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宏开(左)与学生刘世忠。
前不久,我在接受美国电视台的视频采访时,手机响了。我拿过来看——显示的来电地址是西藏拉萨!因为正在接受采访,就把手机关了。采访结束后我打过去,对方接通后问我:“你是陶老师吧?我是刘世忠,1979年曾在你那里学习过的刘世忠!”已经72岁的我记忆力还算不错——啊,刘世忠,这个名字把我带回到39年前。
那时,我在著名的将军县红安一中工作,是负责全县重点复读班的班主任老师,同时自己正在做考研的准备,因为太忙而身体不太好。有天我正躺在床上休息,忽然有人敲门。我起身打开门一看,两个农村孩子。其中一个问我:“你是陶老师吧,我们是七里坪方西河中学的学生,有些问题想请教你。”
“你们是从方西河来的?!”我惊讶地问道——那里离县城60多里啊!
“是的,”那孩子点点头说:“我们是半夜两点多出发走来的。我们那里的老师水平不行,有些问题讲不清楚。我们的同学张其华认识你,说你可以帮我们解答。”说着,他就拿出一张纸递给我。
1969年,我被安排到七里坪区的张家畈宣传毛泽东思想,在那里住过一段时间。当时,我16岁的大妹妹陶筱林也按国家要求,必须作为知识青年下乡插队,我就把她接到张家畈的知青点安顿下来。张其华是那个村里的孩子,我妹妹当过一段时间大队小学的民办老师,曾经教过他。一晃十年过去,张其华读中学了,和这两个孩子同班。看着房门口这两个从那么远走来求知的孩子,我接过那张写着十几个问题的单子,一一地给他们解答。
两个孩子一边听一边记,时尔还对视一下点头笑笑。我讲完后,他俩给我鞠躬说:“陶老师,谢谢你,我们要回去了。”看着转身要走的孩子,我脱口而出地问道:“你们在县城里有没有熟人?只要你们在县里有地方住,就可以天天来听我的课。”
只见两个孩子楞了一下,又对视了一下,马上点头说:“有熟人,有熟人!”
“那你们明天就来吧,”我说:“上课的时候就来听课。”
两个孩子又一鞠躬,又对视一笑,万分高兴地小跑着走了。
第二天清早,两家的父亲背着米袋子,孩子提着装咸菜的小罐子,步行数十里山路,来了。一身辛劳的两位父亲,弓着身子表示对不起——来自偏远山区的他们,哪里有熟人在县城里。我只有把两孩子安排在我班学生的宿舍里住下,就这样,他们成了我的学生。
没过几天,校长找我来了,责备地问道:“陶老师,你怎么随便让两个孩子进你的班上课呢?”大概是哪个老师告状了,因为我带的是全县的重点班,一般人是不可能进来的。我有点冒火地大声说:“是你们红安农村的孩子,又不是我武汉家里的什么亲戚、熟人的孩子,也不是哪个干部的孩子,我为你们红安、为国家培养接班人!怎么哪?”
学校领导都知道我的个性,他摇摇手说:“好好好,就这两个,以后再不要收了,免得别人有意见,我也不好办。”说完,他走了。
这两个孩子一个就是刘世忠,另外一个叫张和清。过了几天,又来了一个孩子——那位领导把他在农村亲戚的孩子送到我班上来了,那孩子是红安县二程人,叫韩秋平。我一视同仁地了解他们的学习基础后,建议他们都报考英语专业。因为那时候恢复高考不久,社会上重理轻文很严重,报英语专业的人很少。来自农村学校的孩子,过去的学习条件不是太好,考其它专业不一定拼得过别的学生。好在他们对英语都还有兴趣,我就把他们的学习重点放在英语上。
当年七月底,我收到了华中师范学院历史系研究生的录取通知书。不久,刘世忠被黄冈师范录取,张和清被北京外语学院录取,韩秋平被武汉大学录取,都是英语专业。就这样,我离开红安一中去读研,他们都各自上大学去了。1984年,我应邀去美国密西根大学作访问学者,和他们之间一直没有联系了。
没想到,39年后,刘世忠给我来电话了。他说他毕业后去西藏工作,前两年退休下海开公司。后来,他回红安老家探亲时,从时任红安县烟草专卖局局长的张其华那里,得到我的联系方式。昨天上午,刘世忠来电话说,他回武汉了,要来看望我。
今天上午,刘世忠来到我家,已56岁的他感慨万端地告诉我,他从黄冈师范毕业去西藏工作后,陆续把他的三个弟弟都从红安农村接到拉萨市,并帮助他们都上了大学,现在都在大城市工作,全家都过得很幸福。我当然为他高兴,让我感到意外的是,数十年来他一直远在西藏工作生活,怎样联系上在美国的张和清的呢?
从他的讲述中,我得知张和清、韩秋平完成学业后都去了美国。其中,张和清在美国芝加哥中国领事馆工作时,看到当地的华文报纸上有篇题为《老师》的短篇小说,其内容就是两个农村孩子步行数十里找老师请教的故事。他觉得很奇怪,就打电话问报社的编辑是怎么一回事,那编辑告诉他,是一位来自中国湖北的学者蔡政写的,并把蔡政的联系方式给了他。张和清联系上蔡政,才知道蔡政也是红安(八里区)人,是刘世忠在黄冈师范的同学,曾听刘世忠说过向我求教的故事。蔡政也知道在红安一中工作的我,他喜欢写作,经常在美国的华文报纸上发文章,觉得我和这两个孩子的相交很有意思,写了这个短篇小说。就这样,通过蔡政,张和清和刘世忠相隔多年后联系上了。
得知当年帮助过的农村孩子都成才了,我当然很是欣慰。不过,做了半个世纪教育工作的我,面对当前按分数、看金钱、讲条件的“有教有类”,致使不少条件差的孩子得不到正常教育机会的应试教育混乱状况,非常感叹,不由得想到: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什么时候能够真正完全落实呢?
2018年3月18日
要做好父母,就看新父母——新父母在线为阅读量1亿+的搜狐自媒体人孤烟直创办,全国最有影响力的亲子教育公众号!新父母在线每天都会带给你最有用的亲子教育干货!投稿、合作请加微信d15391559533。点击下面图片识别二维码免费订阅后可免费咨询——
桂子先导,思想号角——桂子先导微信公众号,一个追求思想深度和人性温度的高校微信公众号,投稿请发至449215551@qq.com。点击识别下面的二维码即可关注桂子先导微信公众号——