设。严格执行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制度,结合“十四五”发展规划修订、各专业学科发展等主题,积极开展全院讨论、分组学习、自学自修,形成通过学习将师德师风教育融入全体教师生活工作中的良好态势。

     学院党员教师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提升师德师风建设水平,2021年学院党委获得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2022年研究生第一党支部入选第三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培育创建单位。全院全员重视就业工作,将帮助学生就业作为体现教师师德和责任意识的突出抓手,2021年学院荣获“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2名老师荣获“就业工作先进个人”称号。时刻不忘树立师德良好形象,在抗击新冠疫情关键时期,学院班主任自费购买饮用水、联系药店购买口罩发放给学生,保障学生防疫物资充足。关心关爱学生,新生入学报到时,某位学生身高193cm,宿舍床板太短身体无法伸展影响睡眠,学院第一时间联系社区党工委,为学生特别订制加长床板,保证学生舒适住宿环境。重视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多名教师入选领军人才、教学名师、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等;获甘肃省普通高校青年教师成才奖、青年教师教学大赛等奖励;指导学生就业创业大赛和学位论文获得多项奖励。


外国语学院

现有教职工167人,专任教师158人。学院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抓教育、立师德,每人每年日常培训不低于25学时、专题培训不少于2次。重宣传、铸师魂,宣传共产国际一大代表张永奎等名师名典15人。严考核、正师风,出台《师德师风考核细则》,施行“一票否决”制。常监督、树师表,签订《师德师风承诺书》,建立师德师风档案。勤激励、善引导,师德考核优秀者享专项效能奖励。

     深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广泛传播,全国范围内率先推出《习语“典”读——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双语解读》《习语“金”句百句百讲》,被中宣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主页主频道置顶推荐,广受社会各界好评。组建甘肃省涉外应急语言服务基地,学校入选国家应急语言服务团首批会员单位。学院有“师德标兵”1人,省级教学名师、领军人才、“四个一批”人才6人,每年开展心理团辅20余次,师生谈心1000人次,联系家长300人次;为困难学生自发捐款2万余元。围绕“外语教学与翻译中的思政教育”“价值、道德辨别与政治素养提升”主题开展“课程思政”在线教学大赛,使广大教师形成以坚定的政治立场承担育人使命的主体共识。新华社报道了宋燕扎根西部,央视《新闻调查》报道了高育松、代莉心系基层教育,“学习强国”平台报道了曹进带病坚持工作的先进事迹。


舞蹈学院

现有教职工24人,专任教师19人。始终将师德师风建设融入到各项工作中,成立师德建设领导小组,实行党总支书记负责制,建立领导班子“三带头”“三联系”“三领先”制度,真正做到思想领先、作风领先、工作领先。制定学院《师德建设实施方案》《师德师风建设制度》《政治理论学习制度》等系列规章制度,坚持班子成员每日查课制度,坚持不懈开展每周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活动,组织开展廉政舞蹈作品编演、新任教师廉政谈话等活动,营造良好院风教风学风。

    组建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获批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项,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1个,团队获甘肃省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1项,创演课程思政实践教学成果8场,青春战“疫”剧目35部。学院教师持续发挥专业优势,组织、策划、编创、展演国家级和省级大型活动共120余项。精心打造反映学校西迁之路的舞剧《吾道西行》,用舞蹈的形式展现老一辈奠基者筚路蓝缕、无私奉献的高尚师德师风。开展美育教育课程试点实施与推进活动,三年来赴乡村中小学支教370余名师生,陇南、天水、东乡等多个市县的受众达1600余名。调研报告《塑造美好心灵  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甘肃省深度贫困地区学校美育工作的实践研究与策略》被时任省委书记批示。学院党员教师承担省部级项目26项,获批教学成果8项,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9篇,出版专著7部获得省部级奖励44项;1人获批甘肃省领军人才,1人获批甘肃省文化宣传系统“四个一批”人才。


美术学院

现有教职工65人,专任教师54人。学院不断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力度,将师德师风建设要求落实到工作各方面。多次召开全院教职工和离退休教师座谈会,回顾建(系)院70多年发展奋斗历程,总结凝练出以吕斯百、常书鸿、陈兴华等先生为代表的前辈们忠诚党的教育事业、高尚的艺术追求和专业化建设的美术学院精神,为学院找到发展奋斗的精神谱系。形成以德为先,教书育人的良好氛围,创作出一大批主题鲜明、质量上乘、影响力较大的美术作品。

