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邵达成院长
黄瑞云先生照片
黄瑞云(1932—),教授,湖南娄底人。
一九五八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先后在湖北工农中学、湖北教育学院、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师范大学任教。
从事中国古典文学教学与研究,业余进行文学创作。
著有《老子本原》《庄子本原》《论语本原》《诗苑英华》《词苑英华》《历代抒情小赋选》《历代绝妙词三百首》等;参预主编《历代辞赋总汇》。
文学创作有《长梦潇湘夜雨楼诗词集》《溪流集》《快活的答里·坎曼尔》《黄瑞云寓言》《黄瑞云散文集》等。
黄瑞云先生新著
回忆邵达成院长
一
邵达成同志每天清晨都出去散步,不走很远,就在校园内转一转。但可以说,他的散步从来没有“成功”过。因为他一出门,就会有人拦住,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而且往往是几个人围住他。大到学校某个建设项目,小到某家的水管漏水,什么事都来找他。当时建校初期,百事艰难,各种意想不到的麻烦层出不穷。达成同志从不厌烦,谁来找他都耐心地接谈,力所能及地给与解决,或者放在心里待后处理。作为高等学校的第一把手,连早上散散步都不得“自由”,而且差不多天天如此,在别的人恐怕是不可想象的。我来学校以后,住在体育场的旁边,经常一大早就看到许多人围着邵院长谈这谈那,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时学校规模不大,也有一百多教工,达成同志每个人都认识,还包括他们的家属,而且了解他们的境况。路上碰到,即使是一个厨工,他也会问一两句话,生活怎么样,工作吃不吃得消。如果发现问题,他就记在心里,到时候给与解决。记得一九八○年春节前一天,我来到学校,连个住房都没有,临时在一间放破旧家具的房间里安身。那天是过年,我家什么也没有,学校厨房也关了门。达成同志一个上午来三趟,亲自去找一位厨师,打开厨房做了三个菜给我家“团年”。一位领导人对一个新来教工如此关切,确使人永生难忘。
二
我认识邵达成同志,是一九七○年下放洪湖的时候。当时我们都是“五七战士”,华中师范学院下放人员组成一个连,在整个连队中达成同志的年龄比较大,已年过五十,级别也最高,他曾任华师教育系主任,当过副教务长,在连里却仅仅是个副连长。连里的主要领导都比他年轻,当时还在文化大革命的高潮,个别领导人的“造反派脾气”还相当强烈,对邵达成同志仍可以随时申斥。其实所谓“下放”都是惩罚性的,大家都差不多,包括领导也不例外,本来应该相互谅解,然而批判会仍经常的有,整人的事也照样进行。邵达成同志总能坦然对待,面无愠色。
我和邵达成同志不住一个大队,开头接触不多。那年十一月间,各大队都有部分下放人员参加洪湖水闸工程的劳动,我和他就在一起了。天寒地冻,下放人员和几万民工一样,在深达一尺多的河泥中挖呀挑呀,非常的辛苦。我那时还年轻,又有农民出身的底子,劳动起来仍感到十分吃力。达成同志长期在学校里工作,年龄又大,他不太会挑。我看到他挑着箢蔸,不过四五十斤淤泥,颤巍巍地在泥水中挣扎着进行,把这个脚好不容易抽出来,那个脚又陷进去了,真是一步一艰难。但达成同志仍不改常态,始终保持着饱满的“革命精神”。每天下工后都要开会,学习,总结,达成同志是领头人,每次都要讲话,鼓励大家克服困难,向贫下中农学习,改造自己的思想。
在那些日子里,我们的关系才密切起来。我力所能及地给他一些照顾,比方一起走路时帮他提提东西,他的劳动工具坏了帮他修一修,在这些方面我比他“能干”。偶尔要写点什么应酬性文字也帮他代笔,因我知道,他比我更加劳累。尽管我们交谈不是很多,但彼此默契,正是在那一段艰难的日子里,我们建立起“忘年“的交谊。
三
我比达成同志早一年离开洪湖到了华师,他和大部队一九七三年才回来,回来后给他安排了一个“好职务”:华中师范学院黄石分院党委书记兼院长!