     结合专业特点,充分挖掘各类课程思想政治资源,把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全过程,获评示范专业1个,示范课程2门,示范教学团队1个,建设研究项目1个。《传承传统文化 讲好中国美术故事——<中国美术史>教学实践探索》入选2021年甘肃省高校课程思政示范研究项目。对已故陈兴华教授创作的《解放兰州》大型浮雕作品进行修复,举办《解放兰州》大型浮雕展暨创作座谈会,受到省市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发挥艺术创作优势,担当艺术创作使命,描绘新时代、谱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完成大型油画《血战高台》被“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收藏;参加省委宣传部、省文联主办“百年历程 辉煌成就——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甘肃省美术作品展”,入选作品占展出总数近1/6;参加中国文联、中国书协举办庆祝建党百年书法展、“红色甘肃 大美陇原—甘肃省政协庆祝建党100周年书画作品展”和省书协及省纪委、省委宣传部主办的“清风联历”网络书法作品展等。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现有教职工102人,专任教师92人。始终秉承“立足西部、服务地方;夯实基础、创新发展”的整体发展思路,坚持质量、创新、精英人才培养理念,大力开展多层次科研活动、学科竞赛、企业实习,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基础实、实践强、素养高、能力优的复合型高级人才。学院不断加强教师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规范教师职业行为,明确教师道德底线,造就高素质教师队伍。

    学院将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建立以“参与性教学、体验性教学、研究性教学、实践性教学”为支撑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把教学实践打造成立德树人重要阵地,组织实施《计算机组成原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思政建设,先后选派20余名老师赴上海参与“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理念与方法”专题培训。大力推进校企多层次交流合作,不断深化产学研平台一体化建设,推动成果转化,近5年完成各类基础研究课题和应用性项目100余项,为学院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学院教职工凝聚力、责任意识比较强,杨勇老师生前救治期间,学院教职工慷慨解囊,多途径筹集医疗费200余万元;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捐助、甘肃省脱贫攻坚消费扶贫方面,全院教职工积极参与,两次捐助支持费用共3万多元。学院派王圣伟副教授赶赴礼县桥头镇冯家村参加驻村帮扶任务,为村里捐赠办公用品,改善村委办公设施,助推乡村振兴发展。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现有教职工102人,专任教师92人。秉承”知术欲圆,行旨须直”的校训,坚持党委统一领导,成立学院“师德师风建设委员会”,构建“党政齐抓共管、系所支部协同、师生监督、教师自律”的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机制,把师德要求内嵌到学院发展各环节、贯穿教师职业发展全过程。始终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不断引向深入,把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统筹推进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和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

    学院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五育”并举,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积极推进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创新和教育教学改革,加大协同育人,促进科教融合,深化国际合作,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董晨钟教授负责的原子分子物理教师团队入选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引导广大教师以黄大年同志为榜样,心有大我、至诚报国,教书育人、敢为人先。立足甘肃和西部,以人才培养为重点,科学研究为依托,充分发挥教师教育的优势和民族教育特色,为甘肃省乃至西北五省培养了大批基础教育工作者。有一大批校友先后成为省内外高校的学术骨干,85届校友李得天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4人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人获国防科技卓越青年科学基金。学院物理学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物理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为甘肃省重点学科。


化学化工学院化学系

现有专职教师86人。化学系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全体教师按照“四有”好老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思想觉悟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持续提升,师德师风建设明显加强,育人水平持续提高。坚持每月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活动,增强教师归属感和凝聚力。注重对青年教师的指导,优秀老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对帮扶,指导青年教师制定个性化“成长计划”。

    坚持“三全育人”,以学生为中心,积极推进“卓越中学化学教师培养”,建立“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参与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推动实践育人,大力推进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注重将社会实践与专业特色相结合,近年来教师荣获国家级、省级创新创业竞赛指导教师奖励 24 项。化学系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近五年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00多项,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专项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9项,其中面上项目5项,青年基金项目7项。已形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1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甘肃省高校“飞天学者”特聘教授1人、甘肃省特聘科技专家1人,甘肃省教学名师4人,甘肃省领军人才4人。化学系教职工充分发挥优秀师表风范,近五年雷自强、莫尊理、卢小泉、王荣民等多名教师获得各类奖励72项,其中国家级4项,省级49项。


生命科学学院

现有教职工84人,其中专任教师66名,现有国家级、省级人才称号获得者及项目入选32人。始终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致力于建设一支师德高尚、潜心教书、勤于育人的教师队伍。坚持用身边的先进事迹树立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师德模范。学院教风正、学风浓、人才培养质量高。建校至今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大批优秀毕业生,绝大多数成为西北地区生命科学基础教育的骨干力量,更有部分校友已成为生物及相关领域知名的科学家。