在上世纪的下半个世纪,中国每一场大运动都会产生一批“大学”,大运动后这些大学也随之收场。一九五八年“大跃进”,跃出了一批大学,“黄石大学”就是其中之一。“大跃进”不幸“跃”进了沟里,随之而来的是“三年困难”,绝大多数“跃”出来的大学也都跟着“困”煞了。“黄石大学”也不例外,不到两年就“大”不下去,终于彻底解散。到七十年代,文化大革命也“革”出了一批“大学”,“黄石分院”就是这样的产物。当时这样的大学很多,华师就还办了“京山分院”。
华师“创办”黄石分院,不必讳言,实在有甩包袱的意思。只要考察一下建校的成员基本上是华师在大冶黄金湖办的农场(当时美其名也叫“大冶分院”)的人员和下放洪湖的人员,就足以说明问题。对邵达成的任命其实也是顺水推舟,把这只没底的船让他去撑。
邵达成心里其实是有数的,但邵达成不愧是一个革命者,一个教育家,敢于知难而进,毫不畏葸,明知这个任务多么困难,交给了他,他就认真地干!一九七三年七月中旬,邵达成带着他匆匆组建的一支办学部队,乘一部敞篷卡车,毅然决然,离开了武汉,开赴黄石,在黄石一中借了两间旧教室,挂起“华中师范学院黄石分院”的牌子,一所“大学”就这样开场。
这所“新型”大学的家底有多大呢?“二十九名教职员工,二万四千元开办费,借用一千七百平方旧房间,四十张双人床,七十把拐手椅”,这就是开创黄石分院的全部家底。这一组数据是后来若干年邵达成在各种报告会上经常提到的。这是一组经典性数字,是师院后来的继承者们永远不应该忘记的,他教导后来的人们,什么叫做革命,什么叫做毅力!
两个月以后,学院竟然开学了,中文、数学两个班,七十名工农兵学员,黄石分院正式开锣。莫要说开创这所学院的领导人和教职工需要巨大的气魄,就是来的这些学子敢于进这所学校都需要勇气。到这儿来有前途吗?有前途,后来这七十名学生毕业后成了许多部门的栋梁。这七十名学生虽不足以同孔门七十子相比,却确乎是可以进入黄石教育的史册的。黄石分院的开办,使黄石这座新型城市开天辟地有了一所大学,在黄石的发展史上,文化教育史上掀开了新的一页;掀开这页历史的巨人就是邵达成!
邵达成采取的战略性措施,一是紧紧地依靠黄石市党和政府,争取他们的支持;二是紧紧地团结全院师生,上下一条心,共同奋斗,三是以身作则,做什么事情都亲自带头。一九七五年我来黄石出差,当然首先就要来看望达成同志。办公室没有人,实在也不像个办公室。到处询问,才找到达成同志,他正带领学生们在挑土,说是打地基,要建一间教室。“发扬抗大精神,艰苦创业,我们只能这样做,除此没有别的办法。”达成同志对我说。我走到学校的后面,看到的是一片大大的污水湖,那是电厂排污的处所,我不禁皱起了双眉。走过这个污水湖,发现那边竟是一处风光很美的地方,相当广阔。回头再去见达成同志,我说后面那片场地非常好,学院为什么不建到哪儿去呢?他说:“我也知道,但我哪有钱!”我问要多少钱,他说:“至少得两百万。”我问“您带了多少来?”他说:“两万四千元。”我倒抽了一口冷气,是这样办大学的吗!
就是这样办大学,邵达成毫不含糊,尽管师生加起来不过一百多人,他拉起大学的格局,什么事情都按大学的标准来要求。每次大会小会,他都讲话,劲头十足,从不气馁。气可鼓不可泄,正是邵达成那种精神,那种魄力,给与了人们以信心,使人心安定下来。加上邵达成出色的活动能力,一部破车子,每个星期都往返于武汉黄石的路上,争取省厅的支持,使这所学校终于站稳了脚跟。仅仅两年,即一九七五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学校正式成为“黄石师范学院”;十年以后,晋升为“湖北师范学院”成为当时湖北省办的唯一高等师范学院。
四
邵达成懂得教育,爱重人才,这是他使黄石师范学院得以站稳的根本。邵达成知道,依靠临时招募的这么几个人是维持不了一所大学的,如此他想尽一切办法招贤纳士。当时文化大革命还在“深入”,许多知识分子遭受打击,有的发配边疆,有的“下放”农村,还有的干脆就蹲在监狱里,劳动改造,“臭老九”的名词人所共知。许多受尽折磨的知识分子需要寻找出路,邵达成利用了这一“大好形势”,发动群众,一有人才线索立即主动联系。他不仅派工作人员不远千里进行“搜索”,而且亲自出马,利用他在教育界近三十年的关系,搜罗人才。仅仅几年的时间,他就网罗到高校讲师级以上的人员四十多名。
现在如果我们查阅学院前期那些教师的来源,西至新疆,东来江浙,北至内蒙,南尽两广,全国二十多个省市,无处不有。谁也不敢想象,小小的黄石师范学院,名不见经传,却在全国范围内招揽人才。
当时极左思潮泛滥,知识分子差不多没有几个干净的,一听说那个教师有点什么问题即谁也不敢接触,许多人含冤负屈,赴诉无门。达成同志却不避嫌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只要谁真有学识,他就敢于启用;这在当时是需要极大勇气的。如此许多人千里迢迢,投奔黄石,在达成同志的鼓励下,放下包袱,发挥他们的才智,在这儿大显身手。不少的知识分子夫妻两地分居,几十年不得相聚。也有不少的人被迫放弃自己的专业,长期学非所用。邵达成同志都想尽一切办法,帮他们排忧解难。“感恩戴德”也许不该是新时代的概念,许多人确实是怀着感激之情在这儿工作的,即使再大的困难也无怨言。
当一九七三年这所学校准备开办的时候,达成同志即邀我一道来黄石。当时我舍不得离开华师,再说鉴于一九五八年的教训,我也怀疑这所学校是否真能存在。达成同志也不勉强。他到了黄石,经常回华师,总要到我那所破房子来看看。我还注意到一个细则,他是坐车到华师的,而我就住在大路的旁边,但他从不把车子开到我的门口顺便一停,而定要住下来以后,或者在同华师领导人会谈的间隙,只身到我房里来,哪怕只说几句话也从不马虎。这是一种风格,一种修养,是现在许多身居高位的年轻朋友所不懂的。
在华师又拖了七年,我的家小仍在湖南乡下,在武汉得不到解决。后来朋友们劝我来黄石算了,我也只好答应。达成同志得到这一信息,立即不遗馀力帮我办理。我要求先转家人户口,我自己才来。这样不合理的条件是谁都不会接受的,但达成同志接受了。费了许多周折,终于得到黄石市的支持,先办了家人户口。有一天达成同志到了华师,他高兴地对我说:“红本本已到了我手里,你可以放心来黄石了。”绝没有想到,我回家迁户口,在那里又受到刁难。达成同志立即派中文系的书记和主任去湖南帮我疏通关系。拖到一九八○年春节前夕,我才来到黄石。学校条件毕竟是相当困难的,后来陆陆续续又走了一些人。但也有地方约我去的时候,我谢绝了,我不愿意辜负达成同志。
正是达成同志从全国各地网罗的这大批教师,把黄石师院这座极其艰难的学校支撑下来。几年之后,文化大革命“革”出的那一大批“大学”大都纷纷下马。就说华师吧,与黄石师院同时开办的京山分院,华师对那里投入的人力物力,较之对黄石师院高出几十倍,而曾几何时也都没了踪影。而黄石师院就因为有邵达成同志的艰苦经营而巍然独存,没有像京山分院那样倒闭,也没有重蹈黄石大学的覆辙,并发展成为今天屹立鄂东的最高学府湖北师范学院。
五
条件如此之差,时间如此之短,二十九名受尽磨折的人员,二万四千元少得可怜的开办费,四十张破旧的双人床,七十把过时的拐手椅,要在一个没有任何基础的地方创办一所大学,我相信全世界没有任何一所高等学校的创建,比黄石师范学院亦即现时的湖北师范学院更加艰难。没有邵达成的雄才大略,没有邵达成艰苦卓绝的精神,要使学院生存下来是不可能的。
邵达成同志在黄石师院“执政”整整十年,于一九八三年离休,六年之后即离开了人世,终年七十岁。
我希望有朝一日在湖北师范学院的校园内竖一尊邵达成院长的塑像,作为对这位杰出的创始人永远的纪念。
二00六年十一月七日
原载《黄石日报》2008年9月11日
黄瑞云先生手迹
附录:挽邵达成院长联二首
艰难念往日,筚路蓝缕,胼胝手足,黉宫初具规模;德泽长存,满地甘棠怀召伯
风范想平生,清波明镜,洒落襟怀,师表永垂仪则;噩耗乍传,漫天春雨泣磁湖
湖北师范学院师生员工敬挽
八千里云月征程,总长想,淮海烽烟,江城冬夏
二十年蕙兰交谊,最难忘,洪湖风雨,黄石晨昏
蔡伯铭黄瑞云敬挽
欢迎长按关注,分享原创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