      多年来学院本科生考研率一直位居全校第一,学院每年都有大量的毕业生进入“双一流”等知名院校和中国科学院大学继续深造,毕业生以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勤奋刻苦的实干精神、严谨的科研态度得到科研院校的肯定和用人单位的好评。学院坚持用身边的先进事迹树立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师德模范。学院马正学老师腿部手术后在担架上授课的感人事迹受到光明日报、中国文明网等新闻媒体的广泛报道;魏正坤老师三十年如一日,无私照顾独居长期住院退休教师陈海峰,直至陈老师病逝。他们用实际行动展示了新时代教师的良好师德形象。2021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为大力营造学习先进、崇尚先进、争当先进的浓厚氛围,中共甘肃省委表彰了一批先进组织和个人,学院教师张继教授被授予“甘肃省优秀共产党员”。


教育技术学院现代教育技术

教学团队

团队现有成员25人。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团队成员恪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始终将教学视为教师天职,积极投身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与改革工作。团队把握国际教师教育发展趋势,遵循“技术融入学科、方法促进变革”理念,已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实践近15年,已建设成为一支教学理念先进、科研水平较高、社会服务能力较强,具有开拓精神且特色鲜明的队伍。

      团队立足立体化课程建设支持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通过超市式网络课程支持学生个性化学习,利用教学案例库支持学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收获了省级一流课程、校级教学成果培育项目、校级教学团队等奖励、项目。团队探索并努力落实“教技相融,与时俱进”育人理念。在理论教学中渗透技术应用,在技术实训中充分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通过周期性课程改革使课程内容与中小学技术环境变迁、教育理念更新相匹配,力争使学生所学知识、技能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用得上”且“有效果”。团队始终将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围绕师范生信息素养、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等主题发表了一系列研究论文,以研究成果指导课程实践。团队成员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融入课程思政,切实贯彻课程育人理念,注重向学生介绍近年来我国在教育信息化领域取得的进展,使学生认识到国家近年来快速发展所取得的傲人成就,强化学生的文化自信与制度自信。


西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2024届年级部

现有教师79人。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育人为先”工作思路,以师德建设为抓手,打造出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有正高级教师6人、高级教师26人,多人获得甘肃省“陇原名师”“先进教育工作者”“骨干教师”“特级教师”等荣誉表彰。年级部把师德建设作为重中之重,持之以恒抓紧抓好,带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以师德促进教师教书育人责任感的增强,以良好的教风促进学生良好的学风的形成。

    年级部始终坚持“爱的教育”,强调爱学生就要公平地对待,爱学生就要尊重其人格和创造精神。在兰州两次疫情发生时,年级部第一时间购置生活用品、发放口罩,组织大家有序活动,让封闭在校同学感受到年级和学校的关爱。积极承担高考培训工作,多次安排骨干教师赴东乡民族中学承担高考培训任务、安排班级承担“两州一市”共享优质教育资源项目,发挥省级示范高中示范辐射和教师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弘扬奉献担当的高尚师德风尚。助力教育脱贫,教师代表多次赴临夏等民族地区学校开展义务支教活动,改善当地教育环境、培养当地师资力量,以实际行动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贡献力量。高考成绩屡创辉煌,2021年高考中有36人被北大、清华录取,9人被香港院校录取,156人被原“2+7”院校录取,录取率为21.05%,441人被原“985”以上院校录取,录取率为59.51%,589人被原“211”以上院校录取,录取率为79.49%。


西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现有教职工64人,曾被授予兰州市“示范性小学”“市级文明单位”“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小学教育质量优秀奖”等荣誉称号。附小积极开展师德师风专题教育,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集体与个人自学相结合、线上与线下学习相结合、专家讲座与小组讨论相结合等多种形式,让每位教师努力做师德高尚、爱岗敬业、业务精良的优秀教师。邀请专家、教授来校做“践行立德树人精神,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学习党史,坚定信念”“强师德,铸师魂”等师德教育专题讲座。开展“名师讲坛”活动,发挥名师引领、示范、带动作用,让教师学习身边的榜样,人人争做好老师。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坚持以教师发展为抓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确立“让每一个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办学理念,紧紧围绕“夯实基础,实出特色,提高质量,创建品牌”目标,积极发扬附小“敬业、勤奋、科学、创新”校训精神,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改善办学条件,优化育人环境,注重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使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得到进一步提升,得到一致好评。组织师生积极参加全国、省、市、区组织的各种教育教学、体育艺术、科技创新等竞赛活动,均取得了突出成绩。先后有30多名教师获得甘肃省“特级教师”“陇原名师”“‘园丁奖’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少先队优秀辅导员”等荣誉称号。



党委教师工作部联系方式

联系人:张  伟

电  话:7971953

邮  箱:jsgzb@nwnu.edu.cn





“西北师大青年传媒中心”官方视频号上线

欢迎关注




来源 | 党委教师工作部
图文编辑 | 丁怡
审核编辑 | 王佳睿责任编辑 | 陈禹宁审核 | 杨庆 丁岩




和小梅一起
为“榜样,赞!点个在看